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发布时间:2020-05-31 12:09:16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战略分析

项目名称 企业战略管理

名: 林传威

号: 1305012141

专业班级: B13工商管理1班

学 院: 管理学院

日 期: 2015年7月2日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摘 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各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有优势,获得最有利的国际产业分工,寻求最佳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改革开发到现在的20多年间,我国企业从最开始的“引进来”为主,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经验,不断的发展到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主动“走出去”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经营方面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透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企业运营,客观地对我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同时结合对于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OT分析,提出了探索性的改进措施和具体建议,为中国企业制定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战略管理 企业发展

1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概述

1.1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含义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单一的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过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作为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的进展就已经悄然展开1。

现今企业间的生产要素联系,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商品、服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活动以及企业越来越多的海外生产经营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国际化的双向过程,即企业内向国际化进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将决定其外向国际化的成功。

自从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在中国直接生产和营销,这给当时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相对落后的中国国内企业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和压力,导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逐渐兴起,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中国企业也从最开始的间接的、被动的接受发展到今天的主动的、急迫的外向延伸。

依据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从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国际性经营的地点、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经营活动的种类以及公司组织结构中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把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一下四个阶段(见表2.1)

表2.1 国企国际化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与国外市场的接触程度

间接的、被动的

直接的、主动的

直接的、主动的

直接的、主动的

国际经营活动的点

国内

国内

国内与国际

国内与国际

公司的经营方针

国内

国内

国内与国际

国内与国际

国际经营活动的种类

商品与劳务贸易

商品与劳务贸易

贸易、合同国外投资

贸易、合同国外投资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传统国内机构

国际处室

国际处室

全球性结构

上述说明,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导向也随之调整,经营理念与不同阶段的国际化要求相互吻合,管理策略和计划决策的程序方法也随之改变。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其它的国家或地区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

1.2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只有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资源竞争,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不足问题,这是关系国家经济长远的大事。技术革命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而产生了规模经济,技术革命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大批量的各种产品。这种产业革命发展的结果,就使得一个国家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的生产力不得不想方设法地越出国界去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当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国内现有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在区位利益的驱动、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压力、企业内部化转移成本和克服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压力下,必然会选择走出国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约翰・邓宁1981年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就越大。其核心思想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是该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函数,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参数。

约翰・邓宁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一国人均GNP小于400美元时,本国企业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也没有内部化优势,外国的区位优势又不能加以利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处在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相当落后,技术力量薄弱,除了自然资源优势外基本没有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势,国内企业也没有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

第二阶段:当一国人均GNP大于400美元小于2000美元时,外国投资开始流入,可能会有少数国家的少量投资,其目的在于取得先进技术或“购买"进入本地市场的权力,净外国投资额逐渐增长。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因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力度加强。同时国内企业所有权优势增强,开始寻求对外直接投资,但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依然很低。

第三阶段:当一国人均GNP大于2000美元小于4750美元时,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都在增长,但外国投资净额开始下降,投资净流出仍为负值,但对外直接投资上升速度快于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国内部分企业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而积极主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第四阶段:当一国人均GNP大于5000美元时,该国处于直接投资净输出阶段。对外直接投资速度高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国内企业的投资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更为明显,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比对内直接投资利润要高。

1.3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理论有很多流派和观点,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从各个角度进行理论探索,提出各种国际化经营的理论。至今为止,涉及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

(1)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该理论解释国与国贸易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研究,考察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利益分配。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