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山水田园诗

发布时间:2016-02-25 10:56:22

我眼中的山水田园诗

山水之间

“昨夜同门云集,推杯又换盏,今朝茶凉酒寒豪言成笑谈。半生累,尽徒然,碑文完美有谁看。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

谈起山水田园诗我们很大程度上会与隐居的诗人们联系起来。这几句出自现代歌手许嵩的《山水之间》。

是啊,隐居山水之间。

逃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急促,静下心来,去真正的享受生活。案台上一把琴,树下石桌上一壶茶,孤人林间山下溪边吹玉笛。庭中围棋桌上的残局,笔墨香中一幅幅写意山水画。穿蓑衣,戴斗笠,在湖边垂钓,抗锄赶牛在田间劳作……每一处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是如此。静心去想,那便是一幅安逸、旷远的山水田园画。下面欣赏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王维的《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堪称千古绝句。王维在登山时,走着走着溪流不见了。他干脆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从中王维悟出道理,那就是在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隐居山水之间,遂与外人间隔。一些隐士的原因是与仕途有关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仕途的失意之情或是厌倦官场的生活而寄情于此。孟浩然在离乡漫游吴越是作下一首《宿建德江》来表达失意之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短短二十字,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孟浩然早年有志永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因他未曾入仕,被称作“孟山人”。由此看来,孟浩然是因为仕途而走上归隐之路的。

归园田居(其三)

孟浩然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归园田居》这首诗中,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可谓点睛之笔。总结了上问几句,虽然劳动很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

山水田园诗所主要描述的是山水和田园。山水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其中,谢灵运的山水代表作为《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江山孤屿》、《过始宁野》、《登池上楼》等。在这些诗中,他运用优美的笔调,仔细捕捉山水之美,写下了这些诗歌,而陶渊明则是早年在官场做官,但他渐渐对官场上尔虞我诈、阿谀奉承感到厌倦与反感,因此他辞去官职,隐居田园,自命“五柳先生”,每日“衔觞赋诗”,虽家徒四壁,可仍乐在其中。对于田园,他有着无限的热爱,他将这种热爱关注的诗文中,写下了类如《饮酒》这样的佳作。这些作品他大力赞美山水田园的美好,隐居的自得。

同时也批判鞭挞了丑恶黑暗的官场及那些只会“逢场作戏”的官员,又表达出不愿同这些人同流合污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远志向。

山水田园诗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唐朝前期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在此期间,有很多山水田园诗人,例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杨万里等。在这一领域最卓越的当属王维。王维在各种诗派中都颇有建树。但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写下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我们耳熟能详的《鸟鸣涧》、《竹里馆》、《鹿柴》都是他的作品。他的噶泥土也并非一路坦荡,他也遭到过他人排斥,官场倾轧,唯独山水田园使他获得安慰。他的诗空灵飘逸,具有意境之美与他对人生的看法及他的智慧;孟浩然的代表作诸如《过故人庄》、《春晓》等诗,他一生未入仕途,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弹指一挥间,红尘已渺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到了后来山水太难院士开始走向落寞,虽有名家名篇,可也无力回天,山水田园诗的名篇也就渐渐的少了。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和平富饶的年代,山水田园诗如花如簇。因为人民安居乐业,对生活充满了期待与向往,不必劳于耕作,苦于战争。因此就有人抒发对山河、田园的喜爱;也有一些看破了功名利禄,对噶U农场的种种丑恶不满而无处而因此寄情山水,这便是另一种山水田园诗的成因。

是的,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了门,便注定为她开一扇窗。这些人仕途的门被关上,可他们文学的窗被打开,投射进一缕缕阳光。如果说这些人没有官场上郁郁不得志,又怎会肆意汪洋地写下一首首佳篇?因此我个人认为,失意也是山水田园诗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山水田园诗所描摹的诗一幅幅美丽的画,一场场美丽的景。如果读山水田园诗,只看到白纸黑字,脑袋里空空如也,或只是在深究词的意思,那样是无法领略山水田园之景的,也就很难把握意境,走近诗人心里。在读山水田园诗诗,应当去想象诗人摩画了什么样的场景,描写了什么事,有什么心情。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首王维的《鹿柴》是一片山水田园派的千古佳作。首先这首诗的意象有:空山、人、人语、深林、青苔。描摹的场景便是诗人独自来到空山中,只闻人语却不见其人。太阳的余晖招入了有米的丛林,最后照在青苔上。这首诗写出了山的宁静与美好,大自然的安宁没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平和、淡然的心态;又如它的《酬张少府》。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的意象有:旧林、松风、带、山、月、琴和渔歌。大意为作者晚年喜欢安静,对人间完事都不关心。自己思索着报国无高策,只求归隐自己的家乡。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皎月高招正宣弄弦弹琴。你若问穷困通达之理,还请听水浦深处的渔歌,这首诗中作者写明了自己的态度;当时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罢相,张九龄遭远贬,王维虽官位升迁却仍不开心。他更加盼望归隐山林的美好生活。同时这首诗也写除了他绝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情感。两首诗都是由王维一人所作,前者倾向与写景,而后者更倾向于抒情,表达自己的态度。

杨万里从“师法古人”迈进到“师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开创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稳健了。”(钱钟书《宋诗选注前言》)评论家称其诗法为“生擒活捉”法,具体说,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当万象毕来时,用新鲜的语言把亲身的观感生动形象而巧妙地描绘出来。如:“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工店》)极常见的事,写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并透出某捉哲理。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乱插成井字,却道农夫不解书。”(《暮行田间》)他还善于捕捉自己刹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拟人化的手形象凸现出来,如:“好山才皱无人见,却斜阳拈出来。”(《舟过谢潭》)流云是“一峰忽被云偷去”,写狂风是“拜杀芦花未肯休”。同代词人姜蘷和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国古代田园诗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进入两宋优秀诗人行列。这一组诗是个多侧面的立体,是风俗画和风情画的结合,现实感强,散发出烈的泥土气息,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抒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南宋后期。有以“永嘉四灵”“江湖诗人”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一些写自然小景的山水诗,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闲情逸趣。至明清两代,山水田园诗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虽有“独抒性灵”的公安、竞陵二派,袁枚、郑燮等才气横露的诗人,但杰出的诗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

在许嵩的《山水之间》中有很多景色描写,我节选几句加以赏析:湖畔青石板上一把油纸伞,绿人停步折花淋湿了绸缎。满树玉瓣多傲然,江南烟雨却痴缠,花飞雨追一如尘缘理还乱。古木檀香小筑经文诵的缓,锦服华裳一炬粗袖如心宽。林中抚琴曲委婉,群山听懂我悲欢,泪如雨落才知过往剪不断。词中具有大量意象:湖畔、青石板、油纸伞、绸缎、折花、玉瓣、烟雨、锦服华裳、粗袖、抚琴、群山、泪、雨。青石板、油纸伞等体现出一种空灵、自然、静谧的意境,然而锦服华裳与粗袖做对比则是体现隐居前与隐居后的对比,“如心宽”则体现作者更加迷恋隐居后的生活,尽管没有了“锦服华裳”,只有“粗袖”那也是自得其乐的。

对于隐士而言,山水田园诗以其清新迤逦的独特姿态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传诵千古。这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是他们的信仰。

我眼中的山水田园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