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发布时间:2013-11-01 15:33:09

]目的 为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辐射认知行为和态度的不同,以及辐射知识讲座对其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选取2010级到2008级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地区(广州、郴州、株洲)的城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以及接受知识讲座前后有差异。不同专业学生比较,在辐射基本知识方面,辐射对人体的损伤表现认识,存在辐射损伤的医疗器械,对电脑电磁辐射的了解程度等认知存在差异(P<0.05);在辐射防护知识方面,应对放射性散布事件的措施,降低电脑辐射措施,降低手机辐射措施,抵御和减少核辐射损伤的食物等认知存在差异(P<0.05);在辐射的应对态度方面,接受相关知识的意愿和采取措施降低辐射的意识存在差异(P<0.05)。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比较,对辐射的认知水平城市户口的学生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在应对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方面,城市户口的学生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73.12%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城市户口的学生多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不同性别学生比较,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水平女生高于男生(P<0.01); 在应对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方面,女生优于男生(P<0.01); 80%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女生多于男生(P<0.01)。城镇与农村居民比较,城镇居民在辐射基本知识、防护知识方面知晓率要高于农村居民(P<0.05)。辐射知识讲座前后比较,接受讲座后,大学生的认知、防护水平有明显提高,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讲座前后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应对素质无明显差异(P>0.05),讲座后(96.92%)大学生对辐射教育的接受率较讲座前(78%)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 大学生辐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讲座后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防护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有必要开展辐射有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采取现场无记名问卷测试的方法。随机抽取我校2010级至2008级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以及不同地区(广州、郴州、株洲)的城镇及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说明意图、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并说明填写要求后, 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后即时收回。总共发放问卷2435份,回收有效问卷2306份,有效率94.7%。

1.2 调查内容 参照历来有关辐射调查内容并结合自身调查需要设计“大学生辐射认知调查表”进行测试,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包括年级、性别、年龄、生源地、中学所在地、户籍、家庭收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和辐射认知测试问卷。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知识问答中单选题选对记为知道,选错或不选记为不知道,多选题中全选对记为知道,没选全记为部分知道,不选或选错记为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包括:(1)辐射的基本认识,包括辐射标志,日常辐射源,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方式和损伤表现,以及对手机电脑辐射的认识;(2)辐射的防护和治疗知识,包括应对放射性散布事件的措施,电脑手机辐射的防护措施,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剂量标准,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以及抵御和减少核辐射损伤的食物;(3)应对辐射的态度,对核能开发利用的利弊观认识,获取辐射知识的途径,以及接受相关辐射知识及提高防护意识的意愿。

1.3质量控制 查阅辐射有关文献,完成调查问卷初稿,请相关专家指导,对部分同学进行预调查后,计算问卷的信度,效度。对调查人员统一培训后,同一时间进行调查。

1.4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对收集到的调查表逐一进行核查,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农村与城镇孩子的比较(父母的教育程度、网络条件、上网做什么)

近视率的比较

身体状况

与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洽

2.2农村与城市户口在校大学生对辐射认知的比较研究

随机对某高校7个专业的学生655名(其中农村户口的学生341名,城市户口的学生321名,年龄在20—25岁)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655份,有效630份。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户口类型的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水平都较低,但城市户口的学生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在应对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方面,城市户口的学生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 73.12%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城市户口的学生多于农村户口的学生(P<0.01)。

2.2.1不同户口类别的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 不同户口类别的大学生对辐射知识认知、行为和治疗等知晓率城市户口的学生高于农村户口学生的有“与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计量标准”、“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其余在户口类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户口类别的大学生对辐射的相关法律意识均不高,农村户口的学生有11.38%了解,男生有14.95%了解(P<0.05),且对辐射损伤的治疗几乎不了解,城市户口的学生了解的只占6.54%,农村户口的学生4.19%(P<0.01)。(见表2-2-1)

2.3男女性别对辐射认知情况的比较研究 随机对某校七个专业的学生780名(其中男生360名,女生420名,年龄在20—25岁)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780份,有效727份,其中男生311份,女生416份。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水平都较低,但女生高于男生(P<0.01); 在应对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方面,女生优于男生(P<0.01); 80%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女生多于男生(P<0.01)。

2.3.1大学男女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 男女对辐射知识认知、行为和治疗等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的有“与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计量标准”、“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其余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辐射的相关法律意识均不高,女生有11%了解,男生有16%了解(P<0.05),且对辐射损伤的治疗几乎不了解,女生了解的只占3%,男生8%(P<0.01)。(

2.3.2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反应 大学男女生针对突发的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有所不同,总的来说都倾向于听从政府的指示,女生占60%,男生占42% (P<0.01);惊恐比例女生占15%,男生占24% (P<0.01);而采取自己的方式防护这点,女生占26%,男生占35% (P<0.01)。(见表2-3-2)

2.3.3对辐射知识教育的接受情况 85%的女生愿意接受辐射知识的教育,男生只有68% (P<0.01)。(见表2-3-3

 

2.4城镇与农村居民对辐射认知的比较研究 有针对性的抽取不同地区的城镇(广州、郴州、株洲)及农村(广州、郴州、株洲周边农村)居民共391人,其中城镇居民184人,农村居民207人。男性191人,女性200人。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和农村居民对辐射的认知水平均较低(知晓率<50.00%);城镇居民在辐射基本知识、防护知识方面知晓率要高于农村居民(P<0.05);高达81.07%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辐射相关知识的教育。

2.4.1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 城镇居民在“核辐射警示标志”、“辐射形式和照射方式”、“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辐射源”、“对核辐射起防护作用的食物”、“核辐射应急时人员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使用手机和电脑时采用防辐射措施”、“食用碘盐与防辐射的关系”等方面知晓率要高于农村居民(P<0.05);除辐射警示标志(47.31%)、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42.46%)、使用手机时采用防辐射措施(47.83%)、食用碘盐与防辐射关系(81.59%)之外,城、乡居民的知晓率均较低。(见表2-4-1)

2.4.2 对手机辐射的防护态度调查 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愿意积极主动的预防和降低手机辐射(57.80%)。(见表2-4-2)

表2-4-2 城

2.4.3 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反应 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针对突发的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是一致的(P>0.05),都倾向于听从政府的指示(63.68%)。(见表2-4-3

2.4.4对辐射知识教育的接受情况 高达81.07%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辐射相关知识的教育。(见表2-4-4)

2.5 辐射知识普及对大学生辐射认知行为的影响 随机抽取湘南学院2011级在校大学生(包括临床系,物电系,外语系,中文系等)150人,共发放问卷150份, 讲座前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讲座后回收有效问卷130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辐射知识普及前后的认知、防护水平对比有明显提高,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讲座前后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应对素质无明显差异(P>0.05),讲座后(96.92%)大学生对辐射教育的接受率较讲座前(78%)有明显提高(P<0.01)。

2.5.1讲座前后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 表2-5-1可见,讲座后的大学生认知、行为和治疗等知晓率均高于讲座前(P<0.05);其中,在“与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剂量标准”方面,二者知晓率普遍较低,讲座前21.33%,讲座后38.46%(P <0.01);在“辐射形式和照射方式”方面,知晓率也偏低,讲座前14.67%,讲座后提高到39.23%(P<0.01);在“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方面,知晓率很低,讲座前3.33%,讲座后23.08%(P<0.01);在“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方面,知晓率也很低,讲座前10.00%,讲座后32.31%(P<0.01);医护方面,在“了解辐射后是否注意减少辐射”上,讲座前60%的人会注意,而讲座后提高到97.69%(P<0.01);但在“集团业务对通话时间的影响”方面,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2突发核辐射的心里反应人数及反应率 见表2-5-2,讲座前后对比发现大学生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反应没有差别,总体趋势是采取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讲座前占64%,讲座后占70.77%(P>0.05)

表2-5-2 讲座前后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反应

2.5.3 对辐射知识教育的接受情况 见表2-5-3,讲座前后愿意接受辐射教育的人数对比有明显的差异,;讲座后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数比例(96.92%)较讲座前(78%)明显提高(P

3.1 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情况的了解水平普遍较低。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诸多优点为大家所公认,它的利用对全球大气质量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化学燃料的数百万倍。但是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让人担忧的是,人为或极端的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日本核泄漏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为人类利用核能敲响了警钟。研究发现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会发生累积效应,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4]。然而,刘布克等的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患者( 公民) 的X 射线辐射防护知识欠缺, 防护意识水平较低,其分布与文化程度相关, 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电离辐射的认识几乎处于文盲状态[5]]。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的认知情况明显偏低,这与徐生新等[6]的调查结论一致。

3.2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普及前后有差异

3.2.1非医学类文理科学生对辐射认知情况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理科学生对辐射的认知情况:(1)在辐射基本知识方面,表2-2-1数据显示,对于什么是核辐射,辐射警告标志,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其损伤方式,日常辐射来源和手机辐射强度最高部位,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认知无差异(P>0.05),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表现,文科学生的认知较好(P<0.05),对存在辐射的医疗器械和电脑电离辐射的了解程度,理科学生的认知较好(P<0.05),这可能是因为文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饶泽倡等[7]调查表明文科生学习某些医学基础课的能力明显比理科生差,电离辐射作为理工类知识,理科专业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愿意去了解;(2)在辐射防护知识方面,表2-1-2数据显示,对于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剂量标准,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和实用碘盐是否可以防辐射的认知,文理科学生无差异(P>0.05),对于应对辐射事故的措施和降低电脑、手机辐射的措施,文科学生的认知较好(P<0.05),对于抵御和减少核辐射损伤的食物,理科学生的认知更全面(P<0.05),总体上,文科学生对辐射防护知识的认知优于理科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日常更关注生活方面的健康知识;(3)在应对辐射的态度上,对于核辐射应急的反应,核能开发利用的利弊观,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认知无差异(P>0.05),但文科专业学生较理科专业行动意识要好(P<0.05),接受相关知识的意愿要强(P<0.05),这也可能是文科专业学生对辐射防护知识的认知优于理科专业学生的原因。

3.2.2农村与城市户口在校大学生对辐射认知的比较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户口类别的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知识的了解都比较缺乏,91.3%(农村户口学生)和93.76%(城市户口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核辐射,城市户口学生高于农村户口,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辐射的相关法律意识和辐射损伤后的治疗的认知也较低,但城市户口的学生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有限,一般就只能是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在调查中对于辐射很多的农村学生都表示,在农村里根本就没有见过任何的有关辐射的信息和标志,最多只是偶尔会在电视看到一些关于辐射的只言片语。然而城市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就要比农村学生要广泛得多,再加上城市在各方面的发展也要比农村更先进,因此在关于辐射方面的知识也要比农村学生了解的多。但是无论是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对辐射的认知都普遍较低。也正是当前的这种状况,为开展辐射有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提供了依据。

3.2.3男女性别对辐射认知情况的比较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男女生对辐射的认知和防治知识的了解都比较缺乏,无性别差异(P>0.05);对辐射的相关法律意识和辐射损伤后的治疗的认知也较低,但女生优于男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与男女生的特有思维和兴趣差异有关。有研究表明[8],人类大脑左右半球不仅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胼胝体的形态,女性胼胝体后1/5的部位多呈球形,而男性的多呈管状;男性的左颞叶要比右颞叶大38%,而女性的颞叶没有发现这种不对称性等。在功能上两性同样存在差异,比如,智力测验的结果表明,女性在和要求言语流畅、速度和注意细节等测验项目上的成绩占优势,而男性在空间能力的测试项目上占优势;同样,在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上的性别间也有差异等[9]。这与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世界著名健康教育家格林教授在其提出的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健康促进理论模式中特别强调政策的支持[10]。因此国家职能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一旦发生事故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作为普通名众中的一员,了解核辐射以及其它辐射的相关知识,懂得一些辐射防护和治疗知识,对于我们趋利避害,提高我们人类对核能的利用能力,更好的造福人类,显得非常之必要。

3.2.4城镇与农村居民对辐射认知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发现,只有小部分受调查者能够准确选出辐射基本知识、防护知识、及辐射医护方面的答案(知晓率<50.00%),表明受调查者对辐射的认识水平较低;不同户籍居民对辐射基本知识、防护知识等方面问题的了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居民其知晓率要高于农村居民。这样的城乡差距与刘武忠[11]、卜庆云[12]等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可能与媒体和书籍是当前民众获得辐射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13]有关,而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物质生活条件均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从媒体、书籍、工作、专业等方面获取辐射知识易于农村居民。随着教育的普及,城乡差距的缩小,辐射的知晓率可能也会随之上升。

3.2.5 辐射知识普及对大学生辐射认知行为的影响 调查显示,讲座后大学生对辐射的认知、防治水平有明显提高。讲座后的大学生认知、行为和治疗等知晓率均高于讲座前(P<0.05);其中,在“与辐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剂量标准”方面,二者知晓率普遍较低,讲座前21.33%,讲座后38.46%(P<0.01),这可能是涉及到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辐射方面的讲座未能深入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而没能得到明显提高知晓率;在“核辐射应急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方面,讲座前知晓率21.33%,讲座后提高到56.92%(P<0.01),这说明讲座内容在应急时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在“辐射损伤后的治疗措施”方面,知晓率由讲座前的10.00%提高到讲座后的32.31%(P<0.01),这可能是涉及的辐射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因此在这两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长期的普及、宣传教育措施。医护方面,在“了解辐射后是否注意减少辐射”上,讲座前60%的人会注意,而讲座后提高到97.69%(P<0.01),这可能是讲座中辐射危害的详细讲解有关,但在“集团业务对通话时间的影响”方面,二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大学生群体对通讯设备的需求不一致有关。

讲座后大学生应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素质仍较差。讲座后出现“惊恐、焦虑、不知所措”的反应率由12.00%下降到6.15%;讲座前按政府的指示行动的人数占64.00%,而讲座后占70.77%,二者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心理素质提高并不能完全依靠知识的宣传教育,可能有效的演习、模拟现场训练等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这与寇庆河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被核辐射袭击情况下,多数人表现为恐惧和焦虑的常见心理[14]

讲座后大学生普遍愿意接受辐射的相关知识教育。讲座后有96.92%的人表示愿意接受相关知识的教育,较讲座前有所提高,不愿意和无所谓的人数明显减少,这可能是因为讲座后大学生认识到辐射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突发事件中,正确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3.3 大学生应对突发核辐射的心理素质较差

有研究表明[15],被核辐射袭击者,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和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这与调查结果一致。通过调查可看出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突发事件易于产生不良情绪如恐慌、焦虑、不知所措。当代医学模式的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外界的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16]。因此上述不良情绪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后果。

3.4 大学生普遍愿意接受辐射与健康相关知识的教育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辐射知识教育,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接受健康知识的教育[17],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3.5 加强大学生辐射与健康教育极为重要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提高这一个群体对辐射的认知水平以及加强辐射防治知识教育,无疑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国家明确规定了大、中、小学校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它是提高国民健康意识、改变生活观念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辐射与健康的相关知识的认知普遍较低,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接受辐射与教育相关知识的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相应的辐射与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各种培训和教育项目以提高其应对相应的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对辐射与健康知识的求知欲,对维护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可知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也体现了高校对此宣传教育的欠缺,因此,建议高校利用校网,广播,讲座,板报等多种方式,开展辐射有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辐射的认知水平。

1、医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保障。尤其是我们在校的医学类学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重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与学习,饮食规律化,加强体育锻炼,定期做好体检,使身心都保持健康状态,为以后到临床上出色完成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医院管理与卫生建设。医院要注重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教育,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益于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特色活动,或者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缓减他们的各种压力。另外,医院在有效激励、调动医生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注意量力而行,指标适度,试点开展弹性工作制度等。医院要注重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采取有力的措施减少环境因素给医务人员健康带来的影响,减少因操作不当或者病菌传染给医务人员造成的伤害或者给患者带来的再次感染。

3、社会舆论的引导很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期望过高,一旦未达理想效果,容易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猜疑,再加上当前媒体对医疗纠纷报道的不全面、不客观,使得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尤其是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时刻处于一种如履薄冰的状态。作为患者,应尊重医务人员的权利,特别是尊重他们在执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用理性、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社会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医学知识宣教,是大众更加了解医疗卫生行业,从而提高大众对他们的认知度和理解度,进一步缓和医患关系,促进全民健康。

4、政府、社会的支持很重要。医务人员是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时刻坚守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全民健康的关键力量。政府重视,加大卫生投入;社会群众公平评价医疗卫生行业,缓和医患关系,必然能提高医务人员对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从根本上提高医疗队伍建设,进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