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0037美学自考资料精华

发布时间:2019-09-26 22:22:43

0037美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看法:

1、 柏拉图研究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学科;

2、 黑格尔研究对象是:艺术

3、 英国经验派为代表的:研究对象是:人自身的审美经验

4、 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

5、 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概括包括三个层面:

1、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及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核心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学科;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重要标志:

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的《美学》为标志。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

中国当代的美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四、审美与人生

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美学把审美活动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

审美境界是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五、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2、美感与审美经验;

3、美与审美经验;

4、艺术和审美教育;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1审美需要:

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有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

人所独有的一种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

2审美理想: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积累的审美经验,是高层次、高品位的审

美追求,始终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主要作用

1)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

2) 为一种人身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论中所表现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审美趣味特征:个性差异;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4、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 人与世界的本已性精神交流;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相统一;

4) 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统一;

5、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激励人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1) 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因此审美活动是比美这一范畴更具有优先性和根本性的美学问题。

2) 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3) 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的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惊异、体验、澄明。

审美惊异:

指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审美体验:

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心灵受到震撼的一种独特精神状态。

审美澄明:

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是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发生理论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1、游戏说:

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自由活动,它是对事物的纯粹兴趣。

优缺点:

1) 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必然关系。

2) 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及二者之间存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这符合生命进货的自然历史进程;

3) 缺点: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2、生物本能说:

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认为审美发生源于人的某种本能。

优缺点:

1) 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 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

泰勒和弗雷泽提出,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中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主生,如洞穴壁画和岩画。

优缺点:

1) 艺术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2) 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是唯一的因素。

3) 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具有一定限度的。

4、劳动说:

普列汉诺夫提出,认为艺术和审美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认为先于艺术,并且人的审美能力也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相一致。

优缺点:

1) 劳动说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不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2) 忽视了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所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审美发生的前提。因为:

1) 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和固定性;

2) 工具人驻包括物质性的手段,还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 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人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且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巫术礼仪活动是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1) 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 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节心理结构的形成。

3) 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1、审美形态的内涵

审美形态: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审美形态的五大分类:美的形态、审美风格、审美类型、审美范畴、人生境界;

根据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这三条基本的分类标准划分了审美形态的四类六种分类: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

2、审美形态的四个特征:

1) 生成生。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及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2) 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 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 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1) 审美形态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2) 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2、审美形态与思维

3、审美形态与语言

4、审美形态与文化

三、优美与崇高

1、优美

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

2、崇高: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鼓舞和激越,引起敬仰和赞叹之情,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四、悲剧与喜剧

1、悲剧:

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想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

尼采的悲剧诞生论

克尔凯戈尔的罪孽说和焦虑说

2、喜剧:

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3、丑与荒诞

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它们共同特点是表里不一,荒唐矛盾。如果说丑是一种不和谐的话,荒诞就是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的混同、错位和失落。丑与荒诞的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与自然形态、道德意义的丑和荒诞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基本性质有:实践性、创造性、生成生、指导性;

特征:直观性、非功利性、超越性;

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包含两个方面:静态的、共时性的结构分析。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

静态研究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二是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

动态分析则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审美心理机制的发生和起源,得出审美经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微观方面运用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思想,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上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呈现阶段: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这一阶段审美感知起关键作用。

构成阶段:审美主体运用审美想象,在意识中与对象分离,使对象得以被直观、被构成。

评价阶段:主体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第五章 艺术论(一)

一、艺术与艺术作品

(一)对几种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1) 游戏说首先由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主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由游戏发展而来。

2) 集体无意识说由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咱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

2从艺术角度定义

1) 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2) 表现说,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3) 有意味的形式说,英国的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是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意味即为审美情感。

4) 符号说,是由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主伙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种情感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1) 载道说,韩愈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

2) 娱乐说,李渔认为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达到自娱;荀子,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可以娱人。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主要有: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二、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据此它有四个结构层次:

1) 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录等。

物质实在层是就艺术品首先作为物质实体,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存在而言的,它不同于艺术品的本体存在,却是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或构成因素。同时也能给人以审美感受。

2) 形式符号层:指种类艺术都江堰市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第二层次。

它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在艺术品结构中,有时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

3) 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告感性把握的、富有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它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等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它能战胜物质实在性,消解了形式符号的外在性。

4) 意境超验层:指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广义来讲,是就人生境界而言;狭义来说,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三、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艺术品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意象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考察。

1意象的结构

从它的结构上说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即主体意欲传达的感情或体验与意借以显现的感性表象。意与象是一种辩证关系。

2意象的生成

从它的生成上看,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等在特定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作用。

3意象的主要类型

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仿象、兴象、喻象、抽象等。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意象必须经历物态化与物化的过程,才可能凝定为艺术品。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物质的根源。

艺术品的基本特征: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四、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是就审美的深度而言。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意境类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有我之境:中“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无我是将“我”之情很巧妙地溶于物象中,有我是将“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

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应成为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五、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包括审美功能、娱乐消遣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宗教感化功能、思想启迪功能、政治宣传功能、心理平衡功能、社会干预功能、文化交流功能、商业广告功能等。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因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第六章 艺术论(二)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的本体论就是艺术的存在论,它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1、 艺术首先是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之中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意象,或不能转化成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2、 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方面,它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另一方面,它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对艺术品中的意象世界进行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3、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1他律性。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制约。

2形式符号性。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纽带。

3开放性。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才有艺术品;另一方面,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艺术意象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作品潜在的审美物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审美价值。因些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的动态流程中。

二、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意象生成的过程可分为意象孕育和意象生产。

1、 意象的孕育

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孕育,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是主体感性的、不期而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同时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主客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碰撞出火花,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意象孕育成熟,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2、 意象的生产

意象的生产即艺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使之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三、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的技巧

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为“天才”。天才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自费留学性和悟性;

艺术想象力: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想象力空间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艺术操作也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能轻视艺术操作与,它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但也不能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理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这就涉及了“技”与“道”的关系。

四、艺术的形态

1、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艺术形态是对艺术进行了的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划分的类型也就不同。

亚里士多德从摹仿的媒介、方式 、对象的不同分类;

法国美学家从艺术审美特性出发分类,分为美的艺术、机械艺术,及即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黑格尔从美国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艺术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现代西方美学分类,有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分类的,有从艺术与欣赏者的关系公类的,有从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分类的。

2、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 空间是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的

建筑是一咱介于实用和审美之间的艺术形态。

雕塑是一咱较为纯粹的艺术;

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

2) 时间艺术中最接近空间艺术的是戏剧这样的舞台艺术。

音乐是最纯粹的时间艺术,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它综合了其他艺术的特点和时空特征。

五、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1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体验和欣赏,接受者必须以艺术品为中介来接受艺术意象。而艺术品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接受者要获得意象要靠自己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这种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主体所感受的意象,是根据符号所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

2、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艺术家创造的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体现出接受的主体性。

首先,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不同接受者会有不同的意象创造。

其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不同的主体境况,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

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接受中的差异受此影响。

最后,一切艺术品的意象都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都需要主体的参与加以重建。

3、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观、品、悟。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是在对艺术品有了直观了解后,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一、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1、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十分重视美育。

孔子明确的美育思想是乐化,影响深远。

朱熹认为美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

但美育在古代只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直到近代,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王国维则把美育与行德、智、体并称。

2、 西方美育思想概述

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重视美育问题。

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问题的是柏拉图,他强调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中世纪美育带有宗教化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美育思想又回到古希腊、罗马传统上业。

席勒明确提出审美教育观念。

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二、美育的内涵

关于美育的内涵,历史上曾有三种观点: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但依照效果与手段相一致、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和独特性原则,这三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美育的内涵可做如下界定: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三、美充的特点

美育有诉诸感性、潜移默化和能动性特点。

四、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功能:

首先是,怡情养性。美育通过情感的途径,使主体在感化中,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美育也就是一种“化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其次是,化性起伪。美育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从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五、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具体来说,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造就完美的人。

吐血整理0037美学自考资料精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