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技术培训

发布时间:2018-09-26 10:49:46

平菇技术培训

2017323 杨建委

平菇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肥厚、鲜嫩可口,具有特殊风味的食用菌。由于平菇适应性强,栽培原料来源广泛,品种资源丰富,受地区条件限制少,栽培方式方法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所以其栽培量仅次于香菇。

我县70年代开始栽培到现在,由于缺少统一的技术指导,种植量经历了几起几落,现在的栽培量不及上世纪90年代的十分之一。本人在这二十多年的种植及与菇农打交道过程中,观察及总结出一些经验及技术,现在和菇农朋友进行交流。

菌种的选择和培养

平菇品种包括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佛罗里达侧耳,凤尾菇等。除了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不同外其他生长条件和栽培工艺都是基本相同的

根据人们对平菇色泽的喜好不同因此栽培者选择品种时常把子实体色泽放在第一位按子实体的色泽平菇可分为深色种(黑色种)色种、乳白色种和白色种四大品种类型

1 深色种(黑色种)这类色泽的品种多是低温种和广温种属于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而且色泽的深浅程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有变一般温度越低色泽泽越深温度越高色泽越浅另外光照不足色泽也变  平菇浅

②浅色种(浅灰色)这类色泽的品种多是中低温种最适宜的出菇温度略高于深色种多属于美味侧耳种色泽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浅随光线的增强而加深

2 乳白色种这类色泽的品种多为中广温品种属于佛罗里达侧耳种

(一)选择适宜的菌种

菇农朋友在菌种选择时,要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季节以及原料从正规研究所来选择引进菌种。例如,这几年市场上认可黑色平菇,我们就可以种植像河北金谷粒的优88,丰抗11,冬平533等。夏季生产就可以引进江苏天达的海南2 ,夏抗50,新选700等白色品种,根据本地气候及种植条件,本人不建议大家种植黑色品种。同时,可以根据生产中使用的培养基或则条件来选择适应性更强的特殊菌种。如防空洞专业种,玉米芯专用种等。

(二)选择适宜的培养器

菇农朋友要根据培养基以及时间来选择培养器。在培养基较硬时,要选择较厚的袋子或瓶子,避免刺孔而导致菌种感染。而且培养器容积不能过大,否则菌种有老化现象。夏季生产时,培养器要小,散热要快。近年来,为了防止杂菌和虫害,我们可以采用塑料瓶或者塑料袋加无棉盖来生产原种和栽培种。避免因刺孔透气而导致杂菌感染和虫害。

(三)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菇农朋友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来选择培养基。近年来,菌种培养基有谷粒,小麦,玉米,木签等。在进行菌种扩大培养时,如果一次制种较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用完,可以选择谷粒和木签作为培养基。如果要大量转接栽培种,而栽培种培养基是木签时,原种培养基可以用小麦或则谷粒,这样萌发点多且旺盛。如果生产培养基以玉米芯为主,栽培种培养基中要适当添加玉米芯或则玉米粒,以便提高菌丝的适应能力。(同时,为了防止栽培过程中病毒以及细菌感染,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药物,如病毒灵,细菌杀,抗生素等)

(四)及时挑选菌龄适宜,无杂菌,无虫害菌种进行生产菇农朋友在菌种培养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和挑选菌种。

第一,要及时淘汰萌发力弱,有杂菌感染,有虫害的菌种。特别是在生产原种,我们挑选那些24小时就萌发且发满袋(瓶)早的菌种,用来转接栽培种,将会使后期成功率和产量大幅提高。

第二,要根据培养基不同来挑选菌龄适宜的菌种用来生产。例如,麦粒培养基的菌种,菌种发满后5天之内使用最好。玉米粒培养基10之内使用最好。棉籽壳和木签培养基可以时间更长一些,可以在发满袋后的15天左右,个别显蕾时使用最佳。

拌料,装袋及发菌过程注意事项

(一)拌料

1 原料的选择

近年来菇农朋友经常问到什么样的原料好。我认为选择的原则是方便,便宜,无霉变,无虫即可。棉籽壳营养好,栽培方便,但是近年来价格居高不下,使菇农种菇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所以我主张用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作为培养基,既可以减少成本,又可以避免因棉绒减少不利于吸水,棉籽壳颗粒变小不利于透气的缺点,又可以达到稳产增效的目的。

2 原料配制

1)配方1棉籽壳96%,石灰4%。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2)配方2:玉米芯粉77%,麦麸或稻糠15%,石灰粉4%,钙镁磷肥3%,石膏粉1%;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3)配方3:玉米芯粉60——70%,棉籽壳30——40%石灰粉5%左右。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在以上配方中,拌料时加人0.10.2%多菌灵和0.1%菊酯类农药,以便杀灭部分杂菌、害虫。尤其是温度较高时生料或者发酵料播种,培养料中添加适量杀菌剂、杀虫剂,增产效果更明显。

根据近年来栽培经验,不论是熟料栽培还是生料栽培,拌料以后适当闷堆发酵,都有利于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产量。

将配制好的培养料堆成宽1.5~2米,高1~1.5米,长度适宜料堆。一般最少也得1000斤培养料以上,料堆断面呈梯形,四周倾斜面不能太大。建堆时,要将培养料抖松后上堆。堆成后,用直径约5厘米的木棒在料堆上打通气孔,孔距20~30厘米。从堆顶直达底部,以利通气发酵。建堆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气温较低时要加盖草帘或稻草保温。建堆后要经常检查温度,一般春秋季48小时、冬季72小时、夏季36小时后堆温大幅度上升。 当料堆25厘米深处超过60℃时,要进行第一次翻堆,复堆后再打通气孔、盖好塑料簿膜。第一次翻堆后,料堆25厘米深处堆温可达60~70℃,每两天要翻堆一次,使上、中、下、里、外层的培养料互换,混合均匀。每次翻堆后都要打通气孔,并加盖薄膜,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8天,翻堆3~4次即可。结束发酵,散堆降温装袋。 (平菇发酵过程中,365℃,324小时是咋回事 发酵过程中,365℃,324小时就是当料堆25厘米深处达到65℃时,打通气孔并且维持24小时,然后进行第一次翻堆,再达到65℃时,再打通气孔,并且维持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再达到65℃时,再打通气孔,并维持24小时,结束发酵,散堆、降温、接种。其中3次达到65℃,保持24小时3次。)

(二)装袋

需要根据季节不同,选择袋子大小。夏季选择小袋,有利于散热。秋冬季节选择大袋,有利于增温和保温。装袋要虚实均匀。发酵料凉不透不能装袋接种。因为,发酵料是采用巴氏灭菌法灭菌的,培养料里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放线菌,如果凉不透就装袋接种,会使放线菌再次升温发热(发烧),由于温度提高将平菇菌种烧死。孰料栽培要及时入炉灭菌。发酵料或者生料栽培,要及时打眼散堆摆袋。

(三) 发菌过程

发菌期应进行恒温管理,温度一般在24~26℃,20~25天后降至20~22℃。前期不通风,后期适当通风。暗光培养。发菌过程管理是菇农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 摆放地点选择适当。例如夏秋季,要求必须遮雨遮荫通风,以便于能够迅速降温排湿。否则在发菌过程中,由于不能及时降温会导致烧菌现象以及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由于通风不良而导致水分不能及时散发,从而导致菌种块的营养水上出现绿霉。由于通风不良而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培养基发酸发臭,菌丝停止生长,杂菌爆发。

第二 菌袋摆放方式适当。夏秋季节温度高,最好单层摆放,也可以井字形摆放2~3层。但是注意不能压住接种口,行距适当,注意通风。冬季生料和发酵料可以立式摆放,每5~6个为一排,并在上面覆盖保温材料,这样有利于增温保温排湿

第三 发菌期间的检查。在发菌期间,检查时间要及时得当。首先是24~48小时第一次检查,检查菌种是否萌发。孰料栽培时,如果没有萌发,要及时补接菌种。其次检查是在菌丝生长旺盛或即将发满时,注意检查袋温,袋温偏高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再者是要检查是否有杂菌和虫害,如果有,要及时捡出和喷洒药物。再者,发菌期间最好低温发菌,这样发好的菌袋,既不容易发生黄菇病,又可以获得高产。而且这是近几年来黄菇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菌丝受过高温以后,抗性降低,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导致黄菇病爆发。

第四 入棚时间要适宜。当大部分菌袋发生收缩时,就可以入棚出菇了。当然可以看到有部分菌袋显蕾时入棚。从入棚到大量显蕾,菌袋有一次升温过程,注意及时通风降温。

棚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 通风管理 在大量显蕾前可以不通风或则少通风。外界有大风时可以采取一头通风。阴雨天一定要大通风。 当大量显蕾或者出现菌墙时,一定要加大通风量,避免菌袋受热。

() 喷水管理 晴天及大风多喷水,阴雨天少喷水或者不喷水。夏季栽培时,可以通过喷水来降低棚中温度。

()高脚型畸形平菇的预防和防治 1)症状: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而菌柄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不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而在柄的顶部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可继续分叉,无菌盖或者极小,结果形成珊瑚形状的畸形。 2)病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1500 ppm以上)和光线太弱。(3)防治方法:①改善通风条件。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每天通风2次以上,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 ppm;②改善光照条件。出菇期光线不足的菇房要安装电灯;室外出菇可适当揭去遮荫物,以防光线不足。

(四)幼菇萎缩干枯的预防和防治 1)症状:幼菇及菇丛生长瘦弱,子实体圣黄白色或黄褐色,菇体从顶向下萎缩枯死,分化形成的小菌盖及菌柄呈皱缩干瘪状。2)病因:由于生理缺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所致。(3)防治方法:①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出菇期保持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②出菇前后培养料含水量过低时,应及时喷水、浸袋;③菇床或菌袋不要长时间受阳光曝晒和风吹。

(五)平菇病毒病的预防和防治 1)症状:菌柄肿胀呈球形或烧瓶形,不形成菌盖或只形成很小和菌盖,或只在子实体顶面保留菌盖的痕迹,后期产生裂缝,露出白色菌肉;菌柄变扁弯曲。 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瘤状突起,菌盖变小畸形,边缘呈波浪形或具深缺刻;菌盖、菌柄表面有明显的水渍状条纹或斑纹。 2)病因:一种是使用了带病毒的菌种,另一种是播种后才被病毒感染的,前者对平菇的影响早,危害重;后者对平菇的影响取决于感病途径和时间,相对要比前者感病晚受害轻。如果老菇场、旧棚架或旧床架上潜伏的带病平菇菌丝量大。发病时间可提前,危害程度加重。 3)防治方法:①生产用菌种尽可能采用未发生过病毒感染的栽培品种,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品种,注意选用抗病毒品种。凡菌丝生长不整齐,有缺刻,菌落有花斑等异常现象且反复重现的菌种,不要盲目用于栽培。②发菌期管理的菌床,只要菌丝生长正常,就应减少开膜通气次数和时间,以控制感病活体和带病孢子的沉落机率,这在有病毒病史的菇场尤为重要。③栽培管理期间。要控制眼菌蚊等害虫入侵危害,抓好菇场内外的环境卫生:发现病菇要及早摘除,以控制感病孢子扩散。病毒一般加热至50~60℃,30分钟即失去活性。感染病毒的菌床和子实体清除后,应烧毁、集中发酵或进行其他热处理。④凡发生过病毒病的菇场,其棚架、床架一定要用9%烧碱水涂刷。或用2%五氯酚钠溶液加1%苏打水(碳酸钠)乳化后涂刷。有条件时可用热蒸汽对菇房、菇棚进行密封热处理,在此基础上再用2~5%甲醛溶液对墙壁、地面及床架等进行喷洒,或用甲醛、硫磺对菇房、菇棚熏蒸处理。以尽可能杀死菇场内潜伏的带病菌丝和孢子。室外菇场除采用药剂处理措施外。还可利用日光曝晒。以使地表内感病菌丝失水死亡。

(六)平菇细菌性锈斑病 由托拉代假单胞杆菌侵染所引起,是栽培期间污染平菇菌床、菌袋,造成平菇子实体变黄生斑的细菌性病害,又名褐斑病、斑点病、栽培者习称“黄菇”病。 1)症状:该病发生时菌床、菌袋表面有粘液状病原菌落出现,菌丝有泛黄症状。病斑近国形或梭形,稍凹,浅黄色至铁锈色或暗褐色,多发生在菌盖表面下凹处或其周围,以及菌柄的中下部位,通常只侵染表皮细胞,不深入菌肉危害。菇体严重受害时全体焦黄,导致浅色菇变成黄色菇,深色菇变为酱色菇;感病后期菇体干巴收缩。菌褐常扭曲,菌盖也会因病斑逐渐凹陷而起皱开裂,外观琅看,商品价值低或无。 2)病因:菇场通气差,温度高,湿度大,含水量高的菌床和积水多的菌袋,该病较为常见。栽培使用浅色菇种或出菇密集型的品种时,一般较易感病,这可能是品种间抗病力有差异,或是与菇体底色较浅,病斑易见的缘故。菇丛密度大,菌袋排放集中过量,单个菇体之间的水分散发速度慢,造成积水机会多,得病的机率也高。栽培管理用水的水质洁净度差,本身带菌量大,也可能造成该病持续发生,无法根治。 3)防治方法:①搞好栽培环境的净化消毒,抓好菇场消毒及水质净化;②抓好培养料的质量和配制,采用发酵料和熟料栽培;③加强对土壤的消毒处理;④科学管理菇房,加强菇场通风散热降温,切忌高湿管理;⑤选用抗病品种;⑥及时处理受害菌袋或菌床,剔除病菇,喷药防止。如喷洒1%石灰清液,或150毫克/千克漂白粉液,或每毫升含100~200国际单位农用链霉素液;如果病害发生严重,应首先摘除病菇,刮去泛黄染病的表层菌丝,降湿后再加大药剂量进行处理。如喷洒5%石灰清液,或250毫克/千克漂白粉液;或800毫克/千克卡拉霉素液,增强菌床抗病能力,避免转潮后病害的再度发生。

(七)平菇珊瑚型畸形的预防和防治 1)症状:原基形成后,长出粗而长的菌柄,而菌柄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不进一步分化形成菌盖,而在柄的顶部长出多个较小的菌柄,并可继续分叉,无菌盖或者极小,结果形成珊瑚形状的畸形。(2)病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1500 ppm以上)和光线太弱。(3)防治方法:①改善通风条件。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每天必须通风2次以上,使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 ppm;②改善光照条件。出菇期,光线不足的菇房,要安装电灯;室外出菇的,可适当揭去遮荫物,以防光线不足。

(八)尖眼菌蚊的预防和防治 尖眼菌蚊又名眼菌蚊、菇蚊、白蛆等,危害平菇尖眼菌蚊有多种,其中以尖眼菌蚊和菇尖眼菌蚊发生较普遍。(1)症状:一般质地松软、柔嫩的品种受害较重。幼虫多在培养料的表面取食,可把菌丝蛟断吃光,便料面发黑、成松散的米糠状。菇蕾被其伤害后干枯死亡,危害子实体时,先从接近料面菌柄基部开始蛀入,逐渐向上钻蛀,可将整个菌柄蛀空。继而危害菌褶和菌盖。(2)发生规律:尖眼菌蚊在菇场内一年发生多代,在15℃下,繁殖一代为33天,在25℃下繁殖一代为21天,在30℃下繁殖一代为9天,一般10℃以上开始活跃,16℃以上,成虫大量繁殖,每年的9~11月和3~5月为成虫盛发期。菌床()上的平菇残体和发黄衰老的平菇菌丝以及腐烂的培养料对成虫有引诱力。 3)防治方法:①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虫源;②在菇房门窗和通气孔安装60目纱网,防止成虫入内;③及时清理料面及菇根、烂菇等;④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诱杀,并在灯下放盆0.1菊酯类;⑤药剂防治,生料栽培每1000千克培养料可拌入50%辛硫磷1500倍,2.5%溴氰菊酯3000倍,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或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喷雾杀虫。注意出菇期不要喷撒,要采完菇再啧药。

平菇技术培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