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1 04:46:44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
在中国书画术语中,“临摹”一词通常解释为“学习书画的一种手段和过程”。然而,以“临摹”的作用而言,它还能为已佚的书画名迹保存原型。在《中国书法史图录》《中国绘画史图录》中所收录的古代法书名画中,有一些即是传为早期临摹的作品。例如传为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上虞帖》均是唐代摹本;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也为早期摹本。由此可见,在书画鉴赏中,对于临摹作品也不能轻视。

清代吴大、近代蔡铣临明初画家王绂的《溪山渔隐图》卷的两件临本,由于王绂的图卷原迹现已散佚,因此两件临本为其留下了十分难得的参考资料。笔者就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图卷内容,以及所见吴大、蔡铣的两件临本的概貌、特色作一梳理,聊资书画鉴赏界、收藏界参考。

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

明代画家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江苏无锡人。太祖洪武时生员,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官中书舍人。后归江南,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工画山水,师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近似倪瓒。尤擅墨竹,有“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之评。传世作品有《湖山书屋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竹石图》,藏上海博物馆。能诗,著有《友石山访集》

有关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的传世经过,在近人黄浚(秋岳)《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有记述“惠山听松庵竹垆”掌故一则,其中涉及到王绂及其《溪山渔隐图》卷事。大意是,明代洪武年间,无锡惠山寺诗僧性海,手制竹垆(用竹材制成小口大腹的盛器,其形如罂)王孟端为之绘图,并首唱为诗,和之者皆为一时胜流,遂有《竹垆图诗卷》。至清乾隆十六

年(1751)弘历南巡,驻跸九龙山(惠山别称),赏《竹垆图诗卷》,并与随驾大臣题诗卷上。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无锡知县近涟因得悉乾隆帝又将南巡,便将装裱已陈旧的《竹垆图诗卷》由山寺携至署中欲重付装池。不料署西民居失火延烧,致诗卷被毁。乾隆帝闻报查实后,鉴于水火无情,又系失之偶然,遂从宽发落,命罚银二百两,赔于山寺;并将复制成的《竹垆图诗卷》赐予山寺。因念及诗卷中原有王绂所绘“竹垆图”已毁,故将内府所藏并有御题的王绂《溪山渔隐图》卷一并赐予山寺收藏。这便是王绂《溪山渔隐图卷》由清内府流入民间的缘故。至于该卷往后的流传递藏情况,只能在清人吴大的临本中来探取一些消息了。

吴大《溪山渔隐图》卷临本

吴大(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恪斋,江苏苏州人。清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笔致清润秀逸,雅韵流畅。咸丰十一年1861曾作《煮茶图》,同治八年(1869)作《梅花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同治十一年(1872)作《匡庐瀑布图》,其后尚有临汤雨生《古柏图》、临黄易《访碑图册》1915年神州国光社出版)等。

吴氏临《溪山渔隐图》卷,1892年作,不仅临其画,并且将原本上王孟端款题、图端所题诗文,以及原本拖尾的明人吴宽、清高宗弘历御题、嵇璜、梁国治、彭启丰、董诰、彭元瑞诸人的题跋文字均悉照原本临写或书录。其临写王绂款题、诗文曰:

一、忆昔与君皆少年,山窗曾为写苍烟。而今相见头俱白,看画题诗一怆然。向仆寓京师,为仲渊写此幅,今几廿年矣。白首无成,盛年难再,抚卷长慨,复题小诗于上云。永乐壬辰(1412年)[笔者按:所见作于“壬寅”(1422年)应系笔误。因王绂卒于永乐丙申(1416年),故试改订为“壬辰”(1412]秋七月下浣。九龙山人王绂记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