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技术研讨会会议记录

发布时间:2012-05-23 23:51:36

水稻机插技术研讨会会议简要记录

范伯仁局长:

1. 机插秧背景:

机插秧技术发展已经30多年,尤其是98年以来发展更是迅速,已经发展成为成熟、成套的技术,有了一定的经验,为全国的农业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插秧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可取的、是迎合农业发展趋势的,要不断的对插秧机进行改进、完善

98年引进插秧机,以前主要是农机部门在实验,现在要农机农艺相结合

体制的改进与完善

农业现代化必须要以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这个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坚持机插秧有一个共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工程

机插秧的实施中秧苗的培育也是一个基础,要不断的实现规模化育秧、集约化育秧、工厂化育秧

总之,现在条件已经成熟,实行机插秧是大势所趋

2. 定位:

在不断的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即首先要了解、其次是试验证明、最后统一标准

目前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

部分稻、麦生长期有一定推迟,造成秧苗超龄(苗等田现象),基本苗、分蘖不足

水稻品种问题,给育种家提出新的要求

更加适宜现代化的耕作制度,主要解决茬口衔接问题

相关单位监管不严,导致插秧质量不能保证(不能让其他人为题而影响机插技术的发展、推广)

插秧机操作手相关知识欠缺、操作水平低,影响秧苗植伤

切入点:农机农艺相结合,以品种、茬口、管理、气候等因子为侧重点,研究农机农艺技术,最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合力推进

3. 方法

试验要科学、客观,试验条件要有可比性

试验样本和数据的采集,要采用大面积调研的方式,样品要足够、要充分,不能以小样本推测机插技术

注重研究大面积试验,大面积肥水管理,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上发现规律

张洪程教授:

1. 机插秧在中国起步较早:早在1946年,中央农科院(民国政府,南京)已开始机插秧方面的相关工作

2. 中国机插秧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日本是稻作,不存在苗等田的问题;而在江苏(中国)是稻麦两茬,所以存在茬口问题,农耗时间较短

农业要求秸秆还田,在原本难度较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难度

要求高产、优质

3. 机插秧基本原理没有变化

所以要发展机插秧必须要政府领导重视,加上农机农艺的密切结合

坚持主流技术、主流机型,同时注重我国的实际条件(生态条件、种植制度等)

大面积调研与小面积小区试验相结合

李刚华教授:

1. 目的明确,机插秧势在必行

2. 试验结果表明:

分析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除了直播稻有两年产量数据较高外,其余均是机插秧产量显著高

必须坚持主流机型、主流制度

3. 品种审定:新品种的审定应该要通过机插来进一步严格审定,要能够切实成为适宜机插的品种(因为不久的将来机插秧将几乎全部的水稻田)

4. 机插秧管理、技术问题:

秧龄问题(超秧龄问题突出,导致基本苗不足、岁数不够、产量低)

行距:在黑龙江、四川、云南、江西以及江苏的试验结果表明除了江西的产量与一般水平相持平外,其他地区均是30cm行距产量最高

栽插质量:相关单位、部门应该强化对农机手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普及与强化,切实保证栽插质量

农垦专家

1. 机插秧的方向是明确的,不因为一些局部地区的局部问题而进行全局的推测与否定

2. 育秧方式:硬盘育秧(双膜育秧与软盘育秧不能达到机插要求

3. 建议增加播期试验:618号前、618好、625号、630

4. 个别地区的问题

育秧基质相关问题

壮秧的培育

淮北地区的干旱淮北地区穗数不足、穗型偏小

品种配套问题,部分品种适合直播而不适合机插

区域化的问题

讨论

1. 局部地区的不断自我改进、完善

2. 育秧技术要规范化(床土的厚度要均一在2-2.5cm之间,不然影响机插效果)

3. 行、株距的确定(穴数与每穴苗数的确定)

4. 各部门的合作:农业部门配合农机部门、农机农艺相结合

总结(范伯仁局长)

1. 机插秧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必须要有新的突破

2. 避免一些现象造成的误导

3. 坚持主流机型、主流技术、栽培时间采用常规主流时间

4. 试验要科学、客观,大面积调研与精密小区试验相结合

5. 育秧:采用育秧播种机,管理要规范化、精细化

6. 农机局的深化发展

7. 适宜机插品种的选育

8. 主流思想:特定技术、特定品种、特定区域、特定耕作制度,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完善、提升。

会议地点:泰州锦江市农委

会议时间:2012/02/21

水稻机插技术研讨会会议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