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问答题

发布时间:2012-11-24 23:16:30

《桃花源记》

l、原文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渔人见到桃花的美丽景色的句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基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表现桃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作者在对世外桃源的描写中,a、谈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社会环境的平静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人们生活的恬适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5) 写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陆游有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源记》中与之意境相同的是 豁然开朗。

(8) 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神态的是怡然自乐

(9) 写桃花源人见闻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 桃花源人对渔人的态度是 a见渔人、乃大惊。b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对桃源外的生活态度是 皆叹惋。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呼应文中的一句话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3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 :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4、第二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村景。请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指出美的含义:

a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c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豁然开朗”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今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中的意思是: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天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帮助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6、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7、文中“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答:(1)说明不知渔人从何处而来。

(2)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3)表现了他们不愿让外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8、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1)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

(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9、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的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扰乱桃花源平和安宁的生活。

10、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答:他们曾经饮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1、第三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1)渔人所说的无非是桃源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显得累赘,这也正体现了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静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联系上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和下文“皆叹惋”,可以推知渔人所说的大概是秦汉以来的历史。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想要把桃源写成一个似有若,似真若幻的仙境,让人觉得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从而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3、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找桃花源的目的何在?

答: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如此虚写一笔,就便得故事更加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了。用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似乎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是结果却让这个虚实难定的桃源真成了“千古之迷”。这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14、“渔人”“太守”“ 刘子骥”这三个人对待桃花源这件事的行为上,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答:从中表现了世人背信弃义,贪图名利的劣根性

1 5、填空

(1) 文章以 渔人进出桃源 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从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 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词语说明它无意被发现。

(3)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4) “乃大惊”一句,既写出了桃源人遇到陌生人的惊异,同时又表现了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5) 读第三段,概括回答桃源人的风尚是 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

(6) 从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否定批判。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现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意愿。

16、《桃花源记》一文表达了作者生在战乱时期,希望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该文后来流传下来一个成语,表达了他的这个理想,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这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17、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答:作者以此寄托了自已美好的政治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18、为什么说桃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它?

答:(1)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东晋未期战乱纷起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都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社会平等安宁人与人之间都极期融洽而友好,老人及孩子都生活的得幸福愉快。这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理想世界。

(2)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必须看到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这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9、桃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0、根据23段概括回答桃花源里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点)?

答:18 里的部分

2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它的常用意是什么?

答: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与世隔绝,没有遭受祸乱,安乐美好的社会。现在多用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2、古今异义

(1) 交通,古义 :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今义 :指运输和邮电事业的部称。

(2) 妻子,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子”是词尾,无意义,专指男性配偶。

(3)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示条件的连词。

(4) 不足,古义 不值得。

今义 (1)不充足或不满(某个数目)

(2)还有一部分保留了古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

桃花源记 问答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