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复习(必修一)(1)

发布时间:2013-04-19 15:20:44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知识网络】

必修一 单元

《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一)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例: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例:19世纪3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3)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例: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实践基础:马、恩的革命活动。

2.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见课本P85二、三段)

《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要依据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1)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从理论到实践——法国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巴黎人民组织国民自卫军保卫巴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

2、经过:1871318,巴黎人民起义;328,巴黎公社成立;5月下旬失败

3、革命措施: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内容详见书P86第三段)

4、意义:(内容详见书P87段)

(三)从失败到成功—— 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必然性)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矛盾尖锐;

③一战进一步激化俄国矛盾;

④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有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过程:

1二月革命(19173月):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意义: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结束沙皇专制制度;

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①内容: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七月事件:

①结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狭义的“十月革命”)(191711月):

过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起总攻的信号,攻占冬宫,彼得格勒起义胜利。

性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

5)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 (内容详见书P9024段)

(最能反映人民迫切愿望)

3、胜利意义:

(内容详见书P91段)

1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

②主观: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最主要);没有发动农民;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3 客观: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势力强大。

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紧密相连。

3)由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暴力革命。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

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政府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2.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治经济活动的

法律依据是

A.1954年宪法 B.民主革命纲领

C.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 B.② C.③ D.②

3. 我国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不同是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后者实行资本主义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4. 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D.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5. 2010·山东省威海市高三模拟某课题组在探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

你认为错误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6. 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

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7.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最主要的表现是:

A、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保障

B、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C、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D、各级各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8. 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 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

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职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0.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

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二、非材料题:

1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伯里克利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三 近代主要政体形式,如右图

材料四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的两种政体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4)

3)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2)

4)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3)

答案:

1)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3)

2)选举制,任期制,集体领导的议会制,比例代表制(4分)(4分)

3)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分)

4)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分)

23、 13分)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含义指什么?毛泽东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贡献?(3分)

材料二 客观的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 摘自《学习时报》

2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7分)

材料三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陈东升《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

3)试例举1979年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3分)

答案:

1)破坏: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国民党独裁统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独特贡献:形成毛泽东思想(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分)

2)阶段:革命立国时代。(1分)

史实: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

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2分)

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分身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发挥重要作用等)(2分)

3)天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任答3点即可,3分)

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原因:A、新中国的诞生B、国际关系中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C依据: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本内容

【思考】: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A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

D 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12月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3)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外交政策的实质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④内容(成果):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⑤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④意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

【思考】: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2、恢复:19711025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中驱逐出去。

3、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2、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9月,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签署了建交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新时期外交成就

1外交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思考】:新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中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 奠定美苏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2、 美国的冷战政策:手段:除了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

表现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19473);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根本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19476;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3、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 东欧各国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共同途径: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

5、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下列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峙(即社会主义国家对冷战的策略):

政治上: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展组织,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②经济上:苏联与东欧各国坚强经济合作,帮助东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194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苏、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建立),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③军事上:1955年夏天,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是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6、 美苏“冷战”的主要阵地:欧洲

7、 德国于1949年由于美苏的原因而分裂,1990年民主德国并于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朝鲜,1948年分裂,现在尚未统一。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而告终,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第二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

1951年荷、德、法、比、卢、联邦德国签定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使法德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

1957年,西欧六国签定《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1986年,欧洲共同体经过三次扩大。

2、 欧洲联盟的形成过程:

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签定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 1993底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9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

欧共体的特点: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4、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恢复的原因:进行社会改革,消除封建因素,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大力扶持。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客观有利条件)。

经济的高速发展的(1956—1973)原因: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引进技术和资金(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贸易立国”和“出口第一”的口号。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了“政治大国”的目标。

8、 不结盟运动:

目的: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

形成:1956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尼赫尔,共同提出不结盟主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基本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1973第四次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三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20世纪9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政治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经济上: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根源)

2、 东欧剧变的特征: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典型事例:1989年,波兰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上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89年实行多党制;199010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最主要的教训: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3、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病(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最根本的失误是:以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的社会主义。

5、 苏联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标志是:八一九事件;解体的根本标志是:1991年底在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6、 冷战:19473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7、 当今世界格局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是,多极化还没有形成,仍然在发展中。

8、 表现:一超: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梦想构筑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

多强:欧盟:1993年正式成立,有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步伐;俄罗斯:取代苏联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现在,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

8、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影响: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1年浙江省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可知这是19499月北平政协会议之前的情况,多样的服装说明了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特点,选D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不选;BC两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

2、(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31)即将走过9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1)将下列会议内容的序号填在相应会议后面的横线上

①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④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 ;中共七届二中全全 ;中共十七大

2)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9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请写出其中的三个。(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

【答案】:(1)②;①;④。(2D3)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

【解析】:(1)熟悉、对应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2AC符合历史课本的表述;B项符合地理常识(秋分);D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应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在八个民主党派中任写三个即可。

4、(2011年上海市文综31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回顾这段历史进程,老师制作了下表,并列举标志性史实如下: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制定《共同纲领》 ④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表中示例,将标志性史实与历史进程匹配起来。(填写编号)

【答案】:②

【解析】:准确掌握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

二、非选择题

5、(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3)、(4))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314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答案】:(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4)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4)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

6、(2011年浙江省文综38—3))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答案】:(3)“新的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文句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解析】:(3)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归纳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趋势。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年上海历史卷)28.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

解析:B。此题考察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产生巨大影响。

2.10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的探索文章)。

3.10年北京卷)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51日;西藏自治区19659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4.10年江苏卷)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解析: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5.10年广东卷)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题眼: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

考点:新中国外交

解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答案:D

6.10年新课标卷)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7.10年上海历史卷)30.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重复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参加万隆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解析: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8.10年浙江卷)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排除法来解答此题,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所以排除,排除答案BD。选项AC的区别在于①②选哪个,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从49个攀升到112个,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局面,因此答案A。本题不仅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9.10年福建卷)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答案】D

【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启示】再次说明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的重要性。

10.10年全国卷1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60年代是紧张关系;D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

11.10年安徽卷)36.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

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上海历史)“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 D

2.(广东历史)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 A

3.(天津文综)1954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 C

4.(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学生用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复习(必修一)(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