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doc

发布时间:2014-04-08 08:15:58

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于淑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2

        [摘要]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具有开拓性、群众性和战略性,驱动高职教育赢得新发展的教育系统工程。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高水平双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科技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基石,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必由之路,竞赛活动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科技创新精神 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双师队伍 产学研结合 竞赛活动

        [作者简介]于淑萍(1966-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江苏 南京 21001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174-02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我国当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方面军,就必须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一项具有开拓性、群众性和战略性、驱动高职教育赢得新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系统工程。

        一、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与基本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历教育为终身教育所取代,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学科本位换位为能力本位,知识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升华到创新教育。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提出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指出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必须全面推行以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素质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培养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化升华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与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知识教育可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广大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今天的学生素质,也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和国家素质;今天的学生能力,也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和战斗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明天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广大高职学生要在熟练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着力培养与打造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与基本途径。

        引导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与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建立由项目化必修课程、研究性选修课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及大学生科技设计竞赛五大环节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基本保证。

        例如,我们根据对我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开展符合电子行业技术特点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加大了实践创新教学比例,以岗位技能、电子产品或电子系统工程为载体,将内容提炼内化为项目课程,主要有:电子工程制图、射频装置的制作与调试、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及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与项目训练、电子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综合应用等。在此基础上,进而开设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实用电子电路设计、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基于CPLD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系统设计、系统综合设计应用等,形成了十门左右的项目化课程、三个层次的研究性课程、三个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课题,三个层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这样一个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院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基本保证。

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