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微博民主:精英与草根的分野 - 以新浪微博为例 - 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02 01:39:50

中图分类号:四号楷体加黑 级: (四号楷体加黑)

UDC (四号楷体加黑) 本校编号: 10652

论文题目:嘲讽微博民主:精英与草根的分野——以新浪微博为例

研究生姓名: 学号: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职务职称:

申请学位等级:  学科:  专业:  

论文提交日期: (小四号楷体加黑)论文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嘲讽微博民主精英与草根的分野

——以新浪微博为例

A satire on Democracy by MicroblogThe gap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populace -------taking “Sina Microblog” as an example

名:

师:


民主一词,在当代的语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的指称。用约翰·邓恩的话来讲,在更为广泛的涵义上,它代表了一种理念甚或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即使为人人所熟知,在某些情况下,民主的要求仍旧不费吹灰之力就被禁言、被威胁进而被扼杀;而经由充当意见领袖的知识分子之宣讲,它又被慷慨高歌而得到咏赞。在被扼杀和被咏赞的并存或往复中,作为观者和听众的绝大多数人却只会沉默或干嚎。

自克里斯提尼偶然或刻意的政治改革以来,民主在人类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中趔趄不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糟糕的修饰甚至是激亢的谩骂。而媒介由于其天然中介性被裹挟到这一进程中,承担了民主成长的不可承受之重: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城邦在煽动者的言辞专制下集体判决一位无辜智者死刑;而羊皮纸卷则成为教会圭臬和知识符号的同时也记录了宗教哲学的独裁和垄断;至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和博爱被印刷品热情讴歌,排字版中依旧没有民主一词的字母组合;当美利坚始将自己作为民主的试验场,法兰西上空飘扬的马赛曲和巴黎街道上凌乱的传单再次为民主涂上一抹血色。终于,经过长足的发展之后,美国式民主终于能够借助广播和电视从而在大众那里具象化,而在熊彼特那里它依旧是政治团队之间为了人民的选票以及随后而来的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在民主落魄并成长的时代里,掌握舆论的领袖总是权力的最终归宿。

今天的民主,貌似是作为镇痛剂的一味政治处方,在政治上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之千秋而长宜,其驾驭着互联网这一新兴的后现代媒介,祭起“自由”、“平等”之大旗,借助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欲使“民主”行之寰宇之内。而实际上,直接民主之理念随着古希腊城邦的倾覆而湮灭以来,即难以复生。取而代之的代议制民主早已改头换面,掩盖在其光鲜外表下的早已不是“自由”与“平等”,而是言辞专制与利己主义。

数字乐观主义者透过互联网看到了直接民主复苏的星火。在国内,微博的诞生迎合了时代饥渴的需求,其影响力在几年之内呈病毒式地增长。较低的经济和技术门槛使得微博拥有其他媒介未曾有过的接近性和可参与性。而其特有的转播方式的确使得“人人皆可言说”成为可能。因此,秉持传统的“自由”与“平等”的理念,微博民主被赋予众望,并成为轰轰烈烈的微博问政的关键词之一。草根大众欣喜于从未体味过的“表达自由”,娱乐明星得以开辟自己另一星途,而知识分子则以担当时代使命为宣言,亦投入这一洪流,开拓公共空间。

揭开对微博民主的赞美甚嚣尘上,对去中心化与话语权重置高声欢呼的蔚为大观之表象,掩盖在其下的是另一番盘根错节的景象:权力和利益相互交织,在既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平等现状下,舆论领袖在微博中的精英地位非但没有遭到去中心化解构,反而得到加强;微博场域中精英与草根的差距鸿沟非但没有被填补,反而得到扩大;贫富和阶层差距的拉大导致民粹的呼声喷薄欲出,而表达渠道的缺乏致使微博成为普通人于无奈中求发言的不二选择。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中,微博以塑造舆论事件为手段,某种程度上为民众提供了暂时的意愿表达途径,其引发的连续反应甚或能够满足某些特定诉求,达成良性的公共意愿。然而政治的介入和源自商业的天然属性已然昭示了微博作为单纯民主工具的虚伪和狭隘,在政治和商业的双重压力下,精英与草根渐趋分野之势将对微博标榜的民主话语进行祛魅和嘲讽。

关键词: 微博;民主;舆论领袖;话语权;知识沟


Abstract

Democratic term, not just a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alleged. In John Dunn’s words, on a broader meaning, it represents an idea or even a way of life. However, even for all well-known, in some cases, the requirements of democracy is still to be silenced, threatened further stifle effortlessly. It has come to be generous singing while get praised via acts of opinion leaders, intellectuals preach. The strangled and chant praise coexist or reciprocating, as the vast majority of viewers and listeners, but only silence or howl.

Since Chris Martini accidental or deliberate political reform and democracy in the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trajectory constantly stagger. For a long time, i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the bad modification even excited Kang abuses. Media was coerced into this process due to its natural intermediary undertake democratic growth Unbearable Weight: an advocate of a free and democratic polis innocent wise man to death in the collective judgment of a demagogue rhetoric authoritarian; while parchment the Church as a model and knowledge symbol while also recording the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the dictatorship and monopoly; to the Enlightenment, 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prints eulogize the typesetter version still no democracy in the letters of the word combination; When the United States start their messy flyers France flying over the Marseillaise and the Paris streets as a testing ground for democracy, for democracy again coated with a touch of Scarlet. Finally, after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merican-style democracy was finally able to with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so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where figurative, and the in Schumpeter where it is still the order of the vot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subsequent ruling power between political team struggle. The grasp the leaders of public opinion is always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power in the era of democracy abjection and growth.

Democracy today, seemingly blind political prescription analgesics-size-fits on the political calendar of future generations and long should ride the Internet, the emerging post-modern media, brings up the "free" the banner of "equality" with the the powerful Wester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purports Universe within the line of "democracy". In fact, since the concept of direct democracy with the overturning of the ancient Greek city-states and annihilation, that is difficult to revive. Instead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has long been a face-lift, conceal its glossy appearance no longer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 but the words despotism and egoism.

The digital optimists see through the Internet direct democracy recovery Spark. In the country, the birth of microblogging cater to the hungry needs of the times, its influence viral growth was within a few years. Lower economic and technical barriers microblogging with other media never had a close and participatory. The unique broadcast Indeed makes "everyone is at all that is possible. Therefore, uphol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microblogging democracy has been given to the people's expectations, and to become vigorous microblogging in politics, one of the key words. Grassroots mass rejoicing in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never appreciate the entertainment stars to open up their own another stardom, intellectuals mission of the times to play by the Declaration, and also put into this torrent, pioneering public space.

Uncover rampant praise microblogging democracy to reset representation of cheered Weiweitaiguan, to the center and the right to speak another round of deep-rooted cover up in their next scene: the power and interests are intertwined, in both economic inequality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 quo, the opinion leaders in microblogging elite status has not only been to the center of deconstruction, but has been strengthened; the microblogging field domain Elite and Grassroots gap divide has not only been filled, but was expanded ; rich and poor and class disparities widen lead to populist voices yearn to break out, and the lack of channels for expressing resulting microblogging become the choice for ordinary people helpless and speak. In the noisy environment of the network, microblogging to shape public opinion in the event as a means to some extent for people temporarily wishes to express pathway, triggered by continuous reaction, or even be able to meet certain demands reached benign public will.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natural properties from commercial, however, is already clear to the hypocrisy and narrow microblogging as a simple tool for democracy,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the political and business elite and grassroots democratic discourse distinction of bound to flaunt microblogging becoming Disenchantment and mockery.

Key wordsMicroblog, Democracy, Opinion Leader, Say, Knowledge gap


1

(一) 研究的缘起 1

(二)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限制 3

(三) 研究的现状与局限 4

1. 关于舆论领袖的研究 4

2. 关于“数字不平等”的研究 5

3. 关于“网络民主”的研究 7

(四) 研究方法 9

一、微博与微博民主 10

(一)微博及其传播方式 10

1.微博的诞生、发展与现状 11

2.微博传播模式 14

(二)微博民主的源起 16

1.前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民主”讨论 17

2.“数字民主”的憧憬 20

3.微博——直接民主的涅槃之地? 22

二、微博用户不平等之现实表征 23

(一)可度量与可视的不平等 24

1.数据崇拜——可度量的崇拜 24

2.身份为王——新的精英“名利场” 25

(二)微博传播机制呈现的马太效应 26

1.“评论”的设置使信息流通不再平等 27

2.“精英”与“草根”的信息互动障碍 29

(三) 现实社会的网络映像 29

1.“速成式”意见领袖的温床 30

2.从“知识沟”演化为“数字影响沟” 32

3.另一种形式的“代议制” 33

三、 嘲讽“微博民主” 35

(一)表达自由的限度 35

1.内容审核与商业运作的压力 36

2.网民的思维特征:民粹与非理性 37

(二)虚伪的“平等”宣言 38

1.被精英操纵的草根 39

2.“权力”与“名利”相互增生 41

四、 结语 42

1

参考文献 44


(一) 研究的缘起

民主一词,从其模凌两可的词源上来解读,最初指涉的当是一种政体组织形式。诞生民主的雅典政治环境中,暗杀和侵轧繁复。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极易成为那些有独裁野心的寡头政客操纵的对象。在民主进化(退化)的过程中,那些在经济和军事上有话语权的“精英”,总是能通过影响“大众”设定议程。极少数人操纵舆论来获取权力的影像貌似就是“民主”样貌的写真集,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

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说,现今的中国国民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民主的观念,少数服从多数似乎成为日常群体决议的首要原则。除却现实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讨论似乎也吸引了众多关注。自1969年阿帕网实验成功,网络的发展引发了人类生活新的革命,“直接民主”虽已成为追忆,但在一些乐观学者那里似乎找到了复活的灵丹妙药。而进入微博时代以来,关于网络民主的话语呈井喷状态暴发。“人人皆可参与”在较低的经济和技术门槛状况下终于得以实现,于政治层面而言,2008年奥巴马利用Twitter和博客获取大量粉丝的宣战策略更被某些分析师认为将美国总统竞选带入了“网络时代” 而肇始于2011年初的“阿拉伯之春”之所以能席卷北非和西亚,多少也借助了新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这作“东风”。

来自新浪官方的统计,截止2012930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4亿。而早先,《人民日报》也刊文称中国进入“微时代”。稳定飙升的微博用户数量以及持续升温的“政务微博”,伴随着一件件被爆出的政界及行业丑闻,貌似在国内的网络世界里正在发起一场新“扒粪运动”。各界大佬、明星纷纷注册微博,吸引众多粉丝趋之若鹜,“圈群化”效应的出现使得微博世界中以“精英”为中心形成若干“舆论场”。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舆论领袖们赞叹微博碎片化的强大魅力,惊呼“微博民主”的到来,深信其能带来崭新的民主形式。更有甚者,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说搬将出来,似乎“微博民主”的现实已斩钉截铁。然而,现实果真如此?

排除阴谋论的论调,也排除对经典理论的误用。“微博民主”一词貌似并没有其表面看起来那样光鲜亮丽。对技术改造人类的童话更多是在唯技术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那里传说,而更清楚的事实往往来自于政治经济的分析和现实主义者的论述。着力于论述媒介与民主关系的著述既少且乱,而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提醒我们时刻对技术决定论保持清醒。类似于“微博民主”的话语往往致力于申诉于“平等”,“自由”,然而,微博时代的舆论领袖们是否依旧发挥人际传播中那种强有力的影响?“知识沟”及其众多延伸理论在解释微博用户的不平等现实中是否可用?如果作为民主前提的“自由”,“平等”于微博世界中并不存在,那么,被反复言及的“微博民主”是以何种方式在运作,其本质是什么,又将产生何种影响?

施拉姆曾说,政治传播学是一个“许多人路过但少有人驻足的大交叉路口之一”。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绝不能忽略媒介的作用,而媒介自身的发展又往往使人们产生对直接参与式民主的幻想。两条路径孰优孰劣,绝难定夺。但于日常案头思考中,常质疑过于决绝之表达。因自用微博,却未曾体味“微博民主”之光环,且屡屡陷入为求娱乐而刷新之无聊窘境,不免对其标榜的“公共”“民主”甚是不以为然。同时有幸参与了西南政法大学蔡斐博士主笔的《重庆市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的资料搜集工作,对微博的传播机制进行一些了解,便欲站在这交叉路口,做些思考,或许能有个结论,即是幸事。

(二)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限制

当下,我国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显现。网络,尤其是微博作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一个社会情绪的宣泄器,必将承载更多的冲突。实事求是的讲,微博至今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件的策源地。其以“草根”和“民主”标榜自己,似乎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化运动。然而,微博其本质只是一个社会交往工具和信息发布平台,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差距必然会在微博上有所体现,粉丝数和转发量的设置使得一个新的“网络权贵阶层”粉墨登场,舆论领袖和明星草根拥有了“一呼万应”的实力。因此,剥离其虚幻的“民主外衣”,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微博的工具本质,不至于在社会转型浪潮的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

民主要求理性的公共辩论。微博确实使得公众能公开发表意见,然而绝大多数的“自由表达”在微博平台上最终总是难逃沉默的宿命。公意总是在“精英”那里表达出来,继而引起“草根”的拥护。在政治场域中,民主自从与“直接参与”割裂,便绝少能复合联系起来,所谓的“中间代理人”经过报刊、广播、电视三个传媒时代的发展,其产生方式也渐趋成熟。在“微博时代”对其进行考量,需要以传统的传播学批判视角,结合当下新生微博事件,对微博传播机制进行分析,揭示其不平等的本质,并将其引向民主建构之高度。一言以蔽之,微博绝非“直接民主”再生之温床,且较之传统媒体,其“中心化”的天性更易塑造“精英”,并拉大“精英”与“草根”的阶层差距。

民主作为一个理论词汇显得高而深,以区区几年学力,实难有出彩之论述。故本文只是借用民主史经典之言论与史例,并不做深入民主理论之论述。将民主与媒介二者结合思考之著述,虽不乏数量,但大多持建设或中立观点,又绝少持否定意见者。故可参考的前辈之作实为有限。传播学经典理论历久弥新,而将其代入微博这一框架结合分析亦须相当努力。本文持逆潮流之观点,为的是使更多人免入“潘神的迷宫”以至于抛弃现实,亦可警醒自己勿沉醉于网络空间。


(三) 研究的现状与局限

国内的“微博”是2006年诞生于美国的“Twitter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产物。 其在国内最早现身于2008年。是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服务,时至今日,其产生的影响已为当初所不可预见。而虽然对其研究有白热化的趋势,但因为其工具属性,本文将其作为自变量,置于正文中讨论。因此,在综述部分,主要是与微博民主相关之因变量的内容。

1. 关于舆论领袖的研究

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舆论领袖”概念的得出多少有一些巧合。最初的调查只是农业部推广农场政策的一个计划,拉扎斯菲尔德将其做成了关于194011月美国总统选举的专题小组研究。研究最初的意向是证明广播对民众所产生的强大影响,而对调查对象进行追踪研究的结果显示: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他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而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化 ,即以一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舆论领袖”的概念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来,被认为开创了传播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阶段(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而在传播学诞生之前,关于“意见领袖”的抽象描述已散见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著述中。在勒庞那里,群体是无理性的,极端的和狂热的,群体的这些特质使其极易受“英雄”的操纵,诸如罗伯斯庇尔操纵巴黎市民那样(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假使我们以自己的智力去推算,那么多少可以意识到人类史上舆论领袖所充当的角色。在信息的多级流动中,能发挥较大作用的多是那些年迈的长者,掌握专门知识的专家,手握兵权的将帅以及宗教长老。而拉氏对“舆论领袖”的定义正符合“在群体中有影响力,热心于参与群体活动,掌握专业知识”等特点。

在对互联网的渗透性无可抵御的今日,网络空间中亦颇多对舆论领袖进行的讨论。安德鲁·醒德威克在《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探讨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而其中不乏对舆论领袖作为信息流通中介对民主进程施加影响的分析(安德鲁·醒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国内对网络空间中舆论领袖的分析虽然不多见于专著,但散见于专业论文中。宋好的《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认为微博的传播特点使得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有扩大化的趋势,并主张通过“识别”,“培养”,“引导”意见领袖来影响网络舆论。刘锐的《微博意见领袖初探》在总结了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的统治,主张政府对意见领袖善加利用。而在批判性的论文中,李名亮的《现实与隐忧:微博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力》认为知识精英积极回应媒介赋权,但在一个缺乏理性的交往场域中,微博意见领袖话语主导权的发挥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桑亮和许正林在《微博意见领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微博传播对既有媒体的依附加强了既有意见领袖的地位;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又使得微博对既有媒体进行反哺,但整个媒体系统中的话语权仍归属于意见领袖。

有关意见领袖(舆论领袖)的论述比较起来,大抵是国外的论著多于国内。就国内的现状来讲,专业论文又多于论著。更多的论文旨在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特点和影响机制进行总结和分析,建设性意见居多,而少有以批判的眼光反思“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的公共辩论中所起的负面作用。

2. 关于“数字不平等”的研究

人类对平等的追求从未止息,而直至启蒙运动,这一愿望才借时代之力演变为一场浩瀚的运动。卢梭将不平等的起源追溯至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的分化,直指问题核心(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遗憾的是,充满血光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旗帜在转眼之间由共和象征转换成帝制符号。而在资本主义膨胀式发展的近代,世袭的不平等逐渐让位于资本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并没有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有所改变,富者与贫者的差距反而成强化趋势。现实正如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知识沟”作为传播学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出的重要理论,最初由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提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学习。从而造成人们在信息获取和教育程度上的差距。随后的相关研究认为信息扩大或缩小知识沟具有不确定性,更关键的是个人的兴趣和动。但是,如此说来,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沟将不仅是信息接收上的差距,这一差距将同样存在于人的态度和行为中。基于此,知沟的影响会更深远,罗杰斯因此将知沟命名为“效果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知沟理论对信息接受不平等的的批判也越来越多。其中大体分为两个维度,一种是在网络空间内部对不同使用者之间存在的知沟的分析;另一种是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对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的接受网络数字信息机会不平等的批判。对这些研究主题用一个更简约的词来描述,就是数字鸿沟。

相比较而言,就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关于网络空间中不平等的研究国外的资料相对丰富一些,而其中尤以美国的研究为多数。在Internet Us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advantage: Glocalization and the Urban Underclass一文中,学者Keith N. Hampton 通过研究发现,尽管互联网鼓励公民参与到网络中相关领域的讨论,但是现实状况是这些领域本身的公民参与度就很高。而集中体现在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上网络中的数字不平等并没有改变公民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的现实。在Nicole ZillienEszter Hargittai两人合著Digital Distinction :Status- Specific Types of Internet Usage一文中认为社会地位高的人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会在网络使用中培养自己不同的使用习惯,社会地位高的使用者更倾向于参加那些“资本强化”的网络活动。文章还提出数字鸿沟出现的根本原因不在使用者的不同习惯,而在于现实的自然状况。以及在Research in the Digital Age: Our Use of Twitter一文中,作者Patrick Hsiao认为尽管微博Twitter在一个更广泛的公共性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和资源获取的环境,但是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难以或无法解决的,比如说系统中使用者的习惯,语言的怪癖以及匿名的问题。

另外,一些对网络世界中不平等的讨论也出现在一些讨论网络民主的论著中,凯偌尔的《媒介重构(公共传播的民主化运动)》根植于民主政治理论、媒介批判研究和社会学之社会运动理论,分析媒介自身的民主化问题,并将媒介作为对其他社会运动产生关键性影响的特殊领域,对新闻报道机制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强调了通过促进公共新闻来缓解媒介接触中出现的。通过CNKI和谷歌学术进行搜索,国外的学者也有对中国的微博与政治的对话较感兴趣,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Vincent CaponeThe 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 Democracy, Censorship, and Politic一文中具体讨论了微博人肉搜索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认为政治权利在和微博用户对话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微博进行法律上的规制,以避免微博侵权行为的发生。

同国外的研究现状相比较,国内对微博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微博问政和网络民主的分析,比如叶煜在《论微博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对微博颠覆传统的传播特点的分析,认为微博不仅是议论公共事务的话语集散地,聚焦公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论。而且还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工具,充当对权利进行舆论监督的利器,发挥有助于公众的民主意识的培养,政治参与、政治表达、舆论的形成、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等作用。署名为Wang hongguang的学者在他的文章Microblog: Micropower to a Civil Society 中探讨了在开放政府,危机处理和生活水平提高三个方面微博扮演的角色,并认为网民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能够优化社会结构。这些文章虽然没有直面微博中阶层间的鸿沟,但是其对微博对网络民主的影响的分析或许能为本文提供值得借鉴之处。

当然也有直接论述到微博中不平等现象的文章。比如杨雪冬的《微博世界中的“马太效应”》一文,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微博中的这种马太效应,微博世界里的信息流动被设定了无形边界,公共讨论具有了排斥性,公共空间则会蜕化为“泄愤和怨恨的渠道”。同样的,在《微博中话语权马太效应的呈现》一文中,作者吴涛从话语权的角度入手,论述微博的缺陷及其相关影响。阐述微博由于自身的技术特点,并不适宜作为公共领域建构的媒介手段。但总体来讲,国内对微博中存在马太效应即不平等现象的分析还是鲜见。

综合来看,国外的学者对微博(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学者天然地热衷于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比较而言,大陆的学者对微博中不平等现象关注得则较少。

3. 关于网络民主的研究

代议制民主发展到今天,其组织化程度渐趋完善。民主统治实际上早已由“自由”、“平等”的理性公民之共治退化为少数中间代理人争夺选票获取权力的政治游戏。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互联网给广大的普通人开辟了一条接触信息之捷径。然而,这一捷径能否给“直接参与式”民主一根救命稻草实难定论。而欲讨论微博民主之虚妄,则必先对“网络民主”的讨论有所审视。对“网络民主”的讨论除一些专门的论著外,也散见于众多的“民主新论”,但其多数基于西方功能主义的立场而作。诸如布鲁斯·宾伯的《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查尔斯·埃德温·贝克 的《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戴维·赫尔德的《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就结论的得出而言,凯斯·桑斯坦的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给予了更多启发,尽管其主张互联网确实能够使得民主得以实现,但在整部著作的议题中,桑斯坦设置了“网络民主”可能导致的众多阴暗面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对本文的论述大有帮助。另外,虽然并不能否认互联网使得难以计数的人扩展了视野,获得新的话题和思想甚至参与讨论。但就国内的情况来看,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并非普遍性地存在。桑斯坦也提到:即使只有一些相对来说是少量的人,正在使用因特网强化他们以前所持有的观点和信念。这一观点,某种程度上与本文的旨意相契合。

对本文观点有帮助的国内的论著主要有郭小安的《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春丽的《网络民主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莉的《中国网络社群政治参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史达的《政府网络与网络政治:多维视角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在专业论文方面,用CNKI以“网络民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有686条记录,其中不乏对本文有启发之作。诸如陈东冬的《网络民主进程中的伦理困境和对策研究》认为网络民主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加剧了人的异化和道德沦丧,导致道德评价标准失衡、道德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使得网络民主陷入无序的发展状态,这些伦理困境制约了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进程。卢志英的《中国网络民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认为信息霸权的存在导致网络民主参与主体间的不平等;政治参与爆炸的存在成为网络社会无序的根源;网络空间中政治流言是网络民主的客观性缺失;而政治欺骗的不可避免又成为网络民主流于形式的根源。刘志鹏的《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认为网络技术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李昕的《网络民主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认为网络民主具有虚拟化、去权威化、非正式化、交互性四大特点,在信息时代,网络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资源、一种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尤为独特的是,郭小安所作《超越抑或拯救代议民主:网络民主价值辨析与合理定位》一文认为目前网络民主掀起的民主改革浪潮,与其说是对代议民主的否定,不如说是对代议民主的修正,与其说是颠覆代议民主,不如说是追求民主平衡的努力。与此观点类似,本文通过对微博使用者不平等的分析旨在说明“微博民主”并非直接民主的理想之地,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将微博中的明星和舆论领袖看做普通用户意见表达之代理人,则其无疑强化了这种非正式代议制的代理人之权力。

嘲讽微博民主:精英与草根的分野 - 以新浪微博为例 - 硕士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