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3-09 11:16:15

1例结肠癌术后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肠造口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造口皮肤黏膜缝线处组织愈合不良,使皮肤与肠造口黏膜分离,并留下一个开放性的创面[1]。我院于20151月收治了1例肠梗阻患者,行急诊手术,术后第6天发现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皮下脓肿。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关键词】结肠癌、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个案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2015120日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10天”入院,完善检查后诊断肠梗阻,当日急诊在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降结肠造口术+肠减压术,术后诊断:乙状结肠癌并梗阻。组织病检结果:乙状结肠黏膜黏液腺癌。病理分期:Ⅲ期,T4aN1cM0。实验室检查结果:钾L,白蛋白L。术后第6天常规更换造口袋时发现造口10点钟方向有一包块,触之疼痛,造口周围皮肤发红,造口与皮肤衔接处异常红肿,考虑脓肿形成,拆线后发现造口612钟方向皮肤黏膜分离,探入棉签上可见脓液。予脓腔清洗、清除黄色坏死组织,选择合适的敷料引流;造口周围皮肤处选用造口附件产品保护皮肤等处理;至术后11天引流量显著减少,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后在门诊随访换药。术后22天皮肤黏膜分离处完全愈合。2护理评估肠造口评估
正常肠造口微凸、红色、有光泽,肠造口黏膜与周围皮肤对合紧密,肠造口周围皮肤完整,颜色与正常皮肤相同[2]。该患者系降结肠单腔造口,造口形状不规则,大小为50mm×38mm,高于皮肤约,颜色红润,有光泽,轻度水肿。排便形状为不

成形稀便。肠造口612点方向皮肤与黏膜分离,其中811点钟方向可扪及一大小约2×3cm大小包块,质软,周围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有波动感,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化量表评分,为4分。营养风险筛查
由于有营养风险比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临床结局更多(如增加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3]。为了配合造口治疗,我们运用NRS2002筛查工具对该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经评估,该患者营养状态受损情况3分、疾病严重程度2分、年龄0分,总分为5分。NRS2002总评分≥3(NRS表明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心理评估
患者急诊入院手术,术后诊断为结肠癌,并行造口术,术后早期患者难以接受疾病和身体形象的改变,加之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使患者心理负担重、悲观消极,还未适应造口存在,即出现皮肤黏膜分离,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分,为16分,心理焦虑抑郁。处理
造口黏膜分离处理
1次换药,拆除造口612点钟方向的缝线,可见612点钟方向全部分离,生理盐水清洗分离处,用头皮针(剪去针头)连接20ml空针用生理盐水手动加压冲洗脓腔,浸泡1分钟后用纱布吸干,可见75%腐肉,25%肉芽,深度为1-3cm。采用保守性锐器清创法[4]去除创面坏死组织,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管。考虑分离处创面感染,选择爱康肤银离子填充至分离最深处。外层用防漏膏保护隔离,避免排泄物渗漏到分离处,加重感染。选择佩戴一件式造口袋,渗漏时随时更换。处理第2日,患者主诉疼痛明显减轻,评分为2分。造口袋内可见约100ml脓性渗液,伴腥臭味;揭除造口袋,612点钟方向皮肤黏膜分离,深度约为1-3cm可见50%腐肉,50%肉芽,继续同前冲洗脓腔。生理盐水纱布引流条较之其他湿性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