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知识归纳

发布时间:2018-06-30 06:03:52

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交予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2、奴弟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其特点1.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棣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3.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教育出现的新特征

1.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2.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简历,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得根本性改变

3.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除了教育的生产性以外,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公用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4.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阶段性教育想终身教育转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朱熹——《四书集注》 韩愈——《师说》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英国哲学家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倡导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儿童 经验 活动为中心

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1.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2.教育学的价值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决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3.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在教育理论和理论工作者、教育时间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扮演着一种“中介”作用,体现在:1.通过启发教育时间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

.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大侠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数汇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把专业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和专题讨论结合起来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起来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功能3.文化融合功能4.文化创新功能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的独立性体现在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挥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环境在人发展中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则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得进程和速度

教育在人发展中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发挥的动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个人本科论(卢梭,帕克,受伦。凯,马斯洛,罗杰斯)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不原国苏)文化本位性(狄尔泰,斯普朗格)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伦理本位论(康德,赫尔巴特)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

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趋向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睹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2.人的自我家孩子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3.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这种人具有以下的特征:1.不再受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局限2.体脑结合,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3.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虽自己的心愿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4.通晓生产的整个体系,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赚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过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1.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呼唤2.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3.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暂潜能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师的社会角色 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里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1.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才能素养):1.教学技巧2.教学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3.教研能力(专业精神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个人环境方面):1.家庭因素2.关键事件与关键任务3.生活的危机4.性情与意向5.兴趣或嗜好(组织环境方面:1.学校的规章2.管理风格3.公共信任4.社会期望5.专业组织

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可以有1.日常教学反思,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包括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代际关系、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的授受关系、道德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里关系

从教育途径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课外活动不尽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2.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3.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课外活动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起培养5.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受教育者走上盲目或极端6.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7.课外活动是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8.课外活动是培养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2.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其活动内容包括: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时间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型课程、实践性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三级管理的课程 其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综合、延伸和重组学科知识开发课程内容

影响学制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传统

纵观各国学制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老解放区的学制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赋予灵活性3.依靠群众办学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趋向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社会变化加速,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人口的急剧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

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1.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2.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仅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3.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4.在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使人的素养充分得到发展5.在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6.在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只能由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教师)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7.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集中于学习抽象的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职业,身体等,并注意从整体上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8.在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压,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共同主张:教育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教学目的的双重性

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教学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教师发展中的可以训练: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反思训练,开展行动研久

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基本观点: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的发展观,认知发展(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内化,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一。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婴儿期(0-1岁),儿童早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的实现),成人中期(25-60岁)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成人晚期(老年期,60岁以上)(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其意义: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时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对学科选择的偏好

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特点和作用,努鲁因材施教: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有的放失,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美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资助的一项研究(人如何学习---大脑,心理,经验和学校)总结20世纪后期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提出改变学习观的五个主题:记忆和知识结构,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早期基础,反省过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文化经验和参与社会实践

我国了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学生学习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符号记忆,事实的知识,有组织的整体知识)2.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1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的材料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按简繁程度又分为:符号表征学习,开年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机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观点:强化,消退,惩罚2.0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是观察学习,其过程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观点如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形成学习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观点如下: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过程,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根据学习的繁简程度,将学习分为五类"如上“,概念与命题的同化模式),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特菲的激进建构主义,鲍尔斯菲尔德和康伯的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称为温和建构主义,斯皮诺等人提出的弹性认知理论就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

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知识是怎样建构的,世界是否可知,知识是情景性的还是普遍性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里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价值等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山,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里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甚至有部分是重叠的

5.尊重个体心里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马斯洛和康布斯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体现在: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其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有1.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潜力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8.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并往往受到抵制9.强调要从中学习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1.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自有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皮连生的六步三段两分支)

六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三段:一至四步不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以及知识的提取与运用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行,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启发性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1.内部条件:原有的知识背景,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训练方法,变式与练习,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动作技能熟练操作的特征: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利用微弱的线索,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价值观的特征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社会历史性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性,情境性,经验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主观因素: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机强度,智力水平,定势,功能固着2.客观因素:问题本身特点,外界环境

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改革和精选教材,合理呈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授学习方法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学习动机的培养: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促进教师的教学: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2.促进学生的学习:诊断学习的作用(诊断学生的学习,作为补救教学的一局,改进命题的技巧)帮助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资格评定,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评定,教师的管理水平的评定,教师的个性评定 对管理工作的促进:导向功能,监督检查功能

教育法的特点1.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2.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指导性,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

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关系的产生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关系必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有损害实施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

教育申诉制度特征:是法定的申诉制度,是一向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1.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2教育行政复议的提出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对象3.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被申请人只能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4.除法律有规定的之外,教育行政复议决定不是终局决定5.教育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不适用调解

教育行政诉讼的特征1.教育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教育行政诉讼的标的必须是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3.教育行政诉讼兼具救济和监督两种性质4.教育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教育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5.教育行政诉讼不得用调解作为审理和结案方式

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血液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学校违法行为类型1.学校疏于管理,未尽到保护学生的职责而造成学生伤亡2.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管理不当,存在安全隐患而造成学生伤亡3.学校违反教育政策,法规,巧立名目乱收费或利用学生进行违法性盈利活动4.学校的食品卫生存在隐患致学生伤亡5.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环境不安全致学生伤亡 原因分析1.社会主义教育法制还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2.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较淡薄,教育法制观念不强3.学校依法管理,监督机制薄弱4.由于受不良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本身存在一些误区 预防措施1.建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加强教育执法力度2.加强学校的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制意识3.规范学校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4.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的权利一般权利:生命健康权,名誉权,受聘权 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自由权,管教自由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 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教育教学的义务,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关系呵护和尊重学生的义务,维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学生的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教育资源权,获得物质帮助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与诉讼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1.受教育的义务2.遵纪守法的义务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5.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安全教育,公共公共为生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教育政策的特征:主体特定,客体范围广泛,具有动态性,是一种教育的行为依据和行为准则

教育路线和教育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是教育政策中的核心政策 区别1.教育路线作为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他决定着教育证词总的性质,范围,和特征2.教育路线作为教育政策系统中的一个上位概念,他具有统领教育政策的作用

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的总概括 区别:1.从内容上看,教育方针主要是规定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政策的的内容更广泛,他可以是共同性问题,也可以是局部问题,因此,教育政策包括了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策2.从特地啊傻瓜看,教育方针具有更鲜明的原则性,稳定性,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只有一个,教育政策却有较大的变通性和灵活性3.从主体上看,指定教育方针的主体级别高,由政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关来承担这一位责任。而制定教育政策的主题级别差异较大,可以从中央到地方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和区别 一致性1.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2.经济基础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4.都是党和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区别1.基本属性不同。教育法规是通过国家政权表现出来的国家意志,而党的政策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2.制定的机关和约束力不同。教育法规是归家制定或认可的,依其层级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的约束力。党的教育政策则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只对党组织和党员具有约束力,对党外群众一般不具有约束力3.制定的程序和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规的制定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且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政策是通过党的领导机关会议等形式,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的,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多的靠宣传教育,靠思想政治工作,靠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4.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规制定后,通常以条文形式出现,而教育政策通常以党组织机关的指示,决议意见通知等形式表现 联系: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推行教育政策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

教育政策的功能:导向性,激励性,协调,控制,管理

我国的教育政策通常以如下形式表现1.党的政策性文件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有立法权的市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委会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性文件,既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法规3.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政策性文件4.党中央和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属有关部门与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共同制定或批准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文件5.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指示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特:是执行者与政策实行对象的互动过程,是深受环境因素多方面影响的过程,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过程

教育政策评估的功能: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决定教育政策取向,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强化教育行政责任

教育政策监控的功能:反馈性,促进性,鉴定性,导向性,完善性,沟通性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德育的意义: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强调基础性,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具有全面性,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爱国主义教育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集体主义教育注意: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道德品格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

民主与法制教育: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理想教育: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注意两方面: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注意: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要为学生提供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的创造活动)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注意: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出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德育的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遵循以下两个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性原则(遵循的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长善救失原则(遵循的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遵循的要求:要尊重学生,想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因材施教原则(遵循的要求: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失的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遵循的要求: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遵循的要求: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德育途径1.各科教学(包括:品德课教学,其他学科的教学)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培养和建立班集体,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加强班级管理,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形式有:主题班会,报告会,劳动,节假日活动)3.少先队教育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5.心里咨询

德育方法1.说服法(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指导阅读 二是事实说服,如参观,访问,调查 要求: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说理要具有趣味性,教师要以诚待人2.陶冶法:(分: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浸染 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3.榜样法(分:典范,示范,典型 要求:选好榜样,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4.锻炼法(分:行为训练,娱乐或休闲活动,社会实践,委托任务 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要严格要求)5.奖惩法(奖励方面:类型:一是通过给予学生他所喜爱的反馈,如各种表扬二是减少学生所不喜爱的,如撤销学生已有的处分 在运用奖励时,应该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将物质性奖励与精神性奖励因素统一起来,将及时奖励与延时奖励统一起来,将目的性奖励与过程性奖励统一起来,将奖励当事人与激励其他人相统一 惩罚方面:类型:报应性惩罚,警戒性惩罚 在实施惩罚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尊重性原则,伦理性原则,最少性原则,确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捣源性原则,延时性原则)

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遵循的要求:1.忠于职守,尽心尽力2.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上亮点,还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1.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2.树立正确的苦乐观3.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教书育人(遵循的要求:1.钻研业务,勇于创新2.严谨治学,一丝不苟3.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功能)为人师表(遵循的要求: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我国教师规范存在的问题: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过于抽象空泛,存在着不当的现象,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在思想政治中渗透师德教育,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实践,拜师,自我修养:包括反省,慎独)

课程概念的内涵的重大变化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基于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日常或从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众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专用教室等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课程目标选择的主要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

简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

目标评价的步骤:①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②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③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④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⑤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⑥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⑦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过程模式由斯滕豪斯提出该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1人文主义的知识观2”“一体的教师角色观3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4 发展性评价观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1.改革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有效的课程实施特征1.课程实施是及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包括教材的改变,也包括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2.单凭行命令或权威机构的运作,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成功,因为这种运作仅掌握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部分因素3.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4.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着的角色5.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6.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7.课程设计是生长发展的过程,课程实施不是固定方案的实现,而是新课程方案再产生的基础

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要求:1.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专注重点,难点和关键3.教学方式适当,教师善启善导4.语言艺术5.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6.板书规范7.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2.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4.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5.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6.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具有的特殊性: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间接性和高效性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班级授课制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科室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优越性:1.他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个别化教学 特点1.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学习速度慢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2.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等为依据3.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4.学生的学习由教师扶着走向独立过渡

优点1.个别化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 2.可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差生不致失去信心,优生不致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年从教学中受益3.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负学习责任,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4.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缺点1.若长期把个别化教学形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2.若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以致削弱其对学习的热情,容易疲劳3.个别化教学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有些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可能会拖延学业4.个别化教学代价昂贵,需要比其他教学形式花多得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5.个别化教学不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 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的步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或材料,评价学生的手段,个别辅导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他比班级授课更适应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分组的标准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是否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取决于组成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程度

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诊断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主体性原则,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四阶段: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抛锚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导入技能(包括衔接、悬念、情境、激疑、演示、实验、实例、典故导入法)2.提问技能(分以下几个阶段: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启发,评价阶段:方式有重述,追述,补充,评价,延伸,检查) 课堂提问需注意: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3.讲授技能(包括:讲述技能,讲解技能,讲读技能,讲演技能 注意以下几点:讲授的科学性,适应性,教育性,启发性,情感性)4.板书技能(功能体现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板书的内容: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板书的主要格式: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结构式,图式式,版画式)5.3结课技能(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 结课的过程:简单记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6.三笔字技能(类型: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材(包括: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2.说学情(包括: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3.说教法及依据4.说血法及依据5.说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安排,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说明教学手段的采用,说明作业布置)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有: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

教学智慧的特征:实践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 教学智慧的主城要素:教学经验,教学思维力,教学执行力

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1.选择论题(选题的途径: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从做着自己的实际出发,具有对教育教学敏锐的问题意识 选题的要求:选题大小要适当,选题要新,善于猎取好题材,选材要讲究实效)2.收集材料3.确立主题(应注意:观点要正确,论点要有一定的意义,立意要高、新、远)4.安排结构(确定研究主题,撰写提纲,完成初稿:要求为就事论事,突出主题,分清层次,见解独特)5.修改润色6.投稿发表

教育叙事的特点:事件的真实性,事件的典型性,清洁的完整性,具有问题型,讲究细节性,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感悟性,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教育叙事的写作规范: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注重一事一得,注意细节描写,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博览群书、注重学习

教育随笔的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 随笔的写作:要新颖、独创,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小中见大,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

教学反思的内容: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 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1.实事求是,不得主观臆造2.要把握好教学工作总结的中心3.要善于总结典型的问题和经验4.教学工作总结中既要有记叙,又要有议论,最好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班主任具体工作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生规划

班主任的教育幸福: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源于生命互动的关怀,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班主任的角色期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着,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班主任的角色冲突: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的冲突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角色冲突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原则,民主公正原则,严慈相济原则,以身作则原则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孩子炽热的爱心,较强的组织能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惩戒法

班集体的共同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异地昂的组织结构,一定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雨落和良好的班风,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班级日常管理(包括班级财务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班级评价管理,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级危机管理的阶段:危机预设,危机防范,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善后

班级活动的特征:自主性,灵活性,参与性,差异性 类型: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生命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1.班级活动的设计:活动资源的挖掘,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主体的提炼,活动标题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2.班级活动的准备:撰写活动计划,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场地的选择,活动的外部联系3.班级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的特点:参加的自愿性,内容的广泛性,活动能够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作用:不仅能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可以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培养,并防止爱教育者走上盲目或极端,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富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课外活动的构建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学生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2.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关系3.不同类型课外活动的关系4.要点面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富有特色的立体式的课外活动样态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

媒体的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 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现在教育技术的作用1、现在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既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为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1、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2、网络教学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内容)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手段现代化,进而也加速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策略设计,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设计结果评价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2、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促使传统社会的“读、写、算”三大文化基石发生残裂变,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发展的需要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手段,如提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习资源以及新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态: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业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4.强调协作学习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分析/确定单元目标,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设计活动过程,组织实施设计,信息资源设计,提供案例/范例,评价量规设计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知识归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