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发布时间:2019-12-13 07:44:51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模块一教育基础................................... ....... ....... ....... 2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6

三、教育研究方法................................................. ......... 8

模块二学生指导.................................................. ....... .. 9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 ..9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13

三、学习...................................................................14

四、品德与德育................................ ....... ....................16

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 ....... ................20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20

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21

模块四教学实施......................................... ....... ....... ...22

一、教学原则与方法.......................................... ....... ......22

二、教学组织形式...................................... ........... .......24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25

四、学习动机...............................................................25

模块五教学评价............................................. ....... 27

模块六教学设计........................................................ 27

模块一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类: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类: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的呈现形式分类: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由神创造。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等,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

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内容简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商: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礼乐为核心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

古希腊——雅典;全面和谐教育。

2)封建社会

宋朝: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

《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中世纪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古代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当代教育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考点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

标准;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

“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墨家

墨翟为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

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先秦

道家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4)《学记》

传说是乐正克所作,中国古代、世界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其具体主张为:

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二)我国近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912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

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

教育。

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

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

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在乡村教育实践

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

(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还主张知识分子要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

民”必须先“农民化”。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提出了生

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

教育。他提出“学校即社会”,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他还提出“教学

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三)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

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

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不到真知;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归纳;第三步是助产术,

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想国》。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就是通过教育。柏拉

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土多德

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

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

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代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

法的书。

(四)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2.卢梭

卢梭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

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3.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

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倡导“绅士教育”。

4.赫尔巴特

德国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

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

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4)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

何无教育的教学。”;

5.杜威

1)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

系的重要内容。

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

义的教育学著作。

(六)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

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

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他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

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考点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二)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考点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

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

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

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考点一、课程类型

1.根据组织方式不同,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2.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课程可以分为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

课程

3.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考点二、课程内容

概念

含义

内容

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

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考点六、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

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四)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三、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

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

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

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

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

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四)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

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

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五)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

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

升的一种研究。

(六)教育质性研究

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

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

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七)个案法

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

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跟踪法、追因法、临床

法、产品分析法和教育会诊法等。

(八)历史法

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分析研究,

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九)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

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

模块二学生指导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

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考点二、注意

(一)注意的种类

种类目的性

无意志努力

不需要

需要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主客观条件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有不需要

(二)注意的品质

品质

定义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

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

的分散,又可称:“分心”。

注意分配

注意转移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考点三、感觉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规律

含义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后效

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考点四、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种类

含义

人在知觉客观环境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

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选择性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反映周围环境,这叫知觉的选择性。

在感知未曾经历过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时,人们通常以对象的特点为

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也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整体性

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

是知觉的理解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在相当程

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

考点五、记忆

(一)记忆过程

1.识记 2.保持 3.回忆和再认

(二)遗忘

1.遗忘理论: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2.遗忘的规律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

的特点。

(三)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

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

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

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

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考点六、思维

(一)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

(二)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考点七、想象

想象的分类

分类

含义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不随意想象)

有意

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随意

想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

形式

幻想

考点八、情绪过程

情绪状态分类

种类

含义

心境

激情

应激

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

显的外部行为。

是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考点九、情感过程

情感的分类

种类

含义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

的情感体验。

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1

考点十、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目标 A

目标 B

想要

双趋冲突

想要

双避冲突

不想要

不想要

趋避冲突

想要又不想要

想要又不想要

多重趋避冲突

想要又不想要

考点十一、气质

气质类型特征

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特点

胆汁质

多血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但暴躁易怒,脾气急,好冲动。

活泼好动,热爱交际,能说会道,但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安静稳重踏实,自制力强(性格坚韧),话少,表现出内倾性,

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粘液质

抑郁质

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但情感丰富。

考点十二、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效应

1.社会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

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即像晕轮一样,一点发亮,照亮四周,“以点概

面”了。

3.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也叫最初效应。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

叫最近效应。

12

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考点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一)身心发展

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论

1.内发论。认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代表人物:格赛尔、

弗洛伊德、孟子等。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2.遗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

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

4.

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顺序性——循序渐进

(二)阶段性——不可“一刀切”,有针对性

(三)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四)互补性——长善救失

(五)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考点三、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

特征

感知运动

0-2

1.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

13

阶段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1.“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

阶段

2-7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3.思维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

阶段

7-11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形式运算

阶段

11-16 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

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学习

考点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

的改变。

考点二、学习的分类

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一个

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

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考点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

试与错误的过程。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提出:准备律、效果律、练

习律。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原理

条件

行为发生频率

例子

正强化

负强化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如某种奖励、奖品等。

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

销处分。

摆脱厌恶刺激

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无任何强化物(不

理)

如体罚、谴责等。

消退

如不予理睬。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2)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完型-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型-顿悟学习

理论,其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

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

动态性。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

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四、品德与德育

考点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表面上接受规范,按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的认识,甚至有抵

触情绪,包括从众和服从。

(二)认同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对榜样的模仿。

(三)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额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考点二、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阶段)

使用对偶故事法,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年龄

主要观点

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的权威。又称为他律道德。不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阶段的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2-5

6-8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8-10

11-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

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三水平

六阶段

含义

惩罚与服从道

德定向阶段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们还没有真

前习俗

水平

正的道德概念。

相对功利道德

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考点三、品德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

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四)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考点四、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

展。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

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五)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

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八)利用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利用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考点五、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

法。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

冶和艺术陶冶等。

(四)指导实践法

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

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操行评定时一定时期内对学

生思想品德所作的比较全面的评价,一般一个学期进行一次。

(六)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考点六、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

基本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疾病预防;心

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注意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

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儿童出血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然后再作其他处

理;烧(烫)伤应避免直接包扎烫伤处;儿童出现脑震荡时,应尽早送医就诊,电话通知家

长。

考点七、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

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

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

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老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

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

5.暂时隔离法

当儿童有不良行为发生后,我们将他立即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直到定时器响了

以后方可离开。暂时隔离意味着奖励、强化、关注、有趣活动的终止。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

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

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当事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等。

1.全身松弛法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

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

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

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

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理性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

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适

用于各种神经症和某些行为障碍的病人。

2.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3.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又称求助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于20世纪40年代。

模块三学校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

考点一、班级概述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考点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特征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考点三、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二、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考点一、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

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

起来,即建立学生的档案。

4.个别教育

一是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5.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

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个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等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各自的影响,

班主任应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7.操作评定

操作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

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学期计划比较完

整,一般包括基本情况,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以及本学期中主要活动与安排。

(二)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考点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一)家校协调的常用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三)教育力量协调一致

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班主任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做好

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

模块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原则与方法

考点一、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

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

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3.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

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

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

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

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8.量力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

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考点二、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

读、讲演四种方式。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3.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6.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使学生获得

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

能的方法。

8.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条件控制引起

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9.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或校外一

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10.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

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

的主动参与。

11.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

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

法。

二、教学组织形式

考点一、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

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

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

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

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

种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

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

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

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四)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

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五)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

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

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授受考查。

(六)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

式结合起来。

(七)翻转课堂

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

完成自主学习。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

考点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考评五个基本环

节。

(一)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

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设计教法;

写三种计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等。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

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

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

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

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

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

能;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

习活动。

四、学习动机

考点一、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

25

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

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

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

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由外界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动机。

(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机。

考点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是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

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

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存在两种倾向:一

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

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美

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

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五)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

归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维度

成败归因维度

稳定性

因素来源

可控制性

因素

能力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可控

不可控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

模块五教学评价

考点一、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对那些学习确有问题或者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

的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

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

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参照标准划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

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

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

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

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

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

(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方法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比如:

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

断,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的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

述和判断。

模块六教学设计

考点一、教学设计

(一)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分析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

3.了解学生的特征;

4.了解教师自身的特征;

5.认识教学资源;

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27

7.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

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

(二)教案的内容与要求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

2.教学重点——定位准确;

3.教具学具——实用必需;

4.学情分析——切中要害;

5.教学过程——突出活动;

6.练习设计——务实灵活;

7.板书设计——美观助学;

8.教学反思——有利成长;

(三)教案设计的步骤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的表述:第一,行为主体是学生;第二,恰当的行为动词;第三,明确的行为

条件;第四,指明表现程度。

2.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第二,梳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第三,确定教学重点、

难点、关键点;第四,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

3.组织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第一,科学性、目的性原则;第二,准确性、实用性原则;第三,启

发性、直观性原则;第四,精要性、过程性原则。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

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

羡慕的神情。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

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

口吗?”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

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是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水孩,显然是他

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

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

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

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从写作特点和编者意图对本篇课文进行简要解读。

2)如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如古人所说: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学会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学会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情,生活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你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是最爱你的人,不管他们的方法怎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忘记感恩。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都对自己有情有义,可是想得到别人你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你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别人帮助你,你要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当做理所当然。

  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华很多的美德都在逐渐消失,做子孝为天,但是总有一些人,自己活在天堂,硬生生的把父母扔进地狱。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

  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

  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如古人所说: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学会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学会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情,生活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你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是最爱你的人,不管他们的方法怎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忘记感恩。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都对自己有情有义,可是想得到别人你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你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别人帮助你,你要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当做理所当然。

  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华很多的美德都在逐渐消失,做子孝为天,但是总有一些人,自己活在天堂,硬生生的把父母扔进地狱。

2020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