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原子的结构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08 15:26:31

九年级原子的结构教案【篇一:九年级原子的结构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时2原子的结构教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构成1)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情境】上一课题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我们以氧化汞分解为例,氧化汞分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一个氧分子,许多个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所以我们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教师讲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在化学方法中不能对原子再进行分割了,但是用物理的方法可对原子进行分割。在很多年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的球体,不能再分,直到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才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本身还具有复杂的结构,科学家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展示图片】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带正电的就是质子,中子是不带电的。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来自于质子所带的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就成为核电时。所以存在以下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系10-10m,而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10-14m。原子核大小约为原子的万分之一,我们把原子看做成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就像是足球场的蚂蚁那么大。而核外电子就在周围的空间运动。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电子排布时,总是最先排布在离核较近的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据能量高低逐渐向外层排布。
(4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只有1层的不超过2[过渡]为了简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我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数字、弧线及弧线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电子数;b.弧线表示电子层;课题1原子的构教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习活动的设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重点与难点2原子的结构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2

九年级原子的结构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