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音字读音的确定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17 22:02:36

一个多音字读音的确定之路

    今天教学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文中有这么一句文言语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话中的“差”是个多音字。备课时,见文下注释把它解释为“大致、差不多”。于是觉得应该毫无悬念地读第四声“chà”。当然也一直这么读了很多年。直到今年95日,区里组织新教材培训,听了一节示范课,上的正是这篇文章,发现执教者把这个字读成第一声“chā”。后来专家点评时也没有说这么读有什么不妥。不过我心里存在疑惑,就回来查找资料。首先上网,发现网上大多支持把这个字读成第一声,于是就想,是不是我以前读错了。在我还没来得急去做进一步的核实时,我也教到了这篇文章。于是匆忙上阵,就把这个字也念成第一声了。刚好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听课。下课时听课老师跟我交流。她说:““差”在这里应该读为第四声,就是“差chà不多”的意思。也有“差chā可”这个词,但是解释为‘勉强’,不符合这句话的语言环境。这句话本来就解释为“跟撒把盐在空中差不多”,而不是解释为‘勉强可以比成撒把盐在空中’。”经她师那么一说,我当时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后来再静下心来想的时候,又觉得如果把“差chā可”连起来,解释为“勉强”,也能说得通,这样句子就解释为“勉强可以比作撒把盐在空中”。整句话看起来显得极不自信,气势比较弱,也许是谢朗谦虚的表现,或者作为大哥,他先来个抛砖引玉。当然,如果把“差”理解为“差chà不多”,句子解释为“跟撒把盐在空中差不多”,气势上要比前一种理解强了一些,谢朗的一马当先的自信就有了。基于这种想法,我就决定在第二课时,讲解人物形象时,把两种读法,两种解释都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加深对文中内容及人物的理解。因为有了这两种解释,那么与之对应的谢道韫的比喻也有两种解释了。如果谢朗是谦虚的口吻,那么谢道韫的话应该理解为商量的口吻,“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起舞吧。”如果谢朗的口吻是很自信的,那么谢道韫的话应该理解为否定谢朗,而肯定自己的口吻,“比不上把它比作柳絮随风起舞。”

然而事实是不是我想象的这样两可呢?带着疑问我查找了古汉语字典(由王力老师主编的),发现在古汉语字典里,“差”压根儿就没有“chà”读音,只有chāchàicī三个读音。其中读“chā”时,有三个义项①差别。例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②差错,错误。例句:终如其言,一无差错。③稍微,比较的。例句:吴公差强人意(吴汉比较使人满意。)在这三个义项中,觉得第三个义项较符合“撒盐空中差可拟”的语境。虽然这样认为了,但还是觉得放心不下。于是又查了第11版的《新华字典》。《新华字典》里“差”有四个读音。分别是“chāchà、chāicī”。读“chā”时,有四个义项,分别是①不同,不同之点。组词:差别,差异,偏差。②大致还可以。组词: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③错误。组词:差错,阴错阳差。④差数,减法运算的得数。再看读“chà”时,也有四个义项。①错误:说差了。②不相当,不相合:差得远,差不多。③缺、欠:差一道手续,还差一个人。④不好,不够标准:成绩差。如此一来,我觉得答案就明朗了。《新华字典》中,读“chā”时,义项②“大致还可以”用来“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还是极为妥帖的。而这个义项里组的词“差强人意”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chā”的义项③里的例句“吴公差强人意”也保持一致。所以我认为无论是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是《新华字典》,都有理由把“撒盐空中差可拟”里的“差”读成“chā”。

对于这个字的读音,我倒是建议编者把它的音直接注上。省得教授者纠结。不过我倒是在甄别读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也许我的看法仍然有争议,但这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这件事还警告我,教授知识时不能想当然。

一个多音字读音的确定之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