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基本形式-5页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0-06-10

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基本形式
一、实践教学的教育背景

改开革放初期,文凭成为人才的一种标识。与此相应,学校教育非常重视与文凭相关的考试内容,这种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的应试教育思想不断滋生蔓延。受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中知识本位的倾向十分明显。

但是,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用人单位对入职者自主选择性的增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原来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这种能力本位的人才选择机制。1998年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这就表明,实践教学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这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特性

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习者能力为目标。学校教授的各种知识通常是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习者熟悉符号系统,并解读符号的意义,这一过程往往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的记忆、思考、课后书面练习、复习考试等形式完成,可将这一过程称为理论教学。但学习者学 1

习知识的终极价值目标既不是熟悉符号系统,也不是为了获得符号的意义,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因此,教学还必须设置与知识相匹配某种实践活动,学习者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形成某种技能,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行动效率的价值目标,可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实践教学。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组成教学过程。

知识学习是以提高实践活动效率为目标,离开了实践活动,知识的学习也就失去了价值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者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学习者在活动要完成的任务是实践教学的客体。学习者完成这种任务是为了形成某种能力,能力的形成是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某种直观的物化工具进行操作活动,直观的物化操作工具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手段。学习者实践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完成预期任务,形成预期的某种能力,二是未能完成预期任务,没有形成预期的某种能力,但是这两种结果都会在学习者心中形成某种体验,因此学习者的活动体验是实践教学的结果。

从内涵上讲,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能力为目标,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某种知识场景中,学生以某种直观物化操作方式的为主要学习手段,完成某种任务,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的学习活动。实践教学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理论教学是以阅读、理解、记忆、联想、复述等心理活动为主要学习手段,以熟悉某种符号系统为基本任务,以获得符号系统的意义为目标。由此看来,如果实践教学环节不具备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形成某种技能的价值目标,缺乏与价值目标相 2

匹配的任务活动,那么这样的实践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类型

根据知识关涉的对象和生成方式上的不同,可将知识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正是由于这种知识对象与生成方式上的不同,三种知识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

1、自然知识的实践教学――基于经验事实的真假判断

自然知识是一种描述性知识,旨在通过一定的概念符号和数量关系反映不同层次自然界所存在的“事实”和“事件”。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无论是谁,也无论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只要他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范式,他都能够理解某种科学知识,能够对某种科学知识的真伪进行逻辑上或经验上的检验。这种知识的检验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证实、证伪或逻辑上进行证明,得出真与假的结论。

因此,自然知识的实践教学应是基于经验事实的真假判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模拟知识的发现过程(或对知识进行验证),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演示或证明,而是提出问题,向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服务。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不但识记和理解了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例如,实验、野外考查、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二是学生参与和知识关涉程度高的物质生产活动,考察相关知识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效用,获得利用自科学知识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的基本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的参观实习。

2、社会知识的实践教学――基于社会事件的价值辨析

3

社会知识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旨在借助一定的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对社会事实或事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化、类型化或模型化的分析,并得出或暗示着有关的实践建议或策略。与自然知识相比,社会知识有自己的特殊性。社会知识不是一种普遍性和指示性的知识,而具有文化性和功能性。社会知识是从日常生活语言中选择出来的,因而与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主导价值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本身具有某种或明或暗的价值区分、评价标准并能因此引起社会反应的功能。 因此,社会知识的实践教学应是基于社会事实的价值辨析,也有二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事件或事实,选择一定的理论和价值立场,对这些社会事实或事件进行解释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例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研究。二是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某些社会事件或事实的当事人。比如营销、诉讼、专业实习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但使用学生社会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深刻,而且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际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3、人文知识的实践教学――基于生活场景的精神交流

人文知识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人生体验性知识,旨在通过个体对已有的价值实践进行反思,提升人生境界。人文知识是作者个体独特的人生遭遇和内心经历的结果,具有个性色彩。其表达方式经常不是通过逻辑的或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而是通过隐喻的渠道进行的。因此,同样的的意义问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体验和回答。人文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它们能否帮助个体从日常生活的习惯、程式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理由,并为学习者提供新的、可选择的生活方向。

4

人文知识的实践教学是基于一定生活场景的精神交流,基本形式是将学生置身于某一生活场景之中,唤醒学生的已有某些经历,从而产生移情体验,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教师要创设一个真诚、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身心引入一定的生活场景,这是人文知识实践教学的起点。移情和对话是自我经历与人文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从而获得某种精神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开启一扇窗,打开一道门,开辟新的人生意义空间。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实践教学教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5

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基本形式-5页精选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