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诏令文书“诰命(宣命)敕命(敕牒)”

发布时间:

古代诏令文书“诰命(宣命)敕命(敕牒)”
作者:王金花
来源:《文物世界》2013年第3

诰命、敕命在民间的称谓即圣旨。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敕(又称诫敕)《释名》:“敕,敕饬也,使自警饬不敢废慢也”,帝王自上命下之词。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为皇帝封赠高级官员的凭证。由于官员的品级不同,诰敕封赠的范围及轴数、图案和轴头亦各所不同。
诰,作为文书始于商周,《尚书·商书》中的《汤诰》、《尚书·书》中的《大诰》和《康王之诰》等篇,即为商王、周王告诫臣民的文书。西周时分为诰命和敕命两种,原是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
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不为常式。
诰命,南北朝至唐称为告身,这种文书是以皇帝的名义裁断官爵与夺时发给官员的文书,其性质类似委任状和荣誉证书。据《唐六典》《通典》等书,唐代官爵除授的制度,是根据官爵的尊卑而区分的,有册授、制授、敕授、奏授、判补五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手续制度也不相同。宋代沿用告身,又称官告,设有官告院,专门书写告身。南宋称诰命,为封赠文书,用卷轴式五色绫纸书写。凡文武官升迁改秩,内外命妇除授(妇人受封号者,有内外命妇之称,命
妇受封于宫内者为内命妇;皇帝所封之宫外命妇为外命妇)及封叙赠典应给付命词时使用诰命。
唐代制授告身式:“门下,具官封姓名,德行庸勋云云,可某官,主者施行。”
敕,最早出自“敕天之命”——《虞书》。敕,告诫:申敕,戒敕。亦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汉初皇帝训诫新任的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用戒书,后来凡告谕京外各官也用戒书。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沿用汉制,《文心雕龙·诏策篇》说:“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魏武称作敕戒当指示而语(诰),勿得依违。晓治要矣。及晋武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敕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门牙以御卫。”北周曾将敕书改为天敕。唐代的敕书,分为发敕、敕旨、论事敕及敕牒。发敕,是在处理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处流以上罪,用库物五百段,钱二百千等重要政事时使用;发敕或(发日敕),是由皇帝亲自画发敕之日而得名;敕旨,凡百官有事奏请于皇帝,经皇帝裁可以后,发下施行时使用;论事敕书,慰谕公卿,诫约臣下时使用;敕牒,凡随事承旨,不易旧典,即用敕牒。唐代凡政事堂议事决定后,由中书起草送交皇帝,皇帝画一“敕”字以后,由政事堂出碟公布施行。这是由敕和牒合成的文书。宋代除沿用唐制外,又增加敕牓一种,用以诫励百官,晓谕军民。
元朝也有敕牒,但用途与唐不同。
元代有宣命(诰命)和敕牒(敕命)类似唐宋时代的告身,用于官员封赠方面。元朝制度,宣命和敕牒皆用纸书写。一品至五品给宣命,用白纸书写,六品至九品给敕牒,用赤色纸书写。元朝宣敕文书颁发最滥,一般豪霸富户也能够得到,他们依仗这种享有特权的文书,在乡里欺压百姓,把持官府。
明清两朝有诰命和敕命。用途与前代有所区别皇帝对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封赠官职或爵位名号时,便给与诰命或敕命。这种诰与敕一般是在庆典时颁给,故称做“封典”。明朝在洪武五年(1732年)三月,参照唐宋的告身制度实行了诰敕制度。到了清朝仍然加以沿用。明朝规

定,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诰命,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妇人从夫品级;清朝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和世袭罔替即永远世袭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
者,发给敕命。文武官遇覃恩封典,文职由吏部验封清吏司负责,武职由兵部武选清吏司负责。
诰命发放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如五品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如果封赠时官员的祖母或曾祖母健在,而其祖父或曾祖父亡故,则在其祖母或曾祖母封号前加一“太”字,如一品太夫人。如果官员父、祖的官职高于子孙,则不受子孙之封;如果父、祖现仍做官,虽低于其子孙之职也不能受封,如果受封,则须离职回家;若父官高于子官,而该子并非其父正妻所生,则该子生母可按其子品级进行封赠。
清朝的敕书也称敕谕,分坐名敕和传敕两种。《乾隆会典》卷二说:“申明职守曰敕,传敕曰敕谕”。坐名敕和传敕的区别是,坐名敕写明被任官员的官职、姓名,所列职权较详,因人而异。本官任满时要送内阁缴销;传敕也称流传敕书,敕书内只列官衔,不具被任官员的姓名,所列职权比较固定、简明。本官任满之后不缴销,转交接任者收掌,在本衙门内流传。
清代正式敕谕用得较少,一般用于例行的指示,如皇帝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例须敕谕礼部详查典礼具奏。修书各馆纂修书史,例须经皇帝敕谕有关官员开馆纂修。敕谕有时也用于向某一地区臣民发布命令,规格较诏书稍低。
所谓“覃恩封赠”,是清代国家遇有庆典如皇帝登基等喜庆之时,晋封百官。这里所说的晋封百官并不是给所有的官员升官,而是给他们一个没有任何俸禄的名誉爵号作为奖励,因为官员在任时的官职卸任后就没了,而这种名誉爵号则是终身随带的,死后还可以刻在墓碑上,代表着永久的荣耀。
清朝规定,如果诰、敕因水灾、火灾或盗贼等意外原因毁失,只要说明原因还可以重新补发。但如果个人保存不慎则要治罪,例如官员将诰、敕命典当,则将其革职;如果收藏不慎,使其被虫蛀、损坏、潮湿发霉,则将官员罚俸六个月,追夺封赠诰敕命。
清朝凡遇覃恩之时,规定给以两年为限,官员全行办给,过期则不再颁给,并规定负责书写诰命与敕命的中书科此时每月至少要缮写诰命和敕命一千轴,可见有清一代的诰敕命颁发数量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散存民间保管条件不善,能完整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已知现存清朝诰命实物有崇德元年(1636年)册封皇太极五宫后妃的“庄妃诰命”,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其价值十分珍贵,是一份罕见的清代皇家文物。
明清诰敕文书的封赠范围是基本相同的。即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至本身而止。明清两朝的诰敕轴数也有明确规定。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奏定,一品五轴,二品三轴,三品二轴,四品至七品俱一轴。天顺元年(1457年)奏定,一品四轴,二品三品三轴,四品五品二轴;敕命,六品七品二轴,八品九品一轴。
诰敕文书和一般文书不同,是用比较贵重的丝织物书写的,有的文字是织成的。明朝的诰敕是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织造的。诰敕上有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文官用玉箸篆,武官用柳叶篆。诰敕是卷轴形式,根据官员等级的区别,诰轴的图案和轴头也有区别。清朝诰敕轴的形式与明朝大致相同。诰命用五色或三色纻丝织成。诰命的织文曰“奉天诰命”,敕命织文曰“奉天敕命”。皆用升降龙盘绕,诰命盖“制诰之宝”加“广运之宝”,敕命盖“敕命之宝”加“广运之宝”。
诰敕的文体,从明初至成化以前比较朴实,开首为“奉天诰命”四个字,内写官员本人事迹,不过百余字。叙述祖父母、父母并妻室的字才不过六七十字。后来由于明朝政治日益腐朽,官吏贪婪,他们极力追求个人的虚荣、地位和名利,因此作为反映与标榜荣誉地位的诰敕文书

的文体,不适当的谀词很多。到了嘉靖、万历两朝,文体更加腐败。嘉靖朝阁臣张孚敬批评说:“近来俗习干求,文尚夸大,藻情饰伪,张百成千,至有子孙谈其祖父母、父母诰敕,莫知其所以然者。”张居正(隆庆、万历朝阁臣)批评说:“近年以来,俗尚干求,词多浮靡,撰述官沿袭宿弊,往往不候进呈,先将文稿传示于人,其中词语又过于夸侈,多至数百千言,或本无实行,虚为颂美,或事涉幽隐,极力宣扬,臣等方为之更正,而本官先已得稿登轴矣。”
明朝诰敕文体的衰败是明朝封建政权及其整个统治集团腐败与没落的表现之一。明朝中叶以后,政治更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彼此争夺权势,互相倾轧,得势的一派,便大发一通诰敕,阿谀颂扬一番;当被另一派压倒而失败以后,便要罢免官职,以至杀头灭族,尽行追夺原封诰敕。翻开明朝的历史,在统治集团内部倾轧的记载中,关于追夺诰敕、颁给诰敕的材料是不胜枚举的。
从清朝起,诰敕文书的程式与内容成了死板的东西。清朝诰敕的文式存放在内阁,刷印成草本,个官请求封赠时,便由官员所在衙门开写官员的职衔报送内阁,按照应得的诰敕将草本填写姓氏,发交中书科缮写,如果有所谓格外“加恩”需要另撰文式的就交翰林院撰写。清代,朝廷对官员家人及亲属也提出相关要求。综合清朝现存的诰命、敇命看,朝廷对为人之父者的要求是:“禔躬淳厚,垂训端严”;为人母的理想境界是“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为人妻要“终温且惠,既静而专”;为人兄要“情殷训弟,经传诗礼”;为人嫂要“贞淑性成,微柔道协”。
清朝诰敕文书是满汉文合璧的,满文从右向左书写,汉字从左向右书写,合于中幅写年月日。诰敕的年月日时按奉旨、奉诏的日期书写。凡遇袭封:世袭有次及世袭罔替者,每袭一次,各以原给的诰命、敕命,注写于后,如果注写已满,就另换新诰送内阁盖用皇帝印,同原给诰敕一起发回。
明朝诰命除了卷轴形式外,还有诰券,是用铁制成的,故又称“铁券”,是一种功臣封爵文书。《明会典》卷六载:“国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军功者不封,......所封公、侯、伯皆给诰券,或世或不世,皆以功次为差。”关于铁券的样式,沈德孚《万历野获编》卷五说:“公侯伯俱给铁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词,底刻身及子孙免死次数;质如缘玉,不类凡铁,其字皆以金填。券分左右二通,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外,一切死刑皆免,但免后即革爵革禄,不许继续故封。”由此可见,铁券是一种特权文书。
铁券的起源甚早,《汉书·高帝纪》载:“天下既定,与功臣刻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载:“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家永存,于是申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师古注:“丹书谓刑白马歃血为盟
也。”这是汉代赏赐给功臣的铁券,获得铁券的功臣,他们就获得了永远享受封建特权的凭据。唐朝仿照汉朝制度也颁行过铁券。宋朝铁券之制,高阔以公侯伯职之不同,而有短狭之区别。明沿唐制,明太祖即位,欲申山河带砺之誓,镌以铁券。当时有人上奏说,唐和陵时赐钱鏐的铁券,他的后人还保藏着,因此便参照唐朝的铁券形制,制出了明朝的铁券。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重视诰敕文书呢?大家知道,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压迫剥削阶级或集团,他们以维护整个封建统治制度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为只有如此才对他们自己有利。封建政权中的大小官员和封建王朝的君主,在利害关系上是一致的。封建君主以大小官宦作为实行专制独裁的可靠支柱,而大小官宦又以维护君主的统治来获取自身的地位、荣誉、享受和特权。为了适应保障君宦之间的正常关系的需要,必然要实行一种“契约”制度,即封建君主要把利益按照官员的品级高低分配给大小宦官,以换取他们对封建君主的效忠和支持;而大小官宦也因此获得特权和荣誉、地位。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为第一目的。封建统治者实行的告身制度、诰敕命制度,就是为了满足官僚士大夫这种”“上荣祖考,下及子孙”的要求。封建君主利用这种制度来维系和豢养一个庞大的统治集

团和食利阶层,从而增强统治政权的支柱,官僚士大夫凭借获得的诰敕文书,享受着压迫剥削人民的特权。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天龙山文管所)

古代诏令文书“诰命(宣命)敕命(敕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