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近年来农用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1-08-22 18:40:21

新疆近年来农用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提供工业原料的产业,是基于一定土地(农用地)上从事种植、林业、牧业、渔业等活动的社会部门。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密切相关,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合理配置农用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农用地结构调整必须以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为前提;农用地的优化配置又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推动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为配套条件。
农业结构优化(包括生产和产值)是指农用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以及在其产生的农业产值结构性优化调整。其目的是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寻求合理的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并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使农业得以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新视角来研究新疆农业结构优化,对新形势下新疆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生态环境改善与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与农用地利用情况分析
1.1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类型的关系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行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农用地,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地表覆盖、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方式等,将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体系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可见,农业产业结构着重于生产产值指标的研究,而农用地结构则着重于土地利用用途和结构的管理。此外,两者分属统计部门和国土部门,划分标准不同,且各自划分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两者难以一一对应来分析研究。本文根据2003年起执行的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和2002年起执行的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同时参考《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等资料,大体上能从空间的角度把新疆的农业产业部门及产值与用地类型相挂钩,其结果见表1。本文主要是研究农林牧渔业结构及其用地情况。
1.2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与农用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

新疆土地辽阔,光温条件利于发展农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是我国农业大省区。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9亿元增加为20052604亿元,增长了328倍,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270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4.63亿元增加为2005831.06亿元,增长了178倍,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85倍)。新疆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新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结构比重一直较高。虽产值比重逐步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结构比重更是高居不下。这与配第克拉克定理是不相符的[1]。从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均呈增长态势,但增幅差异大,林业和渔业发展速度明显慢与农业与牧业(图1)。从而导致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74.51.823.50.18,调整为1996年的77.51.420.30.73,再变为2005年的71.71.822.10.52。种植业比重过大,牧业比重增长缓慢,林业和渔业发展不良等问题,使新疆农业长期处于较低级的发展水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产销不畅,农牧民增收缓慢。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不仅与产业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对土地的利用也如此。1952年新疆工农产值比为32.267.81996年为61.338.72004年为73.926.1;但是产值不高的农用地一直是已利用地绝对主体,比重由1996年的其规模一直处于稳中略升的状态。2005年新疆农作物总播面积为372.8万公顷,比1996年增加69.7万公顷,粮、经、饲种植结构由1996年的52.243.93.9调整为2005年的39.550.99.7粮、经、畜三元农业经济结构初露端倪。粮食作物在稳定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产的前提下,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增大;继续发挥棉花种植的区域优势,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全面提升。
如表2所示,除了牧草地外(由于政策退牧或过渡带被开发而失去荒漠植被的天然屏障,从而导致减少),其他类型的农用地面积均增加。更为难得的是,1996—2005年新疆增加耕地面积7.8万公顷,是全国31省区市唯一增加耕地的省区市;园地面积增长很快,9年间增幅高达115.20%;林地与其产值一样,小幅度增长。不过,由于农用地增幅不及建设用地大,虽然其1996—2005年间增长了0.36%,但是,占已利用地的比重却由98.30%下降到98.10%

1.3 新疆农用地利用的效益分析
由于未利用地占大部分,已利用地中低产值的农用地多,且受水资源紧缺的制约,水土利用率不高,土地产出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的增产增收。2005年新疆以占全国9.6%的农用地,只生产出占全国2.1%的农业产值;人均农用地是全国平均水平6倍有余,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6%
从地均产出水平来看,新疆农林牧渔业内部也是极不均衡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用地地均GDP分别为1318/公顷、13488/公顷、226/公顷、359/公顷、5708/公顷。种植业用7.0%的农用地生产出71.7%农业产值;而牧业却用81.1%的农用地只生产出22.1%农业产值,这与其作为全国四大牧业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林业占地不少,但单产很低;渔业占地很少,但单产较高。从增加值比重:中间消耗比重来看,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体上是61.138.9,发展农业具有优势,尤其牧业,但现实的新疆农业靠的是粗放增长和高成本的经营模式,结果是:虽然农牧民总收入不少,而最终人均纯收入却大打折扣(2005年新疆后者是前者的53.9%,全国为70.3%);种植业的投入产出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林业和渔业的中间消耗很大(表3)。

2 新疆农业产业间土地需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因素相关分析法是衡量同一时间内两组数列变化情况的相互关联度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相关系数高可表现为两者同时增长或减少,也可表现为一方递增而另一方递减。为此,选取了2000—2005年基础数据,构建对农用地利用影响较大的12个指标,分别统计分析这12个指标对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渔业用地6种用地类型的相关度,结果见表4

分析表412个社会经济指标和六类用地的相关性,影响农业产业间土地需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最根本、最迫切的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更多的积累用于生产性投资,才能提高生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进而用地结构也随之调整。1996—2005年新疆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了92.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6.5%)。在此基础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7%(全国为155%),农民最终消费增长了48.7%(全国为36.7%),农民纯收入增长了92.4%(全国为69.0%);进而,农用地规模增加了22.5万公顷(全国减少215.1万公顷),其中牧草地减少了44.2,其他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见,新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方方面面的发展和调整。而这些发展和调整是建立在一定土地上的,农用地利用结构也随着调整。
第二,比较效益引导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需求的实际,决定着农业产业调整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2]新疆地处偏远,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较差,市场流动受限,因此,农业生产者必须基于新疆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面向区内外市场进行生产和结构调整。从表3可知,新疆农业的增加值比重:中间消耗比重61.138.9,利于利润的积累,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牧业和种植业。棉花是新疆农业最大的品牌,2005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比1996年增加了44.9%,占全国的比重由16.9%增加到22.9%;新疆棉花产量比1996年增加了108%,占全国的比重由22.4%增加到34.2%;新疆人均棉花产量比1996年增加了75.6%,相当于全国水平由16.3倍上升到22.5倍。目前,新疆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正在大力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
第三,水资源的约束。过去,我们过多强调土地资源的约束,忽略了水资源的约束。[3]新疆地域辽阔,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省区。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于大陆性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2005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3.4%,又是我国最为干旱缺水的省区。2005年新疆用水总量占水资源总量的5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土地地均水资源为5783/公顷,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1.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6%);农用地地均用水量为7363/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5%;新疆农用地地均产值为1318/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可见,新疆水资源利用率高但基本用于农业生产,农用地用水多却产值不高。在新疆水资源紧缺的环境下,新疆的农业就是灌溉绿洲的农业,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效益均严重受水资源的制约。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间水资源的配置也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
第四,政策方针。新疆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多民族聚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屯垦戍边、稳疆兴疆,党中央作出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兵团与地方人民一起在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地位得到巩固,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区。新疆是中国对外开发的重要门户和中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是西部大开发重中之重。中央前不久作出了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的扶持力度,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对外贸易、税收征管、干部人才、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对新疆给予政策倾斜,使新疆直接享有一些符合新疆实际、操作性强的特殊政策。国家的政策方针调整和直接投资,继而新旧产业的更替,明显会影响和引导新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3 构建与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的的土地资源供给模式
如表4,土地利用既然与各社会经济指标有关联性,那么也会在这些因素推动下变化发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可以从众因素中选出若干个因素来描述用地的趋势 。借助软件SPSS11.0,我们曾对新疆1996—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用地面积进行过研究,得出第一产业与农用地的关系是:Y农用地= 6078.025+0.583X最终消费-0.202XGDPt最终消费=4.030tGDP=-2.795[4];同理,本文进一步对新疆2000—2005年农业产业结构和用地情况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经验证,得出以下结果:

耕地规模发展趋势可描述为:在483.136万公顷的基础上,牧业产值每增加1万元,则耕地减少2.12×10-5万公顷;一产产值比重每减少1个百分点,则耕地则增加2.032万公顷。可见,在水资源硬约束和恶劣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耕地规模是有限度的,并随着牧业发展地位的逐步巩固而适当退耕还草;不过,新疆耕地的单产和利用效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还算比较理想[5],而且随着国家耕地动态平衡的加强和对伊犁地区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支持,在一产产值比重下降的必然性基础上,今后三十年内新疆的耕地面积还是会刚性增长;而当新疆经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后,自身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更加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得以强化,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将大幅度提高,因此,在区域和全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预见,远期的新疆耕地规模将呈小幅度下降的趋势。
同理,随着我国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区域生态重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寻求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优化道路,新疆将着重把类型转换(结构调整)的土地向能固土防沙的园地和林地发展,将巩固特色园果业,扶持弱小的林业,继续增大园地、林业用地规模。加强牧业投资,增加技术和设备投入,转变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设,通过退牧还草治理严重退化草场,最终实现增大牧业产业对农业的贡献率的同时,传统的牧草地减少而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优化,渔业产值比重将刚性增长;渔业用地规模随着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而增加,但又与天然降水密切相关,与其他农业用水情况也存在博弈关系,所以,渔业用地比重将呈雁行模式发展,且较长时期来看,渔业用地比重增幅大于产值比重增幅。新疆农林牧渔各产业产值比重和用地比重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4 小结
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物质财富都始终是基于一定土地上形成的,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势必会带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在农用地利用上得到响应。如何寻求合理的农用地规模、农用地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生态安全、农用地合理配置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三重目标,是当前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任务和重大课题。通过构建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分析两者的响应机制和发展趋势,对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客观而重要的意义。
新疆是全国最缺水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地表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农业是其传统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低效、风险大的产业。必须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土地生态最优化和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合理开发利用耕地,适度调减粗放经营的牧草地,积极增加园地和林地,大力调控渔业用地;从而达到整体降低种植业对农业的贡献率,逐步增大牧业和林业产值的比重,稳定渔业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长远目标。

新疆近年来农用地的动态变化及分析

相关推荐