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本科专业内涵发展

发布时间:2016-12-04 10:11:19

摘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建设平台、建立课程主任制以及制订课程评价标准等手段来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4-03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新建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在专业建设上存在各种问题,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薄弱、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较少、缺乏学科带头人等等,制约了专业内涵的发展。但是学校要发展,专业要建设,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不论是专业还是人才培养最终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可以以课程为突破口,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专业与专业建设。专业是一种学业类别,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的,潘懋元教授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国际教育标准中,专业被称为课程计划。以课程定义专业,反映出课程与专业之间的本质联系。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所开展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是以相应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为媒介,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3

  2.课程与课程建设。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建设是指课程管理主体对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其进程和学校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发展出发,按照一定的专业质量标准而进行改革和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

  3.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从专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形式,课程是专业的载体,不同的专业,实质上就是不同课程的组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样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两者之间呈现的是正相关性。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内容的基础;专业建设可以涵盖课程建设的内容,其相应的建设内容更广泛。虽然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各自内容有所区别,各自强调的重点和目标不同,但两者的建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融为一体的,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的,课程建设要为专业建设服务。专业的建设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对课程建设的系统要求。专业的课程设置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也促进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等各项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方面。因此也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如何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通过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要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平台,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将老教师的作用与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明确教师发展方向,促进教师科研思维能力,业务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层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假如将专业比做是一桌宴席的话,那么培养计划就是菜谱,而课程便是一道道菜,把菜做好了,就可按不同的教学计划,摆上一桌桌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口味的宴席来。通过合理构建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满足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要求;通过选修课程来灵活设置专业方向,通过开发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创新实践的各类实验性、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等等。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保障人才培养效果的手段,只有坚持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教学条件建设促进专业教学保障。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网络教学条件建设。根据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和修订教学大纲,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认知能力的载体,是教师教研成果固化的标志。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一本好的教材,编撰者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反映出来,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是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重要措施。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策略建议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是指导课程建设的宏观文件,是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制定的。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取得成果的关键,也是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保障。课程建设规划要与专业建设规划相统一,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建设规划,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建设的指导,能促使课程教学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身的要求,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时,可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重点课程建设为主导,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平台,形成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的现代课程体系,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2.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强调课程的突出地位,将专业仅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织课程,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开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实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动态化和多层次,也可使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实现最大程度共享,如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可按照课程或课程群或教师的研究方向等来整合,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功能。

  3.建立课程责任制,制定课程评价标准。教师和课程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教育媒体。从联系的角度看,教师是课程的传承者和直接建设者,如果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那么课程就是教师的产品,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就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评价标准,在课程建设中,就是要建立课程责任制,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立课程责任制,就是要求每门课程的建设都要有负责教师,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课程可以分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合格课程等不同的建设水平和层次,但全体教师都要具有强烈的课程建设意愿,并对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学与建设工作负责。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课程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定期组织课程评估,将评估后的结果做为推荐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和遴选校级、省级级重点学科专业的依据。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明确课程建设的内涵,正确处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鞠建峰.试论专业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j].科教导刊,2011,(6上).

  [3]王旭林,王宏波.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108-111.

  [4]张扬,李孟辉,尹红.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6):82-83.

  

  项目基金:2010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加强我院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2010ky45

  作者简介:王凤侠,女,1977年生,汉族,江苏宿迁人,现在宿迁学院教务处工作,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本科专业内涵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