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济南

发布时间:2012-03-26 08:10:34

杜甫---诗圣杜甫两度游齐鲁

历下亭-一朝宴游天下知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 “三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

天宝四年春,杜甫来到东鲁,先是与诗仙李白在东鲁度过了一段“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愉快时光。同年夏天,北海(即古青州,今山东益都)太守李邕的族孙李之芳为齐州(今济南)司马,建造新亭竣工,李邕前来观赏,得知杜甫在齐州,便邀请杜甫至济南一见。李邕(678-747),字太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文选》注者)子;年轻时曾任谏官,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所以屡次获罪,几遭杀戳;后以军功升职,又遭奸相李林甫嫉恨,于天宝初贬为汲郡(今河南新乡)、北海太守。李邕当时以文章、书法、篆刻闻名海内,号称“北海三绝”。与杜甫相比,李邕是前辈,但他与杜甫却是忘年至交,早在杜甫少年居洛阳时二人就已相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尝称“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颇以此为豪。此次久别重逢,二人更是喜不自胜。他们在碧波环抱的古历下亭设宴欢聚,纵饮畅谈,说古论今。名士雅集,自然不能无诗,为此杜甫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1]

  注释: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北渚凌清河,是说自北渚乘舟经清河往游历下亭。此二句申明往历下亭之故。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齐地在海之西,故曰海右。自汉以来的经师如伏生等,皆济南人,又杜甫自注云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坐,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唐时宴会有女乐。玉佩,指侑酒的歌伎。当,是当对的当。语本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都不对。这两句是流水对,写环境的清幽。水原也是能生凉的,但因亭有竹林荫蔽,更用不着水,所以说空涌波。空是空自或空劳。交流,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  蕴真,用谢灵运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日落则席将散,不能久留。贵指李邕,贱杜甫自谓。俱物役,是说无论公私贵贱,同是为事物所役使。因不得自由,故有难重游之叹。李邕比杜甫要大三十四岁,称李邕为,与年龄亦有关。 这是公元745年(天宝四载)夏在济南历下亭即席所赋。李北海即李邕,时为北海太守,是当时文豪兼书家。李林甫素忌李邕,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正月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余。历下亭(今名客亭)在济南大明湖,因历山得名。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往游历下亭及其原因;中间四句写历下亭内外景物;末四句写宴游历下亭之感想。

据考证,古历下亭最初的亭址在今五龙潭附近名士阁西侧(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古历下亭旧址”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皆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手笔)。据郦道元《水经·济水注》载:“其水(指泺水,即今趵突泉)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其中所提到的“客亭”即杜甫诗中所说的历下亭。亭始建于北魏时期,杜甫来游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所以,杜甫诗中才说“海右此此亭古”之说;齐州在天宝元年曾改为临淄郡(五载又改名为济南郡),故此亭当时也称“临淄亭”,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亦有句云:“伊昔临淄亭,酒酣插未契。重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 该亭至杜甫宴游时可能尚无专名,历下亭成为专名,可能就始于杜甫的这首诗。杜甫之所以将其称为“历下亭”大概是因为该亭在济南城南的历山之下的缘故。

杜甫诗中所提到的历下亭至唐末已成荒墟,宋、金、元、明时期的历下亭位于今大明湖南岸。诗人元好问在作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秋七月的《济南游记》中就曾云:“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后……水丁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城府三之一。”王恽在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的《游华不注记》一文中亦云:“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齐漕渠,所谓小清河者是也。”明人于钦《齐乘》亦载:“(历下亭)在府城驿邸历山台上,面山背湖,实为胜绝。少陵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秋,王士游大明湖时,历下亭尚在“明湖之南”。二年后,王士作《泛明湖记》云:“予去明湖十年矣,游漪园之次日,复有泛湖之约。过百花洲,葭芦弥望,新荷田田被水。……西北古历下亭,即李北海、杜子美赋诗处,近颇修葺,亭中额曰‘历下此亭古’。”此历下亭于明末又废圮,故刘敕在崇祯年间编修《历乘》中有诗云:“不见此亭当日古,却逢名士一时多。”与他同时的张鹤鸣亦有诗云:“海内名亭都不见,令人却忆少陵诗。”清初,李兴祖重修历下亭,并将之移于湖心岛上。对此,李兴祖在《重葺古历亭碑记略》中说:“历下亭,故在大明湖之滨,李沧溟(攀龙)曾一修葺,至今又百五十年,复为荒墟。前人宴赏遗踪不可想见。余承乏斯地,因谋之藩臬诸公重新焉,其地为故绅君遗产,闻斯举,遂捐以助。于是征工庀材, 石安基,相方考楹,面南而中,周回凡六楹,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石刻李杜诗,廊内缭垣,嵌今诸名什,颜曰‘古历亭’,旁架木梁通游屐。始于二月上浣,成于三月中浣。”在《蔚蓝轩记略》中,李兴祖又云:“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夏,葺古历亭工竣。”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蒲松龄应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之邀,到济南作客,并有诗《重建古历亭》一首:“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今之历下亭位于大明湖湖心,碧瓦红柱,八角重檐,攒尖宝顶,斗拱承托,饰以吻兽,蔚为大观;亭身空透,檐中所悬“历下亭”金字匾额为清代乾隆皇帝手书,内设石雕莲花桌凳。亭南偏西、与一东西长廊相连处为御碑亭,内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御书的《大明湖题》诗碑。亭东大门两旁镌刻有一副对联,对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手书,联语却是取自杜甫的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亭北为“名士轩”,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名士轩的匾额为1911年春朱庆元书丹,轩前抱柱上悬挂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郭沫若先生当年游览大明湖时即兴而题。轩内西壁嵌的唐天宝年间北海太守、大书法家李邕和大诗人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东壁嵌有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记述重修古历下亭的诗:“当时北海宴工部,海右此亭已称古。”

在济南游历期间,杜甫还曾与李邕一起登临过齐州司马李之芳所建的新亭,为此李邕作有《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一诗,杜甫亦作有《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一诗,该诗题下原注云:“时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 此亭后来的命运远没有历下亭那样辉煌,大约在唐末其踪已泯,其具体位置今已难考。

杜甫在遍游济南后,曾想去临邑(今德州临邑县)看望他的弟弟杜颖(时杜颖在临邑任主簿),不想临行前天气突变,当日未能成行,为此杜甫曾作《暂如临邑,至(zhái)山湖亭凤怀李员外,率尔成兴》一诗: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

据后人考证,杜甫此诗诗题中所说的(zhái)山湖亭是指鹊山湖。而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鹊山湖,府北二十里,湖北岸有鹊山,因名。” 李白作于当时的《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中曾有句“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可见当时湖面之大。然而至宋代,鹊山湖已渐趋干涸。故与苏辙同时的孔平仲曾在《鹊山亭》一诗中云:“老杜诗犹在,重华事已无。千秋陵谷变,尘起鹊山湖。”可至明代中叶,鹊山湖却又烟波浩荡了,对此王廷相在《鹊山湖》诗曾有句云:“漫漫鹊湖水,中夏如巨壑。一舸海滨中潭,荡漾杳难泊。……不闻北海还,空览少陵作。”可迨至明末,鹊山湖又再次淤废。如《雍正山东通志》中云:“鹊山湖,今久淤。”《乾隆历城县志》卷八亦引《旧志》云:“鹊山湖,城北十五里,泺水自大明湖北流,绕于鹊华汇为湖。李北海与杜少陵同游鹊湖,憩历下亭,各有诗。今鹊湖莽然田壤,无复烟波。”清代诗人任宏远在其《鹊山湖寻杜少陵旧游处》一诗中亦说:“往迹销沉久,犹传杜甫游。山怀前度客,水改旧时流。春色荒亭古,秋风老树幽。保人重歇马,惆怅鹊湖头。”

历下盛会以后,杜甫北上临邑,李白南返东鲁家居,李邕则由高适陪同西游东平。天宝四年的秋天,杜甫再至鲁郡访李白。二人先是一起至东蒙山寻访道教名士董炼师及元丹丘(即杜甫《昔游》诗中“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所指),后又同至鲁郡(今曲阜,一说为兖州)城北的访问隐居于此的隐士范十。访范归来,两位大诗人在兖州附近的甑山(饭颗山)上还曾有一次偶遇,并互有唱和之作,即李白的《戏赠杜甫》和杜甫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其中,李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诗为:“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从二人的充满戏谑调侃之趣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位诗人的友情已是深若莫逆。

李白、杜甫这“诗歌王国中的双子星座”在齐鲁大地上的两年交游,是两位诗人生命中一段恣性任情的美好时光。经过长时间的相处,二人友谊益深,情同手足,在我国文坛上留下了千古佳话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天宝四年的闰十月,杜甫将西入咸阳,李白亦欲东游吴越。二人行将分手,在兖州城东的尧祠亭上宴饮话别。离别之际,情意绵绵,依依难舍。李白作有《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几天之后,李白又在尧祠附近洙河上的石门上为杜甫设宴饯行,并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此后,杜甫便结束了他“放荡齐赵间,快意八九年”的齐赵之游,“西归到感阳”,走上了一条崎岖坎坷的人生道路。

历下亭春晓

     如果说大明湖是我们济南的眼睛,那么历下亭则是这眼睛的眸子,大明湖有了历下亭,恰似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历下亭不仅占据了空间使风景生色,同时也拉住了时间令游客浮想联翩。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一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使历下亭名扬四海。从杜甫登临历下亭的那一刻起,历下亭已由单纯的亭子变成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也是历代文人如此看重历下亭的原因。明末济南诗人刘敕《历下亭》诗道:不见此亭当日古,却逢名士一时多,概括出其间的深意。明万历年间诗人张鹤鸣在诗中也写道:海内名亭都不见,令人却忆少陵诗。当时,历下亭虽然已经毁坏,但文人学士追忆昔日盛宴,遥想李、杜诗酒酬答,心中仍有难以泯灭的情结。然而,杜甫当年饮酒赋诗的历下亭,并非今天大明湖里的历下亭。北魏时,历下亭在今五龙潭公园一带,郦道元《水经注》中称客亭,是官家为迎宾接使所建。唐初始称历下亭,亦称古历亭。因南临历山(千佛山)而得名。唐朝末年,历下亭渐废。北宋后,历下亭移建于今大明湖南岸。之后又几经兴废变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山东盐运使李兴祖在今历下亭处购买乡绅艾氏地产重新建之。其规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南,颜额为古历亭。竣工后,又在亭西筑土垒台,建轩宇三间,名蔚蓝轩。今天的历下亭虽几经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

五龙潭公园西古历亭旧址 位于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历下亭

古历亭旧址位于五龙潭公园西,旧址立一石碑,上有武中奇先生题写的"古历亭旧址"。古历亭,即今日历下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泺水北为大明湖……。此水便成为净池也,池上有客亭……"据元于歙《齐乘》记载,净池就是现在的五龙潭。清康熙32年,李兴祖重建时,其位置才移至现在的大明湖中。

历下亭位于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整个小岛及岛上建筑统称为历下亭。大门东侧有石碑横立,上刻清乾隆皇帝手书历下亭三字。石碑前,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却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处萌生嫩枝。据考,古柳已逾160岁高龄。

大门北边就是历下亭,八柱矗立,斗拱承托,红柱青瓦,八角重檐,檐角飞翘,攒尖宝顶,亭脊饰有吻兽。二层檐下悬挂乾隆御笔 “历下亭金字匾额。抱柱上为清末画家龚易图题写楹联:李北海亦豪哉,杯酒相邀,顿教历下古亭,千古入诗人歌咏;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昨,试问济南过客,谁能继名士风流。亭下四周有围栏,亭中有石雕莲花桌凳供游人休憩,

亭北为名士轩,是历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该轩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硬山出厦,花雕扇扉。匾额名士轩,为1911年春清末书法家朱庆元书。大家可能注意到,名士轩名士两字,字多了一点,字中两横之间多了两点,它们的寓意为济南的名士多点,多点,再多点。大门楹柱上还悬挂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上联写了大好春光下的美满生活,下联写了月下荷塘的诗情画意。

整个历下亭岛,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夏日翠柳笼烟,碧波轻舟;秋日金风送爽,荷花飘香,湖光水色,空明澄澈,秀丽得让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肃然。

历下秋风乃著名的济南八景之一。良辰美景,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文,极尽溢美。如今,历下亭已经是泉城济南一个独特的建筑标志。1979年,历下亭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12月,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与济南三亭

杜甫在济南的诗作共有三首,每篇的题目都有“亭”字,都是登亭写景抒怀之作。以下着力分析杜甫在济南的诗作。

一、历下亭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天,34岁的杜甫来到济南,在历下亭参加了一个由官员和名流组织的宴会。宴会上最尊贵的客人,是时任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太守的名士李邕,他是《文选》注家李善的儿子,擅长书法、文章,名声誉满天下;宴会的主办者,是时任齐州司马的李之芳,他是唐太宗的玄孙,“幼有令誉,颇善五言诗”(《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宴会游赏,名士雅集,杜甫赋诗道: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诗所说的历下亭,在今五龙潭附近,始建于北魏时期,郦道元来济南考察水系,曾写到此亭:“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极望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水经·济水注》)所谓“客亭”,并不是专名,而同于“驿亭”、“长亭短亭”之亭,是供迎送之用的。北魏至杜甫来游,已有二三百年的间隔,所以杜甫说“此亭古”;又因它在城南历山之下,所以称为“历下亭”——历下亭成为专名,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杜诗,杜甫当拥有其命名权。

诗前景后情,而结句的慨叹,竟成为李邕悲剧性的预言。历下亭盛会后仅隔两年,李邕就被权相李林甫杀害,杜甫真的是“从公难重过”,再也见不到这位名士了。但是,李邕和历下亭诗宴,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中缅怀李邕,对与李邕的这次聚会充满回忆:“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重叙东都别,朝阳改轩砌。”“临淄亭”即历下亭,因天宝元年改齐州为临淄郡,五载又改名为济南。和杜甫同时期的诗人卢象(字纬卿,汶水人,曾任齐郡司马),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并写有《同李北海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一诗:“谢脁出华省,王祥贻佩刀。前贤真可慕,衰病意空劳。贞悔不自卜,游随共尔曹。未能齐得丧,时复诵离骚。闲荫七贤地,醉餐三士桃。苍苔虞舜井,乔木古城壕。渔父偏相狎,尧年不可逃。蝉鸣秋雨霁,云白晓山高。咫尺传双鲤,吹嘘借一毛。故人皆得路,谁肯念同袍。”“追凉”、“清泉乔木”、“闲荫七贤地”,与杜诗“修竹不受暑”的描写相合,可互为印证。

总之,被郦道元称为“客亭”的亭子,由于杜甫、李邕的登临而定名为历下亭,成为一时名胜。大约在唐末,此亭废为荒墟,但后人不忍心此亭灭绝,遂于大明湖南岸建亭,仍袭用历下亭旧名,以保障海右名亭的“永生”。宋、金、元、明时期移址于大明湖南岸的历下亭,实际上已非唐时故旧,而中间又几经毁坏。

亭毁可以重建,历下亭的名称不会消亡。为满足人们登临思古的要求,清朝康熙年间在大明湖内小岛上再建历下亭,亭为重檐八角式,雕梁画栋。今存匾额“历下亭”三字由乾隆皇帝手书,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句诗写为楹联,镌刻在亭南廊柱;亭北辟建“名士轩”,轩内西壁上镶嵌着李邕和杜甫的线描石刻画像,东壁上题有何绍基记述重修古历下亭的诗:“当时北海宴工部,海右此亭已称古。”慕名来游者络绎不绝,蒲松龄即曾造访记咏,诗题就叫《重修古历亭》:“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大雅不随芳草没,新亭仍傍碧流开。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遥羡当年贤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从诗末的语句看,只要一提到历下亭,诗人们就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李(邕)、杜历下亭诗酒之会。

历下亭屡废屡建,其间主要经历三变:北魏至唐,建于五龙潭畔;宋、金、元、明,移址于大明湖南岸;清代至今,改址于大明湖岛上。地址虽几经变迁,但却贯穿着永恒的主题:纪念杜甫的登临与赋诗。如果没有杜甫的诗,历下亭断不会有如此顽强而持久的生命。

二、员外新亭

除在历下古亭相会之外,杜甫和李邕还曾登临李之芳修建的新亭,并都有诗作。李邕的《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吾宗固神秀,体物写谋长。形制开古迹,层冰延乐方。泰山雄地理,巨壑渺云庄。高兴泊烦促,永怀清典常。含弘知四大,出入见三光。负郭皆稉稻,安时歌吉祥)是赞美李之芳的,杜甫的《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兼呈二李而以李邕为主,全诗是: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诗题下杜甫自己有注:“時李之芳自尚书郎出齐州,制此亭。”亭是李之芳所建,因其曾为驾部员外郎,故称员外新亭。所谓新亭,是区别于古亭。某地因新建亭子,有时甚至连地名也可称为“新亭”——历史上最著名的,是六朝时期金陵附近的新亭,因东晋“新亭对泣”的故事而名闻遐迩,谢朓、范云、阴铿、李白等诗人均有题咏。

杜甫、李邕、李之芳宴饮的员外新亭,址在何处?已无遗迹可考,据张忠纲先生《杜甫在山东行踪遗迹考辨》的考证,“位置当在历下古城北城墙外,与杜诗‘筵秩宴北林’正合。”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百花洲之南,有一条街道,叫曲水亭街,因其有曲水流杯池、曲水河、曲水亭;远在南北朝时期,曲水河就建有曲水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文人墨客相邀聚会到此,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修禊”完毕后,举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李之芳建的亭子,也许是在南北朝曲水亭旧址上的重建,也许是择地新立,具体情况已很难考证。

员外新亭难与历下古亭争胜,杜甫的这首诗,又没有像“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那样鼓舞济南人心的警句,所以后来亭废,再无人重建;而杜甫的《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除研究者之外,一般人也就不大知晓了。

三、鹊山湖亭

杜甫在济南的游程,与李邕是有密切关联的,宴历下亭、登员外新亭都是如此。李邕后来离开济南,返回北海郡郡治青州,李之芳陪同送行;杜甫随后也告别济南,前往临邑看望弟弟杜颖。北行走到鹊山湖亭,歇息之时,杜甫想起此时远在青州的李之芳,于是赋诗以表思念: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惟应促驾还。

诗题为《暂如临邑,至鹊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显然是“急就章”。

鹊山湖得名于鹊山,山在今济南市北,黄河北岸。当时鹊山周围有一大片低洼地,积水成湖。李白曾泛舟湖上,作《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说“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湖边建亭,名为鹊山湖亭或鹊山亭。亭的确切位置已难考辨,根据杜诗的描写,只能做一些推测:在员外新亭北面远处,因为《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一诗杜甫有自注“亭对鹊山湖”;从“野亭”、“逼湖水”、“歇马”来看,离城较远,且紧靠湖边。

 鹊山湖亭濒湖而建,湖存亭在,湖涸则亭废。宋、金时期湖水大减,湖时有时无,北宋曾巩《鹊山亭》说“泺水飞绡来野岸,鹊山浮黛入晴天”,湖尚有水;但北宋另一位诗人孔平仲《鹊山亭》则说“千秋陵谷变,尘起鹊山湖”,湖底都干得起尘土了。元代之后,鹊山湖已不复存在,元人于钦(字思容,青州人)《齐乘》说“今莫辨其地”;鹊山湖亭,也就只能存在于诗文中了,例如清代诗人任宏远《鹊山湖寻杜少陵旧游处》诗:“往迹销沉久,犹传杜甫游。山怀前度客,水改旧时流。春色荒亭古,秋风老树幽。何人重歇马,惆怅鹊湖头。”

 透过杜甫描写的济南三亭,我们依稀可以观览济南在唐代的“市容市貌”:

 第一,水多泉旺湖阔。曰“涌波”,曰“清湖”,曰“鼍吼”、“鱼跳”;特别是华山和鹊山之间,当有一片低洼地,诸水流注汇成鹊山湖,湖阔水深,李邕甚至将其形容为“巨壑”。城内有泺源(趵突泉)、大明湖,城外有鹊山湖,可以想见当时的济南,是真正的泉城水乡。

 第二,荷莲扮美。三首诗有两首写到荷,一曰“圆荷想自昔”,一曰“北渚凌青荷”。其中后一句,文字被宋人改为“北渚凌清河”,青荷与清河,音同但语境相差很远,此诗虽属古风,但从杜甫常以首联对仗的习惯来看,当然应该是“青荷”最佳:“东藩”对“北渚(即历下亭)”,“皂盖”对“青荷”,正是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描写历下亭高耸水中,绿荷青莲环绕四周,景色何其靓丽!人称济南“四面荷花”,在杜诗中就能得到印证。

 第三,名亭众多,文士雅集。亭水相辅相成,济南素有筑阁建亭的传统,亭临碧水,名士汇聚,吟诗作赋,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泉文化、亭文化和名士文化,构成了济南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桑田碧海须臾改”(卢照邻《长安古意》),唐代的这些景观,今天济南还有多少?能不呼吁环境保护,能不善待文物古迹,能不强力关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和“文化”吗?

杜甫与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