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发布时间:2018-05-29 08:10:43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编

1讲 宏观上——从大时代思考,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全国卷高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

1.时代特征 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

2.代表诗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1(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

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答: 

 

解析:(1)“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2)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参考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为骆宾王的优秀之作。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

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其“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

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盛唐,是指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前后五十二年左右。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顶峰。诗坛上百花吐艳,名家如林。

1.时代特征 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2.代表诗人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得非常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CE C项,“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答: 

 

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参考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诗歌鉴赏]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揭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比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了,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唐代宗大历初至唐文宗大和末,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

1.时代特征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上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2.代表诗人 刘长卿、卢纶、李益、白居易、元稹、李绅、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刘禹锡等。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3(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参考答案:采地黄 卖地黄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

答: 

 

 

参考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此时诗人退居下(今陕西渭南县内)。农民遭遇春旱秋霜之灾,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去田间采地黄,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诗人对此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反映贫民疾苦的诗。开篇六句,诗人介绍为什么会有采地黄这一行为。前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辛苦劳作的农民遭遇天灾,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第三至六句,交代了农民生活的境况。农民到了年底没有粮食,只好去采地黄,拿地黄换粮食。第七、八句写农民采地黄的艰辛,再次说明农民生活的不易。以上八句叙写的中心是农民采地黄。诗人虽然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和语言叙述的,却能够激起读者对贫苦农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第九、十句写把采来的地黄卖给富贵公子。而富贵公子买地黄是为了给马匹进补。“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灾年里,富人过的仍是一种奢靡的生活。结尾两句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将批判豪门奢侈、同情贫民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

晚唐,是从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末,前后长达八十余年。

1.时代特征 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代表诗人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4(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残春旅舍

韩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 ①韩偓(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

答: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答: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亡,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再加上诗人他乡为客,居于旅馆之中,于是使诗人忆起阔别久远的帝京——长安。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地想到为朱全忠排挤,落魄异乡的失意遭遇。这难言的种种味道,一时涌上心头。“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颈联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尾联写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想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他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从中看出诗人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颔联承“残春”,颈联承“旅舍”,尾联收束来照应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1.时代特征 北宋重文轻武,文化空前繁荣,军事上对外偏弱。社会比较稳定,没有较大规模的动乱,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城市规模大,市民阶层出现。

2.代表诗()人 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5(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答: 

 

解析: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答: 

 

解析: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参考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诗歌鉴赏]

这首词被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用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下片承“千里念行客”,写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以寄托,故而流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了感情发展的历程,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婉转入微,味深意厚。

1.时代特征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

2.代表诗()人 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

3.作品风格

[应用体验]

6(2013·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答: 

 

 

解析: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答: 

 

 

解析: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诗歌鉴赏]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开头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而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表现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下阕紧承“江边渔父”句,前三句写湖上生涯;无拘无束,独往独来,“占断洲烟雨”。末两句唱出了全词的最高音,表达壮志未酬的愤慨和对当权者的不屑。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