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难退,要警惕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可能

发布时间:2023-03-25 17:19:4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发热难退,要警惕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可能
作者:缪晓辉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2
药物热,顾名思义就是药物导致的发热。这是一个非常多见的临床现象,且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应该引起医师们的注意。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以引起发热的药物有多种,但是以抗生素相关药物热最常见。所以,滥用抗生素不但可以导致药物热,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发热-抗生-药物热-加用抗生素-体温更高。临床上,无论是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还是患者自行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药物热,其主要的难点是识别难。百转千回,方见发热元凶
当患者的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也没有错,可是在抗感染治疗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原来表现为发热的患者,体温不降甚至更高,原来不发热的患者,却开始发热,而且体温会不断升高。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其家属,惯性思维就是药效还不够,会考虑换药或加用抗生素,结果是体温更高,最后往往是再走很多弯路,换用或加用了更多药物后才发现上当。以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病历介绍患者,男,28岁。因发高热5天住院治疗,不断使用抗生素,累计达13种之多,治疗1个月后体温不降。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时,患者是被推车送入病房的,患者的父亲手里还提着药袋,称是当地配的药,不要浪费掉,接着吃。查点一下,药袋中绝大多数是抗生素。患者入院做简单体检后发现,体温为39℃,血压、脉搏和心跳正常;皮肤弹性和营养状况都不错;血液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正常;急查电解质和血气分析轻度异常;肝肾功能中除了白蛋白偏低外,其他良好;心电图和胸片正常;体检发现患者右侧颈部有一串肿大的淋巴结。在患者入院2个小时后,我们基本锁定这个患者的诊断是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给予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口服维生素等简单的治疗,在等待外科医生做淋巴结活检的3天里,患者从第1天开始体温下降,3天后完全正常。有趣的是,第3天颈部淋巴结已经消失,无需活检。住院1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分析通过这以上病例的描述,可以发现药物热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一,除了体温异常外,其他指标基本正常;第二,停止使用抗生素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而且,其实也有一些特征性的异常情况可以提供诊断线索。比如,血液嗜酸性细胞增加、颈部淋巴结肿大,这与药物过敏有关。对于电解质异常、白蛋白下降,则与长期发热后营养不良和消耗有关。迷途知返,破解药物热真相
患者之所以会发生抗生素相关药物热,前提是因为有感染性疾病而用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究竟是药物热,还是感染性疾病没有治愈?遇到这种情况,处理的方式往往偏向于感染未控制,只有在继续治疗后仍然不能退热,才会回头考虑是否为药物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对比抗感染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医生在判断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方法,即将患者当前的病情与抗感染治疗前的情况进行对比:①除了发热之外,其他的症状是否改善了?②患者的自我感觉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③白细胞升高、咳嗽咳痰、化脓性病变、肺部阴影、尿液异常、胆道炎症等等是不是减轻甚或消失了?④血液或体液细菌培养结果是否转阴了?综合分析后,如果得出的结论是患者病情总体明显好转,或者已经没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体征,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用药原则,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和时间都已经足够,那么药物热的诊断就必须考虑了。
怀疑药物热时可尝试停用相关药物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就可以尝试停用一直在使用的抗生素了,也包括停止使用其他有可能导致发热的任何药物,短暂观察,一般不超过3天,真相即可大白。
需要说明的是,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简单,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的发热,有时可能就是抗感染治疗没有获得疗效,有时可能是合并了真菌感染,有时还可能是感染与药物热并存,更有甚者有可能产生了新的细菌感染,比如与住院相关的医院内感染。这就需要医生细心地观察和适时开展相应的检查,并集中多人或多个科室的力量,讨论分析。专家提示
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药物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热一旦发生,其危害不仅是简单的发热,更可能因免疫系统损伤而导致多个器官的损害,也许很轻,也许很严重,决不可小觑。凡是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比如有哮喘、过敏性皮炎,或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者,因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警惕药物热。


发热难退,要警惕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可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