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回归经济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6-04 12:35:30

关于加快发展回归经济的调研与思考

慈溪市工商联

    “回归经济”是外出创业人员完成原始积累后,带着资金、技术、项目返乡创业,培育和发展总部经济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慈溪人到异地谋求发展,促使慈溪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慈溪经济”到“慈溪人经济”的深刻变革。回归经济作为“慈溪人经济”的落脚点,将越来越成为慈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贡献点。

一、我市发展回归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的回归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发展回归经济的理念初步确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回归经济工作,把它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领导,落实措施,促进了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09年以来,我市把发展慈溪人经济作为一个战略重点进行专题部署调研,由市领导带队到慈溪人外出创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发展回归经济的初步对策建议。市委、市政府还结合各种机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项目洽谈,向慈溪籍外出创业人员宣传投资环境、使他们认识慈溪、了解慈溪,吸引他们回乡创业。

2、发展回归经济的优势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我市有1.5万名慈溪籍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1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有近10万慈溪人在外创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慈溪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一大批在外慈溪人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经营者群体,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创建了门类俱全的产业体系,拥有了丰富的社会人脉资源。以8个异地商会为例,现有会员企业992家,产品涉及电子、网络、房地产、酒店经营等,注册资金19.1亿,2009年预期能实现销售额达142亿元,其中规模在3000万以上的会员企业就有17家,总投资16.46亿元,2009年预期能实现销售额为42.76亿元。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我市在外经济已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了回乡投资创业的实力。从内部环境看,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较大,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有极强的产业配套基础,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我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市场潜力非常广阔,对回乡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发展回归经济的平台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市分别在深圳、上海、北京等10个城市,建立了慈溪深圳商会、慈溪上海商会、慈溪北京商会等8个异地商会,建立了香港慈溪联谊会、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家乡智囊团、留联会上海分会和留联会美国芝加哥联谊小组等组织,为吸引海内外慈溪籍人士的资金和智力搭建了联系沟通的平台,为加快发展回归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以这些统战组织为平台,积极开展各类乡情联谊、投资环境推介、信息政策咨询等活动,引导海内外慈溪籍人士主动参与开放招商活动。

4、回归创业者逐年增多。我市通过组织开展“开放招商年”活动,充分利用异地商会等组织平台,通过“走出去—联得起—引回来”的模式,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异地商会去年就引进项目15个,产业涉及金融、房地产、现代服务业和电子科技等项目,投资额近10亿,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海外慈溪人的作用,每年举办海外留学人员科技项目与民营企业产业对接、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家乡智囊团年会等,为促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二、发展回归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发展回归经济已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总体上看,尚停留在初级层面,大力发展回归经济还有许多工作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观层面上看,重视程度不够。一是领导重视还需加强。尽管我市在以商招商发展回归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未能真正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回归工程的实施仅局限于个别单位或部门,没有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工作有些滞后,成效不是很明显,特别是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健全的回归工程管理机构,没有明确一个专门部门从事调查摸底、联络沟通等基础性工作,对全市回归工程资源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全市实施回归工程缺乏宏观管理。目前,全市还没有哪一个部门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回归工程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已回归企业的有关情况,因此工作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优惠扶助政策还未建立。我市对特定回归工程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对大部分的回归工程在政策上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对回归创业人员没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对有规模上档次、产业整体性转移、高新技术项目还没有统一的优惠政策。三是联络宣传渠道还需拓展。目前,发展回归经济还局限于统战部门借助统战组织和统战方式加强与海内外慈溪籍人士的联络联谊,对回乡创业的典型引导、表彰奖励等方面工作还远远不够,还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回归经济的良好局面。

(二)客观层面上看,发展空间受制。一是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制约。土地供应状况及其导致的商务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迁移时最为关注的原因。随着杭州湾新区管理体制的调整,我市余下可用的土地资源已不多,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对土地政策严格控制的因素,造成我市土地供给将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要求,这是当前回归工程最大制约因素。另外,回归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融资困难、人才和用工等问题,希望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支持解决二是产业对接不准。在外人士从事的行业范围很广,每个行业都有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从客观因素上讲,不是在外人士不愿意回乡兴业,而是由于产业环境不对投资项目的路,投资项目又不对投资者的路,他们不敢冒风险回乡投资兴业,只好固守在外地,这种产业对接上的分歧对实施回归工程有一定阻碍。三是投资环境还需优化。我市的投资软硬环境虽然有一定提高,但在土地报批、建设、验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一定程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率低下现象,这可能会给我市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带来负面影响。

(三)从深层次分析看,慈溪人经济与慈溪经济还未形成良性互动。我们认为,当地经济与当地人经济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当地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时,一些有经济头脑、有志创业者往往会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寻找商机;第二阶段,是在当地经济具备较高水平时,一些在外创业多年,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有识之士,会因回报家乡和故土情结等各种因素而回乡二次创业;第三阶段,是在当地经济达到相当发达水平时,许多成功的企业老板已不满足于当地发展,而把触角和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发展平台,到外地拓展项目,延伸网络,谋求更大发展。目前,我市正处于二、三阶段并存的时期,既有外出发展的,也有回归创业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慈溪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回归经济”建设的对策思考

从我市近年来的实践看,实施回归经济对促进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必须把它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促进回归。发展“回归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需要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此项工程长效发展。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把“回归工程”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定期研究“回归工程”的有关问题,认真做好“回归工程”资源的跟踪调查工作。要对我市在外人员的职业、资产、分布状况、联系方式及已回归人员的情况做到全面的了解和具体的分析,并建立项目信息库,组织开展联系、走访、慰问、调查等活动,为“回归工程”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党政领导联系回归企业制度,与回归人士交朋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建立服务机制。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回归企业和在外成功人士的宣传力度,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投资热情;要引导回归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树立回归企业的良好形象;要充分发挥政协、统战、工商联、侨联等部门的优势,既打“本地牌”,又打“侨牌”,促进海外人士回归。三是建立考评机制。要把“回归工程”纳入开放招商的考核体系,把实施“回归工程”的好坏作为评价投资服务环境和工作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实行期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有奖有惩,赏罚分明,并将“回归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通报,促进 “回归工程”和开放招商工作健康发展。四要正确处理好回归创业与外出发展的关系。在实施“回归工程”中,要坚持“三不三优先”规则,即污染环境项目、破坏环境项目、只建房不生产项目一律不引进,有规模上档次的项目优先,发展总部经济的项目优先,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对外出发展企业,要通过感情联络,引导他们生产外迁、资金回流、信息回归,在慈溪建立总部既减轻我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同时提高发展的质量。

2、加强亲情、乡情联谊,感召回归。利用各种机会和场所,不断加大与外出人员的联系和沟通,是促进外出人员回归创业的最好途径。一是依托传统节日交流。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级党委政府给本地籍外出人士致信问候,通报家乡的发展变化,并适时请回乡探亲的人员聚会,组织他们参观家乡的发展成就,使他们能够经常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思乡之情,增强他们回归创业的自豪感。各级党政领导要定期带队,组织亲友团、招商团到异地他乡慰问有影响的在外成功人士,邀请他们并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影响组团回家乡考察投资。二是依托在外民间机构交流。要充分发挥已建异地商会、慈溪联谊会等组织信息灵、商缘广、“两边熟”的优势,宣传和推进慈溪与各地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使之成为外出人士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和回乡投资的通道。三是依托亲朋好友交流。要定期召开外出成功人士亲朋联谊会,听取他们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动员亲人回归创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这些感情投入,使外出人士看到家乡召唤的诚心,增强他们的回归决心和创业信心。四是加强经常性交流。积极开展拜会老乡、加强往来、寄送贺卡、发送短信(邮件)等活动,广泛联系在外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对家乡有感情的“五有人士”回归创业。

3、优化政策、创优环境,吸引回归。要实现“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必须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真正使回归人员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回归企业。要出台关于实施“回归工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制订更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回归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要结合实际,积极筑巢引凤,对有规模上档次、产业整体性转移、高新技术项目和发展总部经济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从用地、供电、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收费、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制订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性优惠和鼓励措施,努力营造回归经济大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创造条件,发展回归企业。土地和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着力帮助回归企业解决好这两个关键问题。在供地方面,针对国家政策调整的实际,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多做工作,多争取用地指标,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同时,抓好统筹规划,加强土地管理,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挖掘供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尽可能满足企业用地。在融资方面,加强银企合作,增强银企互信,搞好诚信评级,帮助企业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长期的信贷支持。三是政治关心,留住回归企业。对回归办企业和支持公益事业的回归人士,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可通过推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工商联会员等途径,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为家乡建设出谋献策。通过设立“创业奖”、“奉献奖”,表彰一批对家乡经济贡献大、安置就业人员多、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成绩突出的回归人士,激发他们回归的成就感。

    4、正确引导、强化服务,保障回归。提高回归企业质量,发挥回归企业效益,是实施“回归工程”、促进招商引资的重点和目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对回归企业的服务工作,帮助回归企业健康成长,使回归企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一是要加强信息指导。通过政府网站和发放投资指南等方式,定期向在外人士和回归企业宣传我市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人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在外人士和回归企业选准投资方向,避免投资失误。二是要加强投资引导。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回归企业投资科技型、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等行业和领域,努力培植一批新兴骨干企业。三是要加强跟踪服务。要增强政府服务的主动性和规范性,对回归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聘请专家、学者为回归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知名品牌。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场所,大力推介回归企业,帮助企业拓展产品市场。

关于加快发展回归经济的调研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