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与雄安新区建设解读 - 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24页)

发布时间:2017-12-23 18:52:07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与雄安新区建设解读

(党课讲稿)

前 言

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与雄安新区建设》,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回顾一下京津冀地区三年来的发展;第二,介绍一下雄安新区的设立意义、位置以及未来的设想;第三,剖析一下如何推动新增长极的形成,特别是如何加大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介绍一下北京副中心建设以及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一、京津冀地区三年来的发展情况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纲要描绘了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的蓝图,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了整体的定位,就是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把京津冀地区作为“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要完成这样的整体定位,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也是围绕整体定位来进行的,包括雄安新区的建设,也是和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定位高度吻合的。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

那么,推动雄安新区的建设,意义在哪里?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可以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有利于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也可以与冬奥会举办地张北地区共同形成河北新的两翼。

(一)京津冀三年发展历程

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 “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就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作出指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三年来,三地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三地融合程度迅速提升。走向一体化的京津冀区域重构无疑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话题。关键是以通州副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新北京”雏形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重构有所构想和规划。

三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功能定位、产业转移对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而这三个方面也是优先发展的三大内容。京津冀产业分工越来越明确;北京在退出一般性制造业的同时,对津冀两地特别是对河北的投资增幅显著;区域内的多条高速“断头路”打通,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出台……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向纵深发展。

这三年期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我们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2015年4月30日,中央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京津冀“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京津冀空间规划,出台实施交通、生态、产业、科技等12个专项规划,基本构建起目标一致、层次明确、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这三年来,出台了很多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比如,北京市出台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和转移支付引导政策,对非居民用气、用热、用水、用电实行分区域价格政策,严格落实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自2014年实施以来,不予办理的相关业务就达到了1.64万件。同时,稳步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序向外疏解转移。

三年来,累计调整疏解动物园、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商户370余家,清理淘汰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00余家,北京城市学院、建筑大学、工商大学已累计向五环之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北京天坛医院丰台新院址、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扩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昌平院区加快建设。从城市中心向外疏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功能疏解最重要的成效集中在人口调控上。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北京人口增长迅猛,十年间增加了600万人,年平均增加60万人。到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与2015年相比只增加了2.4万人,增量同比减少了16.5万人,增速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特别是城六区的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升到降的拐点,2016年比2015年下降了3%。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

第三,聚焦重点领域,交通、生态、产业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京张、京霸铁路等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一些“断头路”和“瓶颈路”打通扩容,建立健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引滦入津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引黄入冀补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33%。还有一些工业到河北去投资,比如现代汽车沧州第四工厂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都是聚焦重点领域取得的突破。

第四,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成立并有序运转,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出台设施,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取消,一批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五,补齐发展短板,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合作共建,启动了区域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与北京基本医疗保险互联互通,京冀基础教育教师互派培养项目大力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逐步建立,京冀共同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建立了京津两市对口帮扶张承环京津相关地区工作机制。

(二)2017年的五大重点工作

第一, 稳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包括协调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7年年底,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同时,继续谋划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性企业、学校、医院等向外疏解转移。

第二,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重要事项落地。2017年,要继续加快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钢京唐二期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一批环首都国家森林公园,淘汰关停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年度目标任务。

第三,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等先行先试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创业就业等政策,带动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拓展。

第四,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水平,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

第五,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发挥三省市主体责任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协同发展全局性重点工作落实,及时向社会发布协同发展重要工作进展和成效,推进形成协同发展正能量。

(三)京津冀发展存在挑战

三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协同发展工作向纵深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挑战仍然巨大。京津冀这三年的协同发展经有了很大的推进,但是与国家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不仅要打破城市间的空间限制,更重要的是要打破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以便于全要素流通、区域分工合作,形成三地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1.“断崖式”差距

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

从人均GDP看,2016年,北京跟天津的人均GDP都超过了1.7万美元,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业(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目前的整体人均GDP是8000美元多一点。河北2016年人均GDP还不及北京跟天津的零头,大概是人均六千多美元。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看,京津两地的城镇化率都达到了85%左右,但河北刚刚超过50%,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57.35%。从发展阶段来看,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大体可以反映各自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2016年,河北的第三产业只占41.7%,第一产业比重达11%,第二产业达47.3%,这大致是工业化中期的产业结构;天津的第一产业已经降到1.2%,第三产业达54%,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第一产业只有0.5%,第三产业已达80.3%,比河北高出近40个百分点,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51.6%,第一产业8.6%,第二产业39.8%,大致说明中国整体仍然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阶段。河北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天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北京则进入了一个后工业化时代——三地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因此,如果没有新要素的加入,三地融合的难度很大。京津冀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严重匮乏。

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是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跳出去、建新城”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这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京津冀地区市场配置作用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市场分割指数长期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原因,除了京津冀地区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比重较大外,还包括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整合缺乏动力,民营经济的经营灵活性在京津冀产业布局中没有发挥出来。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目前更多地是使用行政手段调整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无形之手”的配置作用还不明显,京津冀产业互动效果有待提升。

3.京津冀市场环境培育还有待加强

三年过去了,大家看到的是投资和资源的流动,更多是以投资、技术、项目、企业、单位等“硬件”形式在政府引导下转移,而对“软件”建设的力度还不是太足,对于制度改革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培育还有待加强。京津冀一体化的下一步动作除了继续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分布上述资源之外,更重要还要加速启动制度、市场规范等方面的“软件”建设。比如说,协同发展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各种要素按照市场原则的自由流动;另外就是人均收入地区间实际差异不应该很大,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各项实际福利不应当差异很大。现在看来,特别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京津冀三地的要素按市场原则自由流动的速度、领域还受限制。另外,京津冀三地各方面(包括公共服务)的人均差距还是很大的。

4.河北在全国经济增长位次持续下滑

从这三年的经济增长看,京津冀在全国的经济版图里的经济增长位次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在下降。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GDP总量达到了6.6万亿元,占全国的10.4%。2015年,京津冀三地的生产总值合计为6.9万亿,比重下降到全国的10.2%,下降了两个千分点。2016年,河北进入了“3万亿元俱乐部”,经济总量达到了3.1万亿,北京严格说是2.5万亿,天津是1.8万亿。2016年,全国经济总量是74.4万亿,三地加在一起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02%,较之2015年又下降了近两个千分点。

京津冀地区这三年来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近几年,河北经济放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去产能、调结构任务重,在全国的位次持续下滑,连续两年先后被四川、湖北超过。2016年,河北的经济增长速度为6.8%,虽然高于全国6.7%的经济增速,但在全国31省市区中列倒数第五位,2015年也是倒数第五位。由于经济增长的持续下滑,河北在全国的位次也持续下滑,目前已经下降到第八位。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如果不出意外,河北很有可能在2017年被湖南超过,降至全国第九位。

河北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是由产业结构问题造成的,面临严重的去产能任务。另外,环境的严峻性也迫使河北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雄安新区的定位、意义以及未来设想

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时候,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就显出来了。

有关社论指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放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河北安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在河北适合地段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这个现代新型城区就是雄安新区

习总书记指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习总书记还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是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四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五是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七是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扩大开放新高地和对外合作新平台。

这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讲得非常到位,也非常有意义,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主要围绕这七个方面进行。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雄县,北距首都108公里,东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70公里,总人口约38万。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101.14亿元。安新县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总面积73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9万。2016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40亿元。容城,总面积314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秦朝始置县,历史悠久。服装业是容城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有名的“北方服装名城”即坐落于此。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59.4亿元。这样算下来,三个县的总面积约有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110万,根据2016年数据,经济总量只有200亿左右。面积小、人口少、经济总量小。我们刚才提到,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这就给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让雄安新区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那么,雄安新区将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目前来看,大概有这么几方面:一是承接首都新兴产业的功能,引领河北创新的崛起;二是承接相应的科研教育功能;三是部分央企的职能性机构;四是部分行政办公职能。另外,雄安新区建设要承担起生态治理责任,该区域涵盖了“华北明珠”白洋淀,生态宜居要求更为突出。要承接高端服务业、高新产业的进驻,创造条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提升该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部分国家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集中承载地,这里也要有配套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没有这些公共服务,就很难吸引人。这些为改善和提升地方民生带来了重大利好。

建设雄安新区还要推动引领性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的节点。引领性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科技引领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北京提出新的城市定位,明确北京要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让北京成为全球舞台上中国科技引领的重要节点,这实际上是对北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说,北京虽然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科技优势、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不能完全起到支撑作用。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现有的表现与这一定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借助北京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发挥市场优势和创新体制优势,形成具有创新优势的新型特区,成为一个新的创新节点,推动引领性发展。

我们看到,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非常高,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有人质疑“千年”这个说法,实际上,这个词不需要太过计较,就是说雄安新区的建设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要从长远考虑。我们做一个比较,目前,深圳特区的规模有1996平方公里,浦东新区有1210平方公里,而雄安新区的远期规划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公里,超过了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发展规模,其远景规划非常雄伟。另外,一些专家认为,雄安新区建设核心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绿色、环保、高端、优质的中国版硅谷+中国版山水园林式现代城市+中国版优质公共服务城市。所以,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国式样板。这可谓是雄心壮志。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建设在经济成果、示范效果上都是无与伦比的,雄安新区建设要在人文方面做更大的文章,打造一个真正现代化的智慧都市。

三、打造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设雄安新区实际上是要打造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9个年头。39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功不可没。但与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相比,京津冀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虽然改革开放至今,这一区域也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在全国的影响力上,和“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似乎还有不小差距。上个世纪80年代,“珠三角”是中国经济的引擎和火车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长三角”迅速崛起,取代了“珠三角”,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尽管“珠三角”的作用自90年代初被“长三角”所取代,但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那么,京津冀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和火车头?京津冀战略定位缺乏统筹,导致的问题主要有:功能布局不够合理,三地发展定位衔接不够,京津部分功能交叉,存在一定程度同质竞争;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京津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弱小;产业布局缺乏统筹,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京津冀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尤其是工业与制造业企业,在京郊、天津和河北都广泛分布,缺乏有效协调。

因此,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对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功能定位,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使京津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这既是中国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京津冀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使然。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长期以来采取的是以复制模仿、“拿来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赶超战略,目前看来已难以为继,需要调整发展模式,而创新则是新发展模式最鲜明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显著,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这一区域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进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就至为关键。

《纲要》也对三地各自的功能作了定位。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定位可以凝聚起三地资源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也是为整体功能定位服务。

落实这一定位,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加大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河北在全国的位序持续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有的同志认为是河北目前“四期叠加”,而我认为是“两期叠加”,就是说,河北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环境治理攻坚期。正由于产业结构面临一些迫不得已的调整,再加上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两期叠加”影响了河北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之下,北京在这方面就领先一步。北京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当时提出“首都经济”的概念。2001年申奥成功后,北京通过筹办奥运大力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可见,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对整个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河北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调整缓慢,造成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调整就没有办法继续发展的地步。

经济增长会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变。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力较高的部门转移,这样就能够加速经济增长。同样,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引起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河北的产业结构问题,在于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缺乏高端领军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优产品,相当多数企业仍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底层和全球价值链低端。这说明河北的问题相当严峻。由于重化工业比重高,河北目前是“三高”产业特征最为明显的省份,也就是说,河北是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最为严重的地区。

比如钢铁。2015年,河北钢铁产能超过3亿吨,钢产量连续14年高居全国榜首,约占全国钢产量的1/4,有“世界钢铁第一大省”之称。但是,河北钢铁产品附加值低,存在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等问题。由于钢铁产量过多,市场又缺乏需求,近年来河北一直在压缩全省钢铁产能。“十二五”期间,河北共关停拆除高炉87座、转炉及电炉94座,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4106万吨。“十三五”期间,国家对河北的要求进一步升级。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去产能,而河北作为去产能的大省,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需要河北省压减炼铁产能4989万吨、炼钢4913万吨,其中到2017年压减炼铁产能3715万吨、炼钢3117万吨。河北钢铁行业目前有“僵尸企业”11家,对这些企业按照“策、分类处置”的要求,逐个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兼并、重组、破产等方式,争取2018年实现市场出清。

此外,对那些带来环境污染的企业,整治力度也相当大。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尖锐、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这与河北产业结构高度关联。但环境修复需要支出高昂的经济成本、技术成本和资金成本。特别是对钢铁和煤炭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势必会影响河北经济增速。由此可见,2016年河北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8%,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在大量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还要培育新型产业。这里面除了河北的努力之外,北京、天津的功能疏解也起到一定作用。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很多内容: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劳动力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型,等等。而调整产业结构则是最直接也是最能涵盖上述诸多内容的工作。而且,这一阶段不可逾越,越晚调整越被动,越早调整越主动。

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河北传统产业比重高。调整并不意味着彻底消除这些产业,那样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是在降低传统产业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力度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2016年河北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8.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4%。在降低增速的同时,应当着力提升传统行业的质量。例如,河北作为钢铁产业大省,应将钢铁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产品转型的主攻方向,提升钢铁产品结构层次和高技术含量,提高高技术层次的钢铁产品的供给。同时,加大对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改造。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打造行业发展局部强势。例如,2016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4%,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增加值分别增长27.5%、12.8%和12.7%。新兴行业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产业转移,也是调整河北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对河北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河北引进产业配套与对接项目,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和广阔市场,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同时借助京津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在新兴产业中,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新增长极。河北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大省,其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有巨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做得比较成功。北京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相当长一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不发达。但自“十一五”以来,北京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得北京文化资源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连续十多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比2015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3%。这是很了不得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也是最高的。

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占全省GDP比重偏低。2014年,河北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占GDP比重只有3.8%。近两年,河北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发展,但占GDP的比重也只刚刚超过4%。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关键在于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加盟,深化文化与科技、旅游、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需要重点布局,壮大主业规模实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2016年,河北的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3.5%、4.9%和9.9%。由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第三产业占比也在迅速提升。2016年,河北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7%,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因此,河北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应当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上做文章,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应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由于消费结构的提升,居民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生活性服务业要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同时,应当提升对健康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特别是国务院提出的大健康产业,视野应当着力于京津世界城市群的建设,建立大健康、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把健康、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比如,河北张家口将承举办2022年冬奥会,那么它的城市定位就应该在健康、休闲这一领域,包括要大力发展旅游、体育等产业。张家口人口不足500万,但是它的面积广大,有3.7万平方公里。张家口的文化、历史旅游景点很多,同时该地的气候条件也使它成为中国的冰雪之都,特别是崇礼是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承办地,这就可能使崇礼成为中国的雪上之都,它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也是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也说明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位的重要。同一天,通州实行京籍人口落户临时性限制措施。这两条消息叠加,让人们对通州下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无限遐想。北京副中心建设上升到中央政治局层面,意味着这件事不仅具有区域性意义,更有全局性意义。2016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或许就意味着“新北京”建设。北京新旧两城双核心格局已初显轮廓。强化北京新中心的走势,已经十分清晰。过去古老的北京集中在东西两城,涵盖城六区。而“新北京”中心就在通州,通州已经成为“新北京”的同义词。

从2016年到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2017年11月份主要行政机构要搬迁通州,将初步吸引40万人入住通州。同时,北京第二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19年建成。这是连接北京与天津的重要纽带。新机场主体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也与天津武清区、河北廊坊市相邻。北京新机场除了对现有首都机场起到分流作用外,还肩负着国际交往功能、贸易流通功能以及推动京津冀三地融合发展的任务。顺义临空经济区是六大产业功能区之一,近些年也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第二国际机场的临空经济能量有可能会超越顺义临空经济区的临空经济能量。因为第二国际机场汇聚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市场能量,以此为枢纽,将会助推京津冀地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

通州全境907平方公里,规划中的副中心自然包括通州全境,理论上可以容纳大量人口迁入。现在,通州区严格限制到通州落户的这一举措,也印证了这里要成为北京新中心——它不是鼓励外地人落户,而是鼓励北京城区的人到通州,进而疏解、接收大量的城六区人口。北京新机场工程总投资为799.8亿元,主要建设4条跑道、7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它将成为亚洲的最大机场。

再来看通州,最初确定的通州行政副中心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后来逐渐扩展到通州老县城155平方公里的面积,2016年通州区907平方公里已经全部被纳入副中心的范围。城市副中心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既是“新北京”与天津、雄安日益同城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过程。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这一世界城市群的形成,大体在2030年左右会有一个初步的轮廓。雄安新区目前人口有110多万,今后几年随着新区整体规划的落实,将有大量的人口向雄安新区涌入。随着交通特别是高速交通的连接,三地(北京、天津、雄安新区)将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这个世界级城市群大体在2030年能够初步形成基本的轮廓或者框架。

在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是否会作区划调整,也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例如,是否会设立首都特别行政区,在北京副中心基础之上“新北京”与天津能否合并成立“京津市”,或许都是选项之一。因为整个城市的发展连成一体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必然,但行政区划是否调整,最终还要看是否更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的整体发展。现在我们这样说也只是一种想象。

建设雄安新区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很多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在雄安新区描绘一张最新最美丽图画,我觉得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些努力。

第一,在推动市场化进程方面取得更大的努力。这也是习总书记七大重点任务方面提出的要求。要在市场化和行政力量之间取得平衡。河北地区民营经济相对弱小,如何民营经济的活力、社会的活力、市场的活力。市场化和行政力量之间取得平衡,发挥各自优势,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如何实现人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建立一个低碳城市、绿色城市,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非常关键。华北地区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方,北京现在有2100多万人口,2016年总用水量超过了38亿立方米。雄安新区所在的地域水资源也是短缺的,土地资源也相对匮乏。所以,如何实现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按照预期目标,建设一个低碳、绿色、环保、现代的一流城市,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三,如何培养创新文化,打造一个创新型的新节点。我们提出引领性发展,要在一些领域引领世界的潮流,这种气势、气派都是很有必要的。在雄安新区,我们如何形成创新节点,培养创新文化,形成一系列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十分关键。

第四,如何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我们要打造一个高端的超一流的现代化新区,没有国际一流人才,那是不可想象的。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需要一系列软环境建设,才能够吸引一流人才到这里来工作生活,同时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来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雄安新区的建设,从提出到今天也只有几天时间,我在这里只是就雄安新区的建设提出一些个人看法。雄安新区的建设,如果能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七项任务,按照规划要求来进行,它的未来应当是可以预期的,应当怀有美好憧憬。

谢谢大家。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与雄安新区建设解读 - 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2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