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2 03:06:21

陈锡联将军轶事
作者:夏明星姚凯龚图文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2015年第1

/夏明星姚凯龚图文

开国上将陈锡联(1915.1.4-1999.6.10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领导的红军游击队,15岁成为红一军第1师第3团战士,在副军长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领导下茁壮成长,一步步成长为人民军队著名将领;红军岁月里,当过红四方面军团政委、师政委、师长;抗日战争中,当过八路军第129师团长、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当过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进入新中国,历任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轶攀….

一、徐向前挺身相救“小钢炮”

19306月,徐向前指挥红1师攻打平汉路广水以南一个叫杨家寨的据点,歼灭国民党地方军阀郭汝栋部两个连。然后,红军又利用郭汝栋急于复仇的心理,在杨家寨以东之杨平口设伏。敌人一个团气势汹汹地闯过来,徐向前一声令下,部队前后同时冲向敌人,敌人被压缩在一个高地,拼命顽抗,密集的子弹像暴风雨一样嗖嗖地飞过。陈锡联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战斗,但也和战士们一起奋勇杀敌,随着大部队冲上了高地。杨平口战斗,红1师毙、伤、俘敌人数百人并生俘敌团长,取得了鄂豫皖红军首次全歼敌人正规军一个团的大胜利。这时,陈锡联参加正规红军不到半年,就在战斗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7月份,红1师再次出击平汉路,这次是打国民党军钱大钧部教导师第5团。该团驻防在平汉路一个叫花园的地方,装备不错,有步枪、机枪、追击炮,但由于是教学单位,战斗力相对不强。于是,徐向前决定长途奔袭40里,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刚刚15岁的陈锡联,在长途行军中始终走在前面。在天亮时,红军发起进攻,陈锡联又奋勇当先,抓住了敌人一个书记官,缴获了一支红色派克钢笔。

8月份,红1师西越平汉路,袭占云梦县城,并诱敌深入到黄安县四姑墩(今属大悟县)一带,对跟踪追击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共歼敌2个团大部又1个营,缴获迫击炮3门、机枪3挺、长短枪400余支,是为著名的“四姑墩战斗”。

这几仗下来,陈锡联因作战勇敢,在红1师中出名了,被战友们冠之以“小钢炮”。对此,他本人也很自豪,因为,“小钢炮”是当年红军认为最厉害的武器。

陈锡联出了名,很快当上班长。193010月,红军攻下光山县城以后,陈锡联在街上意外地碰到了老班长孙玉清。高兴之余,俩人便凑了点儿钱,叫上班里的十几个伙伴,在街上买了几根油条和一碗鸡血汤,每个人都尝了尝。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却引来了一场祸事。原来,有人按照张国焘的“肃反”政策,将他们定成了“吃喝委员会”的成员。那个时候,谁要是被扣上“吃喝委员会”的帽子,抓起来就不得了。就在这时,徐向前军长视察部队到了他们团,有人向他汇报了这件事。听说有“小钢炮”雅号的陈锡联被抓,徐向前发火了:“几个小孩子,家里穷,跑出来参加革命。肚子饿了,在一起吃点儿东西嘛,什么‘吃喝委员会’!抓了的,放掉!没有抓的,不许抓!”徐老总发了话,那些人不敢不听,就没有再来抓他们。对于徐向前的救命之恩,陈锡联终生铭记:“张国焘搞的‘肃反’,师、团的干部被杀的不少。如果不是徐老总保护,我一个小班长,说杀也就杀了。”


19909月,徐向前病危,陈锡联急匆匆赶到医院,望着病床上已经昏迷的老首长,不禁热泪盈眶:“徐老总啊,战争年代你救了我一命,现在我真想救你一命啊!”19949月,中央军委委托陈锡联等前往山西太原,出席徐向前元帅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当时,陈锡联身体不好,有人建议他不要去了,可他对有关部门同志诚恳地说:“战争年代徐帅救过我一命,今天就是搭上我这条老命也要去参加。”

二、用金砖垫床的陈锡联

193310月,时任红30军第88师第263团政委的陈锡联,与兄弟部队一起打进了四川土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由于红军官兵出身贫苦,许多东西没有见过,闹了不少笑话。有的战士把蜡纸钉起来当笔记本,却怎么也写不上字。有的没有见过牙膏,遂把它放在口袋里当糖吃。同样,陈锡联也闹过笑话:他见过银元,但没有见过金砖。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他就把一些金砖当成铜块子垫在床铺底下。第二天,红30军政委李先念和总经理部(即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到陈锡联住处,郑义斋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着许多金砖,大吃一惊,他拿出一块,发起了脾气:“你怎么搞的,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缴,竟然藏在铺底下!”陈锡联莫名其妙,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可藏的!都是些铜块子,还有好些个都让我们扔进粪坑里了。刘存厚的这些破烂玩意儿,用它来垫垫床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时,郑义斋破怒为笑,连连摇头:“可惜呀!可惜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黄金,是金砖啊!同志!”陈锡联这才明白郑义斋为何生气,不禁为自己的没有见过“世面”而害羞。面对陈锡联的难为情,李先念感慨地说:“锡联啊!你和我一样,只听说过金砖,但不知道就是这玩意儿。今天真是开了眼界!”说话之间,陈锡联、郑义斋已经召集人员,把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铜块子”收集起来,并把扔到粪坑里的也打捞上来,全部上缴给了总经理部。多年以后,陈锡联一提起这事儿,还感到非常好笑。

三、向毛主席请教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来文化水平不高的陈锡联,能够成为人民军队有勇有谋的名将,除了他过人的悟性外,主要是靠刻苦学习。

在紧张的战斗生活和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陈锡联利用一切机会向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请教,用石子、瓦块、小木棍在地上习字,很快就能够读书、看文件和报纸。他总是把笔记本装在身上,随时记下学习心得、作战经验和国内外大事。1939年中,《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到部队采访他,时常看到他在紧张的作战间隙凝神地伏在桌前,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在小本子上写心得。由此,记者感慨地写道:“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这里,理论的花朵真正从实际的土壤里培植出来。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发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军人,陈锡联不但善于向书本学习,也十分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掌握革命战争的规律。幸运的是,他曾长期在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上述首长经常用通俗的语言向干部传授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这使他获益匪浅。尤其是刘伯承,更是他的良师,他曾经谈到:“刘伯承元帅就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对于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陈锡联更是爱不释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他经常带在身边,一遍又一遍地悉心阅读。每次战役战斗之后,他都结合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及时写出作战报告,分析战术得失;只要条件许可,他都要带领各级指挥员重返战场,将作战经过进行“复盘”,从中研究改进战术。在此过程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形成了打一仗进一步的好作风,干部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攻必克、守必固的拳头部队。


19438月,陈锡联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陈锡联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学文化,从不懈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概念,就主动向老师或战友们请教。他还曾当面向毛泽东请教过问题。陈锡联回忆说,“记得我第一次当面向毛主席请教,是和陈赓同志一起去的。陈赓和毛主席很熟悉,我因为是和毛主席初次相见,心里感到紧张,所以就约了陈赓一起去。……毛主席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常热情地和我拉手,说:‘哦,你就是陈锡联,听说过你的名字。……’毛主席还关切地询问我的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谈到学习,我就接过话茬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耐心地向我作了解说,……毛主席说:‘我毛泽东掌握了两条,一条是路线正确,一条是我有群众,群众拥护我。’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头脑里思索了好长时间。”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陈锡联、陈赓还一起参加一些体力劳动,经常结伴去推土垫场地。期间,俩人留下一段轶事,让陈锡联回味不已:“我们两个推一辆独轮车,陈赓提出一个建议,说去机场劳动时让我坐在车上,他推着我;劳动回来他坐车上,让我推着他。我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刚干了几天我就大呼上当。因为去的时候还没有劳动,他推着我不感到累。而回来的时候,因为干了半天活儿,身子比较累,这个时候我推着他,他坐在车上休息了,我却更加疲惫不堪了。所以这样过了两天我就不干了,我提出调换一下,去的时候我推着他,回来的时候他推着我。他当然不同意。后来改为一人一天轮换推的办法,就这样在吵吵嚷嚷中修建了延安机场。”

四、淮海战役中独当一面

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蒋介石急忙调来20多万重兵进行“围剿”,刘邓首长决定分兵对敌。当年12月,在研究作战部署时,邓小平考虑到大别山区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一些,主动提出:让刘伯承带第1纵队及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担负外线作战任务,自己和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参谋长李达组成前方指挥所,带着陈再道的2纵队、陈锡联的第3纵队、王近山的第6纵队留在内线作战。刘伯承说什么也不同意,邓小平少有地“独断专行”:“我是书记,是政委,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在关键时刻,邓小平留下“二陈”坚持内线作战,是对他们的高度信任,陈锡联“当时心里热乎乎的”。

一次,陈锡联到前方指挥所,见到邓小平和红军时期的老首长李先念,李问:“锡联同志,背得动吗(指背着敌人行动)?”

还没等他回话,深知陈锡联的邓小平就说:“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我们多背些敌人,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拖住敌人几十个旅,就能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烫手,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多年以后,陈锡联还自豪地回忆:“小平同志让我们多背一些敌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的信任。”

194811月,解放军已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为了不使蒋介石有喘息的机会,党中央决定发起淮海战役,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党中央确定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对此,陈锡联由衷敬佩:“在决战淮海的日日夜夜,小平同志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精心组织,与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一起,密切协调两大野战军的行动,根据敌我态势,采取分割围歼、分段实施的方针,消灭国民党军56个师55万人,大获全胜。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说这一锅夹生饭,硬是给你们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淮海大战,是刘伯承、邓小平的得意之笔,同样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之战。战役中,他率中原野战军第3队纵执行攻打宿县的任务。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扼津浦线徐蚌段要冲,我军攻克宿县,就能陷徐州刘峙集团于完全孤立。为了保证战役全局的胜利,面对守敌工事坚固、兵力很强的现实,陈锡联亲率各级指挥员抵近前沿勘察,研究具体攻坚战法,动员部队不惜一
切代价,坚决拿下宿县城。总攻发起后,经一夜激战,突破敌第七兵团扼守的层层坚固工事,最终攻取宿县,取得了全歼守敌11000人的胜利,切断了敌徐州、蚌埠间的战略联系,达到了战役目的。随后,他又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的西集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王牌部队黄维兵团,为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淮海大战自己能指挥3个纵队,陈锡联曾说过:“那是总前委书记小平同志的信任与关怀!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问题是上级是否给你这个机会。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五、邓小平,“陈锡联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的。”

197312月,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陈锡联与老部下李德生对调,就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时值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到任伊始,陈锡联就组织勘察了北线地形,“勘察结束回到北京,我即向叶剑英、邓小平同志作了汇报,并就军区的作战设防、兵力部署、组织指挥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和建议。”“叶剑英、邓小平同志对北京军区的工作非常关心、非常重视,详细听取了我的汇报,并作了明确的指示,为军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遂行作战任务指明了方向。”(见《陈锡联回忆录》)期间,陈锡联还勇于落实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下大力对军区部队进行整顿,加强了部队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9751月起,陈锡联升任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19762月至19772月,在邓小平再次落难时,陈锡联一度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斗争过程中,陈锡联同志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任务。”(见《人民日报》“陈锡联同志生平”)

“四人帮”一粉碎,陈锡联就与李先念一起到西山去看望邓小平。一见面,邓小平就要拉手,陈锡联兴奋地说:“不粉碎‘四人帮’,就见不到您了。”听了陈锡联的话,邓小平没吭声,但看得出心有同感。

由于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却对“打倒邓小平”没有表示异议,这成了陈锡联心中永远的痛。但是,邓小平一点没有介怀。

1978年秋冬之际,邓小平约见陈锡联。陈锡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见老首长。一见面,他诚恳地检讨:“在我的一生中,感到最对不住你的,是在你第二次被打倒时,我没有站出来为你说话。我是政治局委员,在政治局会上总可以说一句话吧,但在当时的气氛下我却没有说。”邓小平摆摆手:“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你也无能为力。”陈锡联坦承自己存在错误与不足,邓小平宽慰他:“有错误不要紧,改正就是了。”

后来,在一些场合,有些老同志对陈锡联有些看法——主要是1976年春代替叶剑英主持军委常务工作一事。邓小平适时为他解困。对此,陈锡联激动不已:“小平同志知道后说,陈锡联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的,他不是造反的人。”邓小平一言九鼎,让陈锡联少受许多滋扰。在《陈锡联回忆录》中,陈锡联对“保过”自己的邓小平的感激倾注在字里行间:“他……关心爱护部属的长者风范,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终生难忘。”

19801月,陈锡联响应邓小平号召,辞去一切领导职务,随即当选中顾委常委019887月,根据邓小平签发的命令,陈锡联的胸前又挂上了一枚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6月,陈锡联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同年1211日,张万年、迟浩田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功臣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代表中央军委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的“爱将”:“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