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发布时间:2016-06-04 18:13:11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摘要:种姓制度作为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其它许多地区古代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却只有印度近乎完美的将其保留下来。直到现代,种姓制度任深深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充斥着种姓的气息。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有所衰弱,但这种衰弱不可能导致种姓制的灭亡,种姓制也将继续不断地左右印度社会。

关键字:种姓制度 ;现代印度; 影响

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古印度等级制度的泛称。种姓(caste)这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astus),意为纯粹、不杂,与它相对的是印度文中的瓦尔那(varan),指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等级划分。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又称瓦尔那制。

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它最早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是吠陀时代部落的组织形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姿态》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组织形式是种姓制度。”[1](p.13)

根据印度相关文献可知,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色”,指的是与居民的肤色区别有关。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文中说:“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与非

[2](p.95)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公元2000多年前居住在欧洲和中亚的雅

利安人从阿富汗高原南下入侵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当雅利安人在用暴力征服当地居民时力图把他们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但又想保持雅利安人自己民族的一致性。因此,雅利安人与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根据肤色和文化上的差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利安瓦尔那;另一类是达萨瓦尔那。d·d·高善必认为:“在梨俱吠陀时代,唯一的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

[3](p.82)同。”而在此阶段,由于雅利安人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劳动分工也尚未发展,因此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并没有种姓的区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也尚未出现,瓦尔那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到梨俱吠陀时代末期,随着雅利安人的不断扩张与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初步有了四个瓦尔那阶级的划分。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他们主要掌管祭祀职能,同时垄断了文化教育。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一开始又称“罗阇尼亚”主要是由掌握军政权利的世俗贵族集团构成。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他们大多是雅利安的平民,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主要从事工、农、商等职业。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他们大多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吠舍和那些在战争中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生产者,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形象的说就是古代印度社会的奴隶阶层。

“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四个瓦尔那等级划分的是《梨俱吠陀》中的《普鲁沙赞歌》。它说‘四个瓦尔那是由吠陀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时,由其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的。其中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罗阇尼亚,双脚变成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是四个瓦尔那的原型。但多数学者认为那是婆罗门僧侣集

[4](pp.44-45)团为了巩固他们自己及刹帝利军事贵族特权而编造出来的。”

除了以上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人被排除在种姓之外即 “贱民”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他们从事的职业大多为屠夫、抬尸、清扫等被印度教认为是“肮脏”的职业。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个不同种姓又派生出许多亚种姓和次种姓,各个不同的亚、次种姓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团体,按照各自内部

的道德风俗生产生活。

到了近代,随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种姓制度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级种姓的司法权、行政权、教育权、豁免权等权利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剥夺。低级种姓的参政权和经济地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独立后,印度政府也不断地探索如何进一步削弱种姓观念。例如:“呼吁尊重贱民”、“制定列表种姓”、“加大对低级种姓的经济支持”等。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仅仅只局限于部分城市,而且只是部分城市中的某一些方面。而在印度广大农村里,种姓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种姓观念在农村还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因此种姓制定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印度的发展。

二、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一)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政治的影响

历史上婆罗门与刹帝利长期把持着印度的政权,是印度社会的领导者。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及受到其政权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印度也开始逐步走向西方议会民主制。但崇尚权力平等的民主制与维护不平等权力的种姓制是不相等。尽管印度法律明确禁止歧视低种姓与压迫低级种姓,并赋予了不同种姓平等的权力,但在许多地方还是充满着浓厚的种姓色彩。种姓依然是决定印度政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印度的政治也避不开种姓制度。因此,种姓制度对当今印度政治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使印度的政治走向种姓化或者说是种姓的政治化。

从积极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推动印度议会民主制,使印度由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并存发展。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一直把持着印度的政权。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种姓主义”的不断发展、“印度教认同”以及印度局势的不稳,一批代表中低种姓阶层利益的地方性政党孕育而生,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它们开始在印度政治中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j.p.纳拉扬这位印度著名的政治领袖曾说过,“印度最大的政党是种姓。”比如:1944年成立的以高级种姓韦拉拉和穆达里亚尔为基础的德拉维达联盟。1982年成立的以安得拉帮喀玛种姓为基础的泰卢固之乡党。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政党数量的急剧增多和力量的不断增大,极大的改变了印度政治的版图。在印度政坛上由原来国大党一党独大转向国大党、人民党及其其它政党组成的第三股势力的三足鼎立。而此时印度政治民主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渗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低级种姓为了反对压迫以及维护自身利益,而组建自己的政党,以寻求自身的合法权力。可以说印度政治的种姓化对于促进印度政治民主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但从消极的一方面来看,政治的种姓化又成为印度政坛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印度政治的稳定发展。

当今印度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是西方民主议会制,因此任何一个政党想要登上执政者的宝座都必须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议会席位,而议会席位的选举最根本的就是各地选民的选票,而各地选民则主要受到被选人种姓背景的影响。在竞选中联合其它政党和拉拢地方政党就成为一个的重要竞争手段。因此,印度许多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不得不将一些重要的职位让给以些地方的种姓头目,以保证绝对的选票。一个印度政治家感慨地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争取自由运动中产生的具有远见和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领袖正让位于那些具有狭隘地方主义、种姓主义的政治上的新人。”[5](p.79)这无形中给政党冲突、地区冲突、种姓冲突,埋下深深伏笔。“2001725日,出生于低级种姓的印度人民院知名女议员普

兰·戴维在回家途中惨遭三名蒙面枪手杀害。”[6]此事件正是由于政党争夺和极端的狭隘的种姓主义冲突带来的恶果。“而在19974月,成立不到一年的高达政府由于国大党以限制教派主义势力不力为由撤销对其支持被迫辞职,联合阵线只好换马,推举古杰拉尔维组织新内阁,勉强保持其执政地位。到同年11月底国大党又以联合阵线政府中的德拉维达进步联盟与谋杀拉·甘地的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有牵连要求其部长辞职遭到拒绝为由再次撤销对联合阵线的支持,迫使总统宣布提前举行大选。”[7](pp.86-87)可以看出政党斗争、种姓较量已成为印度政府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种姓制度在促进印度政党由一极走向多极,使民主由少数的贵族扩大到普通大众。然而随着民主的扩大也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政党参与印度政治的争夺。这必然会促使印度政党间、种姓间冲突的扩大,如不加以控制甚至会演变为社会冲突。“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种姓制度仍将是严重困扰印度的以个重要因

[8](p.113)素。”

(二)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经济的影响

在印度人口中,低级种姓(包括首陀罗和贱民)的人口总数达到7亿多,约占全国人口的70%,而他们绝大部分生活在种姓制度尚未被触动的广大农村中。可以说印度农村经济是建立在种姓制度之上的。在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城市居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不断的改变,但在经济上,职业世袭这一局面却尚未被根本改变。因此,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印度现代经济的发展都受到种姓制度的严重束缚和阻碍。

印度教把职业分为“洁净的职业”和“不净的职业”,并规定属于某个种姓的人只能从事与其地位相符的工作。例如,婆罗门从事教育,司法等好的职业,而贱民则从事清扫、抬尸等不净的职业。倘若高级种姓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则可能降低或丧失其原有的种姓自身份。而低级种姓则是绝对不允许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倘若从事了则是被认为对神灵的冒犯,将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印度教在规定每个种姓职业的同时还规定了严格的职业世袭制度。每个人的职业生来就已经决定,一代传一代不论适合与否都只能被迫的去做。这种职业的分工一直伴随着印度历史的发展。即使到了现代印度,一个人的职业仍然与其种姓地位息息相关。高级种姓通常从事医师、律师、教育工作者等社会中较好的职业。低级种姓则从事社会最低级的最底层的工作。即使有一些十分有才能的低级种姓人才进入到管理层或国家公务系统中,但权利的把持和决策依旧是高级种姓。

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职业间的改变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往往会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如教育业、服务业等。而种姓制度将人们的才能和职业分割,同时规定职业世袭制。这无形中阻碍了职业间的转换,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这不仅影响了市场对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还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印度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主要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而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大生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最终目的。但在印度,由于受到种姓制度职业划分和等级划分的影响,人们被分成各个不同的职业集团和种姓集团,他们处事多从各自集团利益出发,缺乏合作精神,很少考虑全局,这极大的妨碍了印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人们寻求职业时,种姓等级成为其关键。高级种姓总是能寻求到较好的职业且待遇高,低级种姓则相反。v·m·西尔卡尔教授认为:“在一个属于一个种姓集团的工业领域内,其它种姓想要进入决策层

几乎是不可能的。” [9]在印度,从垄断集团代一般中小企业,一般都是分属与不同种姓集团。因此,企业很难讲不同种姓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人员融为一体,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大大的影响了印度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种姓制是造成印度经济分工、发展的不合理和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而经济的不合理、贫富的分化又成为进一步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自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开始,印度国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gdp已近1.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达3110亿美元。”[10]但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并未涉及到广大农村贫困人口。他们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这意味着占据印度2/3人口否认巨大消费市场将无法被打开。印度国内经济的发展将受到巨大的牵制。

“当今印度的现实是:一方面号称it大国,另一方面是10亿多人口中有1/3仍然居住在缺电少水的闭塞的农村;拥有世界上3/5的软件工程师,同时也拥有世界1/4贫困人口;每年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全国妇女中有一半是文盲。”[11]究其根源就是受到种姓制度及其观念的影响。若不解决这种现象,印度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受到长期的严重的制约。

(三)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观念是印度人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而种姓又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的种姓集团,而相同种姓在不同地区有不尽相同。因此,印度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多层次、多地区的各个民族文化体。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中提到:“这些集团在地里、经济和政治意义上相互依附,而在社会关系、思维方式,甚至在语言上却从未彼此同化。”[12](p.182)这就意味着相似印度这么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和统一的文化。究其根源,就在于印度种姓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分裂性。种姓与种姓间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排斥等等。他们自成一派,遵守各自的规定,不会容纳其它种姓的文化,也决不接受其它种姓的思想。因此,印度人在种姓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排斥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印度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进一步诱发了不同民族、种姓、宗教之间的矛盾。

到了近代,随着英国殖民者的侵略,印度的思想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崇尚权力平等的英国人打破了种姓制度原有的等级划分,他们削弱了高级种姓的各种特权,提高了中、低种姓的权力。但印度传统的种姓文化却没有因此而覆灭,反而许多知识分子、政坛精英为维护种姓文化、传统文化而不断努力。虽然英国在印度大力倡导和推行的民主和自由对促进印度权力的民主化和打破人身等级制有积极地作用,但却遭来大部分印度人的反对。一些政治领袖认为西方文化是一切弊端的根源,印度决不能再走其道路。一部分知识分子则是主张建立一个以印度教为基础的现代印度社会,决不能全盘西化。与其说是西方侵略导致印度拒绝其文化不如说是印度几千年传统种姓文化拒绝西方文化。

在现代,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越来越认识代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传统毕竟是传统,即使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是无法摆脱传统种姓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并未形成一个理性的价值观。许多印度科学家都崇尚科学,但又摆脱不了种姓观念的束缚。他们大多为高级种姓却又不愿从事实验中那些清扫、接触尸体等被印度教认为是肮脏的事情。而在广大的农村,他们甚至排斥科学,就连化肥、农药都认为是伤害大地母亲肌肤的毒药。印度著名科学家p·v·indiresan指出:“西方知识分子寻求发现光荣的未来,而印度知识分子寻求发现伟大的过去。”[13](p.176)

从历史到现代,种姓制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印度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种姓文化在思想上、权力平等上、宗教教义上,是不利于现代印度民族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但种姓文化却已深深刻在广大印度人民的思想中,成为印度文化核心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印度国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尽管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曾说:“只要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国家中占据应有的地位。”[14](p.202) 但却不得不承认“在印度人们保持着种姓制度的条件下,印度终归是印度;但是从他们与这个制度脱离的那一天起,印度就不复存在了。”[15](p.315)

三、结语

印度种姓制度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完整、落后的一种等级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种姓的社会作用逐步削弱。随着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渗透以及政府对于低级种姓权力的保护,种姓带来的等级观念和歧视思想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不断淡化;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需求的增大以及新职业的出现,职业世袭受到很大削弱。

(二)种姓在政治上的作用不断增强。代表不同种姓利益的政党数量不断增多,力量不断增大,发展成为政坛中的新兴力量。

(三)不同种姓和地区的冲突此起彼伏,经济、民族、种姓、宗教矛盾相互交织,地区局势日益复杂。

尽管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社会呈现出削弱的趋势,但其本质却并没有改变。种姓压迫、歧视、偏见并由此产生的冲突仍然在广大的印度地区存在。种姓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地区冲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印度政局将比以前充满更多的变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随着种姓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种姓的灭亡而灭亡。马克思曾严厉地批判过种姓制度,并指出“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础障碍。”[16](p.7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种姓势力与印度现代化是相违背的,甚至是阻碍其发展。许多学者也认为传统的种姓与现代化是对立的、冲突的,必然会随着印度现代的发展而最终被淘汰。事实上,种姓制度也确实在印度现代化中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削弱。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种姓对印度现代化的高度适应性。它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成为现代政治的工具、成为经济利益的前提,并使印度现代化抹上了浓厚的种姓色彩。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将来,种姓制度和印度现代化的交织发展趋势必将继续持续下去,而这也将继续成为印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特征。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3] d·d高善必.古代印度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 培伦主编.印度通[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90.

[5] 罗米拉·塔帕尔主编.印度的部落.种姓和宗教[m].牛津:麦克米兰出版社,1977.转引自洪笙.从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问题看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19892.

[6] 沈蓓莉.印度种姓制度面面观[j].当代世界.200110.

[7] 孙士海主编.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篇二:印度种姓制度探析

龙源期刊网 .cn

印度种姓制度探析

作者:王钊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1

;要: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种姓制度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各种性在饮食、婚姻等诸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种姓制度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消除,是影响印度社会健康发展的沉疴痼疾。本文试就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表现、危害等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印度;印度教;种姓制度

中图分类号:c954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森严,最典型的等级制度,不仅存在于在印度教社会中,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其他宗教,诸如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产生了影响。印度共有多少个种姓,很准确地说清楚,但一般认为现在印度教的种姓和副种姓共有3000多个。现代印度仍然深受种姓制度残余的影响,它不仅奴役、残害广大劳动者,剥夺他们最基本的权利,严重阻碍了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发展,是印度要努力克服的一大社会问题。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

姓制度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种姓的最初形成与社会的职业分工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使用了“瓦尔那”(即颜色、种、品质)和“达萨”(即奴隶)的字眼,用以区别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当地土著,在《梨俱吠陀》中提到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为祭司、武士和平民。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形成过程中,原始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使他们的权利、义务,以致于生活规范各不相同,都必须遵守,不得逾越。所以“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后,阶级矛盾变化的结果,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混合产物。”①后来随着社会劳动分工进一步发展,这个“瓦尔那”又逐渐分裂成许多副种姓,古代统治阶级一向对种姓制度大肆鼓吹,为此还编造出一种神话。说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出生的;刹帝利是从他的双臂出生的;吠舍是从他的双腿出生的;首陀罗是从他的两脚出生的。由于出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四个瓦尔那的地位有别,分尊卑高低。这纯属是骗人的鬼话。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等,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等,为第二种姓,仅次于婆罗门,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经营商业和贸易;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及各种体力和和手工业劳动等。除以上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名“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被排除在社会之外,他们的工作是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在农村只准他们居篇三: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

我眼里的印度种姓制度(转)

今年4月,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阿琼·辛格宣布,在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的入学名额从原来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学则提高到27%。政府的决定宣布不久,立即就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引发了针对这一决定的示威游行活动,尤其是大学、医院等受影响最大的部门,更是引起强烈反弹。5月份,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各大医院相继罢工,使病人苦不堪言。这一波及全国的示威抗议暴露出一个社会问题,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是历史的产物。根据吠陀经,印度的四个种姓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创造,梵天用口创造出了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大腿创造了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梵天创造四个种姓的身体部位的高低和各个种姓的地位高低是和谐的。通常来说,前两个种姓属于高种姓,后两个属于低种姓。其实,印度的每个种姓中还生出许多的分支,叫亚种姓。每个种姓都像一棵有许多枝桠的大树一样,细究起来十分复杂。印度还有一些人没有种姓,他们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者叫贱民。印度人口中只有信奉印度教的人才有种姓之分,而信奉其他宗教的印度人则没有这个问题。1947年印度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时,宣布废除有数千年历史的种姓制度,赢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考虑到低种姓和贱民的现状,印度政府从建国之初就制定了照顾低种姓和贱民的政策。此外,为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印度政府在教育等方面对这些非印度教的人也给予一定的照顾。

印度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数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我在印度工作期间,曾发现一些国家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多数是高种姓的人占据着,譬如政府部门,议会,公检法,军队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我与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诚信公司的高级总裁一起吃饭聊天,知道他是婆罗门出生,就问他在种姓制度早已被废除的今天,为什么婆罗门依然统治着印度。他想了想说,婆罗门依然在印度的各个阶层占据着重要的岗位,这是事实。但问题的实质是,婆罗门一向重视教育,就像以色列的犹太人,总是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他们就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功。在印度废除种姓制度半个多世纪的今天,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岗位不再因为他们是高种姓,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能干。他们对社会作的贡献比别人大,自然应该过得比别人好。而那些没受过良好教育的婆罗门,照样过着贫穷的生活。

经过对印度的深入观察,我比较认同他的观点。在印度废除种姓制度这么多年后,高种姓的优越性已经体现不出来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在印度工作时雇佣的司机就来自婆罗门家庭,但现在已经沦为社会的底层,给别人当车夫。我的司机罗摩告诉我,他的祖父是个大地主,有良田数百亩,但到了他的父辈就衰落了。兄弟六人把几百亩土地一分,一人也就是几十亩,而等到罗摩这一辈长大后,

兄弟几个再把这几十亩地一分,一人也就是一二十亩地,最多算个下中农。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土地出租给当地农民,每年收点租金,自己则到城市里找份工作。罗摩的几个兄弟也都干的是最普通的工作,没有半点高种姓的优越性和优越感。据我了解,新德里的几十家公共厕所的管理和清扫工作都由婆罗门种姓的人给承包了。在其他地方干苦力活的婆罗门也大有人在。真是“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我看来,印度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废除种姓制度方面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城市里,至少表面上人们已经不分三六九等了,也不会因为低种姓而在找工作时受到明显的歧视。我曾问过好几个不同职业的人,他们是否会拒绝同低种姓和贱民握手,他们都表示,尽管可能会有人这样做,但他们不会拒绝与贱民握手。我知道过去不同种姓的人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于是有机会时就问印度人,他们在遇到喜欢的恋人时,是否会考虑对方的种姓问题,多数人都表示,只要种姓相差不悬殊,他们都不大计较。但由于许多年轻人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选择配偶的余地不大,也就不特别考虑种姓在婚姻中的问题。

我发现在城市里,人们已经很难通过职业来区分谁是哪个种姓,也不刻意关心这些问题。记得我有一次到一所中学采访,顺便问学生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因为种姓不同而彼此不相来往,他们都一脸的茫然,说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因为种姓高低而不同呀。这证明在年轻一代人当中,种姓概念已经相当淡漠了。如果说有种姓观念,那也是存在于中年和老年一辈的脑海里。那些高种姓的家长可能会悄悄对子女说,别跟那些贱民或佣人的孩子在一起玩。

但在农村,种姓制度则比较根深蒂固,人们依然可以根据衣着,举止,语言用词甚至头饰等来判断人们的种姓,而高种姓的人与低种姓和贱民之间来往不多,有些偏远农村里贱民依然是与其他种姓的人分开居住,甚至不得使用同一口水井。毕竟,种姓制度存在了数千年,要在几十年中彻底根除并非易事。

据我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大城市里对种姓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了。如果说贫富过去与种姓制度有较大关系的话,那么现在则几乎没什么关系了。当然,过去靠父辈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后代有条件接受教育并出人头地又另当别论,仅仅靠躺在高种姓这个虚名上过悠闲日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在印度也开始有了市场。譬如印度上一届总统纳拉亚南就是贱民出生,本届总统卡拉姆则是穆斯林。现任总理辛格是锡克人,而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索尼亚·甘地则来自基督教家庭。种姓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显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次的新政策之所以激起如此广泛和大规模的抗议,应该说与婆罗门等高种姓的社会地位日益衰微有一定关系。有人甚至说,婆罗门已经开始变成贱民了。为什么呢?原来,由于贱民有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因此拼命生孩子,都是大家庭,而高种姓的人一般所受教育比较好,知道子女多不是福气而是负担,因此一家都只能一两个。几十年下来,婆罗门在许多村镇都成了少数派,气势上就压不过贱民,因此要么移居到大城市,要么就忍气吞声地生活,过去的优越性荡然无存。加上政府给予低种姓和贱民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不给予高种姓,结果许多的高种姓反而成了连贱民也不如的穷人。为了保证低种姓人的教育和求职权利,印度早就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的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此外还给低种姓出身的学生一定的升学名额。过去,婆罗门都倾向于在政府部门或法律医学等现代职业中寻找工作,但现在由于政府的配额和优惠制度,非婆罗门种姓的人已经迫使婆罗门在这些领域里逐步退出了。我在新德里工作时就听说,在火车站替旅客扛旅行包的苦力中,在马路上开出租车的司机和人力车夫中,也有不少来自高种姓。在印度,贱民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贱民党,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势力不可小觑。

现在,部分来自婆罗门家庭的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获得教育的机会并不比其他学生多,加上低种姓还有配额照顾,使得婆罗门家庭的就学率按人口比例甚至还低于其他种姓。这也是高种姓的人对印度的偏低种姓优惠政策不满的一个原因。有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55%以上的婆罗门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印度全国贫困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0%,也就是说,婆罗门的贫困人口比例实际上高出全国平均贫困人口的15%。

在这次抗议风波中,一些婆罗门甚至比较极端地说,政府为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实行“保留配额”政策,不仅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逐年下降,而且还在社会上增加新的种姓歧视。如果说为低种姓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保留配额”在数十年前是必要的,那么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配额制”只能制造新的社会不公,对稳定社会没有任何好处。他们认为,政府决心继续推行这种制度,并不是真正为了照顾社会的弱势群体,完全是为了在底层捞选票,因为高种姓的人在全国人口比例中毕竟是少数。

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