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话

发布时间:2013-11-12 10:16:06

化学史话

黑色弹头

  美国空袭伊拉克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不仅可以装填常规弹药,而且已亮相的黑色弹头似乎威力更大。这一保密弹头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碳丝制成。每根碳丝相当微小,仅有几千分之一英寸长,因此,可在空中长时间漂浮。它通过爆炸或火药引爆散布在敌方阵地,破坏敌方防空和发电设备。碳丝可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冷却管道和控制系统的黑匣子。由于碳丝经过流体能量研磨加工制成,且又经过化学清洗,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碳丝的传导性能。碳丝没有粘性,却能附着在一切物体表面。碳丝弹头对包括停在跑道上的飞机电子设备、发电厂的电网等所有东西都产生破坏作用,它异乎寻常的导电性能可以使电子设备内部短路,在不杀伤敌方操作人员的情况下使雷达天线和有关设备的功能消失,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压制敌方防空系统的武器。美国军方曾对伊拉克使用过一枚装了几卷碳丝的黑色弹头,结果伊拉克的几个发电厂顿时陷于瘫痪,而这些发电厂是为伊拉克防空系统网络计算机供电的。

返回顶部

                      话说本炭

  木炭由碳原子构成。如果把它投进火中,木炭就会欢快地燃烧起来。不过,由于碳原子本身不会汽化,因此,它燃烧时不会产生跳动的火苗而只是一片片地发红、炽热,然后慢慢变成灰烬,即不产生烟,也不会有灰飞起来。这种温吞水式的燃烧方式居然很受人们的欢迎。因此,人们冬季室内取暖曾一直使用木炭,有些地方至今还沿用。

  最早的木炭是人们无意中获得的,后来人们就有意识地用木头来制取这种燃料。唐代关心民间疾苦的大诗人白居易所写《卖炭翁》开头几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就是对当时烧炭者的生动描述。

  木炭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取暖,而是冶炼金属。这是因为碳以及碳部分氧化后生成的一氧化碳都具有很好的还原性。据考证,中国人在汉代以前,冶炼金属都用木炭。木炭还有其他用途,举世闻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成分中就有木炭。

返回顶部

                    铅笔上的HB

  我们画画用的铅笔,常用6B”的;写字用的铅笔常用HB”的;而制图用的铅笔,常用6H”的。B”是英文Black”(黑)的第一个字母,在铅笔中表示H”是英文Hard”(硬)的第一个字母,在铅笔中表示6B”铅笔最软,6H”铅笔最硬,HB”铅笔则软硬适中。铅笔为什么有软和硬的差别呢?这是由于石墨太软,光用石墨做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黏土粉末以增加硬度。黏土掺得越多,铅笔就越硬;黏土掺得越少,铅笔就越软。

返回顶部

                      巧藏情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尽管索姆河前线德、法交界处法军哨兵林立,戒备森严,并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但是德军对协约国的驻防情况仍然了如指掌。德军不断发动的攻势使法军陷入被动,对此,法国的情报人员感到莫名其妙。

  一天,有个挎篮子的德国农妇在过界时受到了盘查。哨兵一看,篮里装满了煮熟的鸡蛋,便想捞点小便宜,顺手拿了几个。不料,农妇神色紧张,死活不肯。哨兵们疑心顿起。鸡蛋被剥去皮后,只见蛋清上布满字迹和符号。

  原来,这种传递情报的方法是德国的化学家提供的,其方法很简单:用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干了以后,再将鸡蛋在稀的铜盐溶液中煮熟,字迹便奇迹般地印在蛋清上,外面不留任何痕迹。

返回顶部

                 二氧化碳的认识历程

  你知道人类认识二氧化碳用了多少时间吗?

  我国西晋的张华就在他所著的《博物志》一书中,记载了早在公元300年左右,我国已掌握了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的技术和同时有气体生成的现象。当时,还不知道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转眼一千多年过去了,到了17世纪,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德在一些洞穴中发现常有一种气体,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并且与木炭燃烧,麦子、葡萄发酵,以及石灰石与醋酸作用产生的气体一样。可这种气体是什么呢?海尔蒙德并不知道。



  又过了一百多年,1755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又进一步定量地研究这种气体。他一次次把石灰石放到容器里煅烧,烧后又一次次仔细称量剩下的石灰质量,结果发现,每次减轻了原来重量的44%

  布拉克改用酸来与石灰石反应,并用石灰水来捕捉反应生成的气体,发现捕捉到的气体恰恰是煅烧石灰石所失掉的44%。由于这种气体要用火烧或用酸才会跑出来,不然就好像固定在石灰石中一样,所以布拉克就叫它固定空气。他还把蜡烛、麻雀、小老鼠等放到固定空气中,发现固定空气不仅能熄灭蜡烛的火焰,还能扼杀小麻雀、小老鼠的生命。当他想在水面上收集固定空气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却由于这种气体能溶于水而未能成功。

  十年后,英国的卡文迪许把这种气体通入水银槽,在水银表面将固定空气封在容器里,卡文迪许测量了它的密度、溶解性,并证明了它和动物呼吸、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相同。

  1772年,拉瓦锡等人做了著名的烧钻石实验。他们发现贵重的钻石燃烧后也会产生这种气体,与一般木炭燃烧产生的气体完全一样!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更精确的实验方法,并经道尔顿等许多化学家努力,才证明它分子中碳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2

  就这样,历时一千五百年,人类才认识了二氧化碳。

返回顶部



                     用煤史话

  煤,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燃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之一。在沈阳发掘的新乐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中,曾出土过用煤玉(一种特殊的煤)雕琢成的圆环和造型生动的动物。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了煤。现在已知的最早用煤的文字记载是《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所说的可以燃烧的石头就是煤。豫章郡在现今江西南昌一带,那里至今还出产煤。汉末时,煤的开采量已很大。三国时曹操在邺都(今河水临漳县西)兴建水井台,在里面就储存了数十万斤的煤。

  在古代,煤的名称很多,有石炭、灰炱、石涅、乌金石、乌薪、燃石、墨金等。在最开始,煤主要是用来作燃料。有书记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用煤来冶铁。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中说:屈茨(今新疆库车)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1078年,苏东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任地方官时,曾派专人探查当地的煤矿,并作了一首诗《石炭行》。

  到了明朝,人们对于煤的了解越来越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记载了煤的性质、产地,还记载了治疗煤气中毒的急救法。宋应星更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的采煤方法——竖井采煤法,虽然有些简陋,但基本原理与现代采煤法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用煤史上的另一成就是焦炭的烧制。《天工开物》中曾提到过铁炭,有人考证即为焦炭。1961年,在广东新会发掘的南宋炼铁遗址中,除找到炉渣、石灰石、铁矿石外,还找到了焦炭。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用焦炭冶铁的最早实例。

  虽然我国用煤的历史很久远,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但是,现今欧洲人早已放弃了传统的燃煤方式,进行煤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和2000年前一样在烧煤。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发人深思。

选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化学故事丛书》

返回顶部

                     C60的超导性

  1991年,赫巴德(Hebard)等首先提出掺钾C60具有超导性,超导起始温度为18 K,打破了有机超导体(Et)2Cu[N(CN)2]Cl超导起始温度为12.8 K的纪录。不久又制备出Rb3C60的超导体,超导起始温度为29 K。下表列出了已合成的各种掺杂C60的超导体和超导起始温度,说明掺杂C60的超导体已进入高温超导体的行列。

  A3C60的超导起始温度(Tc

  (AKRbCs

A3

K3

K3Rb

Rb1.5K1.5

Rb2K(#1)

Rb2K(#2)

Rb3

Rb2Cs

RbTl2

Cs3

Tc /K

19.28

21.80

22.15

24.40

26.40

29.40

31.3

42.5

30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2001年,美国朗讯公司下属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又发现,当碳布基球分子(即C60)与两种有机化合物氯仿和溴仿结合在一起,用液态氮冷却至-156.11 ℃时出现了超导临界现象。而在此之前,C60分子的超导临界温度是-221 ℃。

  科学家说,布基球的新特性使它可能制成未来超高速计算机的关键元件。实现超导后,电阻损耗可以降低至近于0,从而使计算速度飞跃提高。以铜为主的金属氧化物虽然临界温度高于布基球,但其成本远远高于C60。正是由于C60将超导温度推向更高水平,C60的超导性被美《科学》杂志评为2001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

返回顶部

                C60作催化剂从甲烷制氢气

  日本工业技术院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用C60作催化剂,从甲烷制得氢气。

  在现阶段,C60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挥功能,不能立刻达到实用,必须加以改良,制成在低温条件下也能工作的节能催化剂。他们开发的催化剂,是在碳粉里掺10%C60。在加热到;;;; 1 000 ℃的容器里,放入0.1克催化剂,以1分钟流入20毫升甲烷的速度作实验,结果90%的甲烷分解成氢和碳。C60用作催化剂,可用水洗净表面,除去附着的残存碳素,理论上可半永久使用。由于形状独特,粒子表面面积为活性炭的5倍到10倍,因而作催化剂用时功能较强。

返回顶部

                  空气中CO2含量增多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碳在新鲜空气中含量约为0.03%。人生活在这个空间,不会受到危害,如果室内聚集着很多人,而且空气不流通。或者室内有煤气、液化石油气及煤火炉燃烧,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减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室内人员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关于二氧化碳在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含量,各国尚无统一规定,日本规定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15%时为换气标准。下表为空气中CO2含量对人体的影响。

空气中CO2的含量/%

症状

2.5

经数小时无任何症状

3.0

无意识地呼吸次数增加

4.0

出现局部刺激症状

6.0

呼吸量增加

8.0

呼吸困难

10.0

意识不清,不久导致死亡

20.0

数秒后瘫痪,心脏停止跳动



返回顶部

化学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