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安徽卷秋斋独宿与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说题

发布时间:2019-01-10 14:55:43

2013安徽卷《秋斋独宿》与《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说题

河南省长垣一中 李艳娟

一、说背景:

  2013安徽卷《秋斋独宿》与《和韦苏州〈秋斋独宿〉》是对比阅读,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写景抒情诗的理解与掌握。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国唐代诗人。早年担任玄宗的三卫郎,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永泰中期,授京兆功曹,升迁为洛阳丞。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安史之乱后闭门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写有《西塞山》、《滁州西涧》等名篇,与刘长卿齐名。其诗清幽静寂,寄托深远。诗作今存约五百六十余首。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

二、说题目:    

  考查的题目是“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参考答案为“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三、说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第二题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四、说解法: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意象,即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因而把握好题目中的“独宿”是解题的关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孤寂之情,而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中也能分析出其中孤寂凄凉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情感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意象的把握,1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黄 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 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 气节积极向上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折 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红 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松 柏:坚挺 傲岸坚强 生命力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梧 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2、花草类: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 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菊:隐逸 高洁 脱俗

另外,对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也要让学生了然于胸。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但常见的不外乎是: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以及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六、说延伸:

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题,从近几年高考特试题看,重点是单诗的考查,因而对比性阅读很可能是今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主要的考查形式,古代诗歌鉴赏的对比阅读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因此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早做准备。

古诗的比较阅读,考题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 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

对比阅读比单诗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是对学生更高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的考查,教师平时的知识讲解也可以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仅把其当作备考的要素。

七、说反思: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我们在教法上传统采用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对古代诗词有自己的感悟。既然是感悟和鉴赏,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往往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来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候往往囫囵吞枣,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往往不能把握住本质,往往似是而非,所以对比阅读时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有比较才能有真知。在讲解完2013年的安徽卷之后发现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所以就设置了一课时的比较阅读的内容,导入由杜甫和李白的第一次见面入手从知人论世、意境情感、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质疑比较,帮助学生会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比阅读的杜甫的《独步寻花》和李煜的《望江南》,从意境情感的角度对比阅读的是杜甫的《月夜》和今人写的《月夜·今日长安月》,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比阅读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和《登高》。

2013安徽卷秋斋独宿与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说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