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8年中考科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5-06 18:20:46

浙江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湖州市)

科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友情提示:

1.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2.本卷g取10牛/千克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贴近事实的是( )

A.一位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50牛 B.食用油的密度约0.9千克/米3

C.一间教室的体积约200米3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米/秒

【答案】C

【考点】生活常识 估测法

【解析】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水的密度是1.0×103kg/m3,食用油的密度略小于水,在0.9×103kg/m3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般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9m8m3m左右,教室体积在V=abh=9m×8m×3m=216m3,接近200m3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79a4856e9d6da726f69ff40f37a29a3e.pngm/s1.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2.太阳表面经常发生一些变化,即太阳活动,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右下图中甲表示的太阳活动是( )

word/media/image2.gif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耀斑和日珥

【答案】C

【考点】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

【解析】太阳黑子是太阳上出现的黑色而低温的区域。黑子通常成对出现,它们是穿过太阳表面的强大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磁场的5000倍)。磁场是由在太阳内部运动的气体形成的。

有时,气体云层会升高,从黑子对沿着磁力线运动。这些拱形的气体被称为“日珥”, 它像是太阳面的“耳环”一样有时会在夜空中形成可见的极光。

在结构复杂的黑子群中,会发生突然而剧烈的爆炸。这些爆炸被称为“耀斑”。当耀斑到达地球后,与地球两极的磁场发生相互作用,会产生北极光和南极光。耀斑会对通讯、卫星,甚至输电线路造成干扰。

从以上分析及图中现象可知,“甲”应是日珥。故选C。

3.通常情况下,下列能实现“1+1=2”这一结果的是( )

A.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2毫升酒精的水溶液 B.1克酒精加1克水得到2克酒精的水溶液

C.1克食盐加1克水得到2克食盐的水溶液 D.1克食盐溶液加1克硝酸银溶液得到2克混合溶液

【答案】B

【考点】分子间有间隔 溶液的概念

【解析】A.分子间存在着间隔,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的酒精的水溶液体积小于2毫升,故A错误;

B.酒精与水能以任意比例混合,1克酒精加入1克水能得到2克酒精的水溶液,B正确;

C.1克食盐加入1克水中,食盐并不一定全部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并不一定是2克,故C错误

D.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所以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小于2g,故D错误。

故选:B。

4.下列传染病中,病原体是病毒且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是( )

A.艾滋病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C.肺结核 D.疟疾

【答案】A

【考点】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解析】A.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A正确;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B错误;

C.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C错误;

D.疟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word/media/image3.gif5.下列4幅图所呈现的情景中,主要利用了流体力学中“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这一原理的是( )

【答案】B

【考点】力的作用相互性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减小摩擦的方法 物体浮沉条件

【解析】A.德清一号卫星升空,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无关。故A不合题意;

B.客机升空利用了“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原理,故B符合题意;

C.复兴号列车高速行驶,利用使接触面脱离的方法减小了摩擦,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无关。故C不合题意;

D.蛟龙号深潜器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下潜和上浮,利用物体浮沉条件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6.课本中有下列3个实验:①用丝绸摩擦玻璃棒;②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③将海波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熔化。这3个实验中,电子发生转移却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 )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③

【答案】A

【考点】摩擦起电现象 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熔化

【解析】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玻璃棒上的自由电子转移到绸子上玻璃棒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少了电子而带正电绸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整个过程只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没有新物质生成。

②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Cu+AgNO3=Cu(NO3)2+Ag,铜原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铜离子(Cu2+),带正电的银离子(Ag+)得到电子变成电中性的银原子(Ag)整个过程不仅有电子的转移,还生成了新物质。

③海波是硫代硫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S2O3·5H2O将海波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熔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电子的转移。

从以上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7.在人体针对病原体的抵抗中,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答案】A

【考点】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吞噬细胞从血管进人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免疫,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D错误。

故选:A。

8.下列4个实验所揭示的原理能直接推动发电机发明的是( )

word/media/image4.gif

【答案】B

【考点】磁场 电磁感应现象

【解析】A.图A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通电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电动机故A不符合题意;

B.图B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据此可以制成发电机故B符合题意;

C.图C是奥斯特实验,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图D是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关系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word/media/image5.gif9.一圆柱体先后放入密度为ρ1ρ2的2种液体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如图所示。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依次是F1和F2,则( )

A.ρ1>ρ2 F1>F2 B.ρ1<ρ2 F12

C.ρ1<ρ2 F1=F2 D.ρ1>ρ2 F1=F2

【答案】D

【考点】浮力

【解析】由图可知,圆柱体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由于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相等,都等于圆柱体的重力,故AB错误

由于圆柱体在两液体中所受浮力F1=F2,由图可知:V排甲V排乙,根据F=ρgVρ=9c1afb6cf66c1b98dd7741205039132a.png可知:

ρ1ρ2 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人体的摄食与呼吸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细胞提供(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营养物质 D.能量

【答案】D

【考点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解析】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产生二氧化碳,满足组织细胞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可见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在科学实验和生活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如果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的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等分为若干份,然后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水浴

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然后通入氢气

C.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D.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用电器而发生触电事故时,先用手迅速将触电者拉离电器,然后切断电源进行维修

【答案】C

【考点】

【解析】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应先将若干份淀粉溶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加热相同时间,再分别加入唾液淀粉酶摇匀后,在各自温度中维持相同时间。故A错误。

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赶走试管内的空气,再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以防止引起热空气和氢气混合物的爆炸。故B错误。

C.因为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先在杯里倒入浓硫酸,然后再往里倒水,水就浮在浓硫酸上,引起带浓硫酸的水滴四溅而造成危害。故C正确。

D.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用电器而发生触电事故时,若先用手将触电者拉离电器,拉者也会发生触电事故。故D错误。

故选:C。

1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一个“级”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的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的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的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食肉动物),直到最高级消费者。因此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是次级消费者,D正确

故选:D。

13.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word/media/image6.gif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答案】A

【考点】气体的收集

【解析】若瓶中装满水,一般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就是储气),应该短管进气,长管出水(简称“短进长出”)若是空瓶,一般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待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应该“短进长出”;待收集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应该“长进短出”

由题可知,A、C选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该“短进长出”,故A错误,C正确。B、D选项用排空气法收气体,由于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应该“短进长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该“长进短出”;故B、D都正确。

故选:A。

word/media/image7.gif14.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

【答案】C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让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调出最小最亮的光斑为凸透镜的焦点,亮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异侧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10cm=4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呈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0cm=20cm,满足u=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35cm,满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清晰放大的像,故C正确;

D.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物距u=50cm45cm=5cm,满足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故D错误。

故选:C。

15.现有4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物质鉴别 酸碱指示剂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无法一次性鉴别;

稀硫酸与稀盐酸不反应,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来一次性鉴别出三种物质;

碳酸钾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与碳酸钠不反应,能用来一次性鉴别出三种物质;

氯化钡溶液与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不反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不能一次性鉴别这三种物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

故选:B。

word/media/image8.gif16.在某次演习中,解放军在海拔6000米的高空空投重达8吨的新型履带式伞兵战车,如图所示。空投下来的战车在后阶段可认为与降落伞一起匀速竖直掉向地面。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伞兵战车出机舱后在水平方向仍会向前运动,这是由于战车受到惯性的作用

B.后阶段匀速下降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C.空投战车后,若飞机仍在原高度水平飞行,则飞机的势能比空投前减小

D.伞兵战车从出机舱到地面的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4.8×107

【答案】C

【考点】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功的计算 惯性

【解析】A.伞兵战车出机舱后在水平方向仍会向前运动,这是由于战车具有惯性,惯性是一种性质,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A错误;

B.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动能与速度、质量有关,重力势能与高度、质量有关后阶段匀速下降的过程中,动能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故B错误;

C.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质量和高度空投战车后,若飞机仍在原高度水平飞行,由于飞机的质量减小了,故飞机的势能比空投前减小故C正确;

D.伞兵战车从出机舱到地面的整个过程中,重力做功为:W=Gh=mgh=8000kg×10N/kg×6000m=4.8×108J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16空格,每空格2分,共32分)

17.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5月21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word/media/image9.gif(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云南省位于板块的,容易发生地震。

(2)如图为地球内部3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交界处(或边缘) (2)地壳

【考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云南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间相互挤压,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地震频发。

(2)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图中的A处为地壳。

18.“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唐代张志和描写湖州境内西苕溪美景的词句。如图所示的是一只白鹭平行于水面飞行的画面。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它在水中的倒影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白鹭的倒影是由于而形成的。

【答案】静止 光的反射(或平面镜成像原理)

【考点】参照物 平面镜成像

【解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一个白鹭正平行于水面飞行,白鹭所成的像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若以白鹭为参照物,像与白鹭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故是静止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看到白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反射形成的虚像。

19.智能机器人的诞生,为科学技术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我国的“探月”计划中,将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着陆巡视勘察,以及月面取样返回工作。典型的智能机器人包括4个部分:传感系统、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和数据库、机器人本体传动装置和对外通讯系统。智能机器人的主要工作系统是仿照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的。

(1)勘察月球时,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即月坑。

(2)机器人中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和数据库”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答案】(1)环形山 神经中枢

【考点】月球的概况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

【解析】(1)月球上,以卫星看,常会看到月球上有许多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凹坑,即随处可见的环形山,称之为月坑是由小行星撞击,或月球表面的火山喷发引起的。

(2)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机器人中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和数据库”控制机器各部位有序配合,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0.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转变的模型。

word/media/image12.gif(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请结合模型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图:(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照上述图例)。

(3)右图是(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的示意图。

【答案】(1)-1 (3)核聚变

【考点】元素的化合价 化学反应模型 核聚变与核裂变

【解析】(1)氢元素显+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1)×2=0,则x=﹣1价。

(2)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氧气是氧分子构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如答案所示。

(3)核聚变就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大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是核聚变的示意图。

21.人体生命开始于父母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的受精卵,一个受精卵经过复杂的过程形成人体。

(1)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继而形成器官、系统和人体。

(2)子女像父母,是因为父母将遗传信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了子女,携带这些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3)由于神经调节和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答案】(1)分化 (2)DNA(或脱氧核糖核酸) (3)激素(或体液,或内分泌)

【考点】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遗传物质的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解析】(1)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所以,在发育过程中,由于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继而形成器官、系统和人体。

(2)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所以子女像父母,是因为父母将遗传信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了子女携带这些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3)人的调节方式主要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22.一根均匀的长方体细长直棒重1.5牛,下底面积为20厘米2,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有1/4的长度露出桌面外,如图所示。

(1)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帕。

(2)在棒的右端至少应施加牛的竖直向下的力,才能让它的左端离开桌面。

【答案】(1)1000 (2)1.5

【考点】压强的计算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解析】(1)直棒对桌面的压力:F=G=1.5N;有70e7efdd0b858341812e625a071abd09.png的长度露出桌面外,直棒桌面的压强为:

word/media/image16.gifP=d4407892e2dc97d54e1538e238ee4374.png=5aa6ebcdf3c4614f16a810547b6e447a.png70e7efdd0b858341812e625a071abd09.png=1000Pa

(2)在棒的右端施加力,使左端抬起,此时直棒相当于杠杆,支点在桌边,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动力最小,应该使动力臂最长,所以应在最右端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如图所示:

设直棒的长为L,由题知L1=298b6c94e4cc9ef8dc0390f225bf8ccb.pngL,重力的力臂L2=f609d403ccbebee49897b7510b789f99.png5eb0dd4535730a924af995101d876dd2.png=70e7efdd0b858341812e625a071abd09.pngL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L1=G•L2

即:F×70e7efdd0b858341812e625a071abd09.pngL=1.5N×70e7efdd0b858341812e625a071abd09.pngL,解得:F=1.5N。

23.石油是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从石油炼制的产品中可以获得一系列与甲烷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1)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1500℃以上的高温下能分解为碳和氢气充分燃烧后生成

① ② ③ ④

二氧化碳和水。以上叙述中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选填序号)。

(2)请模仿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② (2)C3H8+5O23CO2+4H2O

【考点】物质的性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1)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故填:①②。

(2)丙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3CO2+4H2O。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24题7分,25题6分,26题8分,27题8分,28题6分,共35分)

24.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及灯泡亮暗的因素时,做了如左图所示的实验:将鳄鱼夹从较长的镍铬合金丝的A端逐渐滑向B端时,发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同时灯泡逐渐变亮。

(1)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有关;灯泡的亮暗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有关。

(2)小明认为,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只是电流大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否定小明的观点(只需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实验材料: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L1和L2、电池组、开关S及导线若干。

(3)接下来,小明又做了如下实验:将整条镍铬合金丝AB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档对镍铬合金丝吹冷风。在整个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小明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答案】(1)导体长度 (2) (3)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考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 控制变量法

【解析】(1)将鳄鱼夹从较长的镍铬合金丝的A端逐渐滑向B端时,电阻丝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变短了,发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同灯泡逐渐变亮,这说明导体的电阻减小了,即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2)探究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只与电流有关,应控制电流相同;所以,在实验中,可以将两个不同规恪的灯泡L1和L2组成串联电路,此时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然后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来验证小明的观点见答案。

(3)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档对镍铬合金吹冷风,此时会改变导体的温度,根据电流表示数变化可以得出电阻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故小明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25.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2KMnO4 + 5 H2C2O4 + 3H2SO4 = K2SO4 + 2MnSO4 + 8H2O + 10CO2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过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用一水浴中的目的是。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答案】(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变小 (2)减小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考点】科学探究 提出猜想和假设

【解析】(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在不断地降低,所以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不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故填: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2)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故填: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26.某科学研究小组分别选择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缓冲液中进行实验。左图是光照装置示意图,右图是实验结果示意图。

word/media/image20.gif(1)该实验的目的是

(2)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填细胞质中某一结构名称),在该场所中,光能转变为能。

(3)从右图分析,在绿藻和蓝藻中,对pH变化适应性较强。

【答案】(1)探究绿藻和蓝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快慢[或:探究不同pH环境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影响] (2)叶绿体 化学 (3)绿藻

【考点】科学探究 控制变量法 光合作用

【解析】(1)据图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缓冲液对绿藻和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2)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叶绿体光 能 有机物+氧气。因此,实验产生的气泡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其中绿藻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3)据柱状图可见:绿藻在不同pH缓冲液中产生氧气的变化幅度不大,而蓝藻在不同pH缓冲液中产生氧气的变化幅度较大,由此可见:绿藻对不同pH缓冲液的适应性较强。

word/media/image21.gif27.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丽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左)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②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答案】(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①改变圆弧形轨道的半径 ②让同一小钢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

【考点】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和设计实验 运动与力的关系

【解析】(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转弯时,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所以“要转弯,必须受力”

(3)要验证猜想:“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实验中需要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圆弧形跑道的半径相同,使同一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来,从而使得小球到达压力传感器的速度不同,根据表格数据知:距压力传感器高度越高,压力传感器示数越大,故可以得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若要验证猜想二即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需要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下落的高度相同,圆弧形跑道的半径不相同,故需要改变圆弧形跑道的半径;让同一小球在不同轨道上距压力传感器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

2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选填“V1—V2、“V1—V3或“V2—V3)。

【答案】(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3)V1-V3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的燃烧 气压变化

【解析】(1)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所以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故填:大于

(2)在实验结束后,必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活塞故填:装置冷却至室温;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故填:V1﹣V3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29~30题4分,31题6分,32题7分,33~35题8分,共45分)

29.下面是两个有关热学方面的观点,请用实例说明它们是错误的。

(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2)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答案】29.(1)冰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2)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升高(或:摩擦生热等)

【考点】内能

【解析】(1)晶体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1)错误

(2)物体的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如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升高,故(2)错误。

故答案为:(1)冰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温度升高。

30.小华学习了“生物类群”后,对生物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编造了一张植物分类检索表:

请回答:

(1)a和b处应分别填上

(2)小华在一次野外活动时,采集到甲、乙、丙3种植物,通过观察标注了它们在检索表中的位置。这3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答案】(1)无茎叶 有茎叶 (2)乙和丙

【考点】生物的分类 检索表的使用

【解析】(1)根据植物是否用种子繁殖后代,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其中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可见a是无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可见b是有茎叶,甲是蕨类植物

(2)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的属于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属于被子植物。可见图中乙是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是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根据子叶数目的不同,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一般单子叶植物的根系是须根系、平行脉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网状脉,所以丙是单子叶植物。所以甲、乙、丙这3种植物中,共同特征比较多的两种植物是乙和丙。

31.从古代到现代,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请回答: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湿法炼铜的记载,将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2)现代社会,玻璃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材料,SiO2是生产玻璃的原料之一。SiO2属于(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未来,人类在生产材料时会更注重环境保护,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应用于“绿色”化学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每年因能源消费而向大气排放约200亿吨的CO2,若这些CO2按化学方程式“CO2 + H2 → CH3OH + H2O”进行反应,理论上可以将转化为亿吨甲醇[CH3O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置换反应 (2)氧化物 (3)145.5

【考点】金属的性质 反应的基本类型 物质分类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1)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和硫酸亚铁,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置换反应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SiO2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氧化物

(3)设200亿吨的CO2生成甲醇的质量为x,

word/media/image28.gifCO2+3H2CH3OH+H2O

44 32

200亿吨 x

44:32=200亿吨:x

x145.5亿吨;

32.在拓展课上,小泉同学模拟某建筑工地上拉动工件的情景,设置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他用该滑轮组在4秒内将一个重为100牛的物体,沿着水平地面匀速拉动了2米。人的拉力为18牛,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倍,不计绳重及机械的摩擦。求:

(1)人的拉力所做的功。(2)人的拉力做功的功率。(3)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答案】(1)72 (2)18 (3)1

【考点】功和功率 滑轮组

【解析】(1)由图知,n=2,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ns=2×2m=4m

人的拉力所做的功:W=Fs=18N×4m=72J

(2)拉力F做功的功率:P=7362a0fe623e02891b3a7fc00d90f569.png=25d009026f31586d11b622ac9bb7d75f.png=18W

(3)因为物体移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35倍,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f=0.35G=0.35×100N=35N;

因物体匀速移动时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拉力F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f=35N,不计绳重及机械的摩擦,由F=98f623eee4f145cdc4af2e60c3e088b3.png(G+F)可得,动滑轮的重力:

G=nF﹣F=2×18N﹣35N=1N。

33.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从海水中得到的食盐不仅可作调料,还可作化工原料。氯碱工业就是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 2H2O 通电 Cl2↑ + H2↑ + 2NaOH。某科学兴趣小组模拟氯碱工业,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只发生上述反应),收集到0.02克H2。停止通电,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0克盐酸后,溶液恰好为中性。求:

(1)电解过程中消耗氯化钠的质量。(2)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答案】(1)1.17克 (2)7.3%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析】(1)设电解过程消耗氯化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NaCl+2H2OCl2↑+H2↑+2NaOH

117 2 80

X 0.02克 y

117:2=x:0.02克 x=1.17克; 2:80=0.02克:y y=0.8克

(2)设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z

NaOH+HCl=NaCl+H2O

40 36.5

0.8克 z

40:36.5=0.8克:z, z=0.73克

所加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0.73克/10克×100%=7.3%

34.小华家买了电动自行车,说明书上的部分内容摘录在左下图中(注:“电池容量10Ah”可理解为“若以10安的电流放电可使用1小时”)。请回答:

word/media/image29.gif(1)该电动自行车的额定电流多大?

(2)若该电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车速为20千米/时,使用50%的电池容量(按额定电流放电,不计放电时能量损失),能行驶多长路程?

(3)某天小华想在自家的小车库内充电,发现车库内只安装了电灯,没有插座,于是小华想在右上图所示的原有线路上安装一个双孔插座,应在a、b、c三处中的哪两处之间安装才合理?

【答案】(1)5 (2)20千米 (3)C

【考点】电功率的计算 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 家庭电路

【解析】(1)因为P=UI,所以电动车的额定电流为I=76980d85fdbb8979c5e16edbc9a0b5a9.png=543d56b83be72e4d0c24fa2063897065.png=5A

(2)电动车行驶的时间为t=e9469733e08904e9fe21bc61f85c5d29.png=1h,

因为υ=12651556bce087a4dc4ada9fd5563034.png,所以电动车行驶的路程为s=υt=20km/h×1h=20km

(3)由图知,要使双孔插座能够正常使用,需要与灯泡并联,并且不受开关控制。所以要连接在a、c之间。故选C。

35.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医生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并且已经能够区分出动脉和静脉。他们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着更为细小的血管。此后,英国学者哈维(1578~1657)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事实。在哈维死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1628~1694)终于用显微镜发现血液确实是通过毛细血管从动脉流入静脉的。请回答:

(1)为什么把心脏看成是一个水泵?

(2)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是体循环中的一段路径。通过此段路径,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因为心脏的搏动(舒缩)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2)管壁薄(或:管壁仅一层细胞)、管径细(或:仅让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缓慢,是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氧气含量减少、含氮废物减少

【考点】人体的血流和循环 尿的生成和排出

【解析】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中的废物会减少。

(1)在人体内,血管和心脏构成了物质运输的管道系统。其中,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心脏昼夜不停的跳动,推动者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以,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是发动机。

(2)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管径极细、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血流最慢,这样的结构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了过滤作用,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都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水、无机盐和没有被重吸收的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由于肾小管不重吸收尿素,尿素随尿液流出,尿素不再进入血液中,因此从肾脏流出的血液(肾静脉中的)中尿素含量减少含氮废物减少,同时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注:2018中考湖州科学卷共35题)

浙江省湖州市2018年中考科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