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友爱

发布时间:2012-06-08 01:29:31

大道之径

古有香菱九岁为父温席之说,而后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前者为孝,何为孝?孝之包含对父母的爱,但只孝于父母为小爱,范仲淹胸怀天下,以天下忧乐为己任,这也是爱,是对于众生的爱,是博爱,是泛爱。

(视频)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种族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应该不分你我,相互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爱无垠。泛爱众生,足见博爱,泛爱之重要。《弟子规》中有教育子弟曰:“泛爱众,而亲仁”很明显“泛”广泛之意,“爱”仁爱之意;众即指社会大众。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称之为博爱,由此可见,不同的朝代的人对于爱有着同样的理解。

博爱,泛爱;那么这个爱心从何而来?我个人认为这个爱心就是弟子规中的孝心,是与香菱一般的孝心,孝顺父母虽为小爱,但须知:小爱不存,大爱何在?所以我说孝是一体的观念,跟父母一体,才能对父母尽孝:跟社会大众一体,才能够对社会大众博爱,真正做到弟子规中的泛爱众。

所以,爱心就是来自于跟社会大众一体的观念。而一体的观念就是宇宙的真相,宇宙本来就是一体就是我前面所提及的《弟子规》。这是生养万物的本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載”,于此我与他人都是人,都需要爱,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自觉培育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同存一蓝天之下,同存一地球之上。可见爱心无国界。不!更准确的说是爱心无限界,它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而应散布于大自然之中的各种生灵,植物动物,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生活,与自然合一,却不正是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的最为贴切的解释吗?

(11)佛所宣传的道义,我认为就是一种泛爱,佛教对于爱的本体不仅仅局限于人,《佛经》中讲:(12)释迦摩尼在一次路途中见一鹰追一兔,佛爱众生,他让鹰别吃兔,鹰说我不吃兔,那我将饿死,难道这也是你宣传的爱吗?释迦摩尼于是拿来天平,(13)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和兔一样重的肉换下了兔,佛割肉喂鹰,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泛爱,他不仅仅拯救了一只兔,还拯救了一只鹰,所以我认为泛爱不仅仅相对于人,还相对于各种生灵,就好似佛家所说的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一般。

相比于佛,我就认为范仲淹他的泛爱尚未全,博爱尚未广,他的爱只给了中原这一众,而非真正的天下,若做到真正的泛爱众,何其艰难,(14)孟子讲:“人皆有恻隐之心”,正因如此(15)我们才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称之为人类。若想真正做到泛爱众,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那我们就必须去除这种恻隐之心,就好似(16)宋代朱熹提倡“当做新民”一般,意思是说,自己既已明其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去其旧染之污也。如此每个人都能做到泛爱众,“亲众人亲之亲,母众人母之母”那么可见人间无战事,处处为净土,和谐社会自然现。博爱之心若是人人皆怀,(17)人间又将会是一片如何盛况?

(18)试问“泛爱众,而亲仁”于我们而言,仅学于书而非记于脑,可否? 仅记于脑而非记于心,可否? 仅记于心而非立于行,可否?

弟子规 友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