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练习

发布时间:2020-04-15 02:19:18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选A。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2.(2019·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可知对选拔幼童进行教育的内容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这是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奏折内容提及的是“肄习西学”没有涉及其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排除A项;幼童学习内容虽然涉及了中西方的文化但是派他们出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作为着重点排除C项;根据奏折中幼童学习的内容可知曾国藩并没有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留学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

3.(2019·重庆二模)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这反映出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盛行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结合中国传统的值日法创造了相应的新词并推行西式作息这既与世界通例相接又是对传统的坚持和革新排除C项;“完全欧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19·潍坊期末)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解析:选A。据材料“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可知,“仁”的本质是平等康有为在“仁”的名义下驳斥了维护从属关系的正统儒家等级价值观故选A项。

5.(2019·淄博二模)戊戌变法前,追随康有为的梁启超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提倡尊孔保教,致力于儒学的宗教化。而到了1902年梁启超却公开反对保教。梁启超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维新派已赞同革命

解析:选B。材料“戊戌变法前……提倡尊孔保教……到了1902年……公开反对保教”表明梁启超救亡图存的思想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维新派主张改良且梁启超不能代表整个维新派排除D项。

6.(2019·青岛二模)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

A.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解析:选D。“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说明科学民主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故选D项;材料中的主张不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排除A项;“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没有体现对民主、科学的反感排除B项;“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体现的不是指责而是指出方向排除C项。

7.(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 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科学知识得到广泛传播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新文化运动更注重科学普及

D.《新青年》已成为科学类杂志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次数多于“民主”这说明科学更适应当时文化斗争的需要,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但新文化运动依然局限于知识分子与社会上层中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因而“科学”一词出现较多是因为文化斗争的需要排除C项;《新青年》本身并不是纯粹科学类杂志排除D项。

8.(2019·安庆二模)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解析:选D。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立宪故选D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排除A项;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排除B项;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制共和反对君主制排除C项。

9.(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解析:选A。材料“(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在百年之后依旧拥有巨大的价值故选A项;民族主义体现的是民族性问题排除B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地角度来看具有不彻底性排除C项;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排除D项。

10.(2019·德州三模)孙中山指出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  )

A.强调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

B.排斥利用外资振兴实业

C.注重公私合营企业的建立

D.重视个人和国家相结合

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如“凡是私人能力所及,或更宜私人经营的企业,均应由私人经营”“凡是攸关国民生计,具有独占性质的企业,均应‘由国家经营之’”,据此可知孙中山的工业化道路特别重视个人和国家的结合,故选D项;题干提及了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至于孰轻孰重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利用外资发展实业问题并且孙中山是主张利用外资来发展实业的排除B项;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主张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在这两种经营方式中没有公私合营这种形式排除C项。

11.(2019·柳州模拟)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  )

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

解析:选D。材料“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说明通过论战有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之命运”此一论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选择哪个政党来领导中国命运走向的问题不是抗日的问题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这场论战不是为了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故排除C项。

12.(2019·滨州二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知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决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新式学校的典型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咸丰九年时任翰林院编修郭嵩焘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到奕 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的难题同文馆终在1861年1月准奏开办。同文馆聘请西人仅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不准传教”同时嘱汉文教习暗中稽查。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奕 等人奏请同文馆在已有英、法、俄三馆之外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请西人教习。

——摘编自徐旖瑶《近代中国洋务思潮论争始末——以知识精英为研究视角》

材料二 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五曰文献科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六曰武学科水师附焉;七曰农学种植水利附焉;八曰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曰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曰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

——摘编自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背景并分析其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上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否定京师同文馆的理由。与同文馆相比京师大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中京师同文馆到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具有哪些特征?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语言不通文字难辨”得出中外交往加强急需翻译人才;据材料一“到奕 等上奏‘统计全局’之议”“18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教习八旗子弟外国语言文字”“增设一馆专习天文、算学”得出教学内容由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据材料一“招生对象不限于八旗子弟而是扩大到满汉举人五贡生员以及正途出身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得出教学对象由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2)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二“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得出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第二小问进步之处据材料二“今拟分立十科”得出全面学习西学;据材料二“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得出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3)据材料二“今拟分立十科”“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得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据材料一“奏请设立外语学院以悉夷情”、材料二“亦复何裨大局……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答案:(1)背景:中外交往加强,急需翻译人才;洋务运动兴起,迫切需要新式人才。变化:教学内容,学习外语扩充到科学与技术;教学对象,八旗子弟扩充到正途官员。

(2)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步之处:全面学习西学;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特征: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解析:注意对表中六个时期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看法要全面具体明确从一个或几个时期去论述就有失偏颇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找出孔子形象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再去提炼看法即可。

答案:示例一

看法: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的代表性“符号”。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维新化”“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二

看法: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