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不仅是口不择言,有时候,这样说话也容易惹祸上身

发布时间:2020-11-25 15:20:26

“祸从口出”不仅是口不择言,有时候,这样说话也容易惹祸上身

说起“祸从口出”,人们总爱总结出几种话不能说,很具体。比如:背后说人坏话,被人知道;恶语伤人引发冲突等。总之都是一些不好的行为。

但很少有人想到,平时工作中时时提防,处处小心,还是会惹祸上身。

前几天,堂弟找我诉苦,说这半年领导不太喜欢他,他觉得可能会被炒鱿鱼,但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整天小心翼翼地工作,唯恐出错,最终还是被领导鄙视。

我说:“你稍等。为什么工作要小心翼翼?到底怎么小心翼翼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堂弟说:“比如前天开会,我唯恐说错话,在领导讲完,该我们分管组长讲话的时候,我谦虚地让别人先讲,我最后讲的,结果,领导不高兴了,还多次打断我的讲演,问我有没有更新鲜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分享……”

堂弟在一个电子厂工作,是流水线上的小组长。据他讲,像他这样的小组长,车间有十几个。

我说:“我猜猜。你说像你这样的小组长,车间有十几个。也就是说,你们干得工作差不多,即使每个人都讲,也差不多吧?”

堂弟眼睛一亮:“哥你真神了,要不我找你请教。”

我说:“这就对了。你想啊,你们都做得差不多的工作,上台演讲的内容也差不多。日复一日的工作,哪来的那么多新点子?好不容易想到了,可能还会被别人先讲出来了。我猜得对不对?”

堂弟频频点头。说前天就是这样,本来准备好的内容,好多被前边的人讲了,临时准备也来不及了。

现在,这件事就很明显了。表弟准备好的内容,如果先讲,别人就会很被动;而他却认为应该谦虚,结果让领导觉得他根本不重视这次会议,讲出来的都是大家说过的,好像没有多少是自己的见解。换我是他的领导,也会认为他工作敷衍,已经不具备当组长的资格,甚至可能因此炒他的鱿鱼。所以,堂弟从领导的态度中看到了危机也就不奇怪了。

我建议他,改掉以往的毛病,不仅会议中积极发言,平时想到了好点子,及时反馈给领导,不用等到开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祸从口出”,尽量少说才是明智之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发现问题不说出来,不是明哲保身,而是不负责任,任何有水平的领导,都不会喜欢这种“沉默”的部下。你越想避开“祸从口出”,就越是被领导小瞧,后边的路再想通畅就难了。

这虽然是个例,但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永远沉默,领导不高兴;说出来人云亦云,领导还是不高兴。与其这样“祸从口出”,倒不如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领导也会认为你动脑子了,不会因此批评你。

除了堂弟这种因“不想早说话”被误解的情况,还有正好相反的一种:抢领导的话说。这也是我从堂弟那里听来的。

堂弟说,一次月底总结会,还是车间副主任主持会议。按照流程,都是副主任主持,主任讲话,然后在主任讲完下台后,副主任先带领大家鼓掌,然后问大家对车间的管理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时,大家再逐一上台讲话。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了,三组长那天没等主任上台先总结发言,就走上主席台,侃侃而谈。台下的小伙伴们都愣了,站起来想上去讲话的主任也愣了。看着手里的演讲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可想而知,被抢了风头的主任大为光火,会议结束,找个茬就把三组长调到偏远的仓库去当卸货工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还有一种就是对领导撒谎,谎报自己的成绩。这个案例是报社的朋友讲给我听的:

有一次,我带着五个记者一起去一个乡里采访,回来后大家集思广益,由我主笔将稿件写完了,署名时我在前面,其他记者都在后边。稿子写完,我们分别看了一下,有修改了几处措辞,就让把年龄最小、刚来报社的小孙把稿子送去总编室,让领导审阅。

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我们却发现小孙的署名排在最前边。本来这事不大,谁排在前面也无所谓,但小孙自始至终也没说过三句话,只是去送了一趟稿子,名字怎么就排在前边了?

我问小孙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说不知道。我就去问了负责审核稿件的领导。领导说,小孙告诉他,说这篇稿子是由他主笔的,只不过他刚来报社,就自愿把名字写在最后边。领导一看稿件水平很高,就认为刚进报社的年轻人需要鼓励,就没有调查,私自将小孙的名字挪到了前头。

领导知道实情后,很生气,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这么浮躁?为了杀一儆百,冷藏了小孙,让他去打字室负责打印材料去了。

事后我们知道,小孙只是突发奇想,想在领导面前提升自己的形象。他哪里想到,领导会把他的名字挪到最前面,因而漏了陷。

所以,“祸从口出”不一定是说人坏话,有些不经意的细节就能暴露一个人的人品。有时候,谨小慎微不算优点,喧宾夺主是情商不够,谎报成绩则是耍小聪明,这样做,不仅给人一种不求上进、好大喜功的感觉,还可能因此人设崩塌,再想挽回影响可就难了。

“祸从口出”不仅是口不择言,有时候,这样说话也容易惹祸上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