合唱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30 22:35:49

合唱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时期的歌曲作品让学生认识了解到合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明白合唱的起源。

2、通过作品让学生感受单声部和多声部的区别,以及给人的感觉怎样,从而认识到合唱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合唱的理解和喜爱。

3、从时间先后顺序再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合唱的起源以及后来是如何发展的,使学生对合唱这门艺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4、介绍中国合唱的发展史,让学生对自己国家合唱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面对高中生,可以理智的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并作出很好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

1、分析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总结多声部合唱与单声部旋律的区别。

2、欣赏合唱曲《海韵》总结最初中国合唱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向学生提问什么叫合唱?学生自由回答总结

合唱(hé chàng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声部的数量没有规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区,男中低音区,女高音区,女中低音区。

2、介绍中世纪欧洲音乐的一个总要形式——圣咏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二)新课学习

1、欣赏格里高利圣咏回答问题

我们刚才听到的圣咏是合唱吗?为什么?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中,已经有歌队的表演。在今日的音乐理论定义下,多以齐唱合唱做为声部多寡的区隔,古代希腊、罗马戏剧里的歌队,则被称为齐唱而非合唱。近代西方的合唱,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唱诗班。经过素歌、清唱、神剧等阶段,最后发展到市民世俗音乐合唱。

基督教虽然强烈的打压了世俗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就是在它近千年的缓慢发展中孕育出了和声的基础。最初可能是教士们为了丰富一下圣咏的效果或者是唱者音域的不同,圣咏中开始出现4度和5度的音。

渐渐的一些充满好奇心的教士又开始在圣咏上加入另一个旋律线,当旋律线逐渐增多时,复调音乐就诞生了。开始的时候,所谓复调只是简单的将几个不同的旋律凑到一起,后来为了研究怎样才会好听,于是渐渐的产生了和声的概念,对位法也诞生了,这时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合唱。

2、欣赏《哈利路亚大合唱》

《哈利路亚大合唱》选自亨德尔的神剧《弥赛亚》,属于清唱剧。其歌词全部节选自《圣经》。

哈利路亚是希伯来语,中文意思是赞美耶和华(英语"Praise the Lord")"哈利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耶和华的简称。哈利路亚即为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歌词内容: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

他要做主,直到永永远远。

全能之主,哈利路亚!

讨论问题:刚才听到亨德尔的《哈利路亚》与前面听到的圣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为《哈利路亚》不再是单一的一个声部来演唱,而是由多声部加入,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作品规范,情感变化平缓却严格。作曲家们在音乐作品中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追求表情和动力;强调情感的表现,复调音乐仍占主导地位。此时的合唱也大多为宗教服务。

3、发展——近现代合唱

19世纪,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而活跃的时期,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巨大影响和席卷,巴黎率先举行音乐节,音乐节不仅成为欧洲大革命的副产品,而且越办规模越大加上平明百姓为欢庆革命胜利经常举办各类音乐文化活动,使合唱艺术迅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事务喜爱。合唱艺术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越巨大的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阶层有了比过去相对多的时间,可以自由的去参加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活动。这个时候的合唱音乐正式走入了世俗音乐。

4、合唱在中国

中国古代有佛教寺院的诵经齐声合唱。但是世俗音乐合唱则没有盛行,顶多是京剧里偶而出现的齐唱。现代中国的合唱艺术是从西方引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来华传教的大门被打开,大量基督教新式学堂在华设立,基督教唱诗合唱艺术也传进中国。

中国合唱的群众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批从国外学者带回了西方的合唱艺术,根据中国的社会情况,写出了中国的合唱作品。开头是学堂乐歌,根据外国曲调填上中国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萧友梅,李叔同等人,代表作品《送别》等。学堂乐歌使集体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五四新文化活动以后,随着新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合唱音乐已逐步朝着与民众结合、与艺术演出的结合方向推进,为中国的合唱作为一种艺术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典型的代表有赵元任的《海韵》,这个代表作品是第一次用西方写作手法写出的中国合唱。

5、欣赏《海韵》

《海韵》,这部作品是赵元任于1927年以诗人徐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的同名长诗所做的大型合唱曲。是赵元任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是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合唱作品,也是我国合唱音乐中最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海韵》这部叙事性的大型合唱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这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它描述一位酷爱自由的少女,拒绝回家过平庸的生活而徘徊吟舞于风浪频起的海边,最后终于被海浪所吞没的故事。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听出自由的向往。

讨论问题:歌曲采用了怎样的演唱方式?

《海韵》是以歌曲的方式对一位年轻女性情感故事的叙事,作者采用的近似西方声乐体裁当中的康塔塔形式。既有宣叙性的部分也有咏叹调性质的部分,对音乐节奏也加强了渲染,这使音乐变得丰富起来,有了多重层次对故事陈述的加强,在音乐形象上也丰满了起来。康塔塔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

6、抗战时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的聂耳、冼星海(即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曲。

建国后繁荣期: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五、总结

合唱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级利用它来为本阶级服务,剥削阶级曾经用宗教大量地利用合唱为他服务,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论在人声的训练和创作方面,都长期的培养大量的工作人员。因此也就促使合唱这种形式有了一定的发展。

不同时代的革命者,也曾利用合唱鼓舞人民起来向统治阶级进行反抗,而成为革命斗争的有利工具。坚信随着时代的前进,合唱艺术在演唱技巧和写作形式方面,都会有更大的进步。

合唱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