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的你》谈谈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广播稿

发布时间:2020-07-15 10:17:15

从《少年的你》谈谈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看过前一段时间大热的影片《少年的你》吗?这种青春类题材电影的票房能够达到15个亿,也是令人惊叹了。当然,电影的热映离不开男女主角的精彩表现。周冬雨当然一如既往的好,特别是易烊千玺给我带来了惊喜。让我对“青春偶像”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偶像也可以成为一个演技派好演员。

可能有的朋友没有看过这个电影,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吧:电影主要描述了女主角陈念如何经历了同学胡小蝶被霸凌而自杀,自己又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多次被同学魏莱等人欺凌、侮辱,最后失手杀死魏莱。这期间,偶然遇到了男主角小北,陈念与小北互相守护,彼此成全,又自我救赎,在严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的故事。

电影塑造了几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自杀者胡小蝶,还有霸凌团体的头头魏莱、脑简单的罗婷、随波逐流的徐渺等等。

这部电影剧情非常的触动人心,又一次把校园霸凌话题带入公众视野。

或许大家有关注过现实中各种媒介的新闻,是不是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案件:比如“12岁女生被室友殴打致左肾积水肋骨骨折”、“某中学一女生被殴打致鼓膜穿孔”、“一初中男生被殴打致死“,特别是近期引起轰动的8岁女童眼睛被塞纸片”……这一桩桩的案件都让人无比心痛。好像这样的事情从未停止过,甚至比电影剧情更加残酷。看似风平浪静的校园,实则隐藏着潜在的风险。

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统计,校园暴力案件近三年来呈现出了略有下降趋势。但是我们普通群众反而觉得好像是更多了哈。这个原因,一是走进司法程序的此类案件还是属于少数,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就被学校啊、当事人双方私下给消化掉了;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媒体太发达了,案件曝光数量上升,也让大家觉得好像发案更多了。

稍微有点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哈,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孩子,会终生留下难以消除的影响。有的人可能还曾经有过这个亲身经历和体会。所以影院会有那么多人落泪哈。

电影中陈念妈妈和警官都认为“很多事情,长大了就会忘了”。但实际上,忘记曾经遭遇的校园暴力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校园暴力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12 到 18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学中有种现象,叫“习得性无助”,就是指通过反复的尝试,结果是反复的失败,最终变成习惯性的否定自我,总是觉得“我不行”(小象实验)。大部分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久而久之变得胆小、脆弱、敏感,最终因为恐惧学校而休学。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往往会产生混乱。一方面内心憧憬拥有光明的未来,一方面又觉得现实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心理学研究证实,少年时期被孤立、排斥、暴力对待过的人,成年以后容易出现低自尊,不信任他人,不敢轻易交朋友,难以融入社会。严重的可能会出现社交困难、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障碍。

有少数孩子结果则相反,他们或许会选择 “以暴制暴”,结合新的群体排斥别人,以此来保护自己。而这种自我保护,很可能导致他们被贴上 “坏学生”、“可怕” 等标签,从而陷入另一种被孤立的危险当中。

校园暴力为何会层出不穷?

综合来看,校园霸凌问题的产生,它绝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简单因素造成的,它的成因比较复杂。这与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缺失、群体当中的去个体化效应,以及社会媒体过度渲染等等原因都密切相关。

这也是全世界各国面临的治理难题。目前我国政府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从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完善、校园管理制度的健全等等方面都开展了经常性的综合治理,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最有效、最前沿的阵地。但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发生,绝对不能只着眼于学校这个阵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个人,一生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小时候接受家长的教育,进了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工作了走上社会接受社会的教育。那么作为教育基石的,正是家庭的教育。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家长才是孩子人格的塑造者。

今天,我们就从电影中几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寻找一下导致校园霸凌发生的相关因素。先看周冬雨扮演的女主角陈念:

陈念出自单亲家庭,母亲卖三无面膜供陈念读书终日为了生计打拼的单身母亲(演员吴越)。后来妈妈因为被人讨债而逃走,陈念被留在家中,独自承受被追债的恐惧。因为妈妈卖假货被曝光,陈念在学校也被同学鄙视,饱受同学欺凌。每一天她都在坚持、忍耐,很煎熬。

陈念的妈妈其实是非常爱女儿她为了孩子打拼,相信女儿的能力,鼓励孩子好好念书,但这份爱,却也是单薄的她把母女俩人的未来都押给了陈念考个好大学,反复说的就是:“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唯一的盼头就是等到女儿考上大学,就能改变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状况

其实这个情形不仅在单亲家庭,很多普通家庭也是,就是父母过于自我和转嫁梦想。可能很多人听过这样子的话:“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是家里条件差,读不起书,所以现在活得这么辛苦。你现在能读书,一定要好好读,争取考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能说话的方式各有不同,说的内容不太一样,但核心意思是差不多就是:我以前没做到,我希望你做到。但这个过程,有的孩子可能会转化成内在的动力,可是对孩子来说是压力非常大,可能还会感觉到痛苦。

那么陈念在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除了告诉老师,最应该去求助是谁?不就是妈妈吗?可是她却不能告诉妈妈,妈妈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说出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能忍就忍,忍过去就好了(再次强调,学校对暴力行为的防治措施很重要,但我们今天讨论中重点是家庭家庭教育。)

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因为另一方的缺失,全部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一人身上,家庭教育难免捉襟见肘,很多时候,更是会走不少的弯路。单亲家庭孩子,经历过的事,会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多多。他们可能会被同学歧视,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被街坊邻居闲言碎语。而作为单亲家庭呢,父母亲一方或者双方,因为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很容易把握不住分寸,要么是过于溺爱,补偿心态,造成孩子没有责任感;要么是沟通太少、亲子关系疏离。结果可能会造成孩子长大后形成性格缺陷或者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说,如果是离婚家庭,家长两方呢,更要担负起责任,不能因为离婚减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如果是单亲家庭,就要先让自己内心强大,再用行动带动孩子,用爱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总之就是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个话题有点大,下次有机会咱们可以再详细聊。)

我们再聊聊男主角,全民热爱的四字弟弟易烊千玺扮演的小北。

按照剧情交代,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一个人艰难地带着他,后来因为妈妈带着他嫁不出去,就是所谓的拖油瓶,就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抛弃了。从13岁小北就辍学开始在社会上游荡,成为了一个没爹没妈、自生自灭的孩子。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那他这个妈妈可太不是东西了,自己的孩子哪能说扔就扔啊。其实这世界有太多的苦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顽强对抗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小北母亲所处的困苦环境下,不能切身体会那种生活的压力和艰辛所以无法想当然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她。我是觉得,那个母亲虽然无情的抛弃了小北,但是她对于孩子来说,在小北心目中,一直都是一种温柔的存在,否则这个少年不会这么在乎她。包括后来,民警在审讯小北的时候,直到提到他妈妈的名字,才打破了小北表面镇静的情绪。

其实这个小北他虽然表面上看是在社会上打架斗殴、无事生非的小混混,几乎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更没有家庭教育,其实,他是非常善良,非常渴望光明和美好的。只是他从小失去家庭、失去父母,他的内心,太缺爱了。

他出去打架,当陈念问他身上的伤疼不疼的时候,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柔软。他在学习成绩很好的陈念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两个由相似的原生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彼此对孤独感同身受,他们决定抱团取暖,约定要离开这个艰难困苦的环境走出去。所以他在陈念被伤害的时候,能够保护她上学放学,在陈念失手杀死魏莱的时候,宁肯设计假案情顶罪,想用自己卑微的一生换取陈念光明的未来。

正如陈念所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变成大人。”真是,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当中,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成长课。只有孩子在现实中经历过了,才懂得如何变成大人。很多父母都忘记了,父母才是孩子成长过程最好的样本。

下面再来看看三个参与校园霸凌的女学生是怎样的家庭背景:

校园霸凌的带头者【魏莱】

这是一个来自一个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女生,物质条件丰厚。她学习优秀,长的外表甜美可爱,获奖很多,是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却是影片中最大的“反派”。那有的人就纳闷了:为什么精英教育下的孩子会变成坏人呢?

我们从电影中一些情节中可以看出来,魏家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她永远得是父母的骄傲,稍微做的不好,就用冷暴力对待。就是只关注到孩子的成绩和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看价值观。魏莱的价值观那就是“金钱至上,弱肉强食”。警察调查胡小蝶死因的时候,她说:我什么都没有做过,你把我妈叫来也没有用,我不会给他们一分钱。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要是没死,他妈也弄不到那么多钱。”后来面对陈念,她说:你真的不要钱吗?你收了钱我也能放心点”。

她的价值观,其实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电影中魏莱母亲的形象就是骄傲自大、推卸责任的,母亲对警察说“我们的孩子,以后是人中龙凤,犯点小错不算什么”,还说“龙生龙、凤生凤”这样的话,诋毁、鄙视被欺辱跳楼自杀的胡小蝶。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使成绩优秀,也是道德水准很低、同理心很淡薄的人。

第二个就是冷暴力。女儿上一年高考失利,魏莱的父亲一年不和孩子说话冷暴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再加上母亲对她价值观的灌输,于是,她就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了软弱的同学身上。她喜欢自己周围聚集着追随者,在欺凌中宣泄了情绪、体验到了权威、找到了乐趣,并且从来没有想过为结果负责。

所以说,这个女孩内心的“恶”是可以追根溯源的。根源就是一个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女儿成长的爸爸,和一个一味纵容过度溺爱的妈妈。这样的原生家庭对一个少年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毁灭。

结果,成绩优秀、青春美丽的魏莱,因为被欺凌的陈念奋起反抗而被误杀,美好的人生戛然而止。魏莱她是受害者吗,答案是一定的。她是欺凌者,更是受害者。

魏莱的追随者【罗婷】:魏莱这个三人霸凌小团体有个女生叫罗婷,是小团体里的打手,总是冲在欺负别人的第一线。电影中,她也是冲上去剪掉陈念头发的第一个人。

我们看看她的家庭怎么样呢?被停课以后,她酗酒成性的爸爸二话不说,众目睽睽之下一跃而起,直接开始痛打罗婷。

咱们大家恐怕也难说自己小时候没挨过揍,没被打过屁股,没被打过手心呢?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一般好多父母都文化有限,不太会说那些打动人心的语言,又可能因为家境生活压力缘故,整日里辛苦劳作,焦头烂额,对付调皮捣蛋的孩子,打一顿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对啊,“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在今天确实仍然被一些家长用来作为教育小孩的原则。著名的李玫瑾教授也说过“该打就得打”嘛!

可是呢,打也是得有原则有方法的,你打也得会打啊,乱打一气肯定不行。

电影中的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的家长打牌、酗酒、赌博,甚至可能家暴,跟孩子几乎零交流,或者把打当作唯一的交流,当作发泄情绪的方式。根本谈不上什么尊重,更别提什么教养方式、教育理念。

所以说,这个罗婷,成长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她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破罐子破摔,把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方式来对待同学,以强凌弱,把自己受到的打骂的屈辱,发泄到了别人身上,同时也通过这种团体方式寻找自我的存在感。

【徐渺】:魏莱的小团体也是分层的,那个叫徐渺的女孩子就是霸凌团体的最底层。

徐渺停课后,她的妈妈到学校跪地苦苦哀求。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也并不少见:内心高度自卑,越面对压力,他们越局促不安,没有自信、没有自尊。

所以徐渺她总是胆小怕事,像一只“惊弓之鸟”,她对有气势的魏莱不敢反抗,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以为可以通过追随魏莱避免受到欺凌。但是当霸凌小团体失去了“猎物”时,她就成为了霸凌者的新猎物。这个结果也是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的。

我们说了半天,无非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那么好的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们都知道,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很显然电影中这五个花季少年,他们的原生家庭看似不一样,实则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爱的缺失”。

我认为好的家庭父母亲是慈爱的、温和的,并且有担当,在对孩子在把握底线原则的基础上给予最大的民主。当然权威型的父母也不错,但是你一定要在孩子遭受到一些不公平对待的时候,给孩子心理的支撑。还有呢,父母亲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也直接会影响到孩子为人处事,以及将来对待家庭的方式。孩子是很聪明、很敏感的动物,他的很多人格特质都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习得的。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才不会缺爱,才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并且对外界有更大的包容性。

教育从来不单单是学校的义务,同时更是家长的责任。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给予孩子内在的心理能量,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也要教会他们不去伤害别人。

只有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长环境,拥有完整的爱与呵护,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相对正常的三观。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

从《少年的你》谈谈校园暴力与家庭教育-广播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