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发布时间:2018-07-02 02:43:15

试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摘要:本文从悲剧文本《哈姆雷特》入手,应用存在主义的边缘情境、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和恋母情节、接受美学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并从人文主义思想对哈姆雷特延宕的影响分析他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也是观众对于文本接受产生的一种反馈。

关键词:延宕 边缘情境 需要层次论 恋母情节 思维对接过程人文主义

   俄罗斯当代著名莎评专家曾对经典文本《哈姆雷特》发出由衷的感叹称:这出悲剧真像一座迷宫里面包含着一个激发思想而永远不被思想解说清楚的秘密。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的生平、背景如他的作品一样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对哈姆雷特悲剧的生成及延宕之迷的探索更是恒河沙数。可以说,随着各学科的交流和渗透,《哈姆雷特》已经成为一个跨界文本,覆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笔者常常猜想,《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这样的经典悲剧呈现在读者眼前时,我们大家作何感想。人们所发出的感叹是源于压抑的气氛、主人公的不幸还是心底的共鸣?当我面对此类作品时,心中的同情和怜悯退为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沉思。对于悲剧,人们大都会为戏剧的本身而感到震惊、无奈、叹息,但这种情感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并不足以引起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对非理性因素的警觉。坦白地说,解读角度的多元化有效地开阔了思路,也无可避免的使思维如水中浮萍,缺乏连贯性和深度。正是基于此,我认真阅读了近年来研究哈姆雷特的材料,在经过仔细的整理和思考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在本文,我试图通过边缘情境、需要层次论、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旧视角审视新秩序时思维对接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充分把他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一)边缘情境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作为专门的文学研究,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开始,莎评就大规模兴起,时至今日可借鉴的材料如汗牛充栋,说法各有千秋。我认为要想深入哈姆雷特的研究,就必须回到他的环境境遇中,具体的说就是哈姆雷特丧父的背景中根据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的观点,哈姆雷特的境遇属于边境情缘

所谓边缘情境是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某种严重的变故,比如亲人的死亡、身患绝症、面临生死关头、家庭破裂等等,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对话出现断裂,个人置身于日常生活秩序之外的状态。这并非指个人超脱于生活和痛苦之外,而是个体多年建立的经验和价值尺度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从而导致个体不得不以观望、忧郁的态度睨视人生,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延宕。[1]

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人世界的建立是基于对话的基础上的。通过繁复绵延的对话关系,人类构建社会、制度、文化以及具有无限扩展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则把自己不断发展的经验整合到秩序中,把个人纳入社会,确立自己的身份、社会位置、人格和自我。

哈姆雷特得以确认身份的依据就是这些对话关系。然而,母亲的不伦婚姻、朋友的背信弃义、情人的脆弱轻信,让哈姆雷特失去了对至亲朋友的信任。特别是老哈姆雷特的死亡,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对话链的断裂,将他推上绝境的边缘。父亲的死不仅意味着情感关系的架空,更意味着一个精神领袖、价值尺度的崩塌。不用说,这样一个尽善尽美的男人形象在构筑儿子内心世界的时候发挥多大的作用。然而君主的死亡不仅是个人的死亡,它犹如漩涡将近旁的东西卷入其中,直接导致了现实事件的突变,哈姆雷特得价值体系的崩溃。

过去的生活对哈姆雷特来说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死亡才是让正常的现象暴露出荒唐可笑的本质。常规琐碎的生活让人倍感安全,让人麻木其中,可是在死神面前这种缺乏自我思维构建的状态最终会使人懊悔地意识到自己虚度一生,许多作为无异于竹篮打水。所以,对于哈姆雷特来说,活下去的动力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父报仇,更重要的是寻找真我、回归生命本真状态。那么究竟什么力量把哈姆雷特推入绝境,颠覆以往的概念呢?存在主义认为边缘情境有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死神的突然降临介入个体的存在。当人们了解死后的世界无法探知时,害怕生死质变的人就只得将目标重新锁定在上,而条件是以死亡拷问生的意义。从剧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经常被鬼魂和生死纠缠,不自觉地将认识建立到死亡的阴影中,以死对照生的价值。被推上了绝境的王子嗅到了地狱的硫磺味,这气味如同乙醚,使他身心无力,精神混乱。但他在死神面前,发现了自我的迷失,并且锋芒毕露的指斥了现实的虚伪和价值系统的变异,在这种状态下,哈姆雷特艰难而又犹豫的开始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寻找,开始了灵魂煎熬的过程。哈姆雷特在各个层面上都走到了绝境。绝境之所以是绝境,不是因为真的无路可通,而是因为每一条路都被思想提前否定了。哈姆雷特拒绝妥协,拒绝在现成的信仰体系之上建立廉价的精神平衡,因而永远在内心的风暴中颠簸,在思想的暴风雨中他左右摇摆,走向延宕的深渊。

()需要层次论和恋母情节论证哈姆雷特的延宕

   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犹豫不决的性格呢?社会历史批评学家认为,王子与克劳狄斯的力量悬殊、改造社会任务的艰难,使得他不得不采取审慎而理智的态度去行动。审慎和理智导致了行动上的犹豫。下面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需要层次论探讨哈姆雷特的延宕。

   高层次的需要,使哈姆雷特的复仇与重整乾坤的重任结合在一起,加大了复仇的复杂性、艰巨性、严肃性,迫使哈姆雷特不得不慎重的思考复仇的发式,正如黑格尔所说:他所要想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越高,就越涉及到他人和社会,就越具有长久的动力性质。[3]哈姆雷特的复仇不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而是置身于最高层次的需要——重整乾坤实现人文主义美好理想。这样的复仇不只是杀死克劳蒂斯,他的复仇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哈姆雷特通过复仇,重塑一个明君的形象;想通过复仇给世人树立一个人文主义的楷模,那他将复仇和复仇后的安邦治国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复仇不像雷欧提斯那样鲁莽,反复的思考导致了他的延宕。

    对母亲的爱,是导致他犹豫不觉的又一心理原因。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他王位并取了他母亲的人进行复仇,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儿童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理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犯罪好多少。[4]尽管这一解释并不完全正确,但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以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嘱咐他不要伤害他母亲。在复仇的过程中首先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让她和克劳狄斯划清界限。如果克劳狄斯不是母亲现在的丈夫,那么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剑早已刺中了克劳狄斯。在整个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始终在考虑如何才能不伤害母亲。这样他的复仇既要和重整乾坤的重任相结合,还要与保护母亲唤醒母亲相联系,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延宕似乎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的犹豫性格体现了他的人性美,使他的形象更加崇高。正如歌德所说的:哈姆雷特是以各美丽、春节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5]他以自己的复仇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格人文主义者的美好人性,哈姆雷特得犹豫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犹豫正是哈姆雷特崇高的表现,正是人文主义者成熟的标志。他的悲剧结局发人深省,激励着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崇高的追求、对伦理的追求。他的毁灭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统治的罪恶,让读者和观众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认识到专制统治对美好人性的扼杀。作品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得到加强。

(三)延宕是哈姆雷特以旧视角审视新秩序时的思维对接过程

由于我们一般所谓的延宕,指的是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故必须从其具体角色去考虑才较为合适 ,结合《哈姆雷特》以及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 原作仔细分析,我们认为 ,哈姆雷特的延宕 ,是他用旧秩序中熏染的旧视角来审视新秩序的事件和现象时的外在表现 ,并非其内在性格特点。人们习惯所称的延宕性格实际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哈姆雷特在用旧视角审视新秩序时的思维对接过程。在剧作中,聪明的哈姆雷特总要用对自己关于每件事的生理视角目光和心理视角目光全面整合、统一,带有自己旧秩序心理的视角去与新秩序中的新视角对接,按丹麦国内的巨大事变之后的实情,这一对接过程势必因困难重重而变得很漫长。而这一过程的漫长 ,显现在舞台上 ,也就是一种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焦灼斗争的过程,即收纳在读者和观众眼里的拖延和优柔寡断,进而被统称为延宕。因此 ,我们可以形象地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他站在阳光下努力看清暗室内陈设的过程的外现。相比剧情之外作为旁观者的舞台下的观众和剧本外的读者 ,丹麦城里突发的荒诞离奇的变乱 ,带给哈姆雷特这个被蒙在鼓里的人的冲击 ,就不仅仅是一声意外的惊呼所可以释放得了的,因而,留给他整理思维、理清头绪的时应当而且必须更长一些。这便是观众与读者的接受印象 ---延宕。

新旧秩序之间的对接的困难实际上是《哈姆雷特》所要展现的主题思想之一。我们认为 ,莎士比亚痛恨这种新旧秩序的胶着和混乱的产生。从他的诸多悲剧中都可以看出:他喜欢的是齐整统一的秩序的维持和遵守 ,而并非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打破并重建。《哈姆雷特》中一切的肮脏、矛盾、腥臭的东西皆因秩序被打破而来 ,皆因白天与夜晚的交替而产生。在《哈姆雷特》之前的剧本如《理查三世》或《麦克白》中 ,产生歪风邪气的黑夜竟被允许凭借宇宙律动的障碍来入侵白天 (见《亨利六世》中篇) 。洛斯在麦克白杀了人之后问道:“照钟点现在应该是白天了 ,可是黑夜的魔手却把那盏在天空中运行的明灯遮蔽得不露一丝光亮。难道黑夜已经统治一切 ,或是因为白昼不屑露面 ,所以在这应该有阳光遍吻大地的时候 ,地面上却被无边的黑夜所笼罩。(选自《麦克白》)理查三世在和里士满相遇那天天亮时问到:“谁看到今天的太阳没有 ?”变乱带来的混乱犹如无日之夜 ,给莎士比亚的心间投下了无边的阴霾。在《哈姆雷特》中 ,白天与夜晚之间的交替的中断预示着王室继承中的严重纠纷,哈姆雷特悲剧的开始,同时也是延宕的开始。

(四)人文主义对哈姆雷特忧郁的影响以及其局限性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哈姆雷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6]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载负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新兴的第三等级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哈姆雷特机智地以戏中戏的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的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的复仇。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雷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的剑惩罚邪恶。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最后哈姆雷特让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主义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雷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哈姆雷特心理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他是人文主义的产物,在他身上既笼罩着人文主义的光环,同时通过他的表现又体现出封建的残余。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是深邃的亦或说是繁复的,在旧的价值体系崩溃时,他不自觉的要去重新建立新的价值观,在绝境的边缘寻找最后的希望——重整乾坤。这是哈姆雷特最高的需要,也是最后的动力。这个任务的完成,哈姆雷特也便了,就像美丽的蝴蝶完成了繁殖的使命,便折断了骄傲的翅膀……

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