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5-06-29 10:30:51

1. 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2. 突变:DNA分子某些部分的基因能够发生改变,使生物产生性状的差异。

3. 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仅有拟核)以及没有膜包被细胞器的细胞。

4. 真核细胞:指一类结构复杂、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

5. 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呈中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结构,其组成成分有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

6. 染色体: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7.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8.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称为常染色体。

9.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10. 常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纤细处于伸展状态,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浅的染色质。

11. 异染色质:指间期核内聚缩程度高,并对碱性染料着色深的染色质。

12. 组成性染色质:指除复制期外均处聚缩状态的染色质。它是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DNA序列构成。

13. 兼性染色质:指在某细胞外,或其发育的某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卷缩、丧失转录活性而变为异染色质。

14. 着丝粒:也叫着丝点。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染色较浅。

15. 端粒: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16. 复制原点:在基因组复制起始的一段序列

17. 主缢痕:中期染色体上一个染色较浅而缢缩的部位,主缢痕处有着丝粒,所以亦称着丝粒区,由于这一区域染色线的螺旋化程序低,DNA含量少,所以染色很浅或不着色。

18. 次缢痕:指某些染色体臂上除主缢痕外还常含有另外缢缩区域。

19. 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色体片段,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要部分相连。

20. 核仁组织中心:在细胞分裂时,次缢痕紧密相连核仁,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21. 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22. 核型分析:又叫染色体组型分析,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这样进行分析过程称为核型分析。

23.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24. A染色体:具有的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

25. B染色体: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还常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超数染色体

26. 间期:指在两次连续细胞分裂之间的一段间隔时期,或是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开始的一段时间。

27.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特征为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28. 细线期:是减一前期1的开始。染色质逐渐盘旋折叠,变短变粗,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核内出现细长的染色体结构。每个染色体都由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但染色单体的臂并不分离。

29. 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30. 粗线期:开始于同源染色体配对结束之后,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联会二价体成为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有4个染色单体(亦为四合体)。

31. 双线期: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但某些区段仍粘连在一起,四合体结构变得清晰可见。

32. 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为浓缩和短粗,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开,交叉点向二价体两端移动,逐渐接近染色体末端,此过程又称交叉端化,结果均匀分散着核内,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之一。核仁核膜全部消失,纺锤体微管出现在染色体区域。终变期的结束标志着前期1的完成

33. 联会复合体:同源染色体联会区域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为遗传物质的交换提供条件。

34.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的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的偶线期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互相配对称联会,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

35. 二分体:终变期 末期1 细胞质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36. 四分体:第二次减数分裂 末期Ⅱ 细胞质经过两次分裂,母细胞形成的4个子细胞

37. 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但又能形成种子的一种特殊的生殖方式

38. 配子: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由生殖系统所产生的成熟性细胞,简称生殖细胞

39. 配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配子和具单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40. 合子:有性生殖中生殖细胞结合后的受精卵

41. 小孢子母细胞:高等植物雄蕊的花药发育到一定阶段,其内部孢原组织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

42. 营养核:植物花粉成熟过程中核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核,向着大液泡的那个核。经胞质分裂,发育成一个大的营养细胞。

43. 双受精:植物在受精过程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胚,另一个精细胞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成胚乳。被子植物所特有的这种两个精核参与受精的过程,称为双受精。

44. 直感现象:是花粉(父本)对种子或果实的性状产生影响的现象,分为花粉直感和果实直感。

45. 细胞周期: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经历的时期

46. 生活周期:个体发育全过程或称生活史

47.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有性生殖动植物的生活周期从受精合子(2n)发育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无配子形成和受精发生。

48.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经过发育,某些细胞和组织将产49.生雌雄配子体(n),配子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

50.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51.性状分离:F1只表现亲本的一种性状且无正反交之分,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F2中都表现出来。

52.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53.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54.复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55.纯合体: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56.杂合体: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

57.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形纯合个体之间的杂交。

58.非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两个性状的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59.不完全显性: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60.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 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61.隐性致死基因:隐形纯合时发挥作用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基因。

62.基因互作:不同对基因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同一单位性状表现的结果。

63.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和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64.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单独存在,不存在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65.重叠作用:不同对基因互作时,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

66.上位性: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单位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67.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产生抑制。

68.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69.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表现。

70连锁遗传: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的现象。

71、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72、相斥相: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73、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

74、双交换:在一些情况下,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额对应片段之间可能发生两次交换。

75、交换值: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76、遗传距离: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

77、符合系数: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时受到的干扰程度。

78、连锁遗传图: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数轴图。

79、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80、着丝粒作图:将着丝粒作为一个位点,估算某一基因与着丝粒的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并进行连锁作图的方法。

81、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

82、限性遗传:指位于Y 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XY型)或雌性(ZW型)上表现的现象。

83从性遗传:又称性影响遗传。指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因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额现象。

84、突变体:携带突变基因并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生物个体。

85、野生型:自然群体中最常见的典型类型。

86、回复突变:有突变型基因突变为野生型的突变类型。

87、隐性突变:有显性基因产生隐性基因的突变。

88、自交不亲和:指自花授粉不能够受精结实,而植株间受粉却可能受精结实的现象。

89、中性性状:氨基酸序列改变、性状变异,但无选择意义的性状。

90、生化突变:指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特定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的突变。

91、嵌合体:突变体区域正常非突变性状并存在一个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上。

92、芽变:植物芽原基发育早期的突变细胞可能发育成一个突变芽或枝条。

93、微突变:指突变效应表现微小,较难察觉的基因突变。

94.营养缺陷型:丧失某种生长与代谢必需物质合成能力的突变型。

95.点突变:单个基因的突变。

96.转换:DNA链上一种嘌呤(或嘧啶)被另一种嘌呤(或嘧啶)替换。

97.颠换;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替换,或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替换。

98.移码突变:当缺失或插入碱基数不等于33的倍数时,突变效应将不限于缺失与插入碱基本身,还会导致下游阅读框改变。

99.座位:经典遗传学认为基因相当于染色体上的一个点,成为座位。

100.位点:一个核苷酸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01.辐射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所接受的能量数值。

102.假显性: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

103.剂量效应:随着细胞内基因拷贝数增加,基因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程度也会随之加强,因此细胞内拷贝基因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104.位置效应:基因的表现型效应会随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105.倒位: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的倒转。

106.相互易位: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了区段互换。

107.半不育:大孢子与小孢子都有一半是败育的,其结实率为50%

108.染色体组:一种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套染色体。

109.异源多倍体: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

110.三体:在正常的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111.单体: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

112.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或细胞。

113.双二倍体:具有两个二倍体物种的染色体组成的个体或细胞。

114.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115.多基因假说:1数量基因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服从孟德尔遗传定律。2各基因的效应微小且相等。3各对等位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表现为增效或减效作用。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

116.微效多基因:数目较多,效应较小的基因。

117 超亲遗传: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118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119 超亲效应:

120 加性效应: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

121 显性效应: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因值所产生的效应

122 上位性效应:指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因型所产生的效应

123 狭义遗传率: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

124 广义遗传率:在表型方差中含有遗传方差的比率

125 QTL:指的是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126 近交;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127 回交:指杂种F1与两个杂交亲本之一进行杂交的交配方式

128 纯系学说:丹麦遗传学家W.L.约翰森根据菜豆的粒重选种试验结果在1903年提出的一种遗传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个纯系。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129 母性遗传: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性遗传

130 母性影响:子代受母本核基因型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

131 半自主性:

132 共生体:在某些生物的细胞质中除了质体和线粒体等必不可少的成分外,还有一些细胞生存非必须的、以共生形式存在的颗粒,称为共生体

133 雄性不育: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

134 三系配套:是指利用不育系作为母本,恢复系作为父本,在各类区内按一定行比相间种植,使双亲花期相遇,使不育系接受恢复系的花粉受精结合,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

135 孢子体不育: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36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果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

137 基因频率:指某个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里内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

138 基因型频率 :是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个体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139 遗传平衡定律:在一定条件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间可以保持不变,当个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上下代间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时,群体的性状表现会保持遗传上的稳定。

140 遗传漂变:在一个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

遗传学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