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2-11-25 13:22:31

贤哉小平

--参观小平小道有感

我们这次参观小平小道,虽然是作为一次实践课程。但亲身参观了小平小道,还是增进了自己对邓小平的认识。也许用再好的词汇来形容他都不为过,他传奇的一生,给中国甚至世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想,不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他的成就都广为人民所认同。

走进小平小道,好像自己一下子进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 “错误批判,忠诚不改”。邓小平在文革中被当作党内的二号“走资派”而打倒。“被贬”到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改造,从被贬到复职的三年之中,邓小平没有任何的抱怨,从他写给毛泽东和汪东兴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很想再为人民群众做点事的。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一次被错误批判的经历,那是在中央苏区时,他因为坚持了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而被王明等人批判,他被撤除一切职务。而到了文革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打倒,这次是因为一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不满邓小平的种种正直做法,他被软禁将近三个月。他的一生历经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但他依然忠贞不渝,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不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这一点,我觉得能够做到的人,屈指可数。

“身处江湖,心忧天下”。宋代的范仲淹曾经在他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写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邓小平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在新建县的三年之中,每天坚持读报,听广播,时时关注着国家局势。从未停止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纵观中国历史,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名人都有过被贬谪的经历,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他们被贬谪之后也关心朝廷的动向,期待自己早日被调回。这一点邓小平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在被贬谪的时光中,他们很少能够总结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韩愈和苏轼在被贬的时光中的确创造了自己在文学上的辉煌。但他们之后都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邓小平却不一样,在被贬的时光中,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很深刻,也很正确。他找到了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复出工作,才能够力挽狂澜,以惊人的魄力,将几近崩溃的中国经济带上了一条良性发展之道。

“年逾花甲,学习不止”。在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中,我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建期间所读的书,这里有《毛选》,《列宁选集》,《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三国》等等。年过花甲,还能如此的好学,也就不奇怪他的思想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深邃。“活到老,学到老”对邓小平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不学习,单单地脱离学习去思考,那样我们将迷失方向。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和思考它们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缺一不可。但邓小平也是党内首先反对“本本主义”的人,他说“如果一个党坚持本本主义,迷信盛行,我们就不能进步,就要亡党亡国”。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果断的结束了文革以来一系列的错误做法,大刀阔斧的进行社会改革。所以说,对待学习邓小平是灵活的,不是呆板的,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他坚持活学活用,坚持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可以说邓小平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都在不断的思考。这一点,我们当代青年一代,真的应该向邓小平学习。

一个人的一生历程通常是呈“抛物线”形式的,而这个人生的顶峰一般都在40-50岁左右,但这些常理对邓小平就不适用了。他的一生历经“三起三落”不是抛物线,他的人生顶峰不在40-50岁而是在70-90之间,试想一般人在这个年龄段早已处于安享晚年阶段,但他却终生都在为人民操劳,他将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不凡之举,足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我想邓小平的一生是极其传奇的,也是极其辉煌的,他用晚年不多的年华,将一个穷困之中的国家带上了富强之路,让全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他挽救了处于危机之中的中国,他的能力与人格都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他那样的高度。但一定要学习他那种始终如一的忠诚于党和国家,无论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做有用之事,多读有益之书,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以俄罗斯前议长评价邓小平的话作为结束: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人,他们如同指路明灯,在最危急的时候为人民指明出路,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智者。

参观小平小道的观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