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发布时间:2015-03-05 11:49:54

台湾“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 国民党惨败

2014-12-03 04:42:38

来源:综合 澎湃新闻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资料视频:台湾选战 国民党败选

00

  周六(1129日),台湾“九合一”选举落下帷幕,国民党惨败,马英九于今天宣布将辞去党主席职务。自2001年以后较稳定的所谓“北蓝南绿”状态被打破。

  我们关注三个问题:

  1.国民党为什么会输?

  2.国民党惨败的经济影响如何?

  3.如果2016年民进党上台,会怎么样?

  1

  国民党为什么会输?

  原因一:政党定位不清晰

  大陆一般人往往只知道,国民党和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差别,国民党坚持“九二共识”,而民进党则倾向“台独”,但实际上国、民两党在经济社会政策上也有差别。按照西方民主政治的标准,国民党是个“右派政党”,而民进党则是个“左派政党”。

  国民党是“国际民主联盟”(也称“保守党国际”)的成员,而民进党没有加入大的国际性政党组织,但有比较明显的“左派”政党倾向。

  民进党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核电建设、对外贸易等领域,都有比较明显的“左派”诉求,主张增加社会福利,对自由贸易尤其是两岸经贸持保留态度,反对核电建设等,这些诉求形成了一整套“反权贵”和维持台湾经济社会独特性、构建“小而美”的台湾社会的论述体系。

  反观国民党,虽然作为一个右派“保守党”,但却不像西方国家的保守主义政党,能够通过宗教信仰凝聚选民的支持,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存在的一些重大争议性社会问题(持枪权、同性恋和反同性恋、堕胎权等),在台湾并非作为“右派”的国民党和作为“左派”的民进党的主要分歧所在,因此国民党的政策面目显得非常模糊。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注意到,马英九执政至今,一直强调自身在推动经济增长上的能力,但台湾社会的民生却未有改善,房价高企,青年就业率低,大学生毕业起薪持续下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众对经济上的成果没有实际感受,台湾经济被称为“无感经济”。作为后工业化社会的台湾,民众对于比较宏大的经济数据没有切身体会,而国民党当局提出的政见很大程度只强调台湾经济发展、同韩日竞争等宏观层面,却无法下沉到民众的实质体验,加之不断爆发的社会问题、食品案件等,都加剧了民众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因此,这次选举民众对国民党投出“不信任票”。

  原因二:选民结构大改变

  本次选举标志着,自2000年以来意识形态主导台湾选举,形成比较固化的政治结构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从2010年起,在“两蒋”时代结束后出生的青年人开始进入选民年龄,“80后”、“90后”的参与大大改变了台湾选民结构,过去的蓝绿两大阵营的所谓“基本盘”占比在降低,而“80后”、“90后”的选民的意识形态色彩则不明显。

  总体而言,台湾青年选民的特征包括大量使用互联网、台湾“主体意识”较强以及经济地位不巩固。这三点都是对国民党非常不利的因素。传统的台湾选战,依靠的是所谓“组织力量”,国民党有很多传统的组织资源,可以在每一个街区、每一个社区进行拉票的动员和部署,但民进党在互联网上的布局更为成熟,民进党更善于通过脸书等社交网络,争取青年的支持。

  台湾青年一代由于成长在1996年所谓的首次“总统直选”之后,台湾政治的本土色彩已比较浓厚。更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总体上有隔阂,这强化了一部分台湾青年的政党认知。

  再者,是台湾青年一代在经济上的相对弱势地位。经济上的弱势者,往往对当前的政治现状更为不满。国民党虽然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布局,但这些战略考虑难以说动面临现实经济窘境的青年人,而国民党现实呈现出的“权贵形象”却令人印象深刻。智谷趋势统计,近年来活跃的国民党籍政治人物几乎全是“官二代”,本次选举中败选的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子)、吴志扬(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之子)等都系出“政治世家”。连胜文、吴志扬等人的败选,也反映出新一代青年选民对于国民党老化陈旧的政治风气的不满。

  原因三:传统支持者不投票

  本次选举,许多传统的国民党支持者因为对台湾当局的失望,选择不投票。

  刚刚结束的“九合一选举”,投票率是67.59%,而两年前的领导人选举,投票率是74.38%。参加本次选举投票的选民1226万,而参加2012年领导人选举投票的选民总数,则是1335万。智谷趋势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与上次选举相较,没有投票的大多是传统的国民党支持者。

  仅以国民党胜选的新北市为例,在这次选举中,朱立伦的得票率大幅滑坡,从201052.61%下降到50.06%,相较民进党候选人的领先优势从11万票猛跌到2.5万票,但民进党候选人在新北的得票绝对数并没有增加。

  换言之,民进党的得票率走高,不完全是由于支持民进党的选民出现增加,而在于许多国民党的支持者因为不满当前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不愿出门投票。

  上图是2010年台湾“五都”选举、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和本次县市长选举国、民两党候选人在新北市的得票数。从中可以看出,2010年新北市长选举和2012年台湾领导人选举,蔡英文在新北的得票数都在100万到101万之间,而本次选举,民进党籍新北市长候选人游锡堃的得票数为93.5万,比蔡英文此前两次的得票数要低。这正证明了前述判断,民进党并不那么受欢迎,但不满国民党施政的选民更多。

  传统国民党支持者投票意愿低,除对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不满以外,也源于国民党近年来长期的内部消耗。尤其是2013年在马英九和台湾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之间的“马王政争”,对国民党内部的团结有相当大的伤害,也使一些相对温和偏中间的国民党支持者的选票流失。

  2

  国民党惨败的经济影响如何?

  国民党此次在“地方”选举中落败,意味着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政权投下了“不信任票”,在未来一年半的任期中,马英九几乎已没有推动任何重大政策的可能。

  虽然目前国民党仍然是台湾立法机构的多数党,但2013年马英九和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决裂之后,国民党执政当局在立法机构推动各项重要法案的通过并不顺利。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等,在立法机构顺利通过的可能性都很小。现任的“立法委员”面临国民党整体的颓势,将进一步和所在政党做切割,避免自己2016年的当选连任受到国民党整体下滑趋势的拖累,立法机构和台湾当局之间的不同调将持续。

  马英九辞去党主席职务,两岸领导人不再具有合适的所谓“政党对政党”身份。马英九和习近平见面的可能性将完全丧失。两岸关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发展都可能趋向停滞,进入一个“平台期”,直至2016年领导人选举之后。

  由于民进党总体而言是个“左派”政党,在经济上更加关注社会再分配,也就是所谓“分蛋糕”的领域,而对经济发展的指标诉求不高(所谓“做大蛋糕”)。智谷趋势认为,在民进党主导权加大的背景下,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难有大的起色。

  中国大陆和韩国的自贸区谈判已实质上完成,中韩经贸关系将快速升温,而两岸经贸关系将面临瓶颈。长此以往,台湾在国际经济整合中可能会更加“边缘化”,未来一年多,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差距还将拉大。

  3

  2016年民进党会赢吗?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民进党胜利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国民党胜出非常难。因为从历史经验观察,在领导人选举之前的“地方”选举中得票率走高的政党,在下一届领导人选举中的得票率也会增加。(2004年领导人选举除外)

  其一,新一届领导人选举受在任领导人民望的影响很大。2008年台湾“大选”,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惨败给马英九、萧万长,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陈水扁贪腐的影响,没有政治立场的“中间选民”一边倒倾向国民党,即使是传统的民进党支持者也不乏失望者不参加投票。由于未来一年多,马英九的民意支持率难有走高的可能性,2016年国民党候选人受马英九拖累的可能性很大。

  其二,总体来说,民进党已比较适应年轻选民增加的新选民结构,而国民党老化的组织很难应对民进党凌厉的攻势。国民党至今仍然是个等级森严的高度组织化的官僚型政党,而民进党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活力较强的选举型政党。国民党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内出现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化,几乎没有可能。

  其三,国民党几乎没有可以与蔡英文匹敌的合适候选人。目前来看,民进党方面态势非常明朗,如无意外,代表民进党参选的将是现任党主席蔡英文。蔡英文不是传统官僚出身,有海外留学背景,不属于老牌民进党政治元老,而是形象清新的政治中生代。反观国民党方面,无论是现任副领导人吴敦义,还是郝龙斌、胡志强、连胜文、吴志扬等人,都不可能有对抗蔡英文的人气,唯一一位在“六都”选举中胜出的朱立伦,要在对阵蔡英文中占得领先也很困难。

  上面三方面,是民进党在“大选”中胜选的有利因素,当然民进党也有短板。

  最大的变数是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由于民进党至今仍有“台独”党纲,在两岸政经互动中比较消极。在2012年的领导人选举中,不少选民并不是因为支持国民党而投票给国民党,而是出于对民进党执政带来的台湾政经环境的不确定性而支持国民党。这种现象如果持续到2016年,民进党胜选也并不是“十拿九稳”。

  其次,“六合一”选举中表现出的主流民意是“不满国民党”,而不完全是“支持民进党”。在2016年的“政权保卫战”中如果国民党支持者为了捍卫政权,投票意愿升高进而导致投票率走高,国民党的候选人也不排除能够“险胜”。智谷趋势研究中心注意到,国民党支持者在“九合一选举”中作壁上观,但在“大选”中支持国民党候选人,并非没有可能,因为“大选”毕竟不同于“地方”选举,它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因为它会对两岸关系和台湾前途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也会更加审慎一些。

  【如果民进党上台,会怎么样?】

  2016年的“大选”,按照惯例,将是领导人和“立法委员”的“二合一”选举,选民不仅要选出新一届领导人,而且要选出新一届的“立法委员”,“二合一”选举的结果有以下四种可能:

  依照台湾政治的惯性,出现“结果4”的可能性很低。出现“结果1”和“结果2”的可能性最高。

  假如民进党上台,是“结果1”还是“结果2”,会有很大的差别。下面分别做推演。

  如果是“结果1”,将重演2000年到2008年陈水扁政权期间的所谓“朝小野大”(执政党是立法机构少数党,在野党是立法机构多数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民进党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保持其传统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上的强硬立场,仅在立法机构内寻求和国民党妥协,进行一些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但这种立场是姿态性的,由于受到国民党占据立法机构多数的制约,民进党并不能实质性推动“台独”,但两岸关系将受到较大冲击,但并不至于出现严重倒退。

  第二种选择则是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态度,和国民党占多数的立法机构合作,共同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目前,“马王政争”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台湾当局和台湾立法机构之间的协调,这方面的影响一旦解除,台湾立法机构或将为更多涉及两岸关系的重要法案“放行”,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的框架下并非没有改善空间。

  如果是“结果2”,民进党将实现在台湾的“完全执政”,台湾的政治经济走向将完全由民进党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四种状态:

  执政党的行为方式和在野党的行为方式一般存在差别。民进党一旦“完全执政”,出现这四种政策取向的可能性皆有。

  在两岸政策上,民进党坚持原有立场的可能性比较大。一方面,民进党在所谓“本土论述”中所得甚多,民进党并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做重大调整。

  但另一方面,民进党改走务实立场的可能性也有。两岸关系的改善,毕竟对于维护台湾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稳定,以及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如谢长廷等民进党籍政治人物,也曾有过支持“宪法一中”(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只有“一个中国”)的表示,本次台北市长的当选人,被视为具有“深绿”背景的无党籍人士柯文哲,也有过“中华民国是我的底线”的表述,因此民进党执政后采取激进“台独”路线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能否转向积极推动两岸关系还有变数。

  在经济社会立场上,民进党可能会做调整。民进党虽然标榜“草根”和“反权贵”,自身却并非完全没有“权贵色彩”,只不过相对比国民党更淡而已;而在社会福利方面,台湾的社会福利水准已经很高,国民党提高“健保费”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引发民众不满,但实际上已是社会福利不堪重负下的不得不为之举,要再增加福利也不现实;民进党可能坚持的仅仅在核电、环境等新兴议题上。

  民进党的传统经济社会立场,对于提升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作用有限。如果民进党不能在这方面作出适应全球化和区域整合趋势的重大调整,台湾经济的颓势难有明显改观。民进党如果要在经济政策上做大的调整,前提还是要在两岸政策上有所转变,毕竟中国大陆已是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妥善处理和大陆的关系是改善台湾经济必须选项。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对上述四种民进党政策取向的后果进行推演。

  取向1:在两岸政策上坚持原有立场,在经济社会政策上有调整

  此种可能性高。

  在政治上,两岸关系将趋于停滞,有转冷的风险。如台湾当局采取新一波实质性推动“台独”的措施,即使未必宣布“台独”,大陆也可以基于《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关于“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时,“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和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条款,通过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在经济上,台湾现有的经济状态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尚有陷入停滞甚至通胀的风险。

  取向2:在两岸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均坚持原有立场

  此种可能性较低。

  在政治上,这种取向和取向1的效果相同。

  在经济上,台湾会更强化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但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会进一步降低。过度强化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反权贵”,可能加剧台湾的资本外流。

  取向3:在两岸政策上有调整,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坚持原有立场

  此种可能性有,但不太高。

  在政治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向务实。民进党和中共的互动将接近目前国民党与中共互动的水平,但在民进党总体上比较保守、收缩的经济社会政策基调下,两岸经贸关系难有进步空间。

  在经济上,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将带来一定的增长红利。但如果民进党在岛内推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力度过强,在两岸关系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台湾资本流向大陆的可能性比“取向2”还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台湾经济更加“空心化”。

  取向4:在两岸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上均作调整

  此种可能性较低。

  在政治上,民进党实质上放弃“台独”党纲,民进党和中共的互动接近甚至达到目前国共互动的水平。两岸经贸合作的各项议题得到顺利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两岸维持较低的政治对抗风险。

  在经济上,两岸关系保持良好,两岸经济融合程度的加深。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接近中韩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台湾有望融入环太平洋经济整合大框架,经济处境可能出现新的改善。

  综合上面四种政策取向,民进党“完全执政”后两岸关系“春暖花开”的可能性较低,两岸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将升高。台湾岛内的经济社会状况,可能出现改善的机会不大。

  中国大陆将继续强化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这是两岸政治经济实力差距日渐增大造成的。目前,和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已提出,在2020年前GDP总量要超越台湾,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大概率事件。随着两岸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的持续拉大,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中的博弈筹码和转圜余地将出现降低,不因台湾执政党的变化而变化。

台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