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5-15 03:18:25

第02课 典型例题

例一:(2016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

语文,在有的人眼里是简单而又深奥的两个汉字,在有的人眼里是一本印满了晦涩难懂句子的课本,在有的人眼里只是一门需要划定分数的学科。实际上,语文是生活,更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我们出生开始,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涵养着我们的生活。

从牙牙学语时的一声“爸爸妈妈”,到幼稚少年背诵文章的流利熟练,到坚毅青年洋洋洒洒的妙笔生花,再到成熟中老年时的满腹经纶……你所看到的每一个字,发出的每一个音节,写下的每一个笔画,都是语文素养积淀下来的结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气质而不低俗的人,首先就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有人认为,语文课上无需听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课下花点时间看看就行,“画画字词句,考考试不难”。但是认为只凭自己的“看看”就可以掌握课文内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老师在课上尽心尽力地讲解,是“听”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回答问题,同学交流,更是自己“说”的有益练习。朗朗诵读,深深思考,与老师对话、互动,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提升语文素养。你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融入社会,经历在学校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并且在心中对这些事情做出评价。老人家过马路有学生搀扶,你会感到生活的无限美好,在写文章时,心中充满温暖。发现、思考、总结;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情感能力提升——这就是语文素养积累的过程。

然而,最重要的,莫过于阅读。有位作家讲过一个故事:秘鲁一座小城的警察脾气暴躁,市民意见很大,市长想了一个办法,让警察用三天假期读三部文学作品,果然,警察们的脾气有了改善,于是,市民们的怨气也减少了很多。可见,阅读不仅能丰富人的文学底蕴,更能提高人的总体素质。仔细想一下,你不曾渴望过在书的缥缈仙云中漫游吗?打开《诗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意境会让许多渐渐远去的日子回到眼前;翻开《史记》,领略那“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浑气魄,见证历史上一幕幕的波谲云诡;浏览《山海经》,在“山中奇谭,海外奇观”中漫步,随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翱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醒……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都是人类绵长的情思和惊人的智慧,每每阅读这些美丽的文字,都能让我们汲取无限的存之不易的人类文明精华,从而让我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升华。

酒曲经过长时间的酿造才能制成美酒,同样,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不在一朝一夕间,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捧一本书,揣摩字句间的深意,体会从书页中流淌出的情感,配一盏清茶,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不同于常人的气息,岂不美哉?

点评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论据来论证论点,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尤其是对中国古诗文和名言警句的大量引用,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之深。行文思路清晰,从每个人都离不开语文学习谈起,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分别从在课堂跟老师学习、同学交流到社会实践,再到大量的经典阅读几个方面来论证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进而论述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社会实践,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积累,完成质的飞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大量名言、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显示了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设问结尾,深刻有力。

【答案】

条条大路通罗马

如何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呢?文题给出了“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探究这三条途径,它们相关相通、并行不悖,如条条大路,均可抵达罗马;似根根琴弦,都 能弹响佳音。多渠道学习,多方面获取,更能加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首先,向阳花木易为春,课堂学习有利培养语文能力。

学校是学习的最好场所,优雅的环境,优越的设施,典范的教材,专业的教师……为学习创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就能在学习名篇佳作中,领悟规 律、丰富知识、明悉事理、培养情怀。而且,因为有教师进行“听说读写”的辅导点拨、同学 间的研讨交流,学习还会不断地由“山重水复”转入“柳暗花明”,从而让我们这株渴望生长的 小树,在最适宜的阳光雨露中,快速枝繁叶茂、茁壮成材。

其次,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阅读可以提升语文能力。

课外要大量而广泛阅读,获取各方面的知识。阅读是量的积累,水满才能自然外溢。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要读,以阅读丰富知识、积淀人文底蕴,提高明 辨是非、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形象一点说,要像饥饿的牛吃草,莫管是茅草、荆草,软草、硬 草,埋头勤啃,一概吞入,多多益善;然后通过反刍咀嚼,慢慢消化,在选择中汲取营养和精华,进而健壮牛身,耕耘播雨。

再次,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实践能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 活处处是语文,也时时需要语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 试想,如果没有十几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语言艺术的磨炼,侯宝林怎能成为相声界的大师?如 果没有几十年用心体味、用心品读中外诗书的经历,季羡林怎能成为学术界泰斗? “操千曲而 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堪为社会实践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最好注脚。

“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尽管上述三个方面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渠道,但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想成就事业,还需主观上的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只有勤 奋地探索、勇敢地搏击,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愿大家都能经营好自己的语 文之田,花繁果硕,金秋丰盈。

点评

文章开篇设疑,通过探究文题给出的三条途径关系,于巧妙回答问题的同时亮出核心观 点“多渠道学习,多方面获取,更能加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然后从三个方面作逐一的阐 发,最后归结全文,申述要旨,一贯而龙成。此外作者用语考究,遣词准确、造句鲜活,时而短句概 括,时而长句述理,长短交错,骈散结合,令人目不暇接。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使文章的语言隽永、内蕴厚重,文采飞扬。

解析

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

(1)可以以“课外大量阅读”为主、“课堂有效教学”“社会生活实践”为辅提升语文素养。 论述时可阐述课外大量阅读可以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课

内得法,课外收益”,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要适当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社会生活实 践”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2)可以把“课堂有效教学”作为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以“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 践”为辅进行论述。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优美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用满腔的热 情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精心设计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在听讲、 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适当论述“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 语文素养的作用。

另外,在选出较好、较有效的一种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论证的思辨性,就是既 要讲明为什么以这种方法为主,还要不忘论述其他两种方法所起到的辅助作用。

2016年的作文继承了2015年高考的命题形式,但内涵更加丰富,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的发挥。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不写空话套话,论述要具体。今年的考场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只要扣在“语文素养提升的主 要途径”上,就不会跑题。学生可以简单比较材料中的三条途径,选取一条途径重点论述,也可 以三条途径综合论述,或者进行拓展。但写作时要有具体、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事实胜于雄 辩,不要列举空洞的论据,不要空喊口号。

(2)体现思辨性。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但学生一定要对所议途径进行分析比较, 论证其与个人语文素养、与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关系,以及其对国家的软 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意义。思维要有层次和深度,这样的文章才能体现作者的智慧和眼光。

(3)书写要规范、清晰。不要写错别字,特别是题目、首尾段落、每段的首尾处,字一定要写正 确。

例二:(2016·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手执书卷,结庐人境

怜惜过《安徒生童话》里的人鱼公主,为与王子在一起,毅然服下药物,忍受剧痛割舍鱼尾穿上水晶之鞋;感伤过《三毛传》里荷西与三毛那坚贞不渝的凄美爱情,从西班牙到撒哈拉沙漠,一路高歌,一生相随;钦佩过《司马迁传》中的太史公,蒙受巨辱仍然顽强生存,并创作传世之书的勇气与毅力。如实相诉,书本在我十几载的春花秋月中一直不离不弃,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良师挚友。

手执书卷,结庐人境,是我对古老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其将手指束缚于手机屏,不如将眼睛固定在书本之间。时代在飞速前进,科技的强大已然远超我们的想象,很多人投身于网络阅读。的确如此,网络阅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阅读,方便且快捷。但是年轻人如此长时间地留恋于电子产品,就像吸毒的人离不开毒品一般,时间越长,越难摆脱。他们俨然忘记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书的东西。

手执书卷,结庐人境,是为在光怪陆离的世界,寻得一丝清闲与幽静。虽说文人陶潜曾言“心远地自偏”,要想在嘈杂怪诞中保持闲适,只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山清水秀的桃花源。此刻,我更愿意将书本比作自己的桃花源。网上阅读固然为我们提供便利,而且会提供栩栩如生、色彩缤纷的图片,使阅读异彩纷呈,但是社会有时太过芜杂,同时网络信息亦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得不被迫接收各类信息。相信你也曾因为各类或真或假的信息而头昏脑涨过,那此时一本沉默的实体书就是你的解忧酒。它不似电子产品般使你容易疲劳、浮躁,更不会让外界各类繁杂的事务打扰你的清幽,相反犹如一阵温婉的清风,为你抚平忧愁,让心灵来一次舒适的休憩。在嘈杂的乱世中,捧读一本书,它可以为你传递从古至今的年代巨史,圣贤伟人的名言警句,抒情才子的优美散句。

手执书卷,结庐人境,再次抚摸那些被人冷落许久且布满灰尘的书本吧,擦去它身上的尘埃。回想,现代社会的哪位文人作家是整日抱着电子产品阅读的?他们哪个不是名副其实的书虫?他们对实体书的热爱远超于电子阅读。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打破那层厚重屏幕的阻隔,在其面前的读者,永远没有真真切切的触感。此时,你已怦然心动,想如古人圣贤般,于竹林书屋、河岸柳下,高吟唐诗宋词,品味《诗经》《史记》,在赞美传统文化悠长深邃的同时,更在暗喜现代化的冲击未曾泯灭人类最伟大的行为之一——纸质阅读。

当世界早已灯红酒绿,标新立异之时,人类如饥似渴地追求更便捷新奇的事物,久而久之,那些祖宗留下的传统就会被抛弃。当电子阅读取代真实的书本阅读,这无疑将是人类史上的一次灾难。那些记录历史长河中各类优秀文化的图书不再被人亲近,人类只会在电子屏幕上用手指绘画。书本不在,如何让你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且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休憩?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立意准确,构思巧妙。诗化的题目,为文章内容增添了不少诗意的浪漫。考生选取了人们熟悉的《安徒生童话》《三毛传》《司马迁传》开篇,自然而巧妙地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可谓匠心独运。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古诗词的运用驾轻就熟,又能结合现实中网络时代快餐式阅读的种种弊端,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有说服力。文章最后两段结合现实,畅谈了传统阅读的好处,使得整篇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给人深刻的启迪。

解析

“阅读”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围绕“阅读方式”设题,引导学生反观自身的阅读行为,却颇具匠心。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考生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

例三:(2016·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答案】

创新成就未来

林肯曾说:“卓越的天才不屑走一条人家走过的路,他寻找迄今没有开拓过的地区。”人活于世,不可随波逐流,只愿我们能不断创新,不断在创新中彰显个性,或许最终可以看到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春暖花开。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有人却偏偏喜欢剑走偏锋,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别人绝口不道的内容。正因如此,井冈山上燃起了星星之火;莱特兄弟带着梦想飞上云霄;诺贝尔发明出威力惊人的炸药。这正是彰显个性,敢于创新的表现。因此,我们要有独到的思维、坚定的信心,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成功。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异想天开。”马克·吐温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坚持将自己独具匠心的创意付诸行动,最终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在西班牙,有一家叫“龙江饭店”的中餐馆。在别家饭店都在尽可能延长营业时间来增加营业额时,他们却在尽可能缩短营业时间。这家餐馆的做法并不是疯子的做法,他们是在创新,是在用独特方法吸引顾客,用一种别具特色的“饥饿营销”的方式来增加营业额。很快,这种方式就让嘲笑者们再也笑不起来。正是这种独特的神秘感,吊足了顾客的胃口,让龙江饭店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创新意识来照亮自己的成功之路。

克里夫·扬曾是一位以种植土豆为生的农民,直到他57岁时,他决定用长跑来改变人生。苦苦训练四年后,他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超马拉松比赛。第一天他远远落后于其他选手。然而他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方法——凌晨1点就开始了他的夜间穿行,他超过了5点醒来的领先者们。接下来的几天,他继续采用这种战略。5天后,克里夫·扬成为胜利者,震惊世界。

克里夫·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敢于创新,在任何年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席慕容曾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过河的人。”如果我们有独树一帜的创意,每个人都可以在生命长河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道路。 罗丹用一块别人都认为不宜雕刻的石头,刻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卡尔·本茨经历重重困难,失败无数次后制造出内燃机汽车;北美丐帮在乞讨牌上写搞怪标语展现个人魅力,使行人乐于施舍。多一分创新,多一分个性,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一位培养过数位院士的中学老教师曾这样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所谓有心人,就是有创意,有个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更有可能成就未来。让我们做个有心之人,摆脱思维的束缚,在蓝天中自由翱翔,在大海上扬帆起航。

点评

本文论证思路非常严谨,论证语言深刻有激情,论证材料丰富准确。例如使用了林肯的名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莱特兄弟、诺贝尔发明,马克·吐温的名句,“龙江饭店”的营销策略,克里夫·扬的取胜之法,席慕容的名句,罗丹、卡尔·本茨、北美丐帮惊人之举、一位培养过数位院士的中学老教师的名句,将大量的名人名言、典型事例作为论据,充分论证了观点。论据的使用层次清晰,完全符合行文的思路和论证的逻辑。文章结尾写得既深刻又极富有激情。富有激情的呼吁,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和力量。再次回扣论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

 其次,“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这话如何理解?防止考生不懂,命题人解释了——有话则短,因为别人说过;无话则长,因为别人无话处正是发现创造大有可为的地方。难怪有陈寅恪的“三不讲”,难怪有课堂上的“发出我的声音”的那些老师喜欢的学生。似乎这一句的理解更倾向于“创新”一词,是这样吗? 

不尽然。这个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有话则短”,该说不说,不敢招事,推脱责任,缺少担当勇气;“无话则长”,王顾左右而言他,偏重就轻,无理搅三分,废话连篇,不干实事,骗吃骗喝,皇帝的新装,这是贪腐的官员最擅长的本领,这就还能是创新的意识? 

所以,个性与创新,这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两个有一些交叉的概念。彼此中没有必然联系,其间关系总有些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在材料的后面小心翼翼地加上了两个“有时”,一个“也许”。显然,命题人主观上想对前两年作文命题的一点小突破,以体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例四:(2015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 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 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 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开启第三只眼

无论是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还是爱岗敬业、拼搏一生,忙碌时,我们也许忽略了美的存在。你 多久没有驻足欣赏圆月与繁星了?你多久没有弯腰观赏植物的美态了?你多久没有看看父母脸 上的笑容了?……繁忙时,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拿出摄像机,开启第三只眼,小刘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过去的东西,我们无法挽留,但是我们可 以记录那美好的瞬间。当你在某年某月某日审视这些美好时,你也许会心头一震。当《时间都 去哪儿了》的歌声再响起时,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令我汗颜,从幼时的牙牙学语,到今天和父亲 同台演唱,大萌子的成长事迹勾起了我的回忆,但回忆却如此模糊。

开启第三只眼,让我们领略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何妨吟 啸且徐行”的坦荡之美,让我们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之美。萨顶 顶为什么身赴西藏,因为她找到了一方净土;李军为什么只车赴远,因为他寻觅到了喧嚣中的宁 静之美。如果时间可以停滞,真希望永远停留在开心的那一刻,在不可能的同时,第三只眼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十个字的辞职信,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们在身心俱疲的时候,依旧埋头苦干,恐别人的反超,恐功名的缺失,恐时间的流逝。可是,难道你要一辈子活在忙碌之中吗?不,不是的!放下心中的杂念,放下手中的工具,上述十个字的理由绝对成立。你还没看过万里长城的雄壮,你还没看过壶口瀑布的雄浑,你还没看过布达拉宫的神圣,难道你就这样了却此生吗?

当下,快生活的节奏风靡全球,人们的步伐加快了,第三只眼也随之关闭了。忽略了圆月、圆日的无穷,忽略了周围世事的短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何其壮哉!当时间、美景消失殆尽时,我们已无法补救。在“觉今是而昨非”之际,请放慢你的脚步,山中百合花的绽放,需要第三只眼的参与,我们没有理由关闭它。

开启第三只眼,这是发现美的眼,这是欣赏美的眼,更是留下美的眼。世界之貌,尽收眼底,这就是第三只眼。

点评

本文题目不落俗套,有新意,把“摄像机”比喻成“第三只眼”,使人眼前一亮,引发读 者阅读兴趣。全文一气呵成,考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向往,呼吁用 “第三只眼”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全文文采飞扬,多次引用古诗文名句,将寄寓大自然的情怀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举例论证丰富翔实,从《时间都去哪儿了》到萨顶顶、李军,从“世界 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到万里长城、壶口瀑布、布达拉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样 的作文不仅体现出这篇考场作文的“现场感”,更展现出考生丰富的阅读积淀。

解析 

材料中最后三名候选人分别是“大李”“老王”“小刘”,“这三人中,你认为谁 更具风采?”似乎可以任意选择立意角度,但要求中也进一步明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 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表明审题时还应综合思辨,求同存异。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五结尾第02课典型例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