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三”软件技能双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7 17:29:52

“一二四三”软件技能双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就业,高职教育就要与社会需求吻合,实质就是职业教育要贴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与企业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硬实力,增强学生软实力。“一二四三”软件技能双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北美信息技术优质资源,借鉴BCIT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经验,是培养IT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管理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高职学分制

  [作者简介]邓蓓(1962- ),,广东中山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天津 300191)周世学(1957- ),,辽宁大连人,天津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天津3004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系统重点调研课题“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w5901106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4-3985(2010)26-0080-02

  

  目前,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往往不准确,要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学习情景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需求,但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硬实力,忽略了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软实力是深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3年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合作建立了“中加软件技术”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项目提升了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平,推动了其他IT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性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一二四三”软件技能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借鉴BCIT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南开创元、香农科技等软件企业的深层次校企合作,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2.5+0.5”的“一二四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加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软件测试、软件文档管理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学生可到BCIT继续学习,也可到外企从事软件开发、软件维护、技术支持及技术文档管理等工作,同时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业。

  “2.5+0.5”是指前5个学期以在校学习为主,6学期到企业现场毕业设计。“一”是“一条主线”,以培养高素质的软件技能双语人才为目标;“二”是“二个整合”,基本素质课程与英语教学整合和中加专业课程整合;“四”是“四类岗位实习形式”,即生产性课程项目、生产性实习、自主实习任务和现场毕业设计;“三”是为毕业生提供的个人发展方向的“三种选择”,见图1

  二、引进北美IT职教经验,构建工学结合双语课程体系

  1.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方法。为突出北美IT教学特色,结合我院原有教学经验,遵循软件技术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有效教学方法,将大量真实的项目分解成案例和实训模块融入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进一步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实例”引导基本知识讲解,做到“边理论知识讲解,边实际操作实训”;以“任务驱动”和“角色扮演”实施项目教学,教师和学生通过“项目角色”的扮演,为完成任务,而实施教学;以课堂环境“模拟”实际工作场所。另外,重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启用以局域网、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学手段与资源。

  

  2.强化岗位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保实训项目落实和岗位实习。(1)全面建立企业与专业之间的工学互动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训项目、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展技术支持,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学生在校3年期间,可通过4种不同形式,实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提升技能,81页表。(2)推行项目实践早介入,实现“双导师制”和“实题化”。从第四学期开始,可参与上一年级的项目实习。在校企“双导师”带领下完成来源于企业或学院的真实的课题,使学生体会到真正开发一个项目的全过程。

  

  3.采用学分制,创新评价机制。项目实施与国际接轨,创新评价机制,实现高职学分制。(1)探索以“素质、能力、技能”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推行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网络化考试。同时,注重核心课程考试应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该项目明确将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或信息产业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应用程序编制”“软件程序员”认证作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将通过Sun JavaCisioCCIE,JAVA2企业架构设计师,MCSEMCSD中某一顶级认证作为专业的发展目标。据统计,毕业生中“应用程序编制”获证率为98%,“软件程序员”获证率为71%,其他高级别获证率为5%(2)学分制,为实现中加学分互认,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愿望,项目大胆尝试高职学分制。现已有7名学生通过学分互认赴BCIT学院继续深造。

  4.借项目实施,锻炼教师队伍。借助国内外进修,企业项目开发,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合作项目,选送专业教师到海外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英语水平。项目中,先后有6位教师和4位管理人员赴BCIT进行专业进修与教学研讨,为我院开拓了另一条教师国际化培养的新渠道。

  三、“一二四三”项目创新特色

  1.课程整合。为解决课时量大的问题,创新地提出把基本素质课程与英语教学整合到一起,如用英文影视资料讲军事理论,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职业生涯课程的讨论等。

  2.课程包管理。所有课程实行课程包管理,每个课程包中有相关教学资料、学生作品、专业委员会对该课程建议等,有利于教师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库的创建、教学质量监控,见图2

  

  3.校企深层合作。在课程教学中提出“生产性课程项目”教学法,强调项目确实是企业正在开发的实际项目的子项目;学生的作品必须满足设计需要,能成为真正的产品;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指导任务。

  4.开发校内实践岗位,设立自主实习任务。每个岗位用人需求量小,落实软件技术专业的岗位实习和保证实习时间有很大的难度。借鉴BCIT经验,开阔思路,从实际出发,在我院内部收集实际项目,为学生创造实践岗位,提高了我院信息化办公水平。

  5.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指导教学和课程开发。借鉴BCIT经验,成立由企业界代表和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学生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和能力;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监控教学质量等。对于新课程开设,大体可分为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和教育分析三个阶段。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请用人单位和专家顾问团,按照所有课程必须落实到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上的要求制订课程计划。

  6.高职学分制的实施。为实现与BCIT的学分互认体系、增强开放办学、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实行学分管理制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一二四三”项目应用效果及评价

  该项目2003年启动,2004年招生,截止到2008年已有了两届毕业生。该专业学生在海外留学、外企工作、软件大赛和英语大赛等方面创出了佳绩,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对该项目的实施也提高了学院知名度,扩大了国内外影响。

  第一,通过严格验收。项目之初成立了“中加软件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借鉴BCIT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一系列动态管理机制,该合作项目分别于2006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07年通过BCIT加方的严格验收,获得一致好评。第二,毕业生技能强。自2004年以来,共招生195,已毕业85,其中7人到海外高等职业院校留学深造,4人自主创业,42人外企就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强。第三,学生竞赛显著。由于教学内容贴近企业,2005级贾晓红在天津市软件大赛中获优秀奖;2006级张国民在天津市高职程序竞赛中获优秀奖。第四,校企合作紧密。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8,完成学院内项目5项。第五,专业教师进修培训力度大。先后有6名教师到BCIT参加长期培训,9名管理人员和教师到BCIT参加短期培训和专业交流,同时5名教师下企业实习。第六,获得国家重点支持专业。由于该合作项目的良好基础,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7年获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中央及地方在3年内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第七,精品课程建设成绩优异。在该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已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局域网技术”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软件项目开发方法”1门市级精品课程。第八,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为配合该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教师编写5本出版教材,7本活页教材,发表论文10篇。完成院级科研课题1,科研课题3项。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优势。高职教育比较重视硬实力培养,然而,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就业竞争外在表现力,深化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在建设硬实力的同时,要努力发展就业竞争软实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书中,黄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2]周世学,邓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6).

  [3]周世学,陈士俊,邓蓓.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

“一二四三”软件技能双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