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青州古城游全攻略 doc

发布时间:2019-06-30 09:02:08

 到青州城区旅游,如果你不了解青州古城多民族择地群居的现象,那就只能是走马观花,泛泛而游,即便游过之后,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脑海里残存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无法形成一个鲜活的整体。因此,唯有感受这里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民情,才能全面的了解这座古城,这是这座古城最值得玩味的地方。青州古城和其它古城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它也和其它古城一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青州古城的风韵,除了悠久的历史,最让人心动的地方,莫过于它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说到这座古城的地域文化,它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因为自身历史的沉淀,更多的缘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的结果。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太多的草原民族的文化元素,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这里一直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中心,而现在青州城区的结构,实际上也是这种多民族构成的具体反映。纵观整个青州城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座古城由北到南成条块状分布着北城、东阳城和南阳城三座兴衰连绵的古城,而满族、汉族和回族这三个青州最大的民族,也同样由北到南成条块状分布,从而构成了这座古城的风情民俗从北到南,风格回异,色彩纷呈的局面,这无疑是这座古城最靓丽的风景线,是最值得每一个游客体会感悟的焦点。

所以,到青州古城旅游的最佳线路也应该是从北到南,循序渐进,不要一下火车就急吼吼的往市中心跑,那么做你会错过很多弥足珍贵的细节,没有了细节,所谓的游,就变成了漫无目的的溜达。游古城最重要的是什么?无外乎古迹、文化、风俗,这是古城细节的主要元素,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是空谈。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多风俗,多文化的古城,细细的品味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文化,就成为古城旅游的首要任务。当然,要细细的品味这些,需要有充裕的时间,好在青州古城并不大,如果不计算来回旅途中消耗的时间,有一天的时间就足矣,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希望游客一到青州就急着南下的道理。

游客到青州后,可先西行至北城大街,游览有旗城美誉的北城,北城是老百姓根据这座古城的方位约定成俗的名称,它的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叫青州旗兵驻防城。此城兴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九年(1公元731)告竣。城设有四门,由雍正钦定命名:“东曰海晏,南曰齐宁,西曰泰安,北曰拱辰,四城门名,均为名书法家书写石刻匾额镶嵌在城门上。”4城门外护城河上各有石桥一座,沟通进出。全城总面积746640平方米,共有官衙57座,用房668间。宫殿一座,用房22间,庙宇21座,厅房2座。连同旗兵住房共4899间。根据传说,原计划修建的青州驻防满洲旗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然而,因领工督建官员田敬山贪吞了大批建筑经费,没有按原计划修建。

青州驻防旗兵城是全国并不多见的独立城防,其它地区的驻防旗兵大多以驻防地的老城为基础,唯独青州驻防旗兵城独立老城之外,择地另建新城,这种状况在全国及其罕见。因此青州旗兵驻防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孤本珍品。现在,旗城的城墙、衙门、庙宇等古建筑虽已不见踪影,但城内的基本布局依然未变,年纪稍长的村民都能叫出自己居所的八旗方位。因为后来的建筑对原先的八旗布局几乎没有破坏,即使近几年新崛起的数十幢别墅式的村民住房亦然,整个旗城内的建筑仍旧像棋盘里的棋子一样整齐划一。

北城之游,虽然无法唤回它昔日的辉煌,但却可以感叹历史的沧桑。尤其是当你看到仅存的一座官房的时候,便更是如此。也许当你面对满姓完颜氏的时候,你无法确定他们是否是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后裔,但这并妨碍你在这里感受来自白山黑土的满族风情。你大可以坐在茶馆里和他们攀谈,从他们字正腔圆的语调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就像你在老舍《茶馆》里所感受的一样,这个民族固有的东西,并未随着民族交融的深入逐渐消失,依然在承传有序的民俗和节庆中被顽强的保留下来。在这里,只要你细细的品味,就会感觉到他们和汉族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风俗中,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北城南行,只需片刻,就能到达十里古街。十里古街北起北关街,南至偶园街,连绵5公里,左右又有棋盘街、卫街、昭德街相互连接沟通,是青州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虽然游古街路程不算近,但沿途一定要步行,因为只有当你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的时候,你才能听得见历史的脉搏,在历史脉搏中观赏着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会油然而生。仿佛你走过的不是一块块石板,而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小巷不断地延伸,历史也在不断地延伸,直到小巷的尽头,你会忽然发现古城的历史并没有结束,一座建于宋明时期古桥——万年桥,又把古城的历史连接起来。

北门街起于万年桥以北,跨过万千桥,与偶园街相连,全长500米。在古代,北门街和偶园街一样,是贯通青州古城南北的交通的要道,在明清时期,北门街是青州古城北部的主要的贸易区,整条古街由至万年桥是一路下坡,跨过万千桥后,古巷的地势又由北向南渐次升高,是青州现存的古街中,最富于起伏变化的一条古街。北门街在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古街遗风,那时候,古街的石板路还在,古街两旁的商铺,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古老的韵味依然不减。笔者记忆最深的就是商铺的门板,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在电视中才能见到,古街两旁,一排一排的门板黑色里透着灰白,伴随着青青的石板,在不断的蜿蜒中,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如今,北门街传统商铺的门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经营文物、字画的店铺,虽然这里还在刻意保留古街的风貌,可能是缺钱的原因吧,这条古街也像其它得古街一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更为糟糕是,这条古街的周围已经是水泥森林的天下,这条古街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的被压缩,长此以往,北门街就如同风雨飘摇一叶孤舟,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复存在。

  站在万年桥上,眺望南阳河两岸,飞檐斗角,杨柳依依,清清的南阳河水摇动起一层层涟漪,抚摸着的倒影在水中的白云,据说以前的南阳河向东汇入弥河的,再汇同弥河一起向北流经寿光入海。遗憾的是现在的南阳河只是条人工河,没有了河滩的鹅卵,虽然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却没有了往日流淌的欢快。遗憾总会是有的,就像绝大多数游客不会在晚上浏览万年桥一样,即便是偶尔来了,也不一定是明月当空,两城偃月的美景是可遇不可求的。

万年桥位于南阳城北门外,俗称北大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原是一座构木虹桥。所谓构木虹桥,就是整座桥梁全凭木梁穿插连接的桥梁,中间不见任何支柱,不见任何卯榫结构,桥身凌空飞架,桥体横卧如虹,其建造技法令人匪夷所思,建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法,它的发明者竟然不是名家巨匠,而是青州府监狱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囚徒,但就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囚徒,却开启了中国构木虹桥之先河。

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丹刻石立碑。可惜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洪水冲没了.现在的这座万年桥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这次把它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改称“万年桥”。该桥于清康熙二R年(1686年)又被冲毁,继而重修,至康熙三R年(1696年),万年桥才逐步完善。

从万年桥向西沿洋溪湖就进入范公亭,据当地网友估计,这条线路范公亭管理处无法全面设防,只要熟悉环境,可以轻松逃票。不过范公亭公园的门票并不贵,面值只有区区10元,逃票大可不必。之所以选择从这条线路进入范公亭公园,是因为阳河两岸的风光优美,逃票并不是目的。在这里笔者到是建议公园管理处在洋溪湖上设置一个收费口,这样既可以避免老驴们逃票,也能满足老驴们欣赏美景的心愿,何乐而不为呢。

范公亭公园是外地游客到青州旅游的必到之处,是古城青州名人文化的标志性景点,整个景区犹如一个小型的盆地,南阳河水流经其间,虽与古城只有一墙之隔,却犹如深山,清泉鸣琴,古木茂密,是难得的清静之地。放眼望去,曲径之中,竹林青瓦,波光之上,拱桥如黛。以至于每有游人至此,都有误入江南水乡的感觉。

李清照的故居就坐落在洋溪湖畔,整个建筑群由内外两层院落组成。内院,北有“归来堂”,东有“纪念堂”,四合院落,游廊连接。廊内四周墙壁,碑嵌词刻,使整个内院极尽婉约、文雅之风。外院,“顺河楼”临水而筑,院内曲径通幽,亭阁掩映。窗前,波光云影,清风徐徐。那份清幽,在杨柳轻扬中,如潺潺溪水娓娓道来,那份静谧,在水烟萦绕里,如泣如诉,似梦似幻。

顺河楼据说是当年易安居士和丈夫赵明诚填词作对的地方,阳河水从它面前轻轻的流过,河水流淌几千年,这对恩爱夫妻宛如烟雨的词句,也把这诗情画意融入夕阳,在洋溪晚钓的剪影中,留下了许多“绿肥红瘦”的千古传奇。

从李清照故居出来,远远就能看见范公台,可惜范公早已逝去,今人无缘一睹老夫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采,不过院内的唐楸宋柏虽已千载有余,却依然愈老弥坚,翠阴如盖,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如同在昭示范老夫子的清官美誉一样,百世流芳。

范公亭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后来几经修缮,形成现在的两重院落。范公亭的前院供奉祭奠范仲淹的地方,范公亭就位于前院的中央,亭子呈六角型飞檐样式,绿色琉璃瓦顶,青石亭柱。旁边是一片“千竿扫云来”的翠竹,亭内有一口古井,亭顶的露天圆孔与亭内的古井相互对应,每月农历R,一轮满月就透过亭顶的圆孔映入井中,低头望去,水中月影婆娑,熠熠生辉,其景象妙不可言。在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想不到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亭子,竟暗藏了“小孔成像”的玄机。

相传在范老夫却子主政青州时期,城外洋溪附近忽有清泉喷涌,泉水甘洌,可制良药。当年,范老夫子就是用此泉水制药救过不少黎民百姓,著名的“青州白丸子”盖发源于此,百姓立亭而表其丰功,也源于此泉水。如今,亭虽在,古井却被盖上了盖子,要想一探“上下天光,相互激射。”的奇景难矣。而流传千年的“青州白药丸子”也在文革中不复存在,至今也尚未恢复,每每感念于此,着实令人扼腕。

  范公亭的后院是三贤祠,三贤祠依坡就势的建在一处高台上,使范公亭的前后两院形成了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的层次结构。三贤祠原建在瀑水涧,后来可能是为了方便百姓供奉祭奠,主政的官员把三贤祠迁至范公亭,让他们和范老夫子一起享受青州百姓的香火。

相对于范公亭的热闹,三贤祠显得更加清幽,通过一个圆形月门,青砖铺就的小路上布满了绿草,在郁郁葱葱的林影中,三间不大的灰砖青瓦庙堂,显得古拙而又朴素,不时传来的鸟啼声,更让这里有一种空明的境界。别看这里的庙不大,但里面被供奉的圣贤却绝对够得上大腕,欧阳修、富弼、范成大,他们无论哪一位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风云人物,从中不难看出,宋代的青州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大都市,绝非现代的“县级”可比。

从范公亭去往偶园街、昭德街的线路大致有两条,一条线路是先向西出范公亭西边的小门,沿南阳湖(原七一水库)转向东行,经驼山南路南行至青州一中校园后,再由校园南边的小巷进入偶园街和昭德街。另一条线路则是向东出范公亭公园正门,游览完博物馆后,再转入驼山南路。其实两条线路大同小异,主要差异在于景点的选择上,如果说第一条线路向西是侧重于选择南阳湖的湖光水色,那么,第二条线路向东就是侧重于选择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两者其余的线路基本相同。具体选择那一条线路,全在于游客个人的偏爱,不过,就笔者而言,笔者更倾向于第二条线路。

笔者在前文说过,到古城来旅游主要游什么,还不是为了来了解它的历史,品味它的文化,感悟它的民俗风情。而博物馆的作用自然毋需笔者多言,每一个游客都明白,它必然是这座古城历史、文化和风俗风情的最全面、最完整的浓缩。所以到古城来旅游,如果不去它的博物馆,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故而笔者把博物馆作为古城游线路选择的重点,这是笔者倾向于第二条线路的主因。况且在这条线路上,每一个景点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就像一幅历史的画卷,在人们的眼前,通过一个个景点逐次展开。

青州博物馆坐落在范公亭公园的东边,一出范公亭公园正门,就能看到它高高的台阶和蓝底黑字的匾额。它是一组宫殿式仿古建筑,院内飞檐毗邻,楼廊环绕。金色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显的格外醒目。青州博物馆向来就有小大博物馆之称,丰富的馆藏,精美的文物,绝不会输于任何一家省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一家县市国家二级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县市级博物馆之冠。青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月10月,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馆藏40000多件文物,共设有八个展厅,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到青州博物馆,有三个展厅是必游的,那就是通史馆、石刻馆和书画馆。

通史馆自然是全面了解这古城历史、文化和民俗的最好去处,只要你一踏进这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就会连绵不绝的进入你的脑海,秦汉、唐宋、明清就会你的眼中接踵而去,汉族、鲜卑、回族、满族就会在你的面前纷沓而来......。所有这一切,必将让青州这个具有太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伴随着7000年的历史,融化进你的血液里。那份古老,那份沧桑,也必然引发你拿破仑式的感叹。

石刻馆馆藏了东汉至明清时期的石刻文物,最值得品味的石刻文物,当属龙兴寺佛像,这些佛像是偶然一个机会被发现的,出土的时候大多都已经残缺,但就是这样,也丝毫也不影响它们的美丽,它们的精美程度,早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范畴,就是使用想象力最丰富的诗歌语言也不行。正因为如此,日本人远渡重洋,对它们顶礼膜拜,法国人把它们邀请到卢浮宫,对它崇拜的无以附加,德国人和美国人干脆就用震惊世界,来表达他们心中的震撼。

到书画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观赏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这是青州博物馆为数不多的几件镇馆宝物之一,其珍贵程度自不必多言。从科举制度施行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状元,但作为殿试状元的试卷能够保留今天的,却只有赵秉忠殿试状元卷这一张,它是全国仅存的孤品,能有机会来此一睹真容,岂能轻易放过。除此之外,书画馆馆藏的苏东坡宋词书法真迹,也是难得一见的宝物,在这里,能够瞻仰苏大学士的文笔风流,对于每个游客来说,都是不虚此行,荣幸之至。

当然其它馆的精美文物还有很多,其中不乏镇馆之宝,例如玉器馆的宜子孙玉佩,青铜器馆的亚丑青铜器群......等等,但限于篇幅问题,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青州的状元就是多,刚刚才在博物馆里欣赏完赵秉忠的状元卷,在驼山南路路边的青州一中院内,我们又见到了宋代的状元,一代名相王曾。说到王曾可能许多人并不熟悉,但要说他就是《秦香莲》和《铡美案》两出传统戏剧中的王老丞相时,相信绝大多数游客都不会陌生。

青州一中的前身是宋代的松林书院,这里是王曾少年读书的地方,书院建于北宋仁宗年间,因院内对植古松二株,干矮枝阔,故名“矮松园。”明成化五年(1469),青州知府李昂,在院内建十三贤祠,祠前建思齐、仰止两斋,左建藏修轩,右建息游轩,正式称为松林书院。松林书院的古代建筑保存相当完整。二进院落。主要建筑以大门、十三贤祠(前讲堂)、四照亭、后讲堂集为中轴线,斋舍分列两侧,周围院墙环护。院内古柏成林,花草茂盛,碑石、读书台隐藏其中,庭院幽静而宽敞,规整肃穆中透着性灵。

在这样一个清静优雅的环境中读书,伴随着群鸟的欢叫啼鸣,书声朗朗,沐浴着花草的香气缭绕,文思流畅,想不学好都难。难怪这里人才辈出,有连中三元的状元郎为伍,站在他当年读书的读书台,如今的学子们,又有几个不想金榜题名,又有几个不想当状元。看来百年名校也是要有传统的,没有深厚绵长的文脉,要想做到人才辈出,承传百年,那是不可能的。

离开青州一中,通过校园南边的东西小巷,就进入了偶园街。偶园街虽是青州十里古街的一部分,但路边的明清已经民居所剩无几,大部分明清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主政者在美其名曰的旧城改造中,通通当做“危房”无情的拆除了。取而代之的两层的沿街商业网点房,现在的偶园街,已经完全没有古街的痕迹。

具有讽刺意味是,同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一位日本客人居然想对偶园街进行旅游开发。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偶园街应该还是灰砖青瓦,石巷悠长的样子。况且这条古街上还有偶园、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等众多旅游景点,所以开发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可等他跟随陪人员一起来到偶园街的时候,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无奈的摇了摇头,回到日本后,就再也没回来。

以前偶园街是什么样,笔者因为当时年龄还小,确实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从一张发黄老照片中,笔者见终于见到了偶园街古街的风采,在这张老照片中,除了两边的明清建筑,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古街上从北到南的牌坊。从牌坊数量来看,当时的偶园街非常繁华,古街的两边是一派店铺林立的景象。可惜这种景象也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找,成为无数青州人永远无法释怀的伤痛,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只能面对这条曾经的古街扼腕悲叹,其伤感的程度绝不亚于青州的本土居民。

说实话,偶园街就街而言,已经没有多大的旅游价值,倒是犹如孤岛的几个旅游景点,零零星星的点缀在偶园街上,为偶园街的旅游留下了最后的根基。相对于偶园街而言,这几个旅游景点的保护相对比较完好,可能是由于它们是文物,当地的政府官员并不敢把它们拆除,故而它们在旧城改造中被幸运的保留下来。但是这些政府官员也许并不知道,他们拆除的同样也是文物,他们更不懂得离开了他们拆除的文物,被保留的文物也会失去应有的光彩。

偶园街曾经是衡王府的地盘,明朝灭亡以后,衡王府富丽堂皇的宫殿也随之覆灭。多少年后,在衡王的废墟上,又陆陆续续兴起了偶园、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一些建筑,硕果仅存的衡王府石坊,如今孤零零的耸立着,算是这座王府留给人们唯一的纪念。

偶园位于偶园街中段,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刊部尚书冯溥的一座大型私人花园,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关于偶园,有一种说法是取“无独有偶”之意,这种说法在当地颇为流行,但却找不到文字依据,到底是如何来历,恐怕也只能暂且存疑了。说实话笔者对这位“冯大学士”并无好感,这家伙明明是大朝明的官员,危难时刻不思救主也就罢了,万不该反过来卖身求荣,出卖主子。末代衡王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就跟这位“冯大学士”有关,而衡王府的覆灭,他更是罪魁祸首。也难怪有“北海世家”美誉的冯氏一族,不让这位“冯大学士”入祖坟,有如此不孝的子孙相伴,岂不让祖上蒙羞。

偶园的诞生,既可以说顺治帝对降臣的赏赐,也可以说是这位“冯大学士”卖身求荣的战掠品,不管怎么样,反正他是把衡王府的御花园抢到手了,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成自己的私家花园。现在,偶园中赫赫有名的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就是当年各界社会名流为衡王祝寿的遗物,原在衡王府中绽放的迎春花,也在这场动乱中,被迫更换了主人。据传,姽婳将军林四娘的墓地,就葬在衡王府的御花园中,只是不知道这位“冯大学士”在把御花园改建成私家花园的时候,把林四娘的墓地移往何处。也许,在这之前,林四娘的墓地,就被衡王的后裔迁往别处,也许,她的墓地,早就被这位被这位“冯大学士”挫骨扬灰,也许,它的墓地,仍然埋在偶园地下,在某一个不为人知角落里,发出幽幽的叹息。

客观的说,这座花园主人的人品并不好,不过它的私家花园倒也还算的上是名家之作,从中是不难看出这位“冯大学士”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有很高造诣的,至少在这一方面,它还是继承了“北海世家”优良传统。偶园的原貌,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园记略》介绍,它应该是宅邸、宗祠和园林三结合的建筑群,现在的偶园,只是这个建筑群体的一部分。乍看上去,它的花园并不大,但这座花园的奥妙就在于它采用了,外园和内园的双重结构,外园和内园不同的造园手法,在增加花园在纵深和层次的同时,也使整个花园更加富于变化。这样做的好处,不但避免了园林布局的单调,而且也使得游人在漫步其间的时候,心情可以随着景物转换,时不时的有一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感觉。

到偶园旅游,有两大看点,第一个看点当然是王府遗留的四大青州怪石,这几块令人称奇古老奇石,绉、丑、漏、透、瘦皆备,“疏可达马,密不通风”,婀娜多姿,挺拔秀丽,蕴含着书法篆刻的神韵。游人按最佳位置去观赏,与我国繁体字的“福”、“寿”、“康”、“宁”相对照,既形似又神似,百观不厌,实为极品,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现今不用说,更是无价之宝。第二个看点毫无疑问,就是偶园中的假山,它属于典型的康熙风格,能够不失原貌的保存到今天,也足见弥足珍贵。园中的假山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的,规模浩大,造型奇特,用了四年多时间建造而成。这座假山浓缩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参差,亭台错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山下有横石桥、瀑水桥、大石桥,使得园内山奇水秀,成为偶园的点睛之笔。

另外,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去偶园中的奇石馆去看看,那里的奇石虽然比不上明代四大奇石,但也是各具风采,别有神韵。如果再能到园中的八喜茶艺馆去品品茶,听听音乐,那就是一种更完美的享受了。

去昭德街最好的线路是走东门街和东关街,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交通非常便利,从偶园街北行不远便是,沿东门街、东关街一路直行就能到达昭德街,在线路上简便快捷,一气呵成。二是从东门街、东关街到昭德街有一个一个民族风俗的过渡,东门街和东关街虽然首尾相接的,但两者在民俗风情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东门街可以说是青州城区汉族聚集区和回族聚集区的过渡地带,从这里越往东走,回族风情也就越浓郁,当你走到东关街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里几乎已经完全是回族的天下了。

东门街、东关街和昭德街虽然是三条不同的街道,但它们都同属于青州回族聚集区,所以,从广义的角度讲,昭德街古街的旅游,不但应该包括东关街,还应该包括东门街。只有把这三条街道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全面的了解青古城回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昭德街相对于东门街和东关街虽然名气更大,但它不是孤立的,它和东门街、东关街有着共同的民俗风情,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它们之间完全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命运的关系,这三条街更大的范围内,组成了一个昭德街古街文化旅游区。所以,游昭德街如果不走东门街、东关街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线路。

东门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古时因青州卫署在此,所以又称为卫街。它西起偶园街东至云门山南路,与东关街隔路相望。三十年前,东门街的街道还是用长条的青石板铺成的,而现在东门街的主干道几乎都变成了破旧的水泥路面,只是在南营街、北营街等少数路段,还依旧保留着青石路面的古老风貌。东门街两边房屋远看则青砖灰瓦,古色古香,但却不能近看,一旦近看,不但感觉这些房舍破败的有些凄凉,而且在修缮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规划,而居民自发的翻修改建,又不可避免的会使整条古街的风貌受到了的影响。

在东门街的十字口,原有一个叫石桥子的地方,因桥下有一龙王庙,俗称庙上桥,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筑早已毁坏,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的踪迹。十字口往北今称北营街,明清时期,这条街在明清时期曾有许多铁匠作坊,铁匠作坊最多时,多达二十几家,是当时青州有名的铁匠一条街。在众多的作坊中,其中又以“大三”剪子最为有名,故这条街又俗称“剪子巷”。在历史上北营街青州府衙和益都县衙进出东门的必经之路,青州商会及老字号“森盛”、“庆源隆”、“纸坊”等大店铺都在这条街上,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当时青州府较繁华的几条主要街道之一。而如今的北营街也像偶园街一样,已然被有了古街的影子,路两边的明清建筑也早已经不复存在,唯一可以籍慰的,就是路面上的古老的石板还被或多或少的被保留着。

东门街十字口往南是南营街,这里曾建有明代是高唐郡王的郡王府,随着衡王府的覆灭,作为郡王的府邸也淹没在历史的尘烟里,至今这里仍有一条高唐王小巷。在明代,南营街上还曾建有望春楼,每年正月R,衡王携眷属在此观看花灯赏月,欢度元宵节。如今斯人已逝,石径依旧,昔日繁华,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富贵如浮云,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了吧。到了清代,南营街因为在出了个武状元,又曾一度改称状元街,可以想象,皇帝、王爷的江山尚且不能永固,更何况是一个状元,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也只是天上的流星,荣耀过后,状元街的名字自然也就渐渐的被人淡忘了。

历史不管如何变幻,这条石头古街似乎依然延续着自己固有的轨迹,徜徉在古城中,身边所发生一切,只不过是它沧桑岁月中,一个个悲欢离合的片段,而它自己在年复一年的重复轮回里,用这些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把古街上的青石石板打磨的更加明亮。走在这条当年的古道上,只要你低下头,当年的繁华和荣耀就能从光亮如镜的青石板上映照出来,一幕幕流动的情景,仿佛是来自古街深处古老传说,在淡淡青光中,向每一个走过人,不停地倾诉。

东门街和东关街的分界线,以前是以东门为基点划分的,东门以内是东门街,出东门,过海岱桥,则是东关街。现在东门已经没有了,贯通南北的云门山路自然就成了两条街道的分界线。东关以前是古青州城东面的关口,高大雄伟的东门(海晏门),就曾位于东门街的最东端,城门上建有海岱阁,城门前有宽阔的护城河,是扼守青州古城的险关要冲。东门的城门洞六十年代还在,南北两边是残存的城墙,至于城墙的城砖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被附近的居民趁乱拆除了,在裸露着黄土的墙体上,稀稀落落的生长着荆棘和蒿草,风雨飘摇中,已是满目苍夷。

小时候,笔者经常跟随大人去东门玩耍,高高的城门洞,几乎是儿时记忆里最宏伟的建筑。那时候还不懂得历史和文物是什么东西,只是觉得这个城门洞非常凉爽,在炎热的夏天里,这里就成了城里孩子们的乐园。东门的最后被毁是在七十年代发生事,它被毁的直接诱因,表面上是因为青云桥和云门山路的修建,实际上是哪个年代文化革命的恶果。

跨过云门山路,就是东关街的起点,东关街总体上和东门街一样,也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古街,它西起云门山路,东至昭德街,与昭德街相交形成丁字路口,在其中段又向北分支,再拐弯向东与昭德街北端接,老百姓形象地俗称“辘轳把街”,现统称东关街。

从历史上看,东关街是攻打青州城的必经之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三次解放青州城,均是先攻东门。从青州城的防御全局来看,东关的海晏门尽管也非常高大,但城外相对于平缓的开阔地带却极不利于防守,更有利于进攻兵力的展开,因而相对于其它几座城门城外的地貌,东门无疑是青州城防御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屡次被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足为怪。

东关街的街东是彩官巷,现已并入东关街,彩官巷内原有齐家锥子铺,这是一家可以和大三剪子铺齐名的铁匠作坊,在当地有:“齐家锥子任家刀,大三剪子不用挑。”的美誉。街北为辘轳把街,加上昭德街的一段组成方框,似棋盘称为棋盘街。笔者在第一次听说这两个街名的时候,就感到既形象,又新奇。如此生动绝妙的名字,不知哪位怪才想出来的,倘若漫步畅游于此,定会会生出许多无穷的乐趣。棋盘街北端,即东关十字口,向北今称北阁街,原叫兴隆街,这里在明代是通往临朐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穿梭于此,渐渐地这条街道就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商品集散地,沿街的银号、商店、旅馆也随之建立起来,生意日渐兴隆。或许明代状元赵秉忠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才在北阁街西侧建起了状元别墅―――软绿园,给这条商业气氛浓郁的街道,注入了许多文化气息。至今由赵这位状元命名的青龙、月白二巷,在仍旧这里保留着,虽然不如流传下来的那张状元卷来的珍贵,谁又能说这两条小巷,不是承载着他平凡的生活和历史的轨迹。

东关十字口以东是粮市街,路南有董家巷,巷内有明代万历进士、兵部尚书董可威的住宅。董宅东邻是积儿巷,巷口曾有一石碑,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府张玉树立,碑文是“宋宰相王文正公故宅”。对这位董尚书,笔者很陌生,不过笔者对这位王文正可是太熟悉了。王文正即王曾,他是宋代咸平年间的状元,是青州引以为豪的六状元之一,他不但官做的大,高居宰相位,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也是绝不含糊,以一个连中三元的完美,赢得皇帝的青睐。要知道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非常罕见的,王曾就是这罕见中的其中一个。积儿巷曾经有王曾的宰相府,宰相府的后门是白果庄巷,相传这条小巷的名字还是因王曾兄弟二人栽了两株白果树而来的。粮市街东段原称春牛街,向南有双井街,有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只做过知县、同知之类的小官,但他在金石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还是很高的,他是乾隆朝山东知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及文学家。据野史记载,李文藻幼时曾仿《赤壁赋》作记一篇,见者无不惊为神童。

从东门街和东关街走,一路行来,感触最深的,不是古街两旁的青砖灰瓦,不是古街残存的青石小巷,而是这两条古街多的枚不胜举名人轶事。在这里旅游,每一条小巷都充满神秘,每一条小巷都充满了诱惑,只要走进去,说不准在什么地方,就会忽然冒出几人名人来,让你唏嘘感叹一番。这就是底蕴,这就是文化,它的魅力远远的超越了古街的自身,当一个又一个名人从古街深处向你走来,当一层又一层的文化沉积对你打开,你又怎能拒绝,这一条条古街对你的邀请。

走到东关街和昭德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就进入了昭德街的怀抱。昭德街是昭德街古街旅游文化区的核心区域,它是昭德古街旅游区内,唯一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它北起青州公安局的西南端,南接南环路,东西与由东门街、东关街、粮食街构成的主干道相互交叉,在南北两端,青龙街,夏钦园街、柳行街和昭德街纵横交汇,共同组成了昭德古街旅游的一个交通网络。

从东关街进入昭德古街的线路主要有两条,第一条线路是从东关街的支脉轱辘把街进入昭德街的北端,然后从昭德街的北端向东走青龙街,到达青龙街和青龙桥街的十字交叉路口后,再沿青龙桥街向南进入粮食街,最后在从粮食街向东经轱辘把街重新转入昭德街的中段,由此向南的线路就一帆风顺了。这条线路的优点是南北兼顾,东西互补,景点全面,注重细节。缺点就线路是太过繁琐,绕来绕去,容易使人发晕。相对于第一条线路的繁琐,第二条线路可就简单多了,从东关街直接进入昭德街中段就行,进入后沿昭德街一路南行即可。这条线路的优点是简练、方便、快捷,不用忽东忽西的绕来绕去,缺点是线路只能侧重,不能全面,缺乏足够的细节,有走马观花的嫌疑。两条线路优缺点同样鲜明,各具特色,笔者在这里只做推荐,如何选择,就看游客自己的了。

关于昭德街,网上的资料很多,在这里笔者就不用再画蛇添足,多作介绍了。

[参考借鉴]青州古城游全攻略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