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答案

发布时间:2018-07-11 09:19:10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了解和感悟辛弃疾的爱国词。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重点】作者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辛弃疾名句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8.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青玉案·元夕》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明确二: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4.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写作背景:

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但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 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

这首词是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

追忆这些往事,

一是为了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

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叹”的内容有二:

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

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忧愤和憾恨。

3.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该词先回忆将青年时期参加义军抗击金兵和率军闯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烈场面,表现青年时期以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与现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忧愤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掠夺,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一、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 “行人” 包括哪些人,“多少”怎样理解?

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

“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 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

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2.上片的“望”和“可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

“可怜”在这里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悲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所指?此句现在有何含义?

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江水终究要冲破重叠山峦的阻碍,向东奔流。

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4.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余”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

辛弃疾词作简介:

一、爱国词。贯注着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慨,这一切构成了他“英雄之词”的基调

1.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西北天。”《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

2.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

“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水龙吟》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陈迹” 《满江红》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

3.抒发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天。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念奴娇》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 《满江红》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二、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讴歌挚爱江山,妩媚江南

在辛弃疾的词章中,内容除了抗金爱国、农村风光外,还有相當数量的词,描绘了江南的锦绣河山。描绘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清雅幽美。寄情山水,人山神合,表现热爱山水之情。藉对山水的拟人言志,抒发报国无门悲愤之情。

4、辛弃疾的爱情词也含蓄蕴藉。如:《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的爱情词,在他的四类词作中,是少之又少。但就在仅存的几首中,词人却以他富有哲理化的笔法,给我们开拓了另一番境界。使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驰骋沙场的赳赳武夫,也能写出这样感情细腻,超脱世俗的爱情词来。

《辛弃疾词三首》学案 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