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18 01:59:59

第27卷第4期 2011年4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o1.27 No.4 April. 201l 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及历史影响 周 保平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要: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 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 “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 美名。 关键词:北宋;应天府书院;四大书院 中图分类号:G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4—0004—05 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但史学家一般 有一席,足见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认为书院之名起源于唐代河南的“丽正书院”,兴盛 于宋代。其兴盛的重要客观原因是北宋科举取士规 模的日益扩大和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而 书院的快速发展不但填补了官学的空白,还迎合了 靖康之难,宋室南迁,河南书院遭毁,白鹿洞、岳麓书 院规模也随之超过了应天府书院,成为全国影响最 大的书院。 二、应天府书院的由来 士人为参加科举而读书进学的客观需要。 应天府书院,一名睢阳书院,原名南都学舍,五 代时期创立,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五代时期的名 儒杨悫“乐于教育”,开坛讲学;弟子戚同文承其志, 遂始建南都学舍。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将宋太祖 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为应天府,书院被 命名为应天书院;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 北宋四大书院 《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古代书院》、《四库全 书》对古代著名书院均有排名记载,其中有“四大”、 “六大”、“八大”书院诸多说法。“天下四大书院” 或“北宋四大书院”主要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和岳麓书院、白 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北宋王朝的陪都,所以应天书院 又名南京书院,后应天书院又升格为南京国子  [1](P3516) rm o 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两种 说法;“天下六大书院”或“北宋六大书院”主要有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 书院、茅山书院和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之说;“天下八大 《却扫编》卷上记载,戚同文先生是应天书院的 创建人;戚同文死后,应天府当地富绅曹诚慷慨出资 300万,在旧址上建房舍150间,聚书1500卷,恢复 书院”或“北宋八大书院”有石鼓书院、应天府书 应天书院。《宋史》卷457《戚同文列传》记载:“大 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龙 门书院、徂徕书院之说。而王应麟在其著的《玉海》 中以应天府、嵩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北宋四大书院。 无论是哪种说法,应天书院在北宋著名书院中均占 收稿日期:2011—03—15 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即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聚 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诏赐额为本府书院; 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曹诚因为 赞助书院,博得政府嘉奖,被命为应天书院的助教, 作者简介:周保平(1965一),女,河南社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河南书院和文化史研究。 
第4期 周保平: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及历史影响 5 因学人官。应天书院获宋真宗赐额的同时,被直接 提拔升格为州府学堂,从此名扬天下 ]卷4 ¨。 三、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 1.应天府书院的辉煌成就 成范、董循、陈象与、王励、滕涉等七人都该是戚同文 的门人;范仲淹的岳伯李昌图(宋州楚丘人,国子监 博士)、李昌龄(太宗宰相)、岳父李昌言(太子中舍) 兄弟三人均为太平兴国三年同榜进士,又与戚同文 老乡,都当是“七榜五十六”人员;太宗年枢密使楚 昭辅、转运使李惟清、王怀隐、向敏中(均宋州人)及 北宋时期应天府书院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戚同文主持应天府书院时“七榜五十六”的盛 况;第二,御赐院额;第三,范仲淹主持书院时期;第 四,由民办书院进入国子监。 (1)戚同文执教时应天书院的“七榜五十六”盛 况 “七榜五十六”首见于《宋史・隐选》和《商丘县 志》:“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幼孤,事祖母 以孝闻。从杨悫受五经。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 见混一,遂以同文为名氏。悫病将死,以家事托同 文,悫卒,为葬其三世数丧。将军赵直高其行,为筑 室聚徒,人不远千里所至。其门人以登第者,五六十 人。宗度、许骧之徒皆践台阁。同文纯质,尚信义, 不积财,不营居室,日:‘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 为!’好为诗,杨徽之尝与酬唱……”[。](H。 埔) (宋)释文莹在《玉壶清话》也谈到: 戚同文,宋都之真儒也,虽古之纯德者,殆亦罕 得。其徒不远千里而至,教诲无倦,登科者题名于 舍,凡孙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不善沽矫,乡里之 饥寒及婚葬失其所者,皆力赈之。好为诗,有《孟诸 集》。杨侍读徽之守南都,召至郡斋,礼遇益厚,唱 和不绝。杨谓君日:“陶隐居昔号坚白先生,以足下 纯白可侔,仆辄不揆。已表于朝,奏乞坚素之号,未 知报否。”后果从请。及殁,旧学百余楹,过如庠序 之盛。州郡惜其废,奏乞赐额为本府书院,命奉礼部 戚舜宾主之,即纶子也。 孙纲在《北宋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应天书 院千岁庆》一文中,对“七榜五十六”有较为详细的 记载,其云: 以上多处谈及“七榜五十六(或五六十人)”美 称,其背景,据《宋史》和《中国通史》载:北宋太祖年 (960__976年)科举考试每年一次,每次录进士十人 左右,十六年共录九十六人。据不完全统计:961年 状元张去华(睢县人)、967年状元刘蒙叟(宋州宁 陵人)、968年状元柴成务(宋州楚丘人)为太祖年书 院状元。“大中祥符二年诏书”中的许骧、宗度、郭 戚同文的儿子戚维、戚纶也是戚同文弟子;还有书院 讲师韦不伐,是继承戚同文‘立志不仕’的弟子,在 书院教学中被“常选学行可为人师者主领之。久处 师席,晏(殊)元献公,宋(衍)宣献公、蔡(齐)文忠 公相距居守,皆厚为之礼”。至于其他,我们且无详 细实据,不敢妄下结论。然而,白鹿洞书院的历史 中,千年来才只有一位状元。应天书院造就如此众 多的人才,在宋初书院中实为少见。在宋太祖年间 的“取士不论世家”的明智之举中,树立了榜样的作 用。直到976年戚同文去世之后,书院虽一度中断, 但其后“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 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尽管古代书院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历史名人, 由以上可见最著名的要数应天书院的“七榜五十 六”的史事。 (2)赐额应天府书院 因商丘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因此对应天 书院也格外关照。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 赐给应天书院额,并下诏,把应天书院升为本府书 院,应天府书院进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时期。 《宋会要》里载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 二十四日对应天府书院赐额的诏书云: 应天府新建书院以府民曹诚为助教。国初,有 戚同文者,通五经业,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 人。故工部侍郎许骧、侍御史宗度、仓部员外郎郭承 范、董循、右谏议大夫陈象与、屯田郎中王励、太常博 士滕涉皆其门人。同文卒后,无能继其业者。同文 有二子:维,为职方员外郎,纶。为龙图阁待制。至 是,诚出家财,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 五百卷,愿以学舍入官。令同文孙奉礼部舜宾主之, 召明经艺者讲习。本府以闻,故有是命,并赐院额, 仍令本府职事官提举。 《宋史・戚同文列传》记载:“诏赐额,为本府书 院。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委本府幕 
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官提举之”。王应麟《玉海・应天府书院》记载:“天 圣三年,应天府增解额三人。六年九月,晏殊言,请 以王洙充书院说书,从之。明道二年十月乙未,置讲 授官一员。景{占二年十一月辛巳朔,以书院为府学, 德素行,贵而能贫。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 万,建学于先生之庐。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 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 其教;故清河职方原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 给田十顷。” 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今端 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予政事,陈公侍 郎尧佐题其榜。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 园,归欤鲁堂,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议乎经,咏思 (3)范仲淹主持时的应天府书院 著名的北宋宰相范仲淹年轻时期就是在应天书 院学习,从应天书院考中进士的。范仲淹得第为官 之后,因母丧返应天丁忧。当时的知应天府(即应 天府长官)晏殊邀请范仲淹到应天书院讲学,应天 府书院从而出现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 欧阳修为范仲淹所写的《范文正公仲淹神道 碑》的碑记中说:范仲淹,“公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 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 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 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 仁义。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 寝,夜或昏瓤以水沃面,往往照粥不充,日昃始食。 同舍生或馈珍鳝皆拒不受。”潘永因《宋稗类钞》卷 十一亦云:“范文正公为举子时,读书南都学舍。留 守有子居学,见公食粥,归告其父。以公厨食馈,公 不食。留守子日:‘大人闻公清苦,故遗以食物而不 下筋,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日:‘非不感厚意, 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此粥 乎?’二公同时人其所守,相类若此。”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7云:范仲淹在应 天府书院执教期间,“晏殊留守南京,公遭母忧,晏 公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夜课诸生,读 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调之,见先寝者诘 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时观何书, 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 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 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后学者辐凑。” 范仲淹在《南京书院题名记》(北宋的“南京”就 是今河南省商丘市)云: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 尘积,弦诵风布。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 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 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 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关,清 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 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 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 切。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 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 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 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 焉。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 者,天下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 无矣。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 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 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 簪之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 无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成 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 穷已。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 者,当又附此焉。 范仲淹自豪地说:应天书院“观夫二十年间,相 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宋仁宗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冬,范仲淹被提拔到中央 任秘阁校理,从此离开应天府。但是,他的思想根基 却牢牢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应天书院给予他 的精神财富,是他在以后长期的人生行程中时常汲 取的永恒养料。而应天府书院历经北宋一百余年而 不衰,与范仲淹在此辛勤耕耘奠定的良好基础是密 不可分的。 (4)应天府书院升格为国子监 宋仁宗景{占二年(1035年)十一月辛巳朔,把应 天书院升为府学,拨“田十顷”为学田。史载:“州郡 置学始此”,“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宋兴,天下州 府有学始此”,“庆历三年十二月戌午,以南京府学 为国子监”[ ] 叭。北宋时期,应天府是北宋经济、 
第4期 周保平:应天府书院在北宋“四大书院”中的地位及历史影响 7 交通、文化中心,它“南临汴水,西牵京师、禁喉关 陕、东蔽江淮、舟车涌会”,是京城汴水人运河的必 北宋时期,应天书院由于得离京师开封之近的先天 条件,其规模与影响都远远的超过南方的岳麓书院 和白鹿洞书院。 四、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影响 经之路,是南北商旅、东西驿道交汇之地,是北宋政 治、经济、文化、人才的重地。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年 初四大书院之一,而且是四大书院中唯一被升入国 子监的一个。它与东京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 遥相辉映,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从民办到国子监的 典范。 2.应天府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范仲淹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列举了应天书 院的创建发展的历程,以及应天书院的影响。是时, 端明殿学士、侍郎盛度文为之作记,前参知政事(即 宰相)陈尧佐为之题字,应天书院由一私学变成府 学,并有“解额”之权力。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国 子监”。可以说,应天书院是北宋最兴盛的书院,所 以也应该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在当时全国书院中 居于龙头地位。 应天府书院辉煌的历史先后被许多史学家提 及。元朝奉大夫牟献撰文、集贤直学士朝列大夫前 江浙儒学提举赵孟频书并篆额《义学记》载: 宋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先是 郡人戚同文聚徒讲授,士不远千里而至。文正公亦 依之,以学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碉给 之,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日:人生以行义为 贵,安用是“义”之一字,实与公意合。暨公登第,立 朝为首为帅,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日厚,遂成义 庄、义学。……窃闻文正公早岁就学应天时,夜以继 日,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糜度日,人不堪其忧,其 苦心劳形者,如此博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从之,叩 质乐与,往复无微,弗究其难疑,答问者又如此用力, 何啻十倍今人耶。咨尔来学,书而佩衿,盖亦追思先 志倪焉E 5]()。 根据《历代名臣奏议》及《湖广通志》、《江西通 志》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当时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的情况来看,北宋朝廷对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仅 赐额(即御书书院之名额),并赐以九经,并无赐田 之说,当然更谈不上拥有“解额”贡士的资格了。经 考察史籍,北宋时期能够得到朝廷赐“田十顷”者, 只有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而在此时,岳麓书院、白 鹿洞书院在规模及影响上皆不能与应天书院相比。 1.规范的管理制度 应天书院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 浮浅学风;重贤(德行)能(道艺)、重通经旨(考场十 道)、再墨义;主张“开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主 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提出修武备、“以策论高辞 赋,先策论后辞赋”的主张。之后,全国不少郡县兴 学都以应天书院为榜样,使应天书院如卓然于羊群 之驼,成为中华教育史上的一盏灯塔。 在徐度的著述《却扫编》中,记载了关于应天书 院的一些情况。《却扫编》卷上记载,戚同文先生是 应天书院的创建人,他为应天书院制定了严格的而 又符合人情的学制学规。《却扫编》卷上云:同文先 生“生唐天佑中,历五代人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 义为学者师。及是,四方之士争趋之,曹氏益复买田 市书,以待来者。先生乃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劝 督、惩赏,莫不有法。宁亲归沭,与亲戚还往,莫不有 时。而皆曲尽人情,故士尤乐从焉,由此书院日以寝 盛。事闻,京师有诏,赐名应天府书院。先生没门人 私谥为正素先生,其子纶复以儒学显,历事太宗、真 宗两朝,官至枢密直学士。先生之规,后传于时;及 建太学,诏取以参定,学制予幼时犹及见之书院,即 今之国子监也”_6] *2 。由此可见,应天书院凡课 试、讲肄、劝督、惩赏等,戚同文先生皆制订的学规学 制,“莫不有法”;“宁亲归沭,与亲戚还往,莫不有 时”,也就是即便是一个请假或会客制度,皆有时间 限制。 《却扫编》还说:“及建太学,诏取以参定,学制 予幼时犹及见之书院,即今之国子监也。” ̄IJJL宋皇 帝认为应天书院这些学规、学制皆是符合书院生徒 学习的规律,又非常符合人情。皇帝于是下诏,北宋 建立太学要参照应天书院学规学制的条文,可见应 天书院学制的严密和规范。这些规范对今后书院的 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北宋应天书院在教学上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 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规律。因材施教适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用于学生人员较多,性格有所差异这些情况,时应天 学府“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 堂”。范仲淹执教应天府时,一直致力于学生培养。 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慨 然有志于天下”的精神施于教学之中,“其于富贵, 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 ‘ 。他认为“致 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 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 ¨嘲"。范 仲淹认为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是学 生尽可能“博涉九流百家之说”,从而“进可为卿大 夫”,“退可为乡先生”。北宋思想家张载、王安石, 教育家孙复、胡瑗、石介,军事家庞籍、文彦博、韩琦 和诗人石延年,改革家欧阳修等均曾在应天府求学。 胡瑗师承范仲淹后,又创苏湖教法留于后人,可见因 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培养不同门类的人才作用极 大。 德育是古代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的一个 重要方面,北宋应天书院亦不例外。范仲淹认为: “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_j。道德教育 成为范仲淹教育教学环节和内容上的重要部分,最 著名的要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对德育要求的 描述了:“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 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在《初潭集》写道:“太祖、 太宗,丕变衰俗,崇尚斯文。及真宗、仁宗间,设教崇 学、儒学复兴,乃启宋明六百年儒学兴隆之运。范文 正仲淹与此有力焉。他是北宋前期收拾儒门、复兴 儒学的第一人。”范仲淹上承儒道墨法,下启程朱理 学,可谓北宋新儒学之祖。 可见,应天府书院在历史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地 位。它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且,其在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历史贡献 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西南 联大(今云南师大,原抗日时期清华北大所在地)一 座碑文所刻:“书院之制,……两宋为盛,应天、嵩 阳、岳麓、白鹿遗迹至今犹令人想见当时风流。应天 院,尤为特别。盖应天之建,仰给贤者曹诚所捐, 此华夏百姓捐助大学可考之始。”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5)[M].北京:中华书 局,2008.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卷232)[M].北京:中华 书局,1997. [3](元)脱脱.宋史(卷457)[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宋)朱熹.宰相经纬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 社,2001. [5]吴都文粹续集(卷13)[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宋)徐度.却扫编(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8](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8)[M].台北:商务印书 馆,1986. 【责任编辑:李安胜】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