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二模东城作文

发布时间:2019-08-26 23:55:52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它的色彩艳丽,因为它的花瓣娇嫩欲滴吗?不是,都不是。花儿美丽,因为有树木汲取养料去滋养她,因为有绿叶张开臂膀去为他遮风挡雨!

于钱先生而言,花儿就是那座北平,北平何以似花儿般美丽?因为那花朵背后是几千年生长沉淀的文化养料,因为那个花朵身后是一树绿叶的深情。

下了雪,如果你去故宫走走,在游人稀少的长廊中抚摸斑斑围墙,或许能梦回前朝宫院。再看一看那大清的盛世繁花吧?若紫禁城的琉璃金顶被洗净,翻新,那可太耀眼而令人难以欣赏了。因为北平的美一半在这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他们使物件多了灵性,使建筑多了过往,使一朵鲜花中也有树木的生长的痕迹。布莱克说:“从一朵鲜花中看出一个世界。”文化之树上的花儿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是那树根上年轮的累加,那树干经年的积累生长,给了花朵过于丰厚的文化滋养,方得姹紫嫣红。

花儿为何美丽?因为我们赋予了花特定的情感铭记,使它成为享有同样文化记忆的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引起了文化认同感。看到扬花便心生别离悲情,着眼梅花就觉心中有傲气。于北平,老舍说:“北平不是什么细枝末节,而是整个与我心灵相结合一个历史。”于是,从皇城根下蟹脚的香甜,到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寺的倒影,北平不再是一座城,他是许多人,许多情。他是郁达夫笔下的秋日,是老舍难舍的念想,我们与一群大家对一朵花有了共情,并非是她美得超越时代,而是那叶的深情代代永续。

放眼文艺世界,繁花似锦。沈从文的《边城》为何令人动容?因为有湘西城的厚重,因为有湘西人的纯情。《平凡的世界》怎值得人痛哭?因为它是关中农耕生活的镜子,因为它是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抗争的纪实录。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她长在故乡的土壤,喝着母亲河的河水,因为她带着历史文化的气息,直达我们柔软的内心,令人不得不动容。

下一次赏花时,也对那脚下的土壤,粗壮的树干,满枝繁叶说声谢谢吧!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

一个人,有了国家这坚实的基础,才能够“绽放”。花从树中汲取,被枝条托起感受风和阳光。人也如是,我们从国家获得,再去创造那属于自己、属于国家的价值。

如花一样,人因了国而有了发挥才能的沃土,因了国才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力。

世上有多少花,他们美丽却无处安放,只得漂泊四海,各处为家。二战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由于犹太人的身份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身怀的才学在属于自己的树上无处开花。于是他落在了美国这棵树上。起初,他确实开花了。他参与了原子弹的设计工作,为那棵树结了最丰硕的果。可在这之后,他却被拒绝参加后续的组装与测量,后半生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果成了,花却落了。在那个以花为价值中心的树上,他不再有了价值,甚至成为了树的眼中钉,失去了绽放的自由。大概因为这朵花原本不在这树上,所以这花最终还是失去了美丽。因此,“花”要使自己的才能充分施展,属于自己的“树”是必不可少的。

放眼当下的世界,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成为那里的主题。试想,一朵花,开在了一株由战争、犯罪、独裁笼罩的树上,他从哪里得到生长的资源与空间呢?如今,中东地区的难民流离失所,他们的树被伐了。不要说开花,甚至许多刚刚萌芽的花苞就已经被战争的硝烟杀死了。朝鲜的“花”在无知的统领下忘却了开放,他们又怎么可能美丽动人呢?曾经的中国也处在过那样的年代,而如今的我们却已摆脱了那样的厄运,这一切离不开那几代人的奋斗。

对于树的朽化是会有花可以看到的,而伫立千年的古树似乎也给了花以灵性。有灵性的花是会自我选择的。他们深知,橘只能生活在淮南而无法生活在淮北,而自己脚下的土地是必须要去捍卫、去发展的。他们革命,去抵抗腐朽,抵抗入侵,他们吸纳、创新,去摆脱落后,摆脱孱弱。鲁迅先生试图去点醒那些麻木的人们,梁思成先生着手进行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两弹一星的成功让中国人再次赢得世界的重视……他们中有的人不顾艰险、不顾威逼利诱,毅然决然地从海外返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在观看了《钱学森》这部话剧后不禁感慨,或许我们自己的树实在是与众不同的。树的灵魂萦绕着每一朵花,召唤着他们回到属于他们的那棵树上,共同绽放,这种绚烂是世上任何其他的树都无法达到的。我们甚至可以自豪地说,对于中国,花在树上的美丽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和深远的意义。

再次环顾身边,身边的每一朵花都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力,都有了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自由。大国工程领跑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腾飞……这些都离不开脚下的这片土地。你问我眼里为何常含泪水,因为花儿只在树上才能这样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因为开在树上的花连系着树的根部,不断从中获得滋养,才开得愈加茂盛。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因连其根部,我们才得以绽放,因受树的滋养,我们才盛开得如此美丽。

于小我而言,家庭便是给予我们营养的地方,是漂泊四方游子的根。儿时的我们聆听家长的教诲,修炼人的品格;长大的我们视家为避风的港,寻找安慰。在家庭的沃土上,我们习得为人处世,明白何为责任感。家的濡养,让我们成长,盛开,绽放。这便不难理解贾平凹在《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和斯琴高娃在提及家庭时的滚滚热泪了。因为有了与家庭这一树的相连,我们才成长得这样美丽。

然而,有国才有家。所以,于大我而言,国家才是我们更壮硕的树木,是我们更热切想要投进的怀抱。在抗战时期,多少人牺牲了自我投身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多少人舍弃生命与敌人浴血奋战。国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坚决保卫国家的,实现了他们的民族大义,成为了民族英雄,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而卖国苟且偷生的,便是脱离了国家,放弃了树的滋养,最终默默枯萎。我国前外交部长安方彬与英方16轮谈判就是为了香港准时回归。因为那时的香港如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迫切祖国母亲的哺育。只有如此,香港才能续上生命的源泉,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彩。

国家的背后,更是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得以形成。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文化,是我们民族之树。我们只有基于中华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助我们树立了包容的国际形象,“仁义礼智信”让我们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在天地立心立命”更让我们增强了精神力量,为民族发展增加了责任感,使命感。中华民族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充满勃勃生机,美丽绽放。

所以,花儿的美丽在于与树相连,我们的美丽在于与家、与国、与民族文化紧紧相依。在他们的哺育下,我们绽放得如此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正是如此:作为个体的花儿,接受了枝条的哺育才能绽放;而作为个体的我们每个人,美丽不也是来源于滋养我们的大地与深入灵魂的民族精神吗?

湖南卫视上,“草原之花”乐队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身着马袍、头戴毡帽,举着传统的马头琴,唱着悠远的蒙古长调……如果不是生活在草原、驰骋在蓝天白云之下、在蒙古包中纵情地饮酒高歌,人们也不会从他们的歌声中听出草原的味道。大草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决定这他们对自然的认识,给了他们无边的豪情和勇气,才使他们如同花朵一般绽放在草原上,绽放在人们面前。雪山上的风旗、石壁上的刻画……推而广之,人类艺术的多元之美正是源于他们生长的大地。

如果说环境孕育了艺术之美,那么人们的思想与人格之美则来源于深入骨髓的民族精神。

面对西方列强,有识之士开展洋务运动,追求自强;面对日军侵略,人民群众组成统一战线、全民抗日……中国人这样的以民族大义为重,团结、统一、无惧无畏的美丽精神正是源于我们传递千年的爱国传统,源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的民族精神。这样的民族使我们每个个体如同花朵般绽放在孕育我们的祖国土地上。

一朵花,在被从枝条剪下的一刹那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即使放入水中能苟延残喘半日,也不会再美丽。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她生在这枝干上,心里怀有对枝干、对大地的依依眷恋,死后仍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1030了,快坐好,语文课要开始啦!随着课代表的声音,大家急忙找到自的座位,迫不及待地听到今天的每日一读。放在讲桌上的那台纯银色机器由于时间设置自动播放了起来——“这个妹妹,我好像在哪里见过?随着宝黛初见的熟悉台词响起,几乎所有人都按响课桌右上角的抢答器,幸亏我快人一步夺得了第一名。我坐在椅子上对着手边的话筒说:是《红楼梦》。台上的老师微微一笑,双手虚空一划 ,立即为我的成绩单上又新增一个积分。

课前的小热身已经过去,接下来就是真正的上课时间。先是每人自己默读《红楼梦》,当然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古文和作者蕴含其中的匠心已经有些艰涩难懂,幸好在高科技时代有一本万能词典。轻轻敲击桌面而弹出的语文部分,再选中词典单元,双手一拉,词典便完全覆盖在了桌面上,再也不用担心那蝇头小楷让人难以阅读。根据提示页码而快速找至y”字开头,我细细品味才惊奇的发现连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竟也别有深意,竟组成原应叹息这四个字我沉迷于阅读中,不停地翻阅和查找又觉得收获良多。

“嘀——”桌子上的计时器响了起来,时间已经到了。老师在讲台上微笑着问了我们都阅读了哪些有深度的东西,大家依次发言,而在同学们交流过程中老师则不断的加以补充和再提问。当我们不甚懂时老师便拿出最新一代投影仪,没有屏幕而直接打在墙上却自动适应墙壁颜色而将字体转至黑色。跟随老师的细致讲解,我们对这部经典名著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曹雪芹的波折一生感慨不已。

“同学们,现在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可以拿出你们的VR眼镜进行虚拟模仿表演了。大家兴奋的拿出那小巧而如墨镜一般的第五代VR眼镜,带上之后便如同自己正身处大观园之内,女生则为那倾城多彩的林黛玉,男生便是那混世魔王贾宝玉,大观园题词,后花园葬花,中秋诗会,这一幕幕好像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一样,无比的真实。摘下眼镜后的一刹那,大家都还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桌子右上角的计时器叫着下课了。

是了,这就是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变了的是教育方式和感受方式,但不变的,仍旧是那一曲悠悠五千年华夏文化。

简评:从审题上看,本文科技含量甚高,贯穿了整个课堂,符合出题人所给的“科技日新月异,,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想象合理,有趣,科学技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从选材上看,该考生选取《红楼梦》这一代表中国古典小说顶峰水平的作品来呈现语文课堂。巧妙自然,典型有趣,将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融于一体。结尾立意明晰简短。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公元2037年,上课铃伴着洒进教室的第一缕阳光而响起,学生们成群的走入这个宛如礼堂一般宽敞的教室。

“今天我上文言文专题,我去C区找老师啦!

“我是诗歌专题的,那我先去A区啦!我们下课再见!

同学们三三两两的分开,寻找自己今天课程的讲解地。

“呼——”教室最前方的屏幕倏地亮起,上面浮现出一行字:请学生在相应区位就坐,准备开启教学模式。

小怀是A区的学生,今天即将学习诗歌专题。他刚入座没多久,A区中间的环形筒中从地下传送上来一个表情呆滞的机器人,头顶刻着大大的汉字诗。可不知怎的,令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汉字,如今在这高科技的机器上却显得如此讽刺。

机器人头上的灯亮起,A区每位同学的桌上也亮起了一个全息屏幕,并出现了一个无线耳机,用于观看并接受录像和语音。小怀戴上耳机,并认真的看起今天的讲解视频。

“首先开始意象教学…”机器人的电子音在耳麦中响起“雁、月等景物在诗歌中常代表思乡情;柳树多代表送别之情;古人常借自然环境抒发对人生和国家的感慨…”

“咚”有人按下了提问键。

“请问为什么月亮代表思乡呢?这不是很普通的东西吗?我每晚看到月亮也不会忧愁。”一串话显示在屏幕上,并提交给了机器人。

机器人头上光闪烁了几下,用生硬的机械音回答道:“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学生只需背诵并记住即可。”而后,又继续了它的教学,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可是问题的发出者小怀却不能将这个问题置之不理,“究竟为什么我再见到花鸟嬉戏后不觉得喜悦?花枝叶枯黄随波飘荡时不觉得哀伤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小怀忍不住走神打起了瞌睡。在梦里,他回到了20年前。他看到这里没有固化的机器人,学生与教师在玉兰树下吟诗作赋,好不惬意。他听到一个女生说:只有爱了,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只有悲了,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真不懂那些科学家要在20年后用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毁掉我们的中国传统诗词!

女生的话如雷鸣般响彻在小怀的耳边,让他如梦初醒,他带着眼角的泪水从梦中醒来,看着因为下课而变得空荡荡的教室感慨道:“是啊,只有真正悲了,只有意识到中华文化的消逝,才会‘长使英雄泪满襟’吧!”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45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臭樗树,丑,大,工匠不愿意砍伐它,它实在没什么用。可怎么办呢?”

庄子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所追求的,并非一定要让这棵树发挥什么作用,而是“无所可用”。

他追求的,是一种不受拘束,不受辖制的自然。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正是因它生长在树上,而非插在花瓶之中。它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它的每丝蕊,每片花瓣都有生命,时刻焕发勃勃的生机。即便有一日谢了,落了,也依然不是“无情物”,而是“春泥更护花”的。

它的美不来源于别的,而只是自然。臭樗纵然不美,但臭樗自然,自然便是好的,美与不美,其实更在于人心。我想至少庄子看到广漠之野里的树,是会认为它很美好的。

李白有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里描述的花是美的,当它用来形容人时,那不施粉黛的女子就是美的。花儿美丽的原因就在乎此,在乎这种自然之间。

魏晋人士,竹林七贤,那些如同长在树上的花,保持着不受辖制的,自然的状态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是不当着宾客的面哭的,而是一个人时,因悲伤而吐血。这个人是“美”的。这使我想起一句对王小波的评价:“长得帅的人太多了,但有趣的灵魂太少了”他的那颗坦荡的心和灵魂,都是“美”的。

植物的美源于自然,人的美源于这颗赤子之心。源于这种,不受外物干扰的炽热的心灵,源于“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的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状态。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因为自然。

人的灵魂又为什么这样美丽呢?

还是因为自然。

直面内心,胸怀赤子之心而活的人,必定是如生长在树上的花儿一样。自然,自由,而美丽吧。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43分)

《四世同堂》中的钱四爷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说出了:“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表现了自己不愿当亡国奴的信心,而在这和平年代,又有什么花儿能如此美丽呢?

世上的花儿有千千万万朵,可哪一朵才真正美丽呢?这个问题恐怕要到《小王子》中寻找答案了。当小王子在地球上看见千千万万朵玫瑰花时,才突然感觉到自己星球上的那朵才是最美丽的。纵然世上的玫瑰花无数,我只钟情属于我的那一朵足够,这便是这句话的意义。

以小见大,纵观中国几十年来的和平发展历程,我们褪下了自己“东亚病夫”的称号,一改当年落后挨打的局面。可是,这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少看过别国的冷眼排挤,为何?因为我们的鲜花不在我们自己手里啊!作为五千年的历史古国,无数文化、精神的璀璨明珠却活脱脱被我们自己扔掉,就像端午节,甚至被其他国家捡了起来,而我们却转而去寻找国外的文化宝藏,殊不知自己的花朵比其他的更加娇艳芬芳。最终是学有所成,还是邯郸学步,我无从知晓。但我知道,失掉中国人自己的自信力,才是我们民族丢掉的最后一朵花儿。

文化方面我们当然应该悬崖勒马,但我们仍能看到积极的一面。近年来,“中国制造”正逐步转型为“中国创造”正逐步转型为“中国创造”,这说明我们在前卫发展领域终于培养出自己娇嫩欲滴的花儿。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中国手机、个人电脑的数码产品占据市场,中国的科技之花正向世界绽放其最美艳的一面。正因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培育,才让曾经奚落我们的国家刮目相看。就像欧洲曾阻挠我们进入空间站国际合作,但当我们即将成为世界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并且他们希望加入时,我们因他们的技术落伍而委婉拒绝。这就是我们手中的花儿,最令世界瞩目的花儿!而这朵花,只属于我们自己!

软实力与硬实力我们从未缺少,关键在于你是否足够自信将这朵花儿拿起并展现于世人面前。中国人,不要失掉你的自信力,请牢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骄傲地举起你手中这朵只属于你自己的花儿吧!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42分)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借钱先生之口说出“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寥寥数语,尽道出一个浅显却又深刻的道理。

花,长于树,绽于树,美于树。花之美丽,源于树的滋养。一朵花,长在树上,便是她最美的时刻。也有人将花摘下,“视若珍宝”般插在瓶里,可花失去了沃土,便凋零、枯萎,转瞬只剩枯枝败叶。

树,是花的归宿,是花的沃土。

于百年间跌宕,于艰难探索中崛起的中国,在文化的精神世界里,开始显现出落败的迹象。中国人的千年文化,这朵受无数人浇灌的文化之花,在日渐贫瘠的中华土地上,艰难的挣扎着。中华儿女,又是否痛心?

中华文化之花缘何而如此美丽?千年的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无数的中华儿女穷尽一生,用自己的情怀和感悟浇灌它。从口口相传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苟利天下生死以”,无数的人,用歌用曲用诗用词,为无数的后人奠定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土壤。每一首诗词、每一份感怀,都是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的因素。从女性独立,到家国天下,文人墨客,市井凡夫,无一不是这一份精彩的奠基人。而如今,这朵曾繁盛了五千年的花,终究遇到了发展的困境。

那诗意的唱词和圆润动人的水磨调造就了昆曲几百年的繁荣。然而如今的它,在这样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里,竟然只有区区六百人仍在坚守着它。每每想至此我便无限痛心。诗意的传承靠的不仅仅是有多少热爱着的人,而是,那曾经肥沃的土壤,那曾经绿树成荫、花开千里的膏腴之地,正在逐渐失去营养。它开始变得疏松,干燥,一阵风刮来,便消散于无形。

中国的文化之花正在渐渐失去它的沃土。失去了沃土,纵然有数人痛惜,也不过无能为力。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不再听昆曲,人们听的是说唱,听的是“神曲”,在追求浅层的精神愉悦的时候,拒绝再去为传统文化的土壤添一份营养,添一份厚重。

我们赞扬着莎士比亚的伟大,我们甚至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可我们在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流泪的时候,忘了汤显祖也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极致美吗?

中国的文化之花之所以美丽,在于它拥有这世上其他文化所无法匹敌的深厚土壤。而这肥沃是无数的中华儿女积淀而成。如今在文化冲击的年代,更应有人保护它,滋养它。

荣格说“一切的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在中华文化滋养了千年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在内心深处尚有着那颗古朴的心。要挖掘,要培养。

鹰隼不能行走于地面,孔雀不能放弃羽毛,就如同今日的我们,不能如此,在光怪陆离和灯红酒绿中,任由那朵花,失去了它的土壤。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42分)

“妈妈,快点儿,快点儿,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女儿刚撂下碗筷便冲进她的房间,守在超薄电脑前等着家校课堂的开始。我望着静静立在墙边的张开着大口的智能洗碗机,犹豫了一下,仍是将碗碟抱起放到厨房冲洗了起来。很快,女儿的催促声又响起,我擦了擦手,走进了她的房间。

将近50寸的显示屏此时正开着,淡淡的蓝光萦绕在屏幕四周。缓缓地,一个机器人走进了屏幕正中,她穿着职业套装,锐利的电子眼偶尔闪出一点红光,这是机器人教师。

几十年前闹着不肯上学的我们此时已经寻不到学校,那所用以教育的建筑早已被家校课堂取代,而那些谆谆教导的慈祥面庞 被一批批机器人取代。现在的孩子们 实现了我们许多年前的心愿。我却有些怅惘……

“同学好,家长好,今天有请家长陪同参观上课过程是想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上课的状态,以便老师家长共同为学生服务”一道机械的声音从屏幕传来,打断了我的思绪。它又续道:“今天讲的是古代诗人陆游的名作《衩头凤》,我来朗读。”声音又刻板地传来。我的闹钟却闪现多年前的一个午后,语文老师面容悲痛饱含深情地为我们朗读这首思妻名作,在座无不动容。

而此时,女儿却是略不奈烦地一滑屏幕,将朗读环节跳了过去。我迷惑地问:“不听了吗?”她头也不回,说:“又不考我朗读,后面的解读赏析才最重要。”果然,机器人老师已经念出了解释:“这是诗人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屏幕的声音已被我忽略,我紧盯着女儿飞速滑个不停的笔,那笔与电脑连接,有将声音转化文字的功能。我追问:“过去的美好回忆有什么你知道吗?他为什么与妻子分手?”女儿不耐烦的抬头,看到我严肃的面容一愣,略犹豫和不确定地说:“我……我不知道,老师,”她指了指屏幕,继续说:“老师,也不教我们这样,考试,考试也不考这些知识……”她声音越说越低。“学古诗,只为了考试?”我温柔地接着询问,“古人们潇洒的气度,处变不惊的淡定从容,对美好事物的不吝赞美和珍惜,你有没有想过这都是可以学习的?”她望了望屏幕上正在念着一板一眼的句子的教师,又转头看到我眼中的鼓励,似是下定决心,嗫嚅地开口:“那………”

我打断她的话,抬头关闭了电源。屏幕上喋喋不休的机器人与无味的课堂都被我隔绝在外。只余下我,和眼前这个懵懂的小女孩。我握起她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以后,妈妈来教你。”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41分)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花卉市场。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花朵等待着人们去消费。流行乐,青年偶像磁性的嗓音吟唱出不知所云的歌词,但在精心的加工之下却成为了时代最迷人的“花儿”之一;网络文学,妖魔鬼怪,写手一天几万字地输出些不经过大脑的文字,但因为内容的激烈,爽快,却赢得了大量的读者,成为时代又一朵“最美的花”。天马行空,这些“美丽的花儿”掺杂着工业的塑料味走上站台,博得人们的眼球。

然而这是真的美丽吗?我的记忆中总有那些生长在自然泥土中,被天地哺育长大的花儿,它们的美丽更令我心动。我坚信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艺术,只有扎根生活的真实,才能动人。

托尔斯泰是一个耕作的诗人,他的成就源自他对土地深处的生活的挖掘,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不像太多当今宅在屋中,面对写字台空想的学者。他们不曾经历,却仿佛看破世间百态,他们的思考如无源之水,又谈何深刻?艺术源于生活,花朵,正是在土地与大树的皮肤上汲取精华,方可显极致的美丽。

以莫言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们,书写着一种植根于乡土的文学。《平凡的世界》,《边城》,这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涌入我们面前,它们用独到的山水气息滋养读者的灵魂,向世界的边缘寻找生命的根。他们挖掘生活,他们的文学回归生活,因而得以成为经典,成为真正美丽的花朵。

你听过初民的吼叫吗?华阴老腔一声怒吼,在春晚舞台上不知撼动了多少观众的心灵。它不加装饰,土气地展现着内核,是对土地的无限热诚和对艰难生活的不羁呐喊。这是历史之声,时代之声,人民之声。而缺乏根基的流行乐,与之相比,仿佛浮萍之于大海,孰深孰浅可见一斑,这才是真正的大美!当然,现代乐坛也非一无是处,李健吟唱的《父亲的散文诗》、赵雷的民谣作品,亦可在乐坛中脱颖而出,因为它们皆为生活之声,因此才得以如此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它自然,它扎根于坚实的大地。艺术,也一样。现代人,之所以麻木去追求那些人工的塑料花卉,实是一种审美的缺失。在社会的喧哗中,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对艺术鉴赏的基本能力。当人们学会去把握生活中的体验,那么你自然便会得知花儿美丽的原因。

大型工人诗集电影《我的诗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把生命献给大地,大地给予我诗与远方。”在此,与君共勉。

范文144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春风十里,桃林茂盛,坐在树下的我难抵芳华诱惑,摘下一朵怒放的桃花,置于书中。不料几日过后,再翻开书页,芬芳却已化作春泥。我这才恍然想起,一朵花,若想盛开,不能离开那粗壮的枝干。

回望千载,正是盛唐气象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鼎盛。对外贸易繁荣,大都市崛起,据《旧唐书》载,唐朝人口从高宗末年310万户到武则天神龙怨念增长到650万户。中国在李唐政权的开明统治下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强盛的国力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巅峰,从敦煌千百座绘有精美壁画的石窟,到长安大明宫的极尽奢华壮丽;从浩浩汤汤的古文运动,到李白斗酒诗百篇,伟大盛唐的强健树干上开出了历朝历代中最娇艳的文明之花。可见,文明之花正是因国家之强盛而美丽。

回首百年,欧洲列强肆意瓜分世界的时代,却也正是欧洲文明最强盛的时代。日不落帝国光芒万丈,德意志在血与火的统一中崛起,沙皇在欧亚大陆的广阔土地上东征西扩。这是欧洲支配整个世界的时代,却也是欧洲文明光辉璀璨的时代。艺术家们突破古典与学院的桎梏,梵高与他的表现主义,高更与它的原始主义,毕加索与他的立体主义一起照亮西方艺术史;短篇小说巨匠如契诃夫、莫泊桑横空出世,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及托尔斯泰等如雷贯耳的大师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学宝藏;而在“狂飙突进”中的德国,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为后人们点亮了永不熄灭的哲学之光。毫无疑问,只有欧洲列强的强悍国力、繁荣经济的枝干,才能养育绮丽的近代西方文明之花。

浩瀚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国家强盛发展,文明才能繁荣演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日渐强盛。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文明之花,一定会在崛起的民族之树上再次惊艳绽放。

简评:中心明确集中,且有一定深度。论据充分,中外论据兼顾,论证有说服力。结尾段由历史转入中国的现实,有现实意义。

范文2: 44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清晨,一朵花儿轻抖露珠,艳艳开放。请你不要伸手将它采下:花儿的开放,离不开那貌不惊人的根、茎,失去了依靠的花儿注定迅速凋零。

人类在近百年的历程中开出了无数科技之花。我们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跨越到互联网时代。有人说,是人类的智慧催熟了科技之花,而我却要说:没有大自然这个根基的滋养,一切科技之花都免不了凋零。如果没有历经千百万年形成的化石燃料,蒸汽机将会停止轰鸣;如果没有各种自然资源转化而成的电力,黑夜将会重归黑暗;如果没有各种奇妙的材料,那么互联网的各个组成部分又从何建起?归根结底,是大自然这个“根”赋予了科技之“花”所需的一切。

自然界中的花何尝不是如此?紫藤萝婀娜多姿地倚靠在大树身边。如果你细细观察,不难发现,紫藤萝的一个个触须正探入大叔的身体汲取养分。大树无私地给予,花朵自顾自地美丽,这该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美景?

殊不知,这一片和谐下也暗藏杀机。紫藤萝正一点一点地缠紧大树,将它绞杀。在不远的将来,大树便会因水分无法运输而死亡。那么,紫藤萝会因失去依靠而凋零么?不,它会去寻找新的大树,重新获取养分,注定离不开他的滋养者。

科技之花现在不也正做着一样的事情吗?它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土地,污染了大气;它榨干了矿山中的每一丝资源,砍伐了森林中的每一棵大树,捕尽了海洋中的每一条鱼,这不正是如同紫藤萝般的自断根基吗?只是,紫藤萝还有新的大树可以攀附,而人类之花、科技之花,会随着自然的毁灭而永远消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只因根、茎的滋养。科技之花的根基——大自然——同样需要我们的呵护。当你关上滴答的水龙头,当你骑着共享单车出门,当你把空调定高2度,你定会发现,大自然在微笑,而科技之花也愈加旺盛。

走过紫藤萝旁,我采下一朵掷在地上。只愿“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非成为大树的祭奠。

简评:思维巧妙有深度。不仅说明大自然作为科技之花的根基重要,更进一步说,如果想让科技走得更远,我们还需要保护科技之花的根茎——大自然。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

记叙文

范文1: 43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我站在这个站了二十年的将桌前,打开我的语文教材,用几乎叹息一般的声音念了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期盼着念下一句时,能多几个孩子用千年前宾客们听到王勃写出“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被惊艳的眼光,抬头看着我。但他们没有,想学的只那么几个,不想学的混日子罢了。我压不住想吞噬喉头的火,把手中书卷砸在桌子上,又缓和了语气说:“孩子们醒醒,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几个被上一节数学课折磨得睡眼朦胧的学生揉着眼睛从桌上抬起了头。我接着说:“二十年前,我结束长达两年的实习,第一次站在这里,讲的就是《滕王阁序》。现在假如你就是王勃,年少时就以才气名满京城,傲然觉得天下才气尽归于己时被邀当堂作文,你的眼前是这样的,你会写下什么?”我按下3D投影仪,将网络上能人还原的滕王阁原貌投在教室里。

绿树环环,二十年后再看投影中景,倒真有种“东流逝水,叶落纷纷”的感慨。毕竟时代不同。

我点起正春秋大梦困得云里雾里的小A,他擦擦口水骂了句脏话,说:“好帅啊。”我笑得有些嘲讽,“在座的可都是来自各处的才子宾客,你就这样糊弄他们?”我看看小A面色绯红却是说不出一句话来,便叫他坐下。在黑板上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台下的学生们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愈发显示出出这个时代的可悲。我环顾四周,再没见到梦游天国的学生。他们此刻,沉浸在3D视觉效果与千古名句的震撼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说:“同学们,当见到这样的美景时,我希望你们说出的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而不是什么‘天气真好’、‘太阳当空照’。我讲语文已经二十年了,见识了教学用具更朝换代,但你们,与二十年前只能亲眼看实景或图片的师哥师姐有什么区别?王勃,当时与你们也差不多年纪。老师不是教你们泥古,但你们也不该让这个时代为你们提供的好的条件付诸东流。你们说呢?”

有的学生摇着头,有的学生却如经历了一场耳旁风,拿出了别的学科的作业奋笔疾书。学生们每日焚膏继晷地做题,与二十年前背负时代转折使命的学生们,有什么区别?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多了高科技之后,与二十年前的语文课,又有什么区别?时代的发展忘了学习的核心,也忘了咀嚼祖先的瑰宝,那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课后,小A找到我,红云依然布满他的脸颊。他说:“老师,3D可见可以拷给我们班吗?同学们还想再看看。”

我摸摸小A的头,叹气地笑了。时代变了,教具变了,看来我的讲课方式也要再次改变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四世同堂》中说的“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钱默吟面对着即将被日本人占领的北平城发出这样一声慨叹,而如今的我们,依旧要记住这样的声音。我们就像是中华大地上的花朵,唯有站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成长,我们是依附于中华大地的菟丝子,我们也是这片美丽土地的守护者。我们要做辛勤的园丁,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美丽。

最近国际政治似乎成了热门话题,不管在哪里总能听到讨论“萨德”,“南海”之声。在这些声音中有许多人是支持捍卫自己领土主权的,但是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在崇洋媚外,妄图给一些人洗脑。外国是民主开放自由的,而中国是一个集权社会,我们应当西化。每每看到这样的言论,我都十分愤慨。中国就犹如一颗巨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书上脆弱的花朵,倘若树倒了,我们又将如何呢?树的躯干被别人瓜分,而可怜的我们,只会成为被别人踩在脚下的烂泥,那些西方人又怎么会看得起我们,也许还在背后偷偷嘲笑我们是个傻瓜。

现在这种西方化的思潮,在民国时便已有。民国时很多文人推行“去汉字运动”,就是因为一些民国文人认为汉字难写难认,不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然而时间终于告诉了他们这是错的。文字作为一种文明的基础。就如同大树的根系一样,为树的全身输送养料。倘若无根,这棵树即使还立在这里,也只能是一颗在强中干的死树,枯树,花儿还能这样美丽吗?

我们面对着当今的世界,面对着“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的言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流言蜚语,我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我们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文化,在“国学”,“文学”似乎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重新抓住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决不能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潮流,将我们的树干砍断,这样做无异于自寻死路,也是将我们的文明推下悬崖的冲锋号。

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理当坚守本心,浇灌大树,用我们脆弱而又坚强的身躯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这样花儿才能越来越美丽。(40分)

【点评】本文作者于大处着眼,将国家比作大树,将国人比作鲜花,国人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视我们的文明与文化,方能从国家的大树上汲取营养,来绽放中华之花的美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一个人,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他的能力。

还记得走访老舍故居,院中有两棵柿子树。我面对着它,想象着老舍先生曾在树下休息,习作的样子。我想象中的柿子树与老舍先生在一幅画面中是那样的美丽、融洽,就连树叶的掉落都是那样的和谐。可如今,我面前的柿子树,它的样貌未变,可能是时代不同,可能是守护的人不在了,我与它的距离那么近,却感觉不到它曾经那样的美丽与快乐。

漫步在平安大街,每次都免不了有种心痛的感觉。两侧的灰墙间夹着宽宽的马路,仿古的四合院的屋檐下,却贩卖着琳琅满目,国内国外,来自不同地域的小商品。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四合院,虽没有现在仿造的这些精致美丽,但那院里充满着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欢声笑语。而在这些的映衬下,尽管破旧,却让人感觉是那么的亲切与美丽。而如今,看似他们是在对四合院进行传承与保护,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个利用凭借。还记得一个旅美作家说过:“一样的星巴克,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我也深思,四合院没有消失,它也还存在于北京,为何它的美丽却不在了呢?原来美丽是来自于内心。人们内心中对四合院已不再重视与关注,甚至早已将它丢弃,它的美丽也就无法再次感受,而随时间散去……

观看着《感动中国》——秦玥飞,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却选择回国当村官,挣着一个月一千多块的工资。有人问他:“你不觉得亏吗?不觉得大材小用吗?”他却回答到:“正是因为我来到农村,我才有机会为国家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是农村让我这个小材有了大用。”是啊,秦玥飞来到农村,才发挥了他真正的能力,让他学有所用。去别的大企业公司,也许还没有现在过的开心,充实,有意义呢!

花儿长在树上才能长时间的绽放,人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光。世间万物都有它本该在的地方,有着它本该有的含意,而错过,改变与变迁,只能让这“美丽”消失殆尽,而无处可寻。(41分)

【点评】文章开头点题,准确破题,用排比直接写出本文的中心,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知识储备,从老舍与柿子树的回忆,到平安大街四合院的文化,再到《感动中国》的秦玥飞的精神。每一部分都紧贴中心,并逐层深入。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完美诠释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的多种深刻含义。具有深度,引人深思,有教育与现实意义。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钱先生此言在那个时代真实弥足珍贵。世间的一切,生在他最应该生的沃土中,才有最绚丽的色彩。落了,被毁了,被遗忘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我认为,世间万物都需要在最恰当的地方,才会绽放它的美丽。

一朵花儿中折射出万物。在最恰当的地方,最美的时光中,才开得耀眼。从中透露着,灿烂的文明在滋养。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青花瓷,隐藏在窑烧的中华文明的缩影,就深深地体现了花儿美丽的原因——在对的土地上,对的时间,铭记一种文明,传唱历史的光华。青花瓷瓶以点缀花朵为主,而我所见的青花瓷文物,瓶身上的花朵都是盛放的,饱满鲜活的。我想,这正是因为这些国色天香的花儿,是雕刻勾画在青花瓷上的,是雕刻在中华灿烂文明之上的,才会如此美丽。若想这些花儿,从青花瓷上被八面而来的异域文明摘下,刻在物欲横流,人心匆匆的钢筋水泥上,是否还会如此美丽?

如是这样,花儿就枯萎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是因为它开在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绚丽之中,根植于华夏文化最本真的沃土中。

正如中华的各类文明艺术。京丝针绣,每一幅绣品上的花儿都盛开着,美得令人窒息一般。因为它在灿烂文化的怀抱中才如此美丽;中华水墨画,那一朵朵给人以盛放,高贵,美艳形象的花儿,在方寸宣纸上开得绚丽。因为它扎根在华夏文明的土中;雕漆花艺,那一朵朵花浸染上火红的漆色,盛开在红曜石上。因为它拥有铭记文明的树,铭记历史文化的生命,一种爱与热忱。

花儿为什么这么美丽。我想,不只是根植于灿烂文明的沃土中,生对了地方,也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就如钱先生对北平的热爱,如果他发现不了北平这朵花儿的美,又有何用?

余秋雨先生笔下江南烟雨中的云花,是美丽的。其实不止余秋雨先生,不计其数的人描绘过云花。但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的《月下云花》一章如此著名,在于他有发现花朵美丽内涵的心。花儿都一样,发现美的眼睛和心却不同。“我看云花,犹如烟波浩渺中的仙,人生有如此,自己开得绚丽,便是最精彩的人生。”余秋雨先生透过花,发现美,发现了美的价值和深刻意义。这便有别于其他人那些生硬而俗气的语句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周敦颐透过莲发现了美在于出淤泥而不染;陶潜通过菊看到了美在于超凡而脱俗;朱自清透过荷知晓了美在于渴望自由,追求理想;屈原透过兰,明白了美在于乱世而不群。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根植于对的土地,开在了树上,生对了地方,也有发现美的眼睛和心。芸芸众生,我们其实并不缺少花儿,缺少的是让花儿美丽的做法和感悟。人生磨洗中,我体会到花儿真正美的原因,是生在华夏文明的大树上,也浸染着入骨的情与爱。(41分)

【点评】本文作者将视野放在“华夏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的关系上,探寻“花儿美丽”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如果能够阐述清楚“花儿美丽”与“盛放在正确位置”的关系以及内因,文章的层次感会更加鲜明,论述的重点会更加突出。

【附录五】大作文第2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转眼我都毕业近二十年了,现在的我如愿当上了一名语文老师。今天我有一节公开课,主要是为了展示最新的3D技术与课堂的结合。虽然这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激动和紧张。

走进教室,还是一样的明亮宽敞,但是背后却又暗藏玄机。如今的我们备课不再用ppt了,手机里有全新的备课软件。而且后台丰富的知识库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我把手机放入讲台上的一个凹槽中,一条七彩的光条滑过,讲台前的上空出现了一块半透明的“屏幕”,随之同学们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来。这次课的内容主要是北京的老建筑、老文化。一座座立体的城楼、四合院、胡同都一一出现在同学们眼前,随着同学们手指的转动,这些“建筑”也三百六十度的旋转起来,让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展示。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新奇的笑容,我知道他们并不是对这技术的新奇,而是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他们没见过这些城楼和胡同生活。年年春游去的故宫成了他们记忆中唯一的老建筑,但也逐渐失去了新鲜感。这让我不禁心头涌上一丝无奈和伤感。想起了还是学生时代的自己和同学们探访胡同的场景,我把当初的影像播放给了同学们。有的同学表示这里又脏又乱,不如现在的高楼大厦气派整齐。但也有些同学认为那些建筑的细节十分精巧,也想亲身体验那样热闹的生活。我感到一丝欣慰。

课堂继续进行,我把那些胡同的乐趣一一讲给他们,把那些文化讲给他们,我说:“这样的建筑才是我们北京的建筑,那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见证。那才是我们的根。”我的一番话让同学们若有所思,听课的老师也有所共鸣。

看着大家的沉默,我提议让每一个人都写下对北京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同学们认认真真地在各自面前的屏幕上写着,随着它们一个个跳到我的讲台上,我细细地读着。他们都愿意去了解那段被尘封的文化和历史,都表示长大后要要为这些建筑做点什么。看着一句句充满稚气却又坚定的话语,我由衷的高兴。我相信那些建筑,那些文化能够被永远铭记和传承,用他们的方式……

这节课结束了,不论我有没有充分展示新技术,对我来说这节公开课都是成功的。我们不能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忘却历史的文化,这对我,对同学们,对这个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一课。(45分)

【点评】未来科技与语文课结合恰当,新科技没有喧宾夺主,语文课承载了老北京建筑文化,构思巧妙。同学看完影像后的感受可以通过描写再加强新老北京的对比,可以再加一些议论性语言,使感受更深刻。整篇文章可以再多加些细节描写让文章更连贯更耐看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老于是个老教师了,他从事语文教学差不多三十年了。可是时代在进步,语文课堂也在变,他有点跟不上了。

老于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教案和两支笔,把它们夹在腋下,又泡了壶花茶,戴了很旧的眼镜,他该去听课了。听课室是一个独立的房间,四周都是屏幕,通过3D投影技术仿佛置身于课堂里一般。老于进来时,这里已经有一些老师了。他找了个有桌子的地方坐下,然后摊开教案,放下茶。他拿起笔时,看见周围的同事们都只是戴着耳机,看着屏幕,用手中的平板拍下些有用的东西。

上公开课的老师曾是老于的学生。他的这间教室里也没有黑板,四周都是屏幕。学生们一个个都戴着AR眼镜。“好!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现在你们都是李白了。”学生们透过AR眼镜看到了高高的天台山和更高的天姥山。那位老于的学生,在他的学生们的世界里成了他们的导游,他借助四周屏幕的变换和语言的引导,使学生们在那个神奇的地方遨游。他们看到天空裂开一道裂缝,神仙们闪着耀眼的金光从天空下凡。鼓声借着家室内的环绕立体扩音器,萦绕在每一位同学耳边。他们感受着天神下凡的震撼。突然,老师切断了屏幕的信号,同学们好似李白从梦中惊醒一般。有的人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有人双手抱头做出惊讶的表情,还有人神情呆滞依然沉醉于之前的情景之中。“好,同学们,我想你们心中一定有所感触,现在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之后会有小彩蛋哦!”等同学们一个个交上去时,屏幕再次亮起。同学们看到一个潇洒的身影骑着一只白鹭跳来跳去。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伴随着笑声,公开课也落下了帷幕。

老于的学生兴冲冲的跑来找老于指教。老于由于没有戴AR眼镜,所以一直在看这一群老师和学生在手舞足蹈而已,他不想做出评价。二十年前,他站在讲台上讲解而学生在台下认真的倾听,做笔记。他怀念那是安静而简单的语文课堂,可是他所见的所有老师都在称赞如今的教学模式。由于他一再坚持以前的教学模式,导致他的班里已经没有学生愿意跟着他了,而他的学生却成了全校最优秀的教室。

老于呷了一口花茶,放下没有字的教案,他不得不承认:新的东西已经取代了他那一套旧家伙了。但只要学生学得好,学得高兴,他也就心满意足了。(44分)

【点评】本文一大亮点在于细节描写,如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将“恍惊起而长嗟”的感触鲜活地传递给学生;如老于这个名字的深刻含义;如老于依旧坚持找个有桌子的地方坐下听课,都很好地塑造出老于的人物形象。另外,本文的主题也令人深思——成为一名优秀、或者说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又是一个周一,我站在班门口,拉了拉领带,又掸了掸袖口不存在的灰尘,深吸一口气,拉开门迎着刺眼的阳光走进窗明几净的教室。

看着作为上整齐的学生,我满意地笑了,而后又皱了一下眉头,转身调整了一下门边“人造阳光发生玻璃”的遥控器,更加柔和的阳光让我满意地一叹。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鲁迅的作品,请同学们戴上‘人造记忆发生器’。”看着学生一个个戴上了一种有方盒的帽子,我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个晚上,电视中那位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用其发明通过脑电波指导小白鼠前进,谁又能想到那奇异又精密的设备就是改变世界的“记忆发生器”的鼻祖呢?看着学生们头顶的“帽子”,再想想小白鼠头上相似的帽子,我的嘴角又翘了起来。

仅仅三分钟,学生们就一个个地把记忆发生器拿了下来。“好了,现在检验一下诸位的成果。”这是我自己加的步骤,常被别的老师指责为浪费时间,因为高超的科技已经把一切相关知识刻在了学生大脑的回路上。但我对这个步骤有些乐此不疲,至于原因,大概是我不希望我的语文课变为一堂“记忆发生器出租课”。想起那些只在课堂上出现三十秒,话不过三句的老师,我不屑地撇了撇嘴。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封建旧社会的吃人本质!”

标准答案。

“孔乙己为何既‘大约’又‘的确’死了?”“因为文中的‘我’没见到孔乙己死了,但他这样的人在旧社会没有活路!”

也是标准答案。

课堂里举起的手如林立,一个个问题被快速而标准地回答,火热的气氛让我的额头上出满了汗。用袖口擦了下汗,我随手脱下西服,问完了课本上的最后一个问题,等待着仅有十分钟的课堂结束。

看着还差两步的分针,我即兴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是祥林嫂,你会如何抓住自己的命运?”教室突然一片寂静。正当我被这死寂压得喘不上气来时,一只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顿时奉为救星。“任雯,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总是驼着背,像是总在重压下的瘦弱女孩站了起来。“我会……”任雯顿时成了目光的焦点,这让她的背弯得更低了,颤抖着的身躯似乎已经被重担压垮。“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所注定的,无可更改。”说完后,小姑娘逃难一般坐下,埋起了头。“难道你就自暴自弃了?努力思考一下呀!”迎接我的追问的唯有沉默。移回我身上的目光把我逼到了死角,我打着寒战床上西服,在铃响的那一刻落荒而逃。

我知道我错了,我不该问那个问题。对于没有了思考能力的学生而言,那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走出教室,蟾宫早已悄悄挂起。先进的人造阳光发生玻璃终究无法改变已经是夜晚的事实。(42分)

【点评】本文带给我们一种思考、自省——不要让科技的虚荣遮掩人文的光芒。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将高端的科技与学生的丰富思考以及人文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 李佳蒙

曾经,我将树上开得正好的花摘下,用来收藏,没过多久,花瓣的颜色暗了下去,远不如在树上时那么引人注目了。那一刻我便明白,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

诚然,花如此,人亦如此。只有扎根故土所创造的一切,才是值得长存的。

路遥所著的《平凡的世界》,以感人真挚的黄土气息和划时代的励志意义获得茅盾文学奖;沈从文的《边城》因其浓郁的湘西气息令人细细回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他作品中的中国味道打动评委,广受世界认同。他们的作品不脱离现实,接地气儿,与如今的网络小说大不相同,网络小说经常是在传统古风的外皮下装着韩剧套路般的庸俗内核,失去了民族的味道,所以大多是昙花一现,只是一种快消品罢了。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中国传统草药基础上带领团队开发出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世界众多在生死线徘徊的人。令人惊讶的是,她并没有任何出国留学的经历,甚至连英语都不会说,然而她多年扎根国内,坚持不懈的参考古代医书,开发药物,做出伟大成就。屠呦呦是中国医学界平凡而不平庸的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花在养它的树上,才能生的美丽,人扎根故土,才能健全,饱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受这世界变迁所扰,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才能被世界认可,屹立于世界之林。反之,如果版图上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不遵从客观规律,就会造成自身的毁灭,后果不堪设想。

我再次走过那棵树,但不同的是,我并没有摘下开得正好的花,只是驻足静观,凑近嗅一下那香味。对着那棵树,我心中立下誓言:不离故土。

愿每个人都在故土上绽放。

愿我们的民族大花园更加辉煌!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高三7 王范祎祎

对于钱默吟来说,北平纵使再美,脱离了祖国,也便如被摘下树梢的花,鲜亮不再。诚然,花朵自身的娇艳令她夺目,然而,真正美丽的一定不会是花朵本身,而是发自树木的蓬勃生机,自然芬芳。一切美好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闪光的源流。

故乡之于人,便是这样的源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你可知,故土给予人的,不仅是外在的或粗犷或灵秀,更是挥之不去的内在涵养。湘西给了沈从文纯净的文字风格,人性的至真至美在他的笔尖流淌;绍兴给了鲁迅一双在暗夜里也深邃明亮的眼睛,他的《故乡》与《社戏》,交织着对故土的恨与爱、无奈与希望;北平生养了老舍,也将他的幽默刻进了老舍的骨骼,泪中含笑、笑中带泪的,是在乱世中仍旧笑骂着,坚强着的不屈品格。且不说黄土高原之于路遥,宁波之于冯骥才,呼兰河之于萧红……故土根植于人的精神涵养,持久而不可磨灭。

文化内涵之于民族,也该如此。一个民族能够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不在经济,不在武力,而恰恰在于历史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便享誉中外,然而你可知道,它成为了一张多么响亮的文化招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智慧,渗透进川鲁粤淮扬中的不变情怀。隐藏在三餐中,绽放在舌尖上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套严密的文化立法。打动我们,也打动世界的,绝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而是一曲文化的歌谣。

当今世界,不缺少物质层面的美,我们或缺的,恰恰是精神上的美。为什么我们一再被认为丧失了民族自尊与自信?那是因为,我们还未发掘出民族精神的力量与壮美。我们的和而不同,我们的刚柔兼济,我们的铮铮铁骨,我们的自强不息……一个大国,唯有美在民族精神、强在民族精神,才能屹立世界之林。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在这里我可以给出答案:为她的宽厚深沉的故土,为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更为她背后支撑她的不朽精神,由个人及民族,由民族至国家,才能绽放出至美之花。

【评语】该生围绕“花”与“树”的关系,由浅入深,从人与故乡,从民族与文化,深刻剖析出树干给予花朵以养料。论证结构,严谨工整。语言成熟,说明力强。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高三3 谷天旸

《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一朵花儿,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北平城只有扎根于中华沃土才能绽放出绚烂之花;倘若被敌人占据便仿佛鲜花失去土壤,再也难以绽放。

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大树是鲜花的庇护,也是陪衬;是鲜花营养的来源,也是它绽放光芒的托举。一个人、一项事业、一个民族怎能离开树的滋养,怎能脱离树的影响?

大树用它繁茂的枝叶,为花儿挡住刺眼的阳光、带来雨露的滋养。如果将家庭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孩子便是娇嫩的花朵,需要成长与给养。父母的爱如树冠,洒下一片大大的阴凉,遮住猛烈的风雨,为孩子保住一片安全的成长空间。没有树的庇护,鲜花如何在风雨中傲然绽放?

大树用它挺拔的身躯和坚实的臂膀,将花儿高高托举,让它在最明显的地方美丽绽放。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当代科研人员的精益求精、不懈奋斗,更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顶住技术封锁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钱三强的努力邀请,邓稼先的舍命钻研,郭永怀的以死殉国……他们用毕生心血铸造了中国近代导弹与航天事业之树,带领后人走进航天之门。没有这棵树,哪有神舟系列闪耀太空,哪有墨子号遨游震惊世界?一项事业中,前辈是树,后生是花,没有前辈将树培养得高耸入云、拔地而起,花儿怎会美丽的那么显眼、动人?

大树是鲜花的营养来源,民族振兴来源于国家之包容、伟大,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唤醒民族的凝聚与力量。国家是树,用根系紧抓土壤,用繁茂的枝叶将每个国人联结;大树将倾之时,树的震动必然鼓舞起民族的力量。日本侵略,国家危亡,中华民族源于同样的血脉传统,燃起共同奋战的巨火,用火光照亮胜利之路。这样的国家情怀,不就似树,用枝叶维系住民族与希望,怎能不将胜利之花开的这样漂亮?

树是庇护、是支撑、是根基,是无数具体事件中蕴含的核心力量,是个人的力量源泉、事业的鼎力支撑、民族的坚实纽带。花儿开在树上,长在合适的沃土中,有什么理由不美丽绽放。

【评语】该生在论证上采用了比喻论证,突出树与花之间的关系。树给予花以庇护,树给予花以支撑,生动写出了树的根基作用。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高三三班 张入森

雷老师快步走入语文教师操控间,用温柔的声音解锁了操控面板。大屏幕上显示学生们已经端坐在课桌前,做好了上课准备。于是,雷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人物形象,准备以北宋文豪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与此同时,旁边教室中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3D投影在教室中央的空地上投射出了一位古人。他手持竹杖,脚著芒鞋,头顶蓑笠。教师的四边的“屏幕墙壁”,此时放映出红日斜照隐于山头之上。音响中传出雨滴下落、微风徐徐之声,同学们立刻被带入了情境之中。

雷老师在操控间吟诵道:“回首向来萧瑟处……”而教室中“苏轼”却以浑厚的嗓音同样吟诵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原来是变声器使得雷老师甜美嗓音变了样。“苏轼”突然止步,望着同学们,说道:“在下东坡,今日与诸位于这山水之间畅谈可好?”同学们拍手叫好。

这时慧慧说道:“东坡先生,请问你经历乌台诗案后被召回京时,心中作何感想?”

“苏轼”经这一问,眉头微皱却和蔼地答道“‘天容海色本澄清’,我问心无愧,自然心中有无比畅快之意,但我本凡人心中难免有一丝怨意。”

“东坡先生!”爽儿跳了起来,“您是千古文豪,实乃圣人,可有凡人的苦恼?”

东坡听了,抚着长须仰天笑道:“哈哈,这是自然。每每念及故去的亡妻,我心中自有难言之苦。爱妻曾于小轩窗下梳妆,那情那景唯有生死两茫茫后方会终身难忘,时刻暗自思量……”

东坡说着,自己和同学们的眼眶都湿润了。这时东坡擦拭着眼泪向着角落里一个沉默的男孩道:“群群,你缘何不语?我看你心事重重,能否说与在下,也许在下能试着宽解一二。”

群群左耳上的助听器迅速将东坡的话传入大脑。他拿出键盘,敲击着答复。文字输入电脑后迅速转化为语音:“为迎接东坡先生的到来,昨日背诵《赤壁赋》直至夜半,微困,勿念!”

“哈哈……”东坡和同学们哄堂大笑。雷老师望着面带幸福微笑的群群,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

这节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在泪水与欢笑中完美结束了。是科技的力量让语文课成为了平等、博爱的师生交流平台,传递着最为真实的古人情怀,传播着温暖动人的师生情、同学爱。这不就是语文课真正的伟大之处吗......

【评语】想象力丰富,叙事生动有趣,能巧妙结合苏轼作品增加文章的文学性。结尾升华主旨,思考语文课的伟大之处到底何在。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

高三3 边之韵

科技日新月异,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二十年后,语文课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一直对二十年后的语文课怀着好奇之心,那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穿越到了二十后的语文课堂上。随着“铃铃铃,语文课时间到了”的声音响起,语文老师走进了课堂,手在空中一挥,空旷的墙壁上便出现了投影,上面赫然写着《少年英雄王二小》,《雷锋精神世代传承》。二十年后的学生原来如同我们一样,仍在学习着王二小、雷锋这些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啊。

随着老师的讲解,大屏幕也不断变化着,王二小在日军面前的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雷锋在暴雨中打伞送老百姓归家,为战友洗衣、帮忙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展现。这和二十年前的教课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嘛,我在内心这样想着。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向老师问道:“老师,王二小为什么要牺牲自己?他还只是个孩子,一个普通的放牛娃而已啊,保存自己的生命不才是一个在危机面前最首要的想法吗?”

老师微微一笑,并不立刻批驳,我正疑惑着,忽然一簇光闪过,屏幕中的王二小竟然变成了那名同学。屏幕中那个男孩的眼前是正在逼近的日军,他们武器精良,丑恶的嘴脸将日军的险恶企图暴露无遗。面对日军的询问,男孩起初有些迟疑,但当鬼子们要求他带路时,他竟做出完全不同于之前观点的做法,引着鬼子们走入歧路......

光影一闪,男孩又回到教室中,眼中满是坚定与无畏。原来当他看到远处隐约的村庄,想着那里有自己的亲人、同伴、乡邻或只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自己的一举一动关乎他们的安危时,便再难做“逃兵”,真实的代入感让他理解了王二小。

语文老师满意地笑道:“同学们,在现代社会,你们可能永远不会去上战场杀敌,但英雄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王二小的正义和博爱精神,雷锋无私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不都与我们现代公民精神相契合吗?老师希望你们也能从先烈身上学习,拥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成为值得别人尊重的人,你们能做到吗?”

随着同学们响亮的“能”,我的眼前的景象也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现在......

【评语】想象力丰富,画面感强,文章有较高的思想立意,思索语文课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课堂形式的变化,不变的是语文课对英雄精神的宣扬与传承,这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

42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高三四班 赵文琪

每个人都很爱花,爱欣赏花的美丽。那么花为什么这样美丽呢?我认为,这是因为花所在的树所给予它的力量。

树的力量,在于积累。在积累一年后,全部在它的花上绽放。

树在经历了一年的风霜,干旱也好洪涝也罢,它都顽强而执着的生存下来,默默积蓄着力量,终于在春天亦或夏天开出独属于它的美丽的花。

比尔·盖茨在辍学后,仍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首富,绽放出成功的花;乔布斯在潜心研究、坚持对于用户的优待、对于系统的探索,使他终于带领苹果品牌打开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的大门,成为系统最优的品牌,开出了成功的花朵……这些人,不都是像树经历风霜一样努力、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开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美丽而芬芳的花朵吗?

树的力量,在与支持与付出。他付出“全身”的力量,支持着花儿们绽出最美丽的自己。

古有牛顿,发现三大定律时,说明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过去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如大树一点又一点地成长,最终达成了新的成就、开发了新的领域,如同大树上最终绽放的花朵,那是属于成就的美丽之花。

今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将其应用到治疗疟疾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但若没有她背后所在团队的支持与共同努力,她又如何能成功提炼出青蒿素呢?因此,也正是背后团队的理解与支持、对于科学理想的默默付出,才使屠呦呦斩获诺贝尔奖,开出科技之花。

大树的力量,还在于奉献。它将自己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了它的花朵。

鲁迅先生将自己一生致力于唤醒“沉睡着”的国民,他曾说:“暗夜中,看着远方无尽的黑夜、无数的人,都觉得他们与我相关。”这种博爱,是我们所缺少的,这种奉献,是值得称赞学习的。他奉献着自己,将笔墨作为武器,与封建社会作斗争;他奉献着自己,将文字作为警钟,试图唤醒沉睡着的中国人。正是鲁迅先生这种将一生精力、毕生所学奉献给了中华人民,才使得如今的中国开出灿烂又耀眼的花朵。

花儿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在于大树的力量——积累着,支持着并默默付出,当然最重要的在于奉献。它如此奉献着自己,只为让花儿开出最美丽的自己、向世人展示最完美的自己!

【点评】本篇文章立意准确,事例丰富。紧扣花与树的关系议论。从支持与给养的角度,联系到许多生活中的人和事。结构严谨,语句基本流畅。稍嫌不足的地方就是事例的安排上详略有些失调,语言还应注意修饰一下。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如果说这朵花很美,那么我一定要活下去。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

你要问我花儿为何这样美丽,我要说它长在树上。

是的,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树,是花的本,是花的源。花只有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才能绽放出它的美丽。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回归自然的本源,不忘初心,人生方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自然中的宁静与淡泊,能成就个人的功绩。捧读《三国》,走在诸葛草庐边的田垄上,思考着,是什么成就了千古无人堪伯仲的蜀相呢?诸葛亮在《诫子训》中已向我们阐明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这之间的淡泊、宁静二字,是孔明于南亩之上所悟出了的人的本源——然,——的特性。冲淡了一切人间的功名利禄,缔造的是一代蜀相的丰碑!

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自然中的人,能看透生命的本质。“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黄庭坚二人曾如是说。醉雨微风中,东坡先生品着“雪沫乳花浮午盏”,山古道人又“醉雨簪花倒著冠”,皆将世间百态付诸“清欢”二字。是的,自然中的生灵,能带给人们以诗意的感悟;而放浪形骸于山水的人,往往有着洞悉世事的慧眼。因此,回归本源,方能感悟人生的真谛。

回归本源,回归自然;自然中的人,能皈依心灵的本质,升华灵魂。“皈依不在什么处所,皈依就在路上。”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曾如是说。是的,自然中的阳光与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灵魂的归宿,如此伟大的自然,如此伟大的本源,不去皈依她,还能去皈依什么呢?唯有在自然中洗礼,我们才能找回心灵的本质,完善品格,升华灵魂。毕竟,一朵花,只有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

“本源是值得珍惜,收藏的宝物。”艾青曾如是说。人,回归本源,回归自然,正如一朵花长在树上。受到本源的滋养,花能绽放,人也能绽放:绽放出的不仅是成就与功绩,也不仅是深刻的思想,更是人生的彻悟,心灵的美丽。

皈依不在其他地方,皈依就在本源。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高三4 苏心蕊

众人皆知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却不知其为何而美丽。在我看来,只有长在自己树上的花儿才是最动人的。因为生长于此,所以美丽。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花如此,动物亦如此。花儿知道,落花归根,动物也知道回归故里。我去过海边,看到过鲸鱼在海上一跳一跃,喷着水花儿,好生快活。听着他们动听的歌唱,看着他们背上的“尖刀”划过海水,激起一阵阵浪花儿,我醉了其中。可我却从未在水族馆听到过那悦耳之声,就连“尖刀”也变成了“弯刀”,只溅起零星的几朵水花。我不禁感叹:水族馆不是他们的家,没有大海那样辽阔,没有母亲的庇护,这样的花儿,又怎么会美丽呢?或许只有回归大海,才有那欢腾悦动的浪花吧。

提到景德镇,第一个想起的必是元青花吧!青花瓷上的玄青色牡丹,宛如佼人的盈盈笑靥,含蓄美丽如含苞未放的花蕾。因为中国的昌盛与繁荣,景德镇的青花热销海外,成为了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器物。可海外毕竟不是故土,没有那么多懂他的挚友!有些外国人在青花瓷的底下加了金饰底托,虽说雍容华贵了不少,但却独缺了那一抹的风韵;还有些外国人不满于进口,要自己烧瓷,可做出来的瓷,白不够白,青不够青,一点美感都无存了!还是看看国内流传下来的青花瓷吧,我相信你会赞不绝口的。因为青花回了家,有一群亲人懂他的独特之美,淡雅、内敛……

万园之园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可如今,那里一片虚无,断壁残垣,悲凉伤情之感油然而生。看着那一张一张的复原图,大水法、方壶胜境……原本那样美丽,如今为何不在了呢?看着残石上的巴洛克繁花,精妙绝伦;看着过火木身上的火花,伤痛不已。还有多少这样的花儿流落在外,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国博物馆里站着。他们,也是渴望回家的!可无奈的是他们只能在那厚重玻璃里面被陌生的脸孔盯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回了家,配上圆明园中的参天绿树,他们才会更加美丽,而现在的他们不过是被囚禁了的枯花罢了。你们何时才能回家,重新灿烂起来呢?何时才能回家,让圆明园崇焕生机呢?我相信终会是有这一天的……

花儿因生在母亲树的枝上而盛开美丽,无论是浪花,青花,还是巴洛克繁花,只有与原来的生存环境所搭配才能成就她们的美丽。

愿世间之花都能生如夏花般灿烂。

评语:紧扣文题,论据新颖,论证深入,语言清丽自然。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45

高三4 张悦宁

在圆明园举办成人礼时,我注意到十二生肖的铜塑已聚齐,不禁感慨良深。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铜的紫红色,稳重的光芒,仿佛开的正灿的花朵。

《四世同堂》中,老舍借我先生之口有句话:“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这句话形容圆明园的兽首异常恰当。我尚懵懂时,也曾与猴首有一面之缘,却是在法国的卢浮宫。它呆在供奉的神龛上,冷冰冰地向下望着,孤零零灰暗暗,与周围的大卫雕塑,破碎的天使像格格不入。在那里它是死的,仅是种雕塑技艺的展现;在这里它是活的,诉说着生肖的故事,源远流长的文化。

花儿之美丽有赖于它生存的枝桠与土壤。其壤宜,其瓣娇,其色俞艳如滴。若壤摧而气候改,则其枝坏,其色毁,其魂黯。生长于戈壁石漠的多肉植物,置于阴凉盆栽,细细照料,却不时便萎烂;“虹之玉”的虹色彩黯淡,仿若姑娘的眼眸里失了光泽;需将她放下高塔。更休谈折损的花枝。

而国人之于国土正若花与树,树与土。老舍的《四世同堂》中,钱先生对北平有无尽的眷恋,为和平之忧患而焚心,是因深知自己离不开这故乡的枝与壤。北平亦对中国有着这样的依恋,深知若花叫人折走插在瓶里必然枯萎。一处居民,一群国人就是花,花为树养,为树绽,为树死;这样的思想贯穿《四世同堂》始终,故而感人至深。

花儿之所以如此美丽还在于它是为树本身而绽放。自然的节奏本就如此,树开花是为自身的果实,而花之艳美是要诱引偷蜜者传粉坐果。而人文之“花”。也是以其源为目的绽放,因深爱着地域文化之“树”而美丽。电影《霸王别姬》中,张国荣怀着他本身复杂的国仇家恨,支离破碎的预感,含泪演绎虞姬那国破家亡的决绝,月下练剑,险些真地自刎。这份情造就了他的演绎的极致:花于此时最盛。不希望枝叶零落,不要地脉断绝,正因此,张先生拼尽全力的绽放动人心弦。

圆明园的兽首固然已归,但断壁残垣依旧警示后人。我想,学校将成人礼选址在圆明园,正是旨在让我们铭记:花儿之美源于其土壤,其树;亦在于它为树而绽放之心。而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为国之繁茂而添彩。

评语:思路开阔,纵观古今中外,对文题思考有深度。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42

-----王昳佳(十一中学 高三2班)

若没有那棵大树日夜兼程的陪伴,我想花儿不光会失去美丽,甚至会褪去色彩,被烈日所灼烧,被暴雨所侵蚀,被他物所践踏。树是花的避风港,是花的家,是花的信仰所在。她接受他为她挡下的阴凉,他为她接住的甘露,茁壮成长,才会这样的美丽。

是依靠,是滋养。所以花儿才这样美丽。

要是没有兔子与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梭罗的这一席话,令《瓦尔登湖》的魅力,又增添了一分。为什么人类耕耘的田地最终会荒芜,会让人感受到悲伤。若是连兔子和鹧鸪这样的动物都不复存在于这土地之中,那你的田野再怎样绿,再怎样丰收,也都称不上是什么田野了。没有了兔子与鹧鸪的陪伴,谈何绿意盎然,谈何生机勃勃?最后不过也是空留一片荒芜的土地罢了,蝗虫,洪涝再次侵袭,恐怕守卫者们也不会再次出现......

再一次思考花儿在树上美丽的原因,我却又在那最简单的亲情关系中找到答案。

他们如那参天大树,外界的灾难则是那雨雪冰雹,风吹日晒。我们绽放自己的美丽,便是在那树荫,在那遮挡的庇护之下。“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似乎是树下那一朵小花对大树的疑问,我虽生在你脚下,滋养了你的养分,可上苍从未强迫你为我奉献,我这个美丽是源自你无私的奉献,可为此你千疮百孔,甚至要失去所有。“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的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美丽的小花也许原来不懂,但是她现在懂了,是滋养,是奉献,是无私的爱让她如此美丽,是这一切,成就了她的繁华。

你的美丽,不是白来的,是那默默的守护与陪伴赋予你的。

你的美丽,是你收获的礼物,就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你的美丽,是大树集养分于一身,陪伴你,保护你,给你家的温暖,给你无限的信任,你也只有在她身边才这样美丽,只有他在身边,你的礼物才会被打开。《天空之城》之中也曾这样说道:“一座城池若没有人民,一棵树若没有了根,一只鸟若没有了巢穴,那么他们也不复存在了。

好好陪伴那棵庇护你的大树,哪怕是为了你的美丽也好。

评语:紧扣文题,对材料的理解分析透彻,语言表达清晰自然。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 40

北京市第十一中 李嘉宇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了讲台,今天,我校置办齐了一套VR教学设备,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幸成为VR课堂的第一批体验者。

带上VR头盔,我和学生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白帝城外,独立于高台之上,望着萧瑟秋江,长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不是杜子美还会是谁?看着贫病交加,须发皆白的杜工部,我不禁一阵心痛。回头看学生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潸然泪下,我便知这首《登高》的意境,已经传达给了他们。

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的向其他老师炫耀VR教学的出色效果,同事们也纷纷赞叹,都言这样一定能把诗歌文化深入到学生们的心中。这时我注意到,只有王老师,我的师傅,一直蹙眉一言不发。

午休时,我找到她询问原因。她又皱了皱眉,欲言又止。在我再三追问下,她才说出。“小唐啊,不要笑我迂腐。我总觉得,古诗词这么一弄,味道就变了。我们读诗,学诗,读的便是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以及诗的背后。VR教学,虽然便于理解,但太过直白了,我怕学生们只跟看电影一般,学不会真正的诗。”我若有所思。

VR教学持续了一个学期。

有一天,我给学生们讲一首课外的诗歌,杜甫的《春望》。其悲戚深沉较《登高》还犹有过之,但VR设备里并未收录相关资源。我便和从前一样,带学生吟诵,赏析。可同学们对于我的讲解面面相觑,不知所云;我叫了几个平时活跃的学生,也都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突然想起以前王老师的担忧,学生们已经习惯了VR设备电影式的教学,长此以往,可能会失去自主理解,品析的能力。我不禁一阵冷汗。

第二天,我找到校领导,退还了VR设备。我决定,要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眼去品析,用自己的口去吟诵,用自己的心去探索。尽管可能会有许多困难,但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品味诗词,收获真知。

评语:对于语文课堂“身临其境”的教学,有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比如:“可能会失去自主理解,品析的能力”太过直接表达,缺少真实可感的故事。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42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李陆

在学校听说过有无人监考,你听说过无人课堂吗?

我想,我应该是第一个实现这一点的人……不,一本书吧。我是一本语文书,一本高科技语文书,我能和人交流,我可以随时告诉学生他们想知道的任何关于语文的问题,而且,我很人性,讲方法。与我相比,老师自然要略逊一筹了,于是在昨天,校方决定,由我,语文书李白先生正式取代语文老师,进入班级授课。

今天我就要第一次进入班级授课了,内心的波澜无法平静,以至于我的信号都不太稳定了,我站在班门口,看着里面在座位上吵闹的孩子们,强行克制兴奋,整好衣衫,信步入内。

我站在讲台上,看着这群孩子,他们突然不说话了,是我太难看了吗?我这本书长得应该还是挺帅的啊,虽然没鼻子没眼,但怎么说我也是帅气的李白老师啊,这长衫穿在一本书身上,多帅啊。

“同学们,上课!”我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齐刷刷的站起来问候到:“老师好!”

哎呀,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我爱上了这种感觉,但我的处理器很快就把我拉回现实,我给同学们讲起了《将进酒》,我的得意之作。

“将进酒,杯莫停

“停”

“谁喊的停?”

“我!李白老师,你能不能带点感情色彩,别跟天气预报一样好不好?”学生指着我的鼻子骂我。

无所谓啊,反正我没有鼻子。

我爱的是这种感觉,我爱的是那一声饱含尊敬的问候。

以后的日子里,我继续给学生上着课,还是这一般,机械的朗读,我的人性设定早就被我取消了,那会耽误我的时间,我要的,只是那声洪亮的“老师好。”

可是,这老师好的音量,一天比一天低了。

“老师好。”这句的音量低的我都快听不见了,我不管,我要开始讲课了。

嘴未开,又一声“老师好”喊了出来,这一声,震耳欲聋。我从未听到过如此响亮的一声问候,赶忙收下,不管别的。

忽觉不对,我回头一看,一位女老师正站在门口,笑着望着我,突然一股寒意从心中涌出。

“李白老师。”她走过来拿起我,盯着我:“语文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感,人格,为人,如何做人,要让孩子们感觉到的是美啊”我身体在发抖,感觉这像是审判一样。

“孩子们,上课!”她把我合上了。

我只觉得一根手指按在关机键上,我还.

老师好!”

评语:写作角度新颖、独特,面对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的运用,对未来的语文课堂有自己的思考。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在《四世同堂》里,默吟先生说 “他能自由的作个闲人,全是国家所赐。”他的安适是依靠着一个太平的国家而存在的。接着他便以花自比,说“一朵花,只有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呢?

我想,是因为树为花提供了一个绽放的平台。

柳永在科举不中后毅然转向了秦楼楚馆,去楼心月下的曼妙舞姿中,去桃花扇底的无尽风情中绽放自己的才华。他继李煜婉约一派的词风,大加发扬,生生在北宋多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诗词中为“杨柳岸,晓风残月”开辟出一方天地。柳永之所以能这样肆意的绽放自己的才华,我想是得益于北宋那个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的。歌舞升平的盛世才有柳词的立足之地,人们安定之余需要在歌女柔美的嗓音来放松娱乐。试想若是三国那样烽火不熄的乱世,又哪里能让柳词的情思蔓延?虽然科举不中,但柳永还是要感谢他的时代,为他提供了绽放的平台。

虽说在浩如烟海的唐诗里“李杜”并举,双峰横绝,但许多人还是更爱太白的雄奇飘逸,爱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气势,他他身上盛唐人的洒脱昂扬。毕竟盛唐就是那样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五夷来朝的包容与大气的社会风气为太白的挥洒奠定了很好的平台。而杜甫显然没有赶上这个美好的时代,故而有人评“杜工部的诗虽也工整沉郁,但到底透着离乱后的萧条”。风雨飘摇的大唐那时已无力为杜甫的绽放提供一个向他年轻时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样的平台。

树为花开提供一个平台,宁静的北平为默吟先生的默吟提供一个平台,太平盛世为刘永与李白挥洒提供一个平台。每一个个体的绽放都是依存这一个绽放的舞台的。但是反观现在的社会,许多人把这个道理抛诸脑后,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涌现出来。花儿不再理会树的死活,只一味寻求着自身的绽放,殊不知无树何来花?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所在时代这个大树上的一朵花,都应该为树的挺拔做出自己的努力,也是让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得以绽放。

放一放开花的步伐,为树提供一些养分吧。

42分,观点明确,事例丰富)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默吟先生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钱先生的话不无道理,或许一枝花,只有生长在孕育滋养它的地方,才会散发魅力。

就好像默吟先生所说。假如北平是树,他是花,他这朵花才有活下去的价值意义,倘若这块生他养他的北平城丢了,他这朵花也便没了美丽。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花儿根植于它土生土长,孕育滋养它的树木上。

陈忠实老师笔下的秦腔拥有着撼人肺腑的魅力,而这也是因为千百年来,从宋到元再到明清,秦腔一直都在养育滋养他的关中大地上传唱着。秦腔这朵花,因为长在了关中大地这棵树上,才有它无以言表的美丽。或许只有配上关中百姓家里的板凳,木砖,五六个身着对襟白褂的关中老汉,脚踏在关中大地的黄土地上,四下席地而坐的尽是些头包白布,嘴叼旱烟黝黑的关中农民,在那一声声秦腔气贯关中大地时,他的魅力才最有感染力。倘若这朵花不开放在关中大地,转而嫁接在现代前卫的北京这棵大树上,美丽便荡然无存了。

一朵花,开在孕育滋养自己的大树上,才会美丽,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逛世界公园时,总有一种奇怪莫名之感。或许埃菲尔铁塔只有配上周围法语弥漫的酒馆,画廊,才最具浪漫情调;纽约时代广场只有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车水马龙的映衬下,才更具摩登感。倘若他们离开了原本的树,被摘下来来到北京,铁塔的浪漫与北京古都的不可侵犯相抵触;时代广场的自由轻松与北京的厚重相矛盾。原来美丽的花,也显得异常难堪。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无论是一个人,或一个建筑,或一种生活方式,都只是在最原本养育他的地方才会散发美丽。而反观当下那些叫着“爱丽丝楼”“卢森堡镇”的中国建筑;那些整容后而拥有高鼻梁,深眼窝的中国人,都失去了他们一朵朵花原本的美丽。

一朵花要想美丽,还是要开在能够养育滋养它的树上。

45分,文章较为规范,扣题好,观点明确,事例有说服力)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他的美丽。”的确,古人会醉心于香自苦寒来的梅花、香远益清不蔓不枝的荷花,而今人对着画卷、守着手机屏幕上的百科却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数据。一朵花,只有长在树上,才美得动人。

如今,无论是已灭绝的花草树木,还是已残破不全的古老建筑,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都已恢复“生机”,不久前,由清华教授携领团队历时数年完成的圆明园全景复原图已经问世,我们再也不必面对圆明园废墟感慨惋惜,只要打开电脑,便可一览其盛景,相信不久后,我们就可以头戴VR眼镜置身园中了。可是,不管虚拟变得多么现实,也终究无法把一朵已经枯萎的花重新绑回树上,使它重获美丽。

走进故宫博物院,穿梭于红墙绿瓦间,我们感受历史气息和文化积淀,看着橱窗里那些历经百年终于与我们相见的文物们,我们自豪于那些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艺术,我们都保护得当,但是它却也只能封存于玻璃柜之中,成为确确实实无可复制的孤品,它的技艺已流失于岁月之中,成为了被处理加工后得到的永生花。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今时今日,也许我们是太过敬畏这朵花,又也许我们已失去这朵花,那些传统文化、古老技艺,越来越成为书本上的说明文,成为视频资料里的经典,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藏。一朵花,我们为了保护它,将其摘下,用上各种高级的试剂将其制成一朵永生花珍藏起来,但无论是枯萎的花还是永生花,都是已死去的花。

真正爱护一朵花,唯有对它浇水、修剪,让种子落入土壤,让树年年开花。

真正保护我们的文化,唯有对它传承、改进,让它呼吸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永存于橱窗里、荧屏上。

花儿的美在于它拥有生命,开放在树上。

48分,有思想)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40分)

很久没有听到粉笔在黑板上发出“沙沙”的声音了,甚至很少再听到老师慷慨激昂的呐喊,我是一名语文助教。

我的工作机械地重复着,日复一日,不过说起来也很简单,不过是带着语文老师到各班,选择好课程,便可以坐在旁边打发时间。你问我为什么不干活?因为语文老师全包了。你问我为什么要带着他?因为他是一个机器人。

想当年,教师机器人被研发出来,席卷了所有 科技大学,并迅速风靡全球。一间学校一个科目,只需要一台机器人,多少科学家振臂高呼机器人时代的来临,原先的老教师全数被辞退,一夜之间,我这样会操控机器人的年轻人炙手可热,而我则选择了我最喜欢的语文科目。

机器人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字一句着念着我早上刚输入的讲义,讲台下学生们程序化地记着如出一辙的笔记,大屏幕上语文书像放电影一般自动翻阅。在机器老师发出的电磁波下,没人能睡得着,所有人都坐的笔直,听着机器老师毫无抑扬顿挫地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使大屏幕上显现出一轮圆月,我却觉得毫无美感可言。整间学校沉寂安静,像一个大的知识输送工厂,我坐在闷热的语文车间中昏昏欲睡,忽然被机器人发出“轰轰隆隆”的声音,我张开双眼的瞬间他便自爆得粉身碎骨。我气急败坏地质问有些难过的学生,他们说:“我只问了一句老师喜欢我吗?”

我面对学校下发的通知束手无策,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人怎么代课,还不如让我和那堆报废的破铜烂铁一块被重组。

我打算求助于我小时候的语文老师,经历过一阵拔山涉水,我在穷得连电脑都买不起的山村中,见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景象:老师站在拥挤的课桌间,慷慨激昂地念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不时和走神的同学开几句玩笑,黑板上是老师“沙沙”的粉笔声,讲台下是同学翻书的声音,同样是无人睡觉的教室,却充满着求知的眼神,每个人都迸进着热爱的光芒······

我站在教室门口,找回了我最爱的语文,庆幸他还在远方活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41分)

惜花莫摘,让它自由地在大地上生长。它有自然的美、向阳的、充满生命的美。能充分展现本质美,才美得极致。

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美,很美。我们常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的神奇物种,大地景色的炫烂,有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上下天仙,一碧万顷”的雄壮之美,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温婉之美。各种美景囊括与大地之间,各尽其美。因为他们都有生命都与自然融入,没有人为加工,在合适的地方天然的生长,因此美的自然,无需再多余的装饰,都能将自己本身的美展现。

人们设计的也可以很美,人的出现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上的差异,也使自然之景带有了印象的色彩带了一些“人气”。西方几个世纪以前,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中国热”,即不论上流社会还是平民百姓都争相模仿中国的穿着,还有许多建筑仿造成中国宫苑的样子,效果正如现在中国所谓的仿古,仿欧式的建筑一样审美疲劳且不好看。可在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在了解并钻研了各国各族不同的文化之后设计出许多异常美丽的作品,如莫奈为妻子穿和服画出的画,外国匠人为清朝皇帝打造的许多贡品,徐悲鸿在国外学习后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的奔马的画法,均是经过设计而成的,很美的作品这样的美是因融合了真正的文化的内涵,民族的精神,才能如此精美。

我也养花,曾苛求过花美丽的外表,种在不合适的盘子里,装饰在无光的屋中,最后它们不旦没能像想象中那样好看,有些也死掉了。后来我才明白一些道理,花朵植物能在合适的地方自由地生长,衣食住行能很好满足需要,物尽其用,发挥它们真正的价值。利用好周围事物本身的特性,才是最美的。它们或是人类动物,能将本质的美展现出来,全然接纳,有些缺陷的美,才能很美。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55 高三 1 杨湘

花儿怎样才算美丽?《四世同堂》中钱先生如是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

我们当然可以知晓,这里的“树”是北平,而钱先生乃至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都是“花”。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是因为他没有丢失他的大树,这棵大树是他内心的栖息地。

也正如所有的地域性作家一样。他们都是因为没有离开他们的大树,才能作出绝美的作品。沈从文如此,他的大树是湘西的一处边城,在那里,碧水、蓝天、青山赋予了那边城人可贵的淳朴。在他们清澈的眼神中,你仿佛能望见那湘西的清清浅浅的水在流淌。那一座座吊脚楼也以一个本真而热情的姿态伫立着。

是了,湘西是沈从文心中的大树,他的灵魂栖息在这棵树上。这里是他认为的最纯净的天地,对于这片土地美好人情的向往从笔尖流露,滴滴点点汇入了《边城》,所以我们才能在那朴实的语言中体会到茶峒城令人难忘的质朴美。

当然,在北方的京城,也有着这样一位地域性作家:老舍。京城这片土地的每一处都被他深深印入脑海。他热情地赞颂着老儿年间北京的那份平和的景色;西山和北山四时季的水果;积水潭和西直门外的高大柳树;护国寺大殿里的泥胎神像……

是了,京城是老舍心中的大树。这对于京城每寸土地,每个底层社会人们一举一动,甚至是他们每个微妙表情的深入观察,让他可以下笔如有神的写出《骆驼祥子》、《茶馆》等著作。他当然是热爱这片土地的,他当然没有与他的大树分离。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他幽默、平易的笔下看到他还原的京城。

对于自己依靠的“树”的热爱当然不止于现代。在我国南宋时期,金兵入据中原,使得宋最富庶的土地沦陷,多少人被迫南迁。而这其中,就有一代才女李清照。流寓南方途中书画金石遗失,明诚病死,国土沦陷。在家国情怀被激发后,李清照所作词之词风发生了转变。从“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正是因为李清照对于故土的热爱,在“树”沦陷后,她注定无法美丽如初的绽放。国破、家亡,失去了灵魂栖息地的她,如何美丽?

花儿为什么美丽?因为他没有离开他的大树,只有花在大树上时,我们才能看到花儿的美丽。一位作家,只有不离开他内心的栖息地,我们才能看到他不朽的作品。否则,不过是离树花儿的一时悲慨之叹罢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北京55 高三 2 张宇

《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是啊,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它身后有着为它奉献热爱的树。

钱先生的话还有后句:“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看见美丽的事物,人人都想要占有,可得到手了又是如何?

你看见路边的野花开的正好,便弯腰采下它,可还没等归家它便已然凋萎,所以你将它随手丢弃,早已忘却你摘下它时的模样。因为没有了大树对花儿的滋养热爱,花儿便也失去了它的活力。

小王子的那支玫瑰为何这样美丽?难道它真的比别的花都美吗?并不。它的美丽,它的与众不同皆来自于小王子对它的珍视与呵护。他心心念的是它,他最爱的是它,他看到什么想的都是它。因此,那支玫瑰才如此好看。

同样,老腔又何以震撼人心呢?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有白鹿原上一群人对它无尽的热爱。倘若有天,老腔已登上商业化的舞台,表演者们技巧丰富,而你会忽然觉得缺了些什么。没有了黄土地上人们全心全意的付出和深入灵魂的热爱,老腔真的还能震撼人心吗?

随着《朗读者》的热播,我们也渐渐了解了故宫背后的馆长——单霁翔。他上任几个月便走烂了上百双鞋;他能清清楚楚报出展品的个数;他看见垃圾、烟头便亲力亲为地自己捡;他为了故宫的尊严,禁止开车进入,连年事已高的外国总理都不可例外。他满门心思都在故宫之上,所以他才会将长椅统统换为3500一把的木椅,将灯换为LED冷发光的灯,夜里为排队看展的游客发放方便面。他所做的一切在外人眼里似乎不可思议。可仔细想想,他所做的一切,全在于它对故宫的热爱,故宫越来越绽放光彩,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对故宫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我想答案已经很明了了。在爱的沐浴下,什么又会不美呢?

花儿的美丽来自于树的热爱,那种心甘情愿放下一切,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是热爱,更是一份敬重。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

55 高三(6)陈天左

公元2037年的一天,我走出家门,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在今天,中科院研究出的高仿真人格全息投影技术将首次应用于语文课堂。几天前在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不禁悲叹,语文课堂作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前沿阵地之一,也终究要被那冰冷的科技攻陷,今天恐怕我要去的不仅是一趟普通的语文课,更是一场文学的葬礼。

走进教室不久,语文老师就拿着一台有投影仪大小的机器走了进来——那就是即将毁掉语文课的凶手,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惆怅起来。

果然和我想得一样,那台机器泛着冰冷的金属色光,浓郁的科技感耀武扬威地扩散到空气中。于是我更加断定,这样一台冷冰冰的机器是全然不可能提供文学的热量的。

“同学们,现在上课。”语文老师开口说道,“翻开书138页《梦游天姥吟留别》,先听朗诵。”,他打开了机器,一个全息投影站在了我们面前,我心中一惊——那是李白的身影,他就那样站在我们面前,一袭白衣似仙气环绕周身,两缕长眉挑出豪迈与不羁,他轻抚长髯,半阖眼眸笑尽天下英雄。这简直就是我梦中的李白!可在惊讶过后,我又想:“不过……不过就是长得像罢了。”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他的声音回荡在教室之内,在空间中起舞,在时间中遨游,带着潇洒与不羁炸响在天地间,他的语气中总带有一丝不屑,好像这篇波澜壮阔的宏伟诗歌不过是一首打油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随着朗读的结束,我心中的疑虑已经彻底打消——他就是李白。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我积极同他对话,我发现这个被植入李白生平经历的人工智能确实极大的还原了李白的性格,甚至通过计算机的推演还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自那之后,我不再畏惧科技,不在疾呼什么“文学的葬礼”在过去的数十年时光中,正是通过网络等科技手段让文学思想如同核裂变般的发展壮大,让每种文学流派得以相互交融,让每一个文学的声音都能在拥挤的人群中被聆听,我相信科技与文学相伴而行,未来的语文课会更加美好。

点评:42分,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抑后扬,对高科技展现的人物从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加以想象、描写,表达“相信科技与文学相伴而行,未来的语文课会更加美好。”的良好祝愿。不足之处是其神似方面描写不够,场景气氛描写渲染不够。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道:“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对他来说北平便是一棵树,尽管是朵闲花的自己也不能没有了扎根千年的老树。试想,我们在童年的时候也被喻作了祖国的花朵。花儿何以美丽?在于它长在树上;国人何以为人?在于我们根植祖国,而润物无声。

深深的民族之情是让花儿风吹不落,雨打不谢的源动力。屈原的一股爱国热血书在“香草美人”的字里行间,他的生与死让千年后的我们感慨:一个人竟可以如此忠国,所以他成了一朵美丽的花;戚继光的一把抗倭长刀写下了保卫每一寸国土,防守每一分土地荣耀上,他的勇与毅让现如今的我们赞叹竖指:一个人竟可以如此为国,于是他成了一朵美丽的花……上至春秋战国的每一个志士,下至近代史上的每一名反侵略战士,他们拼死搏斗,誓死而归的源头皆只在这心中一寸柔软的芳土——祖国。是的,花儿的美丽在于它们长在树上,用自己的瓣片守护千万枝条。

但凡事必有反者,树虽似一国之大也不尽会有随风而离之花。且不看百年前为敌国所诱、被利炮所奴的叛国者,在当今的和平为主旋律的世界中也出卖情报,为了一族之利进行贪腐,为了各种各样看似为人所动的原因而陷入金钱卖国深渊的人。这样的人不配为国人,而这样的花也无法留在祖国的强干上。

作为初开之花的我们,说起叛国大罪当属不现实,而要做到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却也不符合时代的大势。也许有人认为爱国的表现在于不能“崇洋媚外”、不听外国歌曲、不吃洋快餐,甚至在敏感的时期以抵制外货的名义破坏商店,这样的岂不是在过度之中变得本末倒置了?其实,“爱国”一次并非需挂于口头,悬于笔尖。且看苏菲的一篇《梅魂》,可见仅仅是对梅花的执念能让人深入灵魂的感恩祖国。济州岛上三千人的拒购,可见无声地反抗更得力量……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真正的让花儿美丽可以在于接纳她的文化、认同她的思想、正视她的历史,捍卫她的权利……你的一个点赞、你的遵纪守法、你的内化于心无一不是让祖国之树更繁盛的雨润。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曾经在于它们的遮风挡雨,现在在于它们的润物无声,积小成荫。

得分:40分

点评:审题立意准确,从古代到现代是祖国给予我的庇护,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并关联到现实,国人对祖国的热爱,是对祖国的回馈,论证能围绕论点展开并引发出自己的思考。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东直门中学 高三3 王超然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当娇艳的花朵失去了树的衬托,便成为了衰败凋零的花瓣,风华不再。但树,总是被我们忽略。

当一段旋律入耳,歌手总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大卖的专辑总是伴随着人璀璨夺目的歌星。那个唱着“跟着感觉走”的苏芮可谓风靡全国;那个染着黄发,唱“天天想你”的张雨生是一代人的记忆;小虎队、王杰成为万千少男少女偶像。歌手的名字总是易于让人们熟知并牢记,恰似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可又有几人听过这些偶像背后编曲人的名字——陈志远?

编曲无疑是一件为他人做嫁衣的事。专辑封面大大的歌手照片最下面,只有毫不起眼的一行小字证明着他的付出,但陈志远却乐此不疲。树从不渴求大众的关注,它把根扎向更深的黑暗中,成就枝头的花开不败。陈志远也是如此。低调的他没有出席过任何的颁奖礼,而当今乐坛流行金曲中,多一半编曲出自他手。黄磊与他为至交好友,所有主题曲都交予他来创作。在陈志远去世之后,黄磊说:“他不在了,我便没有了唱的意义。”正如花儿失去了大树,鲜妍易逝,美丽难存。陈志远留下的最后一首曲子名为《有一天我不在,树在》,正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总结。上百首流行金曲常开不败,正是陈志远的以另外一种方式存活的证明。

花儿的美太过耀眼,背后哪怕是参天大树也会被人们忽视。

我们震惊于馆藏文物的精致完好,却不曾想过工匠们背后修复时的专注平静;我们沉浸在蜀绣丝线间的画中山水,却从未了解绣娘们的飞针走线;当我们醉心于折扇扇面上的丹青妙笔,却未曾意识到画工的精益求精。这些“花儿”固然美丽耀眼,可真正赋予它们魅力的确实背后的大树。匠人无名,他们毕其一生将自己消融在方寸之间,却用一颗匠心,滋养了繁花朵朵,终让其绽放在世人眼前。

木末红枝易攀折,劝君惜花更护树。

评语:该生审题明确,逻辑清晰。能够将题干逻辑准确替换。举例丰富,议论充分,最终落到匠心,主题有所升华。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东直门中学 高三3 周汀鹭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因为只有与树相连,它才能从中汲取营养,只有与树相连,它才能与树叶相应衬,更显得它的娇美与芬芳。人又何尝不是花儿呢?一个人只有扎根祖国,才能从中挖掘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朵有生命力的花。

黄土高原,孕育了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在这陕北贫瘠小城的一座破窑洞里,一个不再年轻的人正用一支圆珠笔奋笔疾书。他并不健康,却不顾医生的嘱托,不要命似的写,他就是路遥。如今他在写的,正是那本《平凡的世界》。当被问起如此拼命的缘由时,他说:“我感到了来自国家和民族的召唤,催促着我把它写完。”召唤他的正是眼前的土地,这里贫穷落后。可路遥却从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勤劳,奋发的本性,这性格因而也融入了他书中的人物中。不甘平凡的少平,踏实肯干的少安,贤惠的秀莲嫂子……这不正是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写照吗?这些生动的,真实的人铸成了这本巨著,可别忘了,树长得越高,根扎得就越深,《平凡的世界》正因将根深扎于祖国大地,才能开出美丽的奇葩。

同样美丽的花还有武亦姝和她的伙伴们,他们的目光追溯的比路遥更远,更长。他们的视线已经触及文明初始的善与爱。这份温柔就在《诗经》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传诵中越来越清晰。他们背诵的,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这片大地的一草一木,民风人情。她们因为读懂这份感情而被称赞,更以传承它而被认为美丽。花儿的美丽并非朝夕间完成,它是多少代花朵的传承,而这朵花也在代代相连中逐渐饱满,而它也注定继续传递下去。

花儿美丽的背后,是整整一棵树的支撑;美好的人和事背后,是整整五千年文明的默默守候。花儿的美丽反应了树的高贵,而人的背后,是发光的华夏文明。与其问花儿为何美丽,不如追本溯源,探索树的故事。而这,你我还欠缺很多。

评语:该生从阅读《平凡的世界》和观看的《诗词大会》汲取灵感,感悟出美好的人和事背后,是整整五千年文明的默默守候。立意高远。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东直门中学 高三3 李思雨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这些节目火遍中国乃至世界,人们仿佛突然意识到中国汉字、中国文化的美丽,乐于流连在诗词曲赋的温文尔雅之间,愿意徜徉于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之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中国文化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我想是因为花儿长在了树上,而中国文化找到了适合它的文化载体。

少时随父母在四川旅游,途中游至一门脸不大的小茶馆,一进门,顿觉清凉闲适,与外面骄阳似火之景全然不同。随意寻得几张藤椅落座,用古朴的茶具享受茶道之美,扬琴的悠扬乐声与眼前幽静雅致之景相辅相成。我对这种自然随性的生活方式深表喜爱,深为这种恰到好处、重视文化内涵的传承方式表示敬佩。川蜀文化找到了适合它的文化载体,变得更易接受,更加美丽。

如此的事例不在少数。中国戏曲中,唱腔与唱词的密切配合使这朵文化之花散发着动人的、富有生机的美。然而,反观当今那许多打着“中国风”名号的流行歌曲,其西式的曲调混杂着偶尔强行植入、毫无感情色彩的所谓“中国元素”,使这些歌曲不中不洋,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毫无生机,像落入人手的花朵一样。

要想使中国文化这朵美丽的花焕发光彩,我们要找到适合它的文化载体,要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一群年轻人创立了“中国美色”这个栏目,将中国特有的颜色制成色卡来向别人展示中国的美。而维多利亚的秘密、耐克等国外品牌只将中国元素简单铺陈罗列,缺乏美感。这些都充分体现文化载体对于这朵花是否美丽的影响。

找到适合的文化载体,更加“走心”地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是让这朵花健康生长的保障。

评语:该生创作上以文化与文化载体为替换, 举例生活化,说理清晰,流畅。正反事例运用得当。

大作文2

20年后的语文课堂

东直门中学 高三5 刘孟琦

公元2037年,某一天清晨。我睁开朦胧睡眼,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20年后了。我穿越了?看了看表,是时候去学校了。于是我怀揣着对未来课堂的向往与好奇走向了那个熟悉的教学楼。

一进班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教室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黑板,而是一块很大的LED屏幕,在教室的正中央还有一个庞然大物,名曰演示仪。跟随者座位引导系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按捺着心下的激动,佯装镇定地等待着第一节语文课的到来。

终于,上课了。从门外走进来了一个人形机器人,后面还跟着许多小机器人。据说那些是维护课堂纪律专吃手机的“小坏蛋“们。“好了,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讲《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请大家把平板翻到第一页。”我看着机器人老师的一举一动,不禁感慨“有了它校园暴力可能就不存在了吧!毕竟这么魁梧。”这是我的桌子被人敲了敲,我一扭头,一个“小坏蛋”正瞪着我警告我认真听讲。“昨晚你们都读过文本了,下面我们来看演示仪,帮你们再连贯一下细节,看看你们昨晚有什么地方没有读出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应该怎么读书。”演示仪缓缓亮起,灯熄了。我们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中,一切景象都触手可及。这时缓缓走来一人,口中念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赋予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良辰美景……唉。”细看之下却是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情节。老师的声音适时响起,“仔细品味林黛玉的读书方法,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久,演示结束了,我方才如梦初醒般了悟,再低头看看平板上的文字,越发觉得有趣。“省去粗读,提倡精读是我一直跟你们强调的。看看黛玉,身为才女却也这般仔细品味,动情时倚在石头上暗自垂泪,你们谁有过这样的经历?要深刻体会书中的每一个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唯有反复阅读,认真品味方才算得上是不辜负了这一本书。好了,今天的作业是回去手写反思。不能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忘记了你们本应该掌握的文字书写。”与此同时,下课铃响了,老师缓步走出教室,“小坏蛋”们紧随其后。其中一个还示威似的拿出“嘴”里的手机,冲我们扬了扬,邪恶地一笑。

我不禁感叹:早在20年前提笔忘字的现象就已层出不穷,现在重视起来也是应当的。科技发达让人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总会遗忘些什么,要不怎么能叫双刃剑呢?不过这堂依赖科技的课倒是让我体验到一节全神贯注并且收获颇丰的语文课。不知道下节课会是什么样子。

在期待中我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评语:该生紧扣题意,反映了“二十年后”“科技”给“语文课堂”上“学习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设计内容合理,有描写,有画面,也有对现实的反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

《四世同堂》中钱先生说:“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我认为钱先生所说的正解释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花儿才能开的美丽,人们的才能才会得以大放光彩,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何以在千百年的风雨洗礼矗立不倒?是因为每一个凹槽或是凸起都对应着和自己契合,适合自己的位置,正如同人一样,若是找不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无异于荒废光阴。世人皆道宋徽宗是个才子,独创了清隽有力的瘦金体,且颇富才情。但他或许是个有才之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他正是找错了自己的位置,正如牡丹固然美,若是生在菊丛中便只会显得格格不入,毫无美感。赵佶若是能做个闲散王爷,无疑会成为一代俊杰,只可惜他没有。无论是花还是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正是这一面决定了我们到底适合什么地方,才能让我们有所成就,展现自己的美。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很重要。

南橘北枳的典故所有人都不陌生,不同地方自身的差异也决定着最后的结果,正同于不同的花儿,不同的人,在某一方面一枝独秀不代表可以面面俱到,花儿都是有花期的,那是因为它们不仅知道哪里适合自己,还明白何时绽放才是最美的。生活中也是如此,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到底应当什么时候去做,才能把自身的才能运用到最大化。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不错,一朵花且需要绿叶去衬托自己的美,有适合的地方来展现自己的美,况且人呢?富有才情的人,也同一朵花一样唯有找到自己能有所成的领域,才算是像长在树上的花一样了吧。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至关重要。

点评:文章行文如水,可圈可点之地颇多,从论述角度看,由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入手,再到南橘北枳的典故,鞭辟入里,丝丝入扣,首尾浑圆而成一体。

二十年后的语文课堂(37分)

2037年的一天,在某个中学,一堂语文课正进行着。不同的是,讲课的人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人。教室里的黑板换成了电子屏,学生不再背着沉重的书包,每人一个ipad,里面有学生需要的一切资料。

机器人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他那机械又冰冷的声音说到:“请同学们翻开电子书的第一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学生们似乎受不了这冰冷又毫无感情的声音,响应的热情不太大,有的干脆不理会,而机器人老师似乎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自顾自的讲下去,机器人老师移动到电子屏前,用他那指节分明又修长的手指滑动着,像是在写笔记的样子,台下的同学依旧不满意,东倒西歪,懒洋洋的一片,这时机器人老师的眼睛发着红光,眼睛从左到右扫视的一圈,随后歪着头,像是在思考,又像是在处理数据,总之,机器人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们不正常的反应。之后,这位老师按下自己身上的按钮,冰冷机械的声音变成了和蔼的女声,由于太久没有听到这种声音,同学们都打起了精神,也想看看这位老师还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紧接着一段抒情的音乐缓缓流出。机器人老师读起了课文,声音竟比人的声音还要动听三分,被这种声音所吸引,同学们坐直了身体,整个课堂的气氛也与刚才发生了天壤之别。机器人老师开始不只在电子屏周围移动,而是移动到学生们的座位中去。温柔的读书声加上优美的配乐,洒满教室的每个角落,窗外的小鸟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好像整个世界从冰天雪地里脱离了出来。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乌云照射到了教室内,使整个教室变得异常温暖,阳光照射到机器人冰冷的躯干上反射出微黄的闪着金光的光芒,好像老师被光芒包围了,也显得老师更加神圣,迷人,也更加神秘。

不知道这位机器人老师还会给同学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点评:学生能够把想象中的高科技自然融入20年以后的语文课堂,有具体的描写,细节描写也较典型,而且有记叙的波澜。从一开始学生们兴味索然到后来的兴致盎然,写的比较生动。不过语文课堂的特征体现不足。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45分)

真的爱花之人,不会轻易摘下它,而是去欣赏与观察,只有假装爱花的人,才会想到摘下它据为己有。爱花之人总会想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让他思考,让他感悟。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一句话令我沉思。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那一枝花呢?朱自清为了守护国家而死去。面对美国所下发的救济粮,他清者自清,为了国家奉献一切,在他的心中,国家大于小家,家中的妻儿也支持他的做法,他虽是一个文人,无法上战场杀敌,却能用笔墨抨击这个黑暗的社会。国家便是他心中悄然绽放的花,长在树上绽放着红色的光芒。国虽渺小无力,但却像藤蔓一样顽强生长,决不放弃。

“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既承载着“花儿”顽强生长的朝气与尽头,也是人们对“花儿”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喜爱。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便愿意为了“花儿”奉献一切。他去参加抗美援朝时刚新婚一年,面对自己的新婚妻子刘思齐,他只说了一句话:“你知道朝鲜半岛吗?”妻子说到:“知道,那地方现在不是在打仗吗?”这是毛岸英临行前的最后一句话,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国爱家,爱他心中鲜艳火热的“花儿”。毛岸英去世三年后妻子才得知这个消息,泪水划过脸颊,心中却无比自豪。“岸英在用行动守护国家,他为国家而死,值得!”这是刘思齐在接受访谈时所说的话。

每个人都有守护“花儿”的权利和义务,花儿的美丽绽放来自于人们的内心,来自于人们的行动。“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国家的敬仰与爱戴,人们心中火红的“花儿”正在悄然绽放。日新月异,国家每天都在发展和创新,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浇灌“花儿”。

“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支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人们对于国家的热爱都是发自内心的。人们都希望“花儿”可以茁壮成长。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因为我们心中有“花儿”。

点评:能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美丽”的认识,例证充分,思路清晰,有较强的说服力。只是分析不足,归因不够清楚明确。

点评:(47分)对命题理解透彻,阐释分析深刻且有自己的见地,视野开阔,文质兼美。

2017二模东城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