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变频调速实验控制系统的设计(第二章 可编程控制器与变频器的综述)

发布时间:2019-03-31 06:14:55

第二章 可编程控制器与变频器的综述

2.1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

让我们追溯到 20 世纪的六十年代末,认识一下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史。 在可编程控制器出现以前,继电器控制在工业控制领域占主导地位,由此构成的控制系统都是按预先设定好的时间或条件顺序地工作,若要改变控制的顺序就必须改变控制系统的硬件接线,因此,其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差。

20 世纪的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由于价格高、输入输出电路不匹配、编程难度大以及难于适应恶劣工业环境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领域获得推广。

1968 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 (GM) 为了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要求寻找一种比继电器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的新型工业控制器,并从用户角度提出了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的十大条件,立即引起了开发热潮。主要内容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编程方便,可现场修改程序;

维修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盘;

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盘竞争;

输入可为市电;

输出可为市电,容量要求在 2A 以上,可直接驱动接触器等;

扩展时原系统改变最少;

用户存储器大于 4KB[3]

这些条件实际上提出将继电器控制的简单易懂、使用方便、价格低的优点与计算机的功能完善、灵活性、通用性好的优点结合起来,将继电接触器控制的硬接线逻辑转变为计算机的软件逻辑编程的设想。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 (DEC公司 ) 研制出了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PDP—14,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线上试用成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可编程控制器自此诞生。

可编程控制器自问世以来 , 发展极为迅速。1971 年,日本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 1973 年,欧洲开始生产可编程控制器。到现在,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的电气工厂几乎都在生产可编程控制器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设备被列入生产中,成为当代电控装置的主导。

从可编程控制器发展历史可知,可编程控制器功能不断变化,其名称演变经历了如下过程:早期产品名称为“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简称 PLC ,主要替代传统的继电接初控制系统。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也不断地触控制系统。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也不断地增加,因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不能描述其多功能的特点。1980 年,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给他一个新的名称“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简称 PC 1982 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门为可编程控制器下了严格定义。然而 PC 这一简写名称在国内早已成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代名词,为了避免造成名词术语混乱,因此国内仍沿用早期的简写名称 PLC 表示可编程控制器,但此 PLC 并不意味只具有逻辑功能。[4]2.2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

科编程控制器一直在发展中,因此直到目前为止 , 还未能对其下最后的定义。 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 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在1980 年给可编程控制器作了如下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个数字式的电子装置,它使用了可编程序的记忆以存储指令,用来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和演算等功能,并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和输出,以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过程。一部数字电子计算机若是用来执行 PLC 之功能者 , 亦被视同为 PLC, 但不包括鼓式或机械式顺序控制器。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曾于 1982 11 月颁发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一稿, 1985 1 月又颁发了第二稿, 1987 2 月颁发了第三稿。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是: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 / 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按易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5]

此定义强调了可编程控制器是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即它也是一种计算机。它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计算机。这种工业计算机采用面向用户的指令,因此编程方便。它能完成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操作,它还具有数字量或模拟量的输入 / 输出控制的能力,并且非常容易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体,易于扩充 定义还强调了可编程控制器直接应用于工业环境,它须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这也是区别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强调的是,可编程控制器与以往所讲的鼓式 , 机械式的顺序控制器在可编程方面有质的区别 . 由于PLC 引入了微处理机及半导体存储器等新一代电子器件,并用规定的指令进行编程, 能灵活地修改 , 即用软件方式来实现可编程的目的。

2.3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2.3.1 PLC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通常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RAMROM)、输入输出单元(I/O)、电源和编程器等几个部分组成。 [6]

CPU作为整个PLC的核心,起着总指挥的作用。CPU一般由控制电路、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这些电路通常都被封装在一个集成电路的芯片上。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与存储单元、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连接。CPU的功能有以下一些: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执行指令,取下一条指令,处理中断。

存储器(RAMROM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及工作数据。存放系统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存放应用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用户程序存储器;存放工作数据的存储器称为数据存储器。常用的存储器有RAMEPROMEEPROMRAM是一种可进行读写操作的随机存储器存放用户程序,生成用户数据区,存放在RAM中的用户程序可方便地修改。RAM存储器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价格便宜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做备用电源。掉电时,可有效地保持存储的信息。EPROMEEPROM都是只读存储器。用这些类型存储器固化系统管理程序和应用程序。

I/O单元实际上是PLC与被控对象间传递输入输出信号的接口部件。I/O单元有良好的电隔离和滤波作用。接到PLC输入接口的输入器件是各种开关、按钮、传感器等。PLC的各输出控制器件往往是电磁阀、接触器、继电器,而继电器有交流和直流型,高电压型和低电压型,电压型和电流型。

电源

PLC电源单元包括系统的电源及备用电池,电源单元的作用是把外部电源转换成内部工作电压。PLC内有一个稳压电源用于对PLCCPU单元和I/O单元供电。

编程器

编程器是PLC的最重要外围设备。利用编程器将用户程序送入PLC的存储器,还可以用编程器检查程序,修改程序,监视PLC的工作状态。除此以外,在个人计算机上添加适当的硬件接口和软件包,即可用个人计算机对PLC编程。利用微机作为编程器,可以直接编制并显示梯形图。[7]

2.3.2 PLC的工作原理

PLC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在PLC中用户程序按先后顺序存放,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执行程序,直到遇到结束符后又返回第一条,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PLC的扫描过程分为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处理、程序执行、程序输出几个阶段。全过程扫描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扫描周期。当PLC处于停状态时,只进行内部处理和通信操作服务等内容。在PLC处于运行状态时,从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一直循环扫描工作。

输入处理

输入处理也叫输入采样。在此阶段,顺序读入所有输入端子的通端状态,并将读入的信息存入内存中所对应的映象寄存器。在此输入映象寄存器被刷新。接着进入程序执行阶段。在程序执行时,输入映象寄存器与外界隔离,即使输入信号发生变化,其映象寄存器的内容也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在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输入处理阶段才能被读入信息。

程序执行

根据PLC梯形图程序扫描原则,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步序,逐句扫描,执行程序。遇到程序跳转指令,根据跳转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程序的跳转地址。从用户程序涉及到输入输出状态时,PLC从输入映象寄存器中读出上一阶段采入的对应输入端子状态,从输出映象寄存器读出对应映象寄存器,根据用户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存入有关器件寄存器中。对每个器件来说,器件映象寄存器中所寄存的内容,会随着程序执行过程而变化。

输出处理

程序执行完毕后,将输出映象寄存器,即器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状态,在输出处理阶段转存到输出锁存器,通过隔离电路,驱动功率放大电路,使输出端子向外界输出控制信号,驱动外部负载。[8]

2.3.3 PLC编程语言

梯形图编程语言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它是在电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来的,形象、直观、实用。 梯形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1)梯形图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每一逻辑行起始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串、并联接,最后是线圈与右母线相联。

2)梯形图中每个梯级流过的不是物理电流,而是概念电流,从左流向右,其两端没有电源。这个概念电流只是形象地描述用户程序执行中应满足线圈接通的条件。

3)输入继电器用于接收外部输入信号,而不能由PLC内部其它继电器的触点来驱动。因此,梯形图中只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出现其线圈。输出继电器输出程序执行结果给外部输出设备,当梯形图中的输出继电器线圈得电时,就有信号输出,但不是直接驱动输出设备,而要通过输出接口的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才能实现。输出继电器的触点可供内部编程使用。

语句表编程语言

指令语句表示一种与计算机汇编语言相类似的助记符编程方式,但比汇编语言易懂易学。一条指令语句是由步序、指令语和作用器件编号三部分组成。

控制系统流程图编程图

控制系统流程图是一种较新的编程方法。它是用像控制系统流程图一样的功能图表达一个控制过程,目前国际电工协会(IEC)正在实施发展这种新式的编程标准。[9]

2.4可编程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PLC在不断的发展中,其功能不断的完善,其功能不断的加强,其主要的功能有:

1)开关量逻辑控制

PLC具有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可以实现各种简单和复杂的逻辑控制,常用于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

2)模拟量控制

PLCCPU只能处理数字里量,所以PLC配置了A/DD/A的转化模块,把现场输入的模拟量经A/D的转换后送CPU处理,而CPU处理的数字量结果,经过D/A转化,转化成模拟量去控制被控设备,以完成连续量的控制。

3)闭环过程控制

PLC中配置了PID控制模块,可以控制过程中某一变量(如电压,电流,速度等)进行PID控制。

4)定时控制

5)即时控制

6)顺序步进行控制

7)数据处理

8)通讯和联网[10]

现代PLC具有通讯功能,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如变频器)实现通讯。PLC与变频器组成联合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交流电机的自动化水平。

PLC是专业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具有面向工业控制的鲜明特点。

1)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2)通用性强,灵活性强,功能齐全

3)编程简单,使用方便

4)模块化结构

5)安全方便,调试方便

6)网络通讯

2.5 变频器的简介

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

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生产工艺的改进及功率半导体器件价格的降低,变频调速越来越被工业上所采用。如何选择性能好的变频其应用到工业控制中,是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交流电动机的同步转速表达式位: n60 f(1s)/p (1) 式中 n———异步电动机的转速; f———异步电动机的频率; s———电动机转差率; p———电动机极对数。 由式(1)可知,转速n与频率f成正比,只要改变频率f即可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当频率f050Hz的范围内变化时,电动机转速调节范围非常宽。变频器就是通过改变电动机电源频率实现速度调节的,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率、高性能的调速手段。[11]

1)变频器控制方式

低压通用变频输出电压为380650V,输出功率为0.75400kW,工作频率为0400Hz,它的主电路都采用交交电路。其控制方式经历了以下四代。 3U/f=C的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方式 其特点是控制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机械特性硬度也较好,能够满足一般传动的平滑调速要求,已在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在低频时,由于输出电压较低,转矩受定子电阻压降的影响比较显著,使输出最大转矩减小。另外,其机械特性终究没有直流电动机硬,动态转矩能力和静态调速性能都还不尽如人意,且系统性能不高、控制曲线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转矩响应慢、电机转矩利用率不高,低速时因定子电阻和逆变器死区效应的存在而性能下降,稳定性变差等。因此人们又研究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

2)电压空间矢量(SVPWM)控制方式

它是以三相波形整体生成效果为前提,以逼近电机气隙的理想圆形旋转磁场轨迹为目的,一次生成三相调制波形,以内切多边形逼近圆的方式进行控制的。经实践使用后又有所改进,即引入频率补偿,能消除速度控制的误差;通过反馈估算磁链幅值,消除低速时定子电阻的影响;将输出电压、电流闭环,以提高动态的精度和稳定度。但控制电路环节较多,且没有引入转矩的调节,所以系统性能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3)矢量控制(VC)方式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的做法是将异步电动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定子电流IaIbIc、通过三相-二相变换,等效成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交流电流Ia1Ib1,再通过按转子磁场定向旋转变换,等效成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直流电流Im1It1Im1相当于直流电动机的励磁电流;It1相当于与转矩成正比的电枢电流),然后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求得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量,经过相应的坐标反变换,实现对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其实质是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分别对速度,磁场两个分量进行独立控制。通过控制转子磁链,然后分解定子电流而获得转矩和磁场两个分量,经坐标变换,实现正交或解耦控制。矢量控制方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转子磁链难以准确观测,系统特性受电动机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在等效直流电动机控制过程中所用矢量旋转变换较复杂,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分析的结果 [11]

4)直接转矩控制(DTC)方式

1985年,德国鲁尔大学的DePenbrock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变频技术。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矢量控制的不足,并以新颖的控制思想、简洁明了的系统结构、优良的动静态性能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在电力机车牵引的大功率交流传动上。

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控制电动机的磁链和转矩。它不需要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因而省去了矢量旋转变换中的许多复杂计算;它不需要模仿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也不需要为解耦而简化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5)矩阵式交交控制方式

VVVF变频、矢量控制变频、直接转矩控制变频都是交交变频中的一种。其共同缺点是输入功率因数低,谐波电流大,直流电路需要大的储能电容,再生能量又不能反馈回电网,即不能进行四象限运行。为此,矩阵式交交变频应运而生。由于矩阵式交交变频省去了中间直流环节,从而省去了体积大、价格贵的电解电容。它能实现功率因数为l,输入电流为正弦且能四象限运行,系统的功率密度大。该技术目前虽尚未成熟,但仍吸引着众多的学者深入研究。其实质不是间接的控制电流、磁链等量,而是把转矩直接作为被控制量来实现的。具体方法是:

——控制定子磁链引入定子磁链观测器,实现无速度传感器方式;

——自动识别(ID)依靠精确的电机数学模型,对电机参数自动识别;

——算出实际值对应定子阻抗、互感、磁饱和因素、惯量等算出实际的转矩、定子磁链、转子速度进行实时控制;

——实现Band—Band控制按磁链和转矩的Band—Band控制产生PWM信号,对逆变器开关状态进行控制。

矩阵式交交变频具有快速的转矩响应(<2ms),很高的速度精度(±2%,无PG反馈),高转矩精度(<3%);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起动转矩及高转矩精度,尤其在低速时(包括0速度时),可输出150%~200%转矩。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正文

基于PLC的变频调速实验控制系统的设计(第二章 可编程控制器与变频器的综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