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下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2-04-22 21:40:3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实验研究

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课题组

2010.12.31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实验研究”是针对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提出的。我国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教育面临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新观念)的冲击和挑战。要适应这种冲击和挑战,就必须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人才并非只是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而必须是具备了关键能力的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愈来愈重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在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始终把研究与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放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领域的首要位置。而今许多地方更是把“指导学生自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是促使小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国内外对此在理论上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1979年发表的一项报告《学无止境》(中译本题为《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以替代传统的“维持性学习”;90年代初,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四个学会”的口号;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吴也显教授在《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发表了《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提出了“自主创新性学习理论”,指出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能有目的地学习、能有选择地学习、能独创性地学习、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等等,这些观点引起了许多教育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些理论现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在实践应用领域还缺乏大量系统的技术性、实证性研究作为支撑。

作为基层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现代化工程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整个小学教育,包括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关键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得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并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仅显示了新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也给学校工作阐明了重点,注入了动因,成为教师对于办学内涵及治学风格的执着追求。

鉴于以上思考,本校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本校“九五”、“十五”省级研究课题基础上,提出了与先行研究相衔接的本课题研究,旨在进一步探明一整套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目标体系、发展模式,有效地提高、凸现小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推动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其生命成长;同时也将随之促进整个小学教育的优化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为核心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

二、课题涵义阐释

心理学对品质的界定为:行为主体在其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性和特征。学习品质,应是表现在学习行为过程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习品质虽然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但是也要反映全体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发展性,甚至还要反映学习活动的系统性。

对本实验对象的小学生而言,“自主”主要是指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能独立地学习,其表现为自主意识、自主参与、自主评价等。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一般称之为“人类首创性”,后者则称之为“个体首创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多属于“个体首创性”,也即本实验所说的“创新”。

因此,本校将“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界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独立地、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信息;能“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掌握“事实知识”之外,还能掌握隐藏在“事实知识”背后的那些策略性方法,学会学习,从而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说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无论是在学校学习或离开学校后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创新人才的成长都有重大应用价值。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以人本主义立场出发,以“自我实现理论”和“集体潜能说”为思想基础,提出了“意义学习”假说。这种观点认为:从学习基础的角度看,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人有探索未知、寻求真理、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学习的过程就是求知和学习的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

3.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赞可夫以“一般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可以概言为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4.斯腾伯格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和“创造力多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到六个因素的影响: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创造力六种因素的投入和它们之间的凝聚方式。

(二)理论假说

理论假说之一:有效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品质是表现在学习行为过程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我们认为,学习品质是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形成发展的,也就是说,学习品质可以在学习中培养,任何人只要学习就能够形成和发展其学习品质。

理论假说之二:“自主”与“创新”相结合的学习品质,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学习品质之一,这是新课程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现代合格人才的关键要素。“自主”、“创新”是一个整体,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充分展示高科技、高情感时代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将为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理论假说之三:“双主”和谐发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之一。“双主”和谐,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教师的“主导”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多种和谐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目标体系。

2.探明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3.初步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二)研究内容

1.目标体系方面:

①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一般目标体系。

②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学科目标体系。

2.途径方法方面:

①优化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②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③构建适合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④优化学生学习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素养,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品质。

3.按规范化要求,着力进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关系的相关研究。

4.将主课题按学科类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综合、品德、双语、信息技术等)划分为若干子课题,着重进行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个性与共性研究。

研究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目标和方法策略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目标构建和测评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课题为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为促使教师在新一轮主课题实验研究中各尽其能,并考虑到学习品质的培养应该及于所有学生,特确定全体一线教师均为实验师资,全校各教学班全体学生均为实验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现场研究、案例研究等人文学的研究方法,辅之以哲学、社会学的方法。本实验的自变量包括学习的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中介要素和目标体系,以及教学和管理体系等,对无关变量进行弱控制,因变量除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还包括他们的意识、观念、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以及发展潜质。实验中综合运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教育统计、心理测量等技术。

六、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63月~10)为课题申报论证、教师科研业务培训、开题阶段。主要活动包括构思实验方案,请专家学者与教师一起进行方案指导和论证。对教师进行科研系列培训,召开开题报告会。同时进行先期的课堂教学状况的初步调查,撰写课题研究初期调查报告。

2.第二阶段(200611月~20082)为课题调查研究和重点实证研究阶段。紧紧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和方式,深入各科课堂教学有重点地进行个案研究。组织自主创新活动课交流评比、“自主创新”课堂教学研讨会、班级及年级科技角自主创新评比等活动。同时根据研究的进展举办主题性课堂研究课、学科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2006年以来,本校举行了“心语杯”青年教师“千字文”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系列竞赛、“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3.第三阶段(20083月~6月)为课题中期汇报评估阶段。整理在前期研究中获取的珍贵的事实资料,并加以筛选、提炼、整合等,归并出下阶段研究重点,搜集大量理论依据,以高效推进整个研究进程。

4.第四阶段(20089月~200912)为全面实证研究和理论研讨阶段。在总结前阶段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课题的研究深度,拓展研究领域,并加强“自主创新”的学习及理论建构的研究。推出科研示范型教师,带动全校的科研;开展常规化的学科教学沙龙;筹建学校校史室、师生成果展览版面、实物等。

5.第五阶段(20101月~201012月)为实验总结评价、结题及形成最终成果阶段。全面总结课题,撰写实验报告,编辑“自主创新”教育教案集、论文集、案例集等,召开课题成果鉴定会。

七、研究措施

1.建构网络,加强管理

本课题不是选点实验,而是一项综合性、整体性实验。实验所指向的对象是全体师生。全体师生都是实验的共同参与者。为加强对这一涉及面很广的实验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学校充实调整教科室管理力量。课题组下,成立课题管理、实验研讨、测试分析、资料汇集、成果总结、绩效考评6个操作管理小组,由学校中层担任各组组长,全程监控课题实施的各个具体过程。

把学校其它各级课题纳入主课题研究,以主课题带动子课题,以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丰富主课题的内涵,推动主课题实验的深入进行。将所有学科类研讨组全部纳入实验研究轨道,要求各实验研讨组围绕主课题要求,确定二级分课题实施方案,全体教师人人投入三级子课题的具体研究,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性汇报活动。

现本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系统初步形成了以主课题研究为龙头,以二级分课题(20个)为重点,以三级子课题(60个)为支撑,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课题研究(9个)为突破口,辅以学校其他条线课题如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德育研究课题、区级微型课题等为重要补充的课题研究体系。

2、强化常规,制订规划

由于实验研究工作科学性强,规范化操作要求高,因而必须大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并用严谨的制度来规范研究人员的思想和行动。

制定课题研究指南,对研究的方向、重点、难点作出原则性规定,避免教师子课题研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将主课题分解为分课题和子课题系统。

给每位教师建立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要求每个三级子课题必须有申报表,简要的研究方案,学期阶段报表,系列资料记录卡片等。

二级分课题原则上以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组成课题协作组,填写双月报表,汇报研究进展情况等。

定期开展以课题研讨为主的课堂教学展示、剖析以及读书交流活动,并做好书面记录,并相机开展主题性征文活动。

3.形成体系,制定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具体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课改精神为基础,以语数学科为突破口,以语数学科的特点、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应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在反复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构建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目标体系(举例见下表)。

4.丰富内涵,开展活动

分期编制《教科研信息》,内容有科研理论和知识介绍、教育前沿动态、本校教科研简讯、重要活动通知和教师科研心得展示等。几年的编撰和阅读,收到了双赢效果。用好《教科研学习手册》,每学期定期检查欣赏,为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确定课题研讨专用时段,集中研讨学科培养目标体系和反馈实验进展情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如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专题研讨时段,从中确保研究工作规范化、日常化。

重视调查研究和形成性评估,制定研究评估标准,以更有效地调查调控研究行为。本校以综合性检测为主,在调测评估的试题中不断加入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相关内容,并通过评价来检测实验研究进展情况。

作为实验研究人员的教师,其教学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效果。为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定期举办“教师发展学校”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等作学科教学和科研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通过“课改专项答辩”、“学科研讨笔会”、“教科研主题沙龙”、“子课题组月报表制度”、“质量定期调测”、“双奖离合考评”等实验管理机制,锻炼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5.提升质量,明确核心

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本校认真总结前几轮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新课程理念为衡量标准,加上最新的思考,颁布了学校课堂教学要务核心,作为指导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

苏苑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要务核心

八、实验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1.由于大多数教师有着实验研究的强烈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施加了积极影响,形成了整合行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得到了全方位的开发与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了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校历年都要承办多种各个级别的教学研讨活动和评课选优活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得到执教者与听课者高度的评价。

2.学科学习质量得到了大面积提高。各年级各学科期末测试合格率连续5学年达98%以上,优秀率达85%左右,全部达到并超过省颁“省级实小”的学科质量测定指标。几年中,本校接受了国内外多个教育团体的考察,学生的才艺等得到全方位展示;在省、市、区等的学科质量调研中,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交上了出色的答卷;一届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现实表现、发展后劲越来越赢得理性公众的广泛认可。

3.实验研究期间所派出的小选手在参加区、市、省、全国等各级各类正规赛事中屡屡获奖,受奖率逐年提升。规定年级的整班学生写字比赛已连续十四次蝉联苏州市一等奖,在多次的江苏省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等级和人数逐年上升;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金钥匙知识竞赛”、“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竞赛”中,40余人次获一等奖,100多人次获二、三等奖,学生的表现受到专家的肯定,学校亦多次获“团体奖”和“先进集体奖”;在历届苏州市“狮山杯”、“英才杯”,吴中区“吴中杯”英语能力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频获佳绩,多人位列市、区前10名,学校也因此获得了组队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电视英语口语大赛的殊荣。据统计,实验研究期间全校学生在全国10多家少儿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或在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400多篇,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正规性比赛中获奖(详见实验过程性资料等)。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取得可喜进展

实验研究期间,整支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教科研流程得到了规范,教科研能力得到了训练,教科研质量得到了提高。本校时刻强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建议者和指导者;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静活收放,有致结合”的总体风格。为达此境界,课题主持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每学期都上示范课,供大家“解剖”、研讨、学习。5年中,本校已组织40%以上的教师累计对外开课200余节,听课者逾3000人次。青年教师参加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评课选优、全国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教学论文评比获一等奖者近50人次。30多名青年教师被拔尖评聘为小学高级教师;6名教师被拔尖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18人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首批教育名家、苏州市十杰教师、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吴中区知名教师及吴中区、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或青年教师双十佳、全国科研型校长、科研型教师等。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者比率达到97.54%,本科学历者达到77.87%。据统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和论文评比中发表或获奖研究论文500余篇。

(三)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稳步提升

1.让实验思想成为一种明确导向。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步调一致,这是顺利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有了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引领,实验之舟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2.让校本理念成为一种基本共识。本校全面开展教师日常工作“六心”自律教育活动,又极力倡导课堂教学“六力”自励行为准则,激励教师尽自己的“心”和“力”,育人教书,使学生成德达才。这些要素已成为全校工作核心及行动准绳。

3.让专题研讨成为一种常态过程。严格的研讨制度、规范的过程管理、有序的活动推开,都已经成为常规,并形成习惯。

4.让质量鉴赏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校推行多种检测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形式以及鉴赏教师科研水平的活动,为整个实验研究注入了催化剂。

5.让按规操作成为一种工作机制。专项研习题机制,促使教师内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性综合质量调测机制,激励教师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二级子课题月报表机制等,鼓励教师细化研究过程。

6.让资料积累成为一种自觉要求。校教科室为每个教师建立资料库,并逐个立卷归档,为实验提供了全面有效的依据。

7.让工作效应成为一种价值共享。每个教师收获着自己研究的成果,也分享着整个进程中共同的喜悦。

(四)以教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特色开始形成

有方案、有操作的实验研究活动,使本校以教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特色日趋鲜明:“人出课题,课题出人”的发展态势日益显著;所积累的科研经验和专题资料日见规范、丰厚。所有这些,在全校产生了“皮格马列翁”效应,使广大教师品尝到了搞教科研的成功与欢乐,看到了教科研给教学带来的好处,并正促使着教师在课题实验中用心研究,大胆探索,从而使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获得大幅提高。据统计,实验期间,有150多人次应邀外出讲学、讲座和公开教学,学校的辐射、示范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由此形成的学校师生群体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和广泛赞誉。学校于2008年还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校在2010年成功举办“文化办学、专业治教”的展示活动,课题主持人高本大校长执教的指导学生自学的语文活动课为整个实验作出了最充分、最有力的说明。由“这是常规作业”导入,出示特选音节;让学生自加声调,找出符合要求的汉字、汉词;拎出“始终”,让学生填成语;抓住“善”,让学生数笔划、讲笔顺、说部件,得出“口”;以“口”为例,让学生快速搜索,分别找出就“口”在下、在上、在左、在右的规定结构的常用字;出示相关顺口溜,让学生强化印记,并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争当研究汉字奥妙及汉语言文化内涵的实践者……高校长引导学生对每一环节的推演都显得有根有据、水到渠成。这一课,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中年级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的完美结合。这堂课,是字的寻找,同时也是“口”的文化之旅和美妙的哲学之旅……高校长文化办学、文化治教的过程是“意廓高标”,也是“神恬低调”的文化苦旅,更是学校文化特色的有力佐证。

九、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校深有体会:实验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离不开专家的悉心指导和上级部门的重视支持,离不开实验的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育——人才”是形成21世纪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本校满怀信心和决心,将依循几轮主课题的发展轨迹,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全面深化教育科研工作,愿籍此进一步探明本校“自主创新”实验研究的发展新路,并随之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培养下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的实践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