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师德主题征文

发布时间:2019-08-17 17:09:59

6篇师德主题征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形象被刻画成:孺子牛、园丁、春蚕、慈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从历史走进现实,融合了太多有关教师的文化元素。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她,确实很难,但是在我的内心,班主任应该是“守望者”。

班主任对教育的守望,既包含着《麦田守望者》中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的道义感,也包含着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的使命感,更包含着将人生奉献给教育的宗教信仰般的情怀。

一、守望教育,成就大爱人生

守望首先是一种守候,对教育本真的守候,对学生本性的守候,对人之善的守候。但历经各个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元素的渗透,今天的教育沾染了不少功利、浮躁和形式主义。这就需要我们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平凡的举动播撒伟大的种子,以质朴的爱心孕育繁华的人生。

大爱人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师之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深知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我庆幸,成为了一名师者,可以全身心地爱学生。有了爱学生的权利,爱学生的能力如何提高,我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实践。学生学习习惯差,我就风雨无阻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早午读、大课间和自习课。学生自卑失落,我就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学生急躁粗暴,我就利用课间与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给予学生丰富的人文滋养,引领学生收获心灵的美好宁静。学生内心躁动,我就甘于寂寞,在朗朗书声中与学生固守着这一方净土,传递知识与爱,任时光荏苒。班主任的爱不是亲情的浓、爱情的美、友情的甜,而是发自内心的“润”。

大爱人生是“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的真诚交往。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宽广、多变的世界,时而天真单纯,时而复杂极端。我努力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沃土,播下适宜成长的种子,为那幼小却蒙上阴霾的心灵洒下温暖的阳光。不曾忘记,L憎恨的表情、眼底的阴冷和对抗的盛怒。我在班上失控地数落L逃学的“罪行”时,却忘了,L曾经单纯干净的笑容与毫无掩饰的信赖。于是我改变了与L相处的方式,与她不断进行书信沟通,发现,她的厌学、她的早恋、她的叛逆,都源于家庭父母爱的缺失和学校老师信任的缺失。找到L心灵问题的源头,解决问题的钥匙自然出现。师生唯有保持彼此内心的尊重,才有君子坦荡荡的行为交往,才不必在意偶尔的叛逆与不逊,只需关注彼此生命的本真。

大爱人生是“同心共济,始终如一”的职业坚守。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不是经济富有的职业,班主任更不是学校报酬最多的岗位,但我们却是学生生命中毋庸置疑的“重要他人”。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接受了班主任这个岗位,我们便自然与孩子们站在了一起。我为孩子们的学习牵肠挂肚,为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兴奋不已,为孩子们的小缺点费心劳神。当孩子们为给运动会参赛的同学加油而喊哑嗓子,当孩子们朝气蓬勃地参加冬季跑操训练,当孩子们学生因为获得“双优班”“文明班”而欢呼雀跃,我由衷地感到了喜悦。无论是组织者、指导者、还是引路人、人生导师,只要我们在了,班主任在了,希望便在。

二、守望教育,成就智慧人生

智慧人生是知识学问日有所增的人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智慧人生唯有学习才能获得。我们要善于汲取智慧,以守望我们的教育梦想。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和学生在一起,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坚守的理由,也是我们成就自己的动力和资源。守望教育的我,开始走上智慧型班主任成长的探索之路。

我向传统文化借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教育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等等。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既要有爱心责任,更要有觉悟智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我向心中之师求智慧。“独学而无忧,则孤陋而寡闻”。我拜点亮人类智慧心灯的教育家为师,如卢梭、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蔡元培、南怀瑾等,拜当代中国教育界的魏书生、李镇西、黄泽南先生为师,向他们求教教育的智慧,开悟人生的真谛。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心里扎根,我开始运用新措施和技术激励学生。如,让学生课前一起喊“我们是最棒的”,设计班级LOGO向日葵,引导和激励学生坚持写“阳光日记”,模仿李镇西组织学生编写班级刊物《幸福蜗牛》,实践魏书生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自治理念,采用班级议事的学生自我管理方式,应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著名“成功公式”,以个人和小组的综合管理效应为管理目标,激励和培养班级的集体主义和互助合作精神。

2014年9月,我被学校选派参加湛江市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并获市初中组的第1名。比赛让我有机会站在一个特别的高度去检视这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梳理我的教育理念。我理解的“以人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允许他不断犯错,但相信他可以做得更好”。我的职业理想,是让学生成为“明是非、知好歹、能体谅、有担当”的人。这些理念并不独特,但源于我的教育梦想、源于我的读书心得、源于我的工作实践。如此,才有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和自然而然的践行。

守望教育的智慧人生,更在于守候生命的自然流淌,不矫揉造作,不强加于人,所谓“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更在于期望教育的社会担当,不急于求成,静心与教育一起前行。

三、守望教育,成就欢愉人生

生活是美好的,教育人生也应是美好的。班主任对本真教育的守望,充满了爱和智慧,必然是一段欢愉的人生。古人云:“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其实不然,欢愉的教育人生乃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简言之,真正的欢愉不能仅仅是“桃李满天下”的学生成长,更应该包含教师对“堂前花”的赏心悦目。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唯有这样的教育人生才是欢愉的人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是一种美,但这样的教育人生却总给人一种凄美感,它是一种以舍弃和牺牲换来的成长。

当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背景下,教育的功能是双向的。

其一,全心播撒爱的种子,教人成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有责任、有义务、更应该有热情去关注并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

在两极分化严重的初二阶段,我召开了一次以《青春无悔梦想飞翔——不留遗憾升初三》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的班主任发言环节,我坚定地告诉孩子们:“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人生总是不断地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有个道理我们都懂,掉在水里我们不会淹死,呆在水里我们才会淹死,我们只有游,不断地往前游。孩子们,告诉我,我们是什么班?”“蜗牛班!”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虽然爬得很慢,但是还是努力地往前爬!”全班都激动了,这时C站起来说:“是啊,我们都是一只只慢吞吞的小蜗牛,虽然很慢,但我们却未曾放弃过努力。所以,我们很幸福,我们在2班很幸福!老师,谢谢你!”我分明看到了,我举着火把,用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内心的希望。

其二,全力谋求自身发展,成人悦己。教育的发展功能首要的正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乃是教师的收成,有收成的人生注定是欢愉的人生。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个梦想鼓励自我走向成功。有了梦想,才能拔起擎天的巨木,才能在漫长的黑夜耐心等待天明。而我的梦想便是要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的默默耕耘中,我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节里,已毕业、已工作的学生的一个个亲切问候的短信,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笺,一张张饱含谢意的卡片,雪片似的飞到我的身边,我的内心缀满了欣喜与力量。守望教育,既是对自身最初选择的坚守,更是对实现最初教育梦想的坚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

教育守望者的多样人生,也是如此。守望教育,成就师生之爱,成就师者智慧,成就成长愉悦,一路走来,有挫折、有反思、有收获。但能让我坚持下来的,不只有爱,还有理想、道德与智慧学识。我在心底里默默发誓: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生无悔的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我要守候着三尺讲台,用三寸粉笔耕耘岁月,让人生在教育事业中收获感动。

师德主题征文

“师者,唯有躬行不语,方能默而成事,不言而信;唯有仁爱不弃,方能得如所愿,不令而行。”

——题记

一、吹南风,发现需求点让学生更“踏实”

南风效应,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的升级。故事讲述南北风打赌,若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为赢。北风不停吹,可越刮越冷,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慢慢、轻柔地吹着,让人感到暧暧的,就自觉地把大衣脱下。该现象给了我启示:找准学生的心理需求点,有针对性导行,便能达到“无声胜有声”教育效果。

职校教学现状中,学生学习激情普遍不高,小部分学生甚至厌学,玩手机是一种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上网玩QQ、玩微信,可谓“不亦乐乎、不可开交”。我曾做过统计,班上90%以上的同学每天玩手机都在2小时以上。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样教育引导,让他们从玩手机中解放出来,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戒掉学生的“手机瘾”刻不容缓!有一次,我正在授课。突出传来“嘟嘟、嘟嘟”声响。我转身一瞧,一位学生正在偷偷发短信!我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讲课,一边拿着课本,走进学生中观察,居然发现有6成以上的学生都在低着头玩手机,这是不公开的秘密。我也心知肚明。

下课了,我请其中一位同学以帮老师搬作业本为由到办公室。她似乎没有发现什么。待其转身离开时,我随口问了一句:同学,你认为在课堂上玩手机对吗?假如你是老师,发现学生这样做,你会怎样?她愣住了,也明白了。“老师,我错了。”她告诉了我,她在和其他同学谈晚上到哪找美食小吃!原来我班有一个名为“为青春喝彩”的QQ群。随后,我以“美食专家”的昵称成功加入了这个QQ群,从而获得了许多学生需求信息。对她们,我尽量推荐本地美食小吃和网购性价比较高的美食,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个星期后,我获得了群主资格。见时机成熟,我又组织了两次野炊郊游和几次班级排球赛,与同学们打成一片班级气氛活跃,我也成了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生活导师。

当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平近、相互信任时。最后我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绝不碰手机、吃饭不看手机、晚上10:00后绝不玩QQ。我自己也带头做到。同学们都愉快应约。课堂纪律有明显的效果。

透过“课堂QQ交流”现象我发现,和风细雨教育源于对学生理解、尊重和信任,体现的是一种生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师多换位思考,放下师者之架,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真诚沟通,一定会发现更多小秘密,并且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方法。摸清学生的成长规律,特别是青春期少年少女的心理需要,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方式来转化学生,更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对热事件需冷处理,使之降温,在心平气和的教育中避免矛盾激化,更利于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其实,教育是有“温柔”的!

二、悄渗透,释放正能量让学生有“理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若离开了师傅的指点,也便谈不上个人修行了。“授之以渔”才是师者之王道。身正为范,才是对学生无形教育的最好诠释。悄然渗透,释放正能量更是展现教师风采,凸显教育智慧的重要标识。

2014年的一次班级捐款活动,主题是:“献爱心、送温暖”。我市的一所中职学校与我校是联谊学校。学校号召师生为该校一个患病的同学捐款。我在班级的捐款现场捐了500元,其他同学见此情形都踊跃捐款。我知道此时的任何语言都没有实际行动奏效。一位单亲家庭、特困学生谨慎,怯怯地问了我一句:老师,捐5元钱可以吗?我诚恳的应答:当然可以!并带头为她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为这位学的爱心叫好喝彩。

我随即给同学们讲了一个“门槛效应”故事:1975年,心理学家D·H·查尔迪尼做了一组对比实验:替慈善机构进行募捐,对一些人说了一句,“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另一些人则没有说这句话。实验结果显示前者的募捐比后者多两倍。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建立目标底线意识,不断实践躬行,更能够起到“跳起来摘果”的引导作用,更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中找到前行的目标方向。

然而不管是公益捐款、富利院看望老人,还是环卫义扫烈士公墓等活动。我都深深的感受到:教师悄然渗透,是无形的激励引导,更是学生乐其所愿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苦口说教不能吊起他们的胃口。而应按照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多以榜样示范,释放正能量,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激活内在潜能动力,更利于他们增强上进奋斗的激情。给学生明确一定的目标,以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为导向,让他们的理想更加远大,信念更加坚定。

其实,教育是有“温度”的!

三、试放手,挖掘新鲜感让学生强“品质”

“禁果效应”,能给学生更多的诱惑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师生,自认为即将走上社会,是成人了,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往往做出一些自认为创新大胆冒险的行为,倘若引导不当,必然危害无穷,不利于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多给学生自我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收获独有的认知感悟。去年班级里学生闹矛盾,而引发的“绝交信”。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两个学生都是班级里最优秀的学生,其中一个是班干部。我马上把身为班干部的女生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和她作了一番交谈,我并没有直接问及纸条上的事情。第二天,我把班上另一位和他们相邻的一个学生叫到教室外面,谈话。先谈她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又了解她周围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她向我反映班中有两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相互有矛盾,相互猜疑和不信任,常有吵架的事情发生。两周过去了,经过我仔细的观察、不断找同学谈话,有矛盾的同学似乎平静了许多。直到有一天,我又发现有两位学生趴在桌子上偷偷的哭。我没有任何迟疑,找到有矛盾的学生单独谈话,直接开门见山的谈起她们的事情,然后一起和解她们的矛盾。在谈话的时候我很注意自我的角色,从同学、老师、学校、家庭等立场,各个角度进行分析矛盾。也许老师的话语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和纯洁的心灵,意识到各自的问题所在,她们一声不响悄然落泪。谈话时我没有批评任何同学,更没有直接指出是谁错谁对。谈话后她们自主的写了检讨书给我。并且在检讨书最后都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

6篇师德主题征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