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02-07 04:45:03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篇一: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

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

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 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

非常客观的因素以及原始人对社会生活得理解程度决定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

亚述帝国之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8、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纳拉姆辛王纪念碑、后来这种纪念碑发展为国王战争的完整编年史。

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伊斯兰教、基督教、希腊的多利安柱式神庙(帕提侬神殿,也有翻译为巴台农神庙或者巴特农神庙)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在这本书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是一本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如果从问题情境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 实用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

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正如贡布里希所说 ,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 ,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

其他的章节就不用多说了。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 ,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 ,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

【篇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 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艺术生,其实艺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或是像外人的评价一样,我们很普通,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艺术创作的本身并不像它被挡上玻璃、镶入相框、挂到墙上那样遥不可及。其实艺术的本身是生活。

几章节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的书,像一个人去欣赏另一个人一样,反复对比,用图画,用语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带的理解力去感受。需要全方位的体验。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最后,我选取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作为结束。衷心感谢作者与译者和所有出版人员的所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

【篇三: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读《艺术发展史》

读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一次漫长而美好的旅程。读完后,我有两个这重大收获:第一,厘清了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特色;对艺术史上的名作有了深入的理解——从知道一件作品著名到知道它为什么著名;第二,对推动艺术发展的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的重大进展往往被称之为革命。正如其他领域的革命一样,艺术的革命也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艺术仿如时代巨轮中的一环,总是与社会其他环节息息相关,我们绝不能脱离经济政治宗教等等因素单单去谈艺术。

艺术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家地位的变迁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艺术都是带有明确目的的。正如埃及金字塔,希腊的雕塑,乃至后来西欧各国为基督教建造的教堂以及上面的壁画,统统都带着具体的功能与目的。那时这些艺术的创造者,从某种维度上说并不是艺术家,只是心灵手巧的工匠而已。这时候他们的地位是低卑的,作为社会的底层存在着,他们的创作首先是为政治宗教服务,然后才是框架下的个人才华的发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们作品的重要性。透过过去的绘画与雕塑,我们总可以看到他们的伟大心灵,他们在作品中的汹涌的情感表达。正如我看到克劳斯的《先知但以理和以赛亚》时,便仿佛触及到艺术那悲悯的灵魂。那组先知像曾是一个大十字架的底座。先知个个手中都拿着一本大书或一卷纸,上面刻着那些话语,而且好像都在默念那些即将到来的悲剧,它以惊人的真实感震撼着我的心灵。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艺术的创作者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的意义,慢慢地,一些先驱开始追寻真正的艺术。恰恰是这种态度,这种对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环——书中对十六世纪的著名意大利画家丢勒的经历有这么一段描述: 一开始他不得不像工匠那样,去跟纽伦堡和

法兰克福的富人讨价还价,争长议短。但是他的名声逐渐传开。他说,当我被引到餐桌前面的时候,人们站在两边,仿佛是被引见一位伟大的老爷,他们中间许多杰出的人物也以最谦恭的方式低着头。对艺术家的尊敬意味着对他们创作的肯定,从此,艺术家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去追寻他们心中的新方法,新题材。时至今日,艺术家的地位已远非昔日所能比拟,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那么,又是什么的浇灌促使艺术之花怒放?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整个社会的氛围:十六世纪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之一。这时,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提香,科雷乔,北方的丢勒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艺术家。分析当时的环境,我们发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社会对艺术有了新的要求,而人们心中勇于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渗透到了艺术领域。当整个社会都在翘盼新鲜事物的诞生,艺术也就更容易发展。相反地,看到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建筑作品,令我有了回到十五六世纪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时期的感觉。那是因为负责规划新的工厂、火车站、校舍或博物馆的企业家或市政委员会,寻求艺术来消费他们的金钱,他们信仰曾经流行的样式,因而要求艺术家们回到哥特时代,回到巴洛克时代,艺术家的处境对他们完全不利,自然也没有所谓的进步。第二是艺术家本身的革命精神。当你的前辈已经将一幅画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