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秋笔法”的特点及其在当今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3-12-16 13:14:12

浅谈春秋笔法的特点及其在当今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关键词:春秋笔法 匈奴列传 左传 新闻 拜登访华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由孔子首创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而说到“春秋笔法”的特点,主要有欲说还休,以少引多不著一字,以无胜有烘云托月以彼写此;设想幻化,以虚寓实语近意遥,以浅藏深等。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充分思考的余地。其手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虽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而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但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如《匈奴列传》中写到“太史公日: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司马迁对汉武帝穷兵黩武、当时将帅单为一己私名、利禄而主张战争极其反感,但这些都是司马迁生活时代的人与事,司马迁不可能对其直接褒贬,所以,司马迁先点明《春秋》的写作方法是对前代之事则褒贬明显,对当代之事则青语隐约,接着则言语闪烁、摇曳地议论对匈奴的战争,让读者明白其苦衷以及他想表达的意思。虽然司马迁仍然没有在指出《春秋》的写法后直接点明自己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但毕竟他把它与对匈奴战争的议论直接组接在下起,让读者一看便能明白其用意,达到了惩恶劝善表明自身政治观点的作用。同时,凡是《史记》所牵涉到的人物使用过“微言大义”的方法或有与之相关之事,司马迁总是首先在态度上予以赞扬,并且尽可能地对此进行揭示和描绘,增加了读者对“微言大义”的感性认识。

此外,《春秋》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虽然只四六个字,却记录了这样一件大事:鲁隐公元年,郑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这个地方打败共叔段,使他“出奔”。 可以看出《春秋》中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因此“春秋笔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为显现了用语准确,选词严谨,记事极简短,含义深刻。另外,《左传》对《春秋》这句经文隐含的褒贬用意解释道:“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不难发现,《春秋》中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的纯客观的记录,不流露作者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是有褒有贬的。一字褒贬,以少胜多的手法,显示其潜涵的魅力。例如东西方媒体在对待同一政治事件上的不同报道语言就可见其倾向性,前苏联东欧上世纪90年代发生政治变化时,我们所用的词语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中性词语,而西方媒体则用“民主改革”,政见不同可见一斑。再如,萨达姆被抓后判处绞刑,国内各大媒体一般以“萨达姆完了”、“萨达姆将死”作为新闻标题,既陈述了事实,倾向性也暗含其中。

而到了现代,在新闻报道中“春秋笔法”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增加,许多记者在报道中就用到了此种手法。2011819日新华网刊发了一则报道《拜登访华 中午吃炸酱面5人花79元》,报道主要写到美国副总统拜登来北京访问,818中午与习近平副主席首次会谈后,逃离人民大会堂,取道向北几公里,私奔到鼓楼附近一家只有七张桌子的姚记炒肝小吃店,食指大动,兴致勃勃地吃了一顿炸酱面,花费79元。美国副总统在中国吃炸酱面的行为,在中国国内媒体上被炒作得热闹非凡,纵观全篇报道,没有一处对事件的直接评价,只是交代了拜登吃面全过程,但记者却把隐含的倾向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恰好应验了西方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话:“越是写得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表达自己的意见,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从表面上来看,记者是在报道美国副总统的炸酱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记者是想借此新闻事件,表达对中国官员消费的不满。因为绝大多数时候,记者对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很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运用春秋笔法可以把自己内心深处不敢说出或者没有能力说出的话,借助于新闻报道表达出来,这恰恰是此手法的最大益处。拜登在副总统身份与一碗炸酱面的落差中,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示美国政治的平民文化,凸显美国官员公务出差用餐的廉洁、简朴、低调、平等、高效之风范。其背后,则是中国某些官员的工作散漫、生活奢靡和取舍无度刮。一顿炸酱面、20分钟吃完、79元埋单,吃完还说打扰大家了,如此的谦和、低调、轻松和高效,不仅尴尬了中国官员,也拨开了民众的视野。记者越是报道拜登身段柔和、面带微笑、谦恭有礼,就越是在无形中反衬我国公款消费现象的严重

不能否认新闻记者报道美国副总统吃炸酱面新闻的价值,但是,也不能对这样的新闻给予过高的评价。因为要想解决中国的问题,还必须从中国自身找原因,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这种假借美国副总统吃饭的新闻讽刺或者调侃中国官员的做法,初看起来似乎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仔细分析就会令人哑然失笑。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手法陈旧,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反映出中国新闻记者卑微的心态。如果用这种曲线表达方式,反映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么,不仅使新闻本身显得有些怪异,而且更主要的是,会使得中国的新闻记者失去光明磊落的凛然正气。中国当前问题众多,公款消费居高不下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但是,作为新闻记者不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反映自己的主观诉求。倘若能以自己的一只秃笔,直面惨淡的人生,揭露事实真相,这样舆论监督的力量才会大大增强。

除此之外,201147《贵阳晚报》的一则新闻报道《遵义:整治交通 先拿警车开刀》中就曾这样写道:45,遵义市公安局在当地党报集中曝光215辆警务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其中包括遵义市公安局30多辆警车,此外,一辆监狱的警车违法次数最多,高达14次。记者看到,当天,遵义市公安局在《遵义日报》上发布的半版通告中,有交通违法行为的警车涉及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国安等单位。几乎无一家警务用车单位幸免。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市民表示担心,由于涉及到执法单位内部车辆,群众无法知晓处理情况,希望过段时间将处理情况也进行曝光,避免流于形式。”记者在这篇报道中也同样运用了春秋笔法,可以看出,笔者并没有直接采用评论性的新闻报道语言,而是按照消息的五要素直陈,简短而又犀利,客观陈述了一个个事实性的片段,例如当地党报集中曝光215辆警务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包括遵义市公安局在内的30多辆警车,一辆监狱的警车违法次数最多,高达14次。其文字简洁精辟,以简练的文笔写出寓意深刻的事实,以一字见褒贬,微言显大义春秋笔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虽然笔者没有过多地加入自身的情感表达,但出于对政治的回避以及忠于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全篇报道注重写意,追求事实与情感的最高结合艺术,也就是让受众能够从稍许感性且模糊的报道中体会到文字的本意,大抵跟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曲同工。以浅藏深,言近意远的语言表达则更加能突显新闻的真实性,使受众更加信服。

从古至今,“春秋笔法”始终活跃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不直接表露作者立场和意见的文体在部分写作中值得学习与汲取,但大量出现就会对读者造成困扰。如何运用得当,使新闻作品浑然天成,这需要当代记者不断学习和领悟。

参考文献:

1、《〈春秋〉之谜》 刘黎明、巩红玉著 22页(《春秋》的“微言大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2、《〈春秋〉经传研究》 赵生群著 26页(第三节 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

3、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09年第3期《新闻报道的“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

作者:张隽、熊晖

4、《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作者:李洲良〔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4—385页,第346页,第84页,第690页,第368页,第371372页,第373页,第81页,第81—82页,第225页,第227页,第141页,第14页。

浅谈“春秋笔法”的特点及其在当今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